首页 / 历史 / 指点江山:吴越矛盾和早期的吴越战争

指点江山:吴越矛盾和早期的吴越战争

一、吴越矛盾的由来和发展

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音虚 xu地支的第十一位。例:戌时,指下午七点到九点。 — 编者注)倡议“弭(音米 mǐ)兵会议”。当时晋国公室与六卿(赵、韩、魏、知、中行、范)大夫之间及卿大夫之间争夺权柄的斗争日趋激烈,无瑕外顾;楚国也因遭受东南新兴的吴国的连续进攻,有后顾之忧,不敢北进;其他诸侯小国长期追随晋、楚之后,疲于奔命,更希望和平。

于是经常处于战争状态的宋国发起弭兵运动,奔走于晋、楚等国之间,得到了大小诸国的响应,在宋国举行了由晋、楚、齐、鲁、宋、郑、魏、曹、许、陈、蔡、邾、滕共14个国家参加的弭兵大会。决定以晋、楚两大国为盟主,除了齐、秦两国不做从属国看待外,其他原来晋的属国和楚的属国,现在变成晋、楚共同的依附国,对晋、楚两国要承担同样的义务。

这次弭兵大会之后,晋、楚争霸局面已接近尾声。公元前537年,晋平公将女儿嫁给楚国,标志着从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开始的、长达百年的晋、楚争霸斗争开始转向楚吴的争霸斗争,最后形成了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局面。

吴国和越国是由我国古代活动于今长江以南的东南地区的原始居民句吴(句,音勾,同勾。 — 编者注)和于越分别建立的国家。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有的学者认为这两个部族实际上是同一个原始部族的两个分支。他们在历史渊源、地理分布、文化传统等方面有许多共性。

《越绝书·纪策考》说:“吴越为邻,同俗并土”。其《记范伯》又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也说:“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音秀xiù),下共一理”。《吴氏春秋·知化篇》则说:“吴之与越也,接土临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汉代杨雄编纂《方言》,把吴越作为一个方言区。可知他们习俗相同,言语相通,甚至于同音共律。

他们的经济生活也十分相似,都是以从事种植稻谷的农业为主,手工业方面也都擅长冶铸业,均以铸剑名闻天下,如《庄子·刻意》所说:“夫有干(吴)越之剑者,柙(音霞xiá 关猛兽的木笼。也指押解犯人的囚笼或囚车。 — 编者注)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

所以,有的学者更直接说句吴和于越是一族两国就是这样两个有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习俗、共同的经济生活的国家,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相安无事的,他们原都服属于楚,受楚国的控制。但是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后,这两个国家却成了“仇雠(音仇,chóu,仇的繁体)敌战之国”,相互攻伐不断。

公元前515年,吴国发生了宫廷政变,吴王阖闾接位。阖闾是一位精明强干而又雄心勃勃的君王,他接位以后,楚吴战局开始出现重大变化,同时也直接威胁着越国的安全。

原来,吴王寿梦有4个儿子:诸樊、余祭、余昧和季札。寿梦见少子季札贤惠,想让季札继位,但季札坚辞。寿梦死后,便由长子诸樊继位。诸樊遵照其父的意愿改行兄终弟及制,以便挨个传位到季札。

指点江山:吴越矛盾和早期的吴越战争

于是,诸樊死后传位给余祭,余祭死后又传位给余昧,余昧死后便轮到季札,但季札还是坚持不肯接受,吴人便立季札的儿子僚为王。阖闾是诸樊的儿子,叫公子光,他认为把王位传给季札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传给下一代,自己是诸樊的儿子,应该最先受位,而不是传给余昧的儿子。因此,他下决心夺取王位。

公元前515年,吴王僚乘楚平王去世之机,派遣掌握军事实权的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率大军攻楚,不料楚军发兵断绝了吴军的退路,吴军被困于穷(今安徽霍邱县西南)、潜(今安徽霍山县东北)之间,进退两难。吴国很有声望的公子季札,又被吴王僚派遣出使晋国。当时,吴王僚外困于楚,内部兵力空虚,又无鼎力相助的大臣。阖闾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时机。

他在家中设盛宴招待吴王僚,预先在地下室埋伏了甲士,做了刺杀的准备。但吴王僚也早有提防,戒备森严。阖闾乃安排刺客专诸在宴会给吴王僚端他最爱吃的炙鱼,把短小锋利的鱼肠剑藏在鱼肚中,专诸把鱼端到吴王面前,即刻抽检刺杀王僚,左右卫兵共杀专诸。这时,阖闾所埋伏的甲士蜂拥而出,消灭了卫兵。阖闾就这样夺取了国君宝座。

指点江山:吴越矛盾和早期的吴越战争

阖闾继位后,任用伍子胥为行人,参与军政大事的谋划。伍子胥原是楚国人,其父伍奢在楚国被谗而杀,他就逃奔吴国,图谋以吴伐楚,为父报仇。阖闾在没有夺取王位前,就对伍子胥的霸王之术大为欣赏,就位以后就委伍子胥以国政,并号令国中:“无贵贱长少,有不听子胥之教者,犹不听寡人也,罪至死,不赦”!

伍子胥在阖闾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阖闾又任用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为将军,孙武是齐国人,因齐国内乱,来到吴国。从军数年,参加过对楚作战,受伤后隐居于吴国边地,认识了伍子胥。经伍子胥推荐,阖闾召见了孙武,孙武以所著兵法13篇献与吴王,深得阖闾赏识。

伍子胥还推荐了伯嚭(音匹 pǐ)当了吴国的大夫。伯嚭是被楚灵王杀掉的伯州犁的孙子,也是被迫逃到吴国的,他的精明干练亦得到阖闾的赏识。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伯嚭等人的辅佐下,锐意整饬朝政,安抚百姓,发展生产,训练士兵,国力大为加强。从此,吴国开始了对楚国的进攻。

指点江山:吴越矛盾和早期的吴越战争

吴国自公元前584年寿梦时与晋国结成联盟开始与力图保住霸主帝位的楚国展开了长达90年的斗争。但在公元前6世纪前半世纪的30多年中,吴楚之间战争次数不多,规模不大,吴国的军事行动只是骚扰性的,并未对出国构成重大威胁,而且吴国的军事进攻多以失败告终。

如公元前584年,吴国开始进攻楚国的边邑驾(今安徽无为)、棘(今河南永城县南),并进攻于楚、吴中间地带的巢(今安徽巢县东北)、徐(今安徽泗县西北)的两个小国,但由于楚国令尹子重率师援救,吴国兵力不敌,很快退了回去。

同年八月,吴军又攻打楚挹州来(今安徽凤台),正率兵攻郑的子重,从郑国赶回救援,吴军又被击退。又如公元前560年,楚共王死去,吴国以为楚国不能整军抗敌,活捉了吴公子党。当然,也有偶尔获胜的,如公元前559年,吴国利用舟师的优势,出奇兵袭击了楚将子囊,打败了楚军。公元前6世纪

后半世纪的前30多年,吴、楚之间的争战渐趋激烈。据有文字可靠的记载,双方作战共达20余次,但其中以楚国进攻的次数为多,吴国也间或有报复性的反攻。双方虽互有胜负,但楚的力量略大于吴。

阖闾即位以后,吴国对楚国开展了积极的军事攻势。楚国在楚昭王继位后,年年受到吴国的进攻,楚军被拖得兵疲将倦,困顿不堪,连续败北。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伯嚭率军伐楚,攻克舒地,杀了投降楚国的吴公子掩余和烛庸。同年冬,又攻打徐国(今安徽泗县北),利用堤防以山水灌城,遂灭徐国,徐君奔楚。

第二年,吴军又侵入楚国,攻伐夷城(今河南宝丰东),袭击潜(今河南霍山县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县北)、弦(今河南息县南)等地。公元前508年,吴军击败楚师于豫章(今安徽长江以北一地),并进而攻克巢(今安徽巢县),俘获楚国守巢大夫公子繁。9年时间,吴国连续击楚,区的战略大反攻的极其有利的形势,而楚国则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面临着军事大崩溃的严重危机。

正当吴、楚两国争霸于淮汉流域的时候,越国在允常的治理下开始兴起,国力渐盛。允常是一位颇有雄心的国君,他力图摆脱于楚、吴双重附庸的地位。对于楚国,他洞察吴、楚之间的矛盾,利用楚国“联越制吴”的需要,成功地使越、楚之间由原来的附庸关系转为战略伙伴关系。

由吴越之地“三江还之,民无所移。又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两国“迫于江海,……处于五胡之间,地相迫,壤相次”。彼此紧挨,犬牙交错,吴国向外扩张,越国自然成为它擭取的目标之一;同时,越国发展壮大,也称为吴国争霸的后顾之忧。吴越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没有调和的余地。

二、允常与阖闾之战

吴国对于越国的觊觎早在阖闾的父祖辈就已经开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公元前544年“吴人伐越,获俘焉,以为阍(音昏 hūǐ 意为宫门。 — 编者注)使守舟。吴子余祭观舟,阍以刀弑之”。大概在此之前,

楚、吴已经结盟,因而吴王余祭遂起兵攻打越国,以除后顾之忧。越国当然不是吴国的对手,许多越军战败被俘。吴军对抓到的俘虏施以刖(音月yuè 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编者注)刑,割断脚筋,使之成为阍人,派去看守吴军在江边的战船。这些被俘的越人不甘被奴役,总想寻找机会,进行反抗斗争。趁吴王余祭去视察战船之际,看门越人将他刺杀。

此后,在吴、楚战事频繁之时,越国总是主动策应楚国以牵制吴国,成为吴国的肘腋大患,由此而导致了一系列的争战。吴国因此不断伐越,如《庄子·逍遥游》记载:“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裂地而封之”。

《庄子》还说,吴国之所以在冬天与越人水战取得胜利,原因之一就是利用了宋国制造的使手不龟(音军jūn)裂的药。越国对于吴国的进攻,虽力图抵抗,但是因为力量对比的悬殊,总是敌不过吴国,只好屈从于吴国的威力,接受吴国的城下之盟,成为吴国的“贡赐之国”。

指点江山:吴越矛盾和早期的吴越战争

《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记载:“允常之时,与吴王阖闾战而相怨伐”。允常与阖闾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夏,吴伐越,始用兵于越也”。杜预注:“自此之前,虽强事小争,未尝用大兵”。

吴国为什么要攻伐越国呢?《吴越春秋·阖闾内转》说:“(阖闾)五年,吴王以越不从伐楚,南伐越。越王元(允)常曰:‘吴不信前日之盟,弃贡赐之国,而灭其交亲’。阖闾不然其言。遂伐,破槜(音罪zuì)里”。越是吴的属国,属国有出兵助战的义务。阖闾因为越国不派兵跟从吴国伐楚,就以此为借口“南伐越”。

越王允常向吴国交涉,指出:以前吴国与越国已经定有盟约,越每年向吴贡献财务,而吴也对越赐以恩惠,两国亲善交往,不相攻伐。现在吴国出兵攻越,信义何在?但是,阖闾并不理会允常的交涉,继续攻伐,攻破槜里(地在今浙江桐乡濮院西)。这次槜里之战,是吴国大规模对越国用兵的开始。从此以后,吴、越结怨,战事不断,越国成了吴与楚、齐大国争霸的后顾之忧。

指点江山:吴越矛盾和早期的吴越战争

吴、越连年征战不断

5年之后,吴国与越国又发生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左转·定公五年》记载:公元前505年“越入吴,吴在楚也”。这次战争是越国发动的。越国为什么要攻伐吴国呢?《吴越春秋·阖闾内转》说:“(阖闾)十年,秦师未出,越王允常恨阖闾破之槜里,兴兵伐吴。吴在楚,越盗掩袭之”。

这是越为了报5年前吴破槜里之仇,利用吴国进攻楚国、国内空虚的机会,偷袭了吴国。这次偷袭获得了成功。《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说:“越闻吴王之在郢(音影yǐnɡ 楚国的都城,即今湖北省江陵县北纪南城。 — 编者注),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秦越交败吴”。

前一年,即公元前506年的冬天,吴国发动了春秋时期规模空前的一场战略决战 — 柏举之战。阖闾乘唐、蔡两个小国皆怨楚之贪婪,调集全国所有的精锐部队,与唐、蔡组成联军,大举伐楚。吴王阖闾亲统大军,伍子胥、孙武、伯嚭等参加指挥。

在这次战争中,吴军乘战船溯(音速sù 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编者注)淮水西进,越过蔡地后,将船只停泊在淮河岸边,弃舟登陆,以奇袭的战术经豫章向西,直逼汉水东岸,顺利突入楚国腹地,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北)大败楚军。吴军一鼓作气,五战五胜,一直攻入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楚昭王仓惶出城西逃,奔至随国(今湖北随州南)。

柏举之战,吴军虽大获全胜,却没有能够占领楚国的土地。这里当然有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讨来救兵,吴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内讧(阖闾之弟夫概为了夺取权力,率兵先回吴国,自立为王)等原因。

指点江山:吴越矛盾和早期的吴越战争

但越王允常的趁虚袭击吴国本土,并迫近吴都,直接威胁了吴国的安全,才是吴国从出国郢都退军的重要原因。关于这一点,《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的记载云:“(阖闾)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阖闾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吴,吴军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阖闾闻之,乃引兵归”。

吴军柏举之战主将吴王之弟夫概,在越军攻入吴境,严重威胁吴国安全的情况下,对于是否回师救援显然与其兄吴王阖闾发生了严总的分歧,由于阖闾坚持“留楚不去”,夫概才不得不“引兵归”。可见,这次越王允常的乘虚偷袭吴国,对于吴楚柏举之战的结局发生至关重大的影响,使吴国与一场本来可以唾手可得的战略全局上的胜利失之交臂。

允常伐吴的成果是显著的。首先,这次战争,越国打了胜仗,摆脱了对吴国的从属关系,越国从此由一个附属小国走上了与强吴抗争之路;其次,他使越国的疆土由原来的武原— 柴辟一线,北拓至今江苏昆山 — 上海嘉定一线。允常堪称越过历史上的有为之君。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3530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