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50年厂里来了位叫毛远仁的领导,他牺牲后工人们才知道他父亲是谁

50年厂里来了位叫毛远仁的领导,他牺牲后工人们才知道他父亲是谁

1950年,大家刚过完建国后的第一个春节,正沉浸在其乐融融的日子里,北京第一机床厂来了一位年轻的领导,大伙定睛一看,这位青年穿着普普通通的军装,腰里还挂着一个皮带,一开始大家还以为这个小伙子是刚入职的工人。

当大家知道他是延安来的,马上便表现出一丝敬意,觉得这个小伙子是“老资格”,肯定有能力领导自己。厂里的条件比较差,连几个像样的凳子都拿不出来,工人们都习惯了席地而坐,这个叫毛岸英的小伙子就和大家坐在一起,时不时的唠唠家常。

年纪轻轻便从延安走出,这让大家无比好奇他的身世,便问他:“你从延安出来的,现在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怎么不去一个条件好点的地方找个工作?”毛岸英回答说:“这里的条件可是要比农村好多了。”

从此以后,大家都对这位名叫毛远仁(毛岸英别名)的新领导多了一丝同情的味道,觉得他过去的时候吃了很多的苦,在后来相处的日子里,他和大家的关系也越来越好,这些工人也都觉得他好像什么都懂,对他很敬佩。

后来,大家只知道他调走了,并不知道他具体去了哪里,直到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找来调查情况,所有人才直到了他口中的父亲究竟是谁。而当时,毛岸英已经牺牲了。

毛岸英

这个工厂的年轻领导,确实不简单

毛岸英是在1922年出生的,在他只有几岁的时候,正是红军在革命过程中最为艰难的时刻,所以他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在年仅8岁的年纪,他的母亲杨开慧被当地的军阀逮捕,他也跟着被抓了进去,亲眼看到了母亲遭受到的残忍对待,这给他幼小的心灵予以强烈的打击。

杨开慧

可能实在是因为年龄太小,将他关起来也没什么太大的价值,所以不久后,他就被保释出狱。后来,毛岸英经历了太多的人情冷暖,也曾流浪在大上海的街头巷尾。

时间一直来到1936年,当时东北军的一位叫李杜的将领将毛岸英两兄弟送往欧洲学习,后几经辗转来到了莫斯科国际儿童院。

5年后,苏联著名的卫国战争爆发,毛岸英一腔热血,坚持要上前线,凭借着优异的表现,他后来成功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参加过多场战斗,连斯大林都特别注意到了他。

在1946年的时候,他才乘坐飞机回到中国,临行前,苏联方面最高元首斯大林亲自接见了他,并且送给他一支手枪,直到毛岸英后来牺牲的时候,这支手枪依旧在他的身旁。在苏联取得了如此成绩,怎么回来后变成农民了?

其实,对于毛岸英来说,在延安的日子里也算是在上大学,只不过上的是“劳动大学”,过去在苏联已经学习了非常多的理论知识。

在他父亲的建议下,回国以后,想要有更多的贡献,就要多到下面去走走,拜农民为师,在这样的“大学”中,能够学到非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一开始,毛岸英还是听得不明就里,不知道父亲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但他还是答应了父亲的要求,去了农民吴满家劳动。

在后来的日子里,毛岸英一直在乡间劳作,估计送他手枪的斯大林都没有想到,这孩子回国以后竟然干起了农活。特别是要新开荒的土地,处理起来非常的麻烦,挖坑要挖的非常深,在这段时间毛岸英受了不少苦。

正是这段经历,让毛岸英彻底明白了基层工作的重要意义。所以到了1950年的时候,他回到了北京,并且要求在基层工作,以前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今后要和工人们生活在一起,父亲也对孩子的这个想法表示出了高度认同,觉得他终于能明白了自己的一番苦心。

当时的毛岸英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在这个工厂工作十年。

就这样,毛岸英来到了厂里。尴尬的地方就来了,过去他长时间在苏联工作,中文说的本来就不是很熟练,结果回国后直接去了延安,学了一口陕西话,一开始的时候,毛岸英只要一开口,身边的工友就会开玩笑。

一次,一个工友问:“你过去是农民,那你的家中一定很穷吧!”结果毛岸英却回答道:“我家不是农村人!”

大家都被毛岸英的语调逗乐了,接着问他说:“那你是城里人,干嘛要去农村呢?”毛岸英停顿了一会,一下不知道作何回答,于是缓缓地说:“额大让额去的!”

此言一出,大家直接开始了哄堂大笑,想不通毛岸英为何要做这种选择,于是非常不解地问:“你大大真够可以的,城里能享福你不去,非要去农村受罪。”

看到工友们对于去农村工作都是这种反应,毛岸英有点不开心了,非常认真地跟大家解释说:“如果谁都不能真正地懂得农业和工业,今后的日子里,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怎么去治理国家呢?”听到这里,大家才恍然明白过来,原来去农村工作,是能长见识的。

那会,中国正在全方位地学习苏联,他觉得自己此前在苏联时期学习的俄语可以派上用场了,所以还专门把大家召集起来,给大家教教俄语,那会大家还都不相信他真的会说俄语,以为那是自己听不懂的陕西方言话。

可是后来,当他看到了一些机械设备以后,自言自语地用俄语说了不少东西,还说门口放着的那块钢板不错,但是用来造坦克还是薄了不少,这可把大家惊呆了,纷纷对这位青年领导刮目相看,大家都表示,说不定这人还真的在苏联待过,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工人们不知道此时的毛岸英刚刚结了婚,还以为他的老家在陕北的某个偏僻小市区,没有人想到,其实他的家就在工厂的不远处。

当时的工厂条件还是非常的简陋,住宿条件也相当一般,工人们都是睡在一张大通铺上,吃饭的时候也没有个餐桌,所有人都围成一个圈,边吃边聊,这种日子虽然苦,但是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也变得非常近。

一般来说,主食都是些窝窝头,菜也都非常难吃,都是些十分基础的东西,他和其他工人每天生活在一起,吃着一样的饭菜,虽然已经是这个单位里的领导,可他从来不搞特殊化待遇。

回国后,原本他可以有更高的抱负,可他从飞机落地的那一瞬间开始,就在父亲的“安排”下选择了吃苦的生活。

和他交流过的所有人几乎都有着相同的感觉,这个年轻人平易近人,会说俄语,说国语的时候还带着一丝西北的口音。

在平时上班的时候,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领导”而产生任何的优越感,平时干活的时候遇到什么不懂的东西都向身边的工友请教,所以大家都他的印象都非常的好。

化铜炉的温度一般来说非常的高,工人们也没什么保护措施,大家都习惯了穿着背心便直接开始干活了,铜在融化的过程中,会产生非常多的颗粒物,这种小颗粒看着不显眼,一旦落在身上就会奇痒无比。

当有一次,这种场景被毛岸英看到以后,他赶忙对工人们说:“这个东西落在身上了,赶紧去拿水冲掉,不要耽搁!”

在工厂的日子,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延安生活的延续,他也时时刻刻把自己父亲说过的话藏在心里,可是在外人眼里,没有人知道他的父亲是谁。

在工厂的那段时间,身边的人大多都以为这个年轻人的父亲在陕西劳作,在不长的相处时间里,毛岸英和这些工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牺牲在朝鲜后,工友们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此前在农民吴满家上的“劳动大学”,成为了毛岸英此生的一大财富,他一直这么坚持着心中的理想,也感受到了父亲的深深爱意。

也是在后来的那段时间,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也在中宣部工作了一段时间,他知道,自己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在今后更好的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

1950年的10月,毛主席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抗美援朝。那会的毛岸英彻底坐不住了,一定要跟随部队出征,并且专门去跟彭德怀说,一边的毛主席也帮着说话:“这孩子在苏联呆过,过去了能当翻译,就让他去吧。”

于是,他成功加入了志愿军总部,并且成为了一名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当时在志愿军当中,除了彭德怀等几个重要领导知道这孩子的真实身份外,其他的人一概不知,所有人都觉得他非常朴实,能力也异常出众,人们都对这个年轻人有着别样的好感。

可是,命运总是如此不公平,由于当时的志愿军司令部发出过多条电报,这些讯息也成功被美国的侦察机捕捉到,认定了这里藏着一个高级机关,派出飞机前来轰炸,无数枚燃烧瓶从天空落下,搞得众人措手不及,毛岸英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里。

现场完全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彭德怀当时在尸体中找了很久,才终于从那块残缺的苏联手表壳中认出,这具遗体正是毛岸英同志。

曾经的工友们还在等着这位年轻的领导回来,他实在是太过于平易近人,以至于跟他聊天,动不动就忘记了他的领导身份,他在的时候就和大家关系处的非常好,结果人突然调走了,大家还都很想他。

按照他本人的说法,他曾经在给表舅写的一封信中说“自己就是一部伟大机器中一个极为普通平凡的螺丝钉,没有什么权力,也没有志向来做这些扶助亲戚高升的事情。”

这些不仅仅是他说的,一直以来他也是这么做的,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都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做着最普通的事情,一生中经历的最大的事情,也基本上都是在国外,一次是在苏联,一次是在朝鲜。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他这一去,就没能回来。

家中还有一位美丽贤惠的妻子,二人才结婚没多久,妻子好不容易盼到了丈夫能够呆在北京上班,可他平时从来不回家,只是在周六的时候找个理由从工厂离开,回家探望探望,二人结婚的时候,毛主席也只是送出了一件大衣,并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

周六能见一面,对她来说已经非常知足了。

可是,这次他又要求上战场去,去前线和敌人厮杀,把妻子留在了北京,最初的时候,二人还有书信来往,可惜在毛岸英牺牲以后,妻子迟迟等不到岸英的信,实在着急的没办法,才去找毛主席,怎料毛主席也长时间坐在沙发上没有说话。

工友们也在等着这位领导回来,教他们如何科学地使用机器,教他们如何才能做好日常生产的防护工作,可是这一等,都快一年过去了,杳无音讯。

他们不知道的是,除了日常的生产外,这位年轻的领导身上还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任务,要撰写《北京机器职工》,他要将新中国的兵工厂向其他地区介绍,让所有人都更加了解新中国的工业发展情况。

而他本人,更是深深地扎在工人们中间,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采编,在他离开的时候,这个小报已经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文章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毛岸英在厂子里当副书记,可是人事档案还没转过来,所以在1951年的时候,中央办公厅来了几名工作人员,他向工人们提到了那个小伙子,大家的话匣子马上就打开了,一提到这个小伙子,所有人都纷纷伸出了大拇指。

还有人“抱怨”说:“他就算是高就了,也得抽空回来看看我们呀,大家都很想他,也能一起为他高兴高兴。”可是来访的工作人员却用极其悲痛的语气说:“他和父亲商量后,去了朝鲜战场,并且已经牺牲了。”

所有人都红了眼眶,不明白他为什么要离开大家,毅然决然地前往朝鲜的战场,那些彼此朝夕相处的日子又一幕幕地浮现在了眼前,后来,他猛然想起了此前毛岸英说自己的父亲让他去延安当农民的事情,有人问道:“他父亲是谁啊?为什么他要这么听父亲的话!”

工作人员拿出了毛岸英生前填写的履历表,盖住了其他部分的内容,给工人们看,上面在家庭信息栏上,清楚的写着:“父亲:毛泽东”。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7196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