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秋千女儿飞短墙——浅谈古代的“秋千”与清明和寒食节的关系

秋千女儿飞短墙——浅谈古代的“秋千”与清明和寒食节的关系

秋千俗称荡秋千或打秋千,在古代也被称为“半仙之戏”,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也是古代的一种传统民俗技艺,发展到后来与寒食及清明节的民俗活动结合。

根据《古今艺术图》的记载:“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后中国女子学子,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事物纪原》则记载:“北方戎狄,爱习轻趫之态,每至寒食为之。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系树立架,谓之秋千。或曰本山戎之戏也,自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原。”秋千由北方少民族传入中原的时间,大约在春秋时期,且延续了二千多年,经久不衰。

今天我们就以秋千为线索,来谈谈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秋千与寒食节和清明节之间的不解之缘。

秋千女儿飞短墙——浅谈古代的“秋千”与清明和寒食节的关系

唐以前寒食秋千活动

﹙一﹚西汉至魏晋时期:

根据文献记录,寒食节在西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民间节日,民俗相关活动以禁火和寒食为主,桓谭《新论》提及:“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由此可知,西汉时期为纪念介之推而禁火寒食的习俗已经流传到太原一整个郡甚至更大的地域。

《后汉书‧周举传》记载:“太原一郡,旧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由此可以得知寒食时间甚至延长到一个月,三国时魏武帝(曹操)的《明罚令》中又提到:“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一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明罚令》虽为禁寒食而颁,却也显示了其时民间寒食范围已由太原扩大到三晋各地,时间也增加到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三国时期寒食习俗似已愈演愈烈的现象。

从西汉至魏晋时期有关寒食禁火、寒食的记录不少,可以判断的是这时期的寒俗民俗活动大概还是属于地方性的。这天除了禁火、寒食外是否还有其他活动?从刘向《别录》︰“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中所言,寒食节这天应该还有“蹴踘”的习俗,如果这天“秋千戏”也非常普遍,应该也能从文人之作中寻得蛛丝马迹,但大部份的文献资料中并没有看到“寒食戏秋千”的记载。因此,这段时期秋千戏应该还不是寒食节主要民俗活动之一。

秋千女儿飞短墙——浅谈古代的“秋千”与清明和寒食节的关系

﹙二﹚南北朝、隋时期:

南北朝及隋代,寒食节从禁火寒食开始向娱乐性方向发展,挑菜、镂鸡蛋、斗鸡蛋、斗鸡等娱乐性民俗,也从地方性民俗向全国扩张。从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寒食节

城市尤多斗鸡斗卵之戏。”;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东晋李鄂,以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菜为菜盘,相馈赠。立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中都可以看出娱乐民俗与寒食节的结合。此时期秋千虽已被提及,但如前所说,只有说是“立春”、“春节”,并没有具体如《玉烛宝典》提到寒食有斗鸡斗卵之戏的明确民俗活动。这段时期的娱乐性民俗活动还不算太发达,一直要到唐代才有丰富的面貌出现。

 唐宋寒食秋千活动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除了百戏得到较大的发展,诗词创作也达到拓新的境地。尤其是唐代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更显堂堂气象。唐代寒食节民俗较为多元化,官方也吸收了民间的郊游、镂鸡子、斗鸡卵、斗鸡、蹴踘、荡秋千等活动;宋代寒食节民俗活动上基本延续唐代,不同的是朝廷也于寒食前后出祭,《武林旧事》中就提到“朝廷遣台臣、中使、宫人,车马朝飨诸陵”至于其他娱乐性民俗基本上未有太大改变。

唐朝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

直为经过行樂处,不知虚度兩京春。

去年余闰今春早,曙色和风着花草;

可憐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

自从关路入秦川,争道何人不戏鞭;

公子途中方蹴踘,佳人马上戏秋千。

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見新丰树;

远看驪岫入云霄,预想汤池起烟雾。

烟雾氤氲水殿开,暂拂香輪归去來;

今岁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

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屢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韦应物《寒食》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來。

长歌送落日,缓吹逐残杯。

非关无烛罢,良为羁思催

诗人杜甫《清明二首》诗也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风俗同。”杜甫在漂泊的十年间,每遇清明节便见到处处攀援秋千,荡摆取乐,于是写了“万里秋千风俗同。”的感受。韦庄在《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也描写:“满街杨柳绿烟丝,画出清明二月天。好事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可见唐代时期清明、寒食节荡秋千的风俗是非常普遍的。

秋千女儿飞短墙——浅谈古代的“秋千”与清明和寒食节的关系

宋朝王禹偁《寒食》: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憐;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綠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田况《寒食开西园》

春风寒食节,夜雨昼晴大;日气熏花色,韶光遍锦用。

臨流飞凿落,倚榭立秋千;槛外游人满,林间饮帐鲜。

众音方杂沓,余景更留連;座客无辞醉,芳菲又一年。

程颢《郊行即事》

芳原綠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亂红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唐宋文人以诗词记录寒食节热闹景象的不在少数,除了前文列举的几位文人外,宋代邵雍在《春游吟》中更是写道:“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寒食节在唐宋社会中的娱乐氛围由此得以见出。从文人作品中可以观察出秋千可能是寒食节的重头戏,寒食节过后热闹不再也可见于文人品中,宋代陆游的《采桑子》就写道:“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闲拨沉烟,金缕衣宽睡髻偏。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弹泪花前,愁入春风十四弦。”

从文人作品中可以得知唐宋寒食节京城长安的娱乐情景,人们在上墓后略带伤感的情绪下仍然为春日美景感召而有许多如踏青、郊游等娱乐活动,前文所描述田况的《寒食开西园》诗就描写了这种欢乐的情景。

秋千女儿飞短墙——浅谈古代的“秋千”与清明和寒食节的关系

唐朝初年民间在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习俗已经变成一种风气并且引起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22年),朝廷就曾经发布一道诏令,禁止寒食节上坟欢快地郊游娱乐:“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显然朝廷认为民间这些作为是不合礼的矛盾行为。

但是,民间习俗并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减,反而越来越兴盛。一百多年后,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732年)颁布敕令将寒食上墓行拜扫之礼定为例程,但也说明了“不得作乐”寒食上墓,禮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埽禮。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樂。仍编入禮典,永为例程。

虽然朝廷禁止寒食节上墓之娱乐活动,但并未彻底实施。因为在上位者依然进行娱乐活动,因此成为民众仿效对象。根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所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

唐玄宗所以又将秋千称做“半仙戏”可能就是因为宫嫔玩秋千时有飞天之姿,笑语飘荡,如众神仙下凡一般,热闹非凡。朝廷既然无法自我约束于寒食禁止此等活动,民间自然也无法贯彻了。

宋时秋千仍然是寒食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宋史‧礼志》就记录了宋代不同节气的惯例:“上元结灯楼,寒食设秋千,七夕设摩睺罗。”宋人李心传《建炎杂记》中也有寒食设秋千的说法。秋千戏成为宫廷和民间竞相参与的娱乐活动。

秋千女儿飞短墙——浅谈古代的“秋千”与清明和寒食节的关系

唐宋以后寒食秋千活动

唐代以后,清明、寒食节中荡秋千的游戏活动仍然非常盛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虽多方面摒弃了汉族的传统,但在岁时节日方面却遵循颇多,元世祖至元元年对官员的休假日做了规定,寒食节仍是各节中的大节。秋千等娱乐性游戏仍然盛行,但禁火、寒食已成为遗俗,甚至已不再禁火寒食。

宋无《寒食》诗写道:“十日花时九雨风,年年百五病愁中,春寒不禁相篝火,红蜡青烟忆汉宫。”从元诗中也可窥得一二:

行装迢递转孤城,一路闲吟缓客程。

泼火雨晴饧粥冷,落花风暖笋舆轻。

感时已悟庄生梦,遗俗空怀介子情。

只有啼鹃解人意,平芜漠漠兩三声。

禁火、寒食、传烛等寒食节俗虽已渐渐为世人遗忘,秋千戏仍然盛行于寒食。根据熊梦祥《析津志辑佚》一书所载,元代“寒食清明,宫庭于是节最为富丽。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

明代与元代一样,传统的冷食禁烟已渐渐被世人淡忘,对介子推追悯怀念只偶然见于文人作品中。寒食节传统的插柳、踏青、赏花、蹴鞠、赐火、馈宴、赛会、拔河等活动已不再广泛普及。秋千、斗鸡、风筝等虽有保留,但也没有唐宋时场面的壮观。文人偶有于作品中述及寒食秋千,但数量不若唐宋时期的盛况。

秋千女儿飞短墙——浅谈古代的“秋千”与清明和寒食节的关系

谢晋《寒食旅怀》中提到:

簾外春阴似去年,異乡寒食倍凄然;

梨花香褪空飘雪,杨柳条长不禁烟。

无处追随乘款段,谁家欢笑送秋千;

晚來走向东邻媪,乞与青灯照客眠。

瞿佑《清明即事》: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連天若有情。

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

秋千一架名园裡,柳丝今日向东风。

王穉登《都下寒食》

骑马寻春春尚迟,东风空自向人吹。

燕王城裹千株柳,寒食來看未有丝。

《汝阳县志》中记录了:“寒食,架秋千。”另一佚名作家在《灯宫遗事》中则提到:“宫中人称清明节为『秋千节』,各官俱设秋千一架,相邀嬉戏。”

小说《金瓶梅》中有关吴月娘、孟玉楼、李瓶儿、潘金莲等打秋千的描写,也反映了明代时期清明、寒食荡秋千风俗的反应。当时人们所玩的秋千种类已有很多,如单秋千、双秋千转轮秋千等等。《寿光县志》中曾记载了一种转轮秋千的玩法:“寒食、清明二日……人家值双木院落,高数丈,缚车轮于木梢,而垂屈板于周遭,有多至三十索着,横巨木于下,以人力推转。妇女靓妆盘旋,空中飞红扬紫,翩弱舞蝶。”这种荡秋千法要求游戏者有超高的技艺和过人的胆量。可见秋千习俗不但存在且种类已经产生不同的玩法。

秋千女儿飞短墙——浅谈古代的“秋千”与清明和寒食节的关系

上述文人诗作及小说中的描写,可见出明代秋千仍然为寒食重要活动,但此时秋千活动似乎已经有寒食与清明合流的现象。

清朝寒食节在民间出现消退情形,清‧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即写了:“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由此可以推测从明代以来已呈淡化的禁烟、冷食等民俗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但根据文献资料,秋千戏却仍然普遍盛行,甚至成为全国性的娱乐活动,从《酌中志略‧宫中清明》、《直隶志书永平府》、《山东志书寿光县》及《山东志书新城县》等都有相关记载可以得知清朝初年康熙平定台湾郑氏后,御史黄叔敬在《台海使槎录》一书中指出:

“今归化生番,习已尽易。番妇俱以秋千为戏;各社户前,因大树缚藤,纵送为乐,日夕歌唱不绝口。散发鬔松,短衣跣足。外出掘薯收芋,衣物俱于网袋贮之;行戴于首。未婚时,男女歌唱相合,男随女肩水负薪;意既投,始告父母聘之。”

风易俗即提到番妇以秋千为戏,由此可以见出清朝当时是将清朝秋千戏不同于前朝又可以从清宫造办处活计档案中,乾隆十九年的记事录中“九月初九日:内大臣奉旨热河搭盖大蒙古包,并安设转云游西洋秋千,钦此”中可以发现清朝在避暑山庄的秋千活动有类似杂技表演。《清宫述闻》中也指出︰“翊坤宫廊下有秋千,今尚存,逊帝时安设。”可见秋千作为一种民俗游戏直到清朝末年都还存在。

秋千女儿飞短墙——浅谈古代的“秋千”与清明和寒食节的关系

总结

秋千是源于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从《古今艺术图》中记录为山戎之戏,春秋时期随齐桓公伐山戎而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

在唐朝之前,秋千之戏虽然已经十分盛行,但在文献中只提及秋千为立春或春节时期的活动,尚未与寒食清明节等节日结合。唐宋以后,秋千逐渐成为寒食、清明等节日的主要民间习俗活动,同时呈现出丰富的面貌。

秋千女儿飞短墙——浅谈古代的“秋千”与清明和寒食节的关系

明清以后,寒食禁火吃冷食的习俗渐渐废止,寒食的习俗也融入到清明节俗中,寒食节本身则渐渐为人所淡忘,清明则成了三月最隆重的节日了。但秋千之戏仍然盛行于宫廷与民间,从公开的表演,演变为闺房娱乐。

明清以来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合流,与寒食有关的禁火、吃冷食等习俗也趋于消失,但秋千原本即为春日之戏,无论是寒食或清明节皆为春日,故未受其影响。另一方面,秋千之戏在未变成寒食节民俗活动之前,本身最突出的是其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不像禁火、吃冷食背后隐含与寒食节人物介子推之间的文化意义,而且设备简单,容易学习,因此在古代深受宫廷与民间的喜爱,并流传至今。

如今,清明寒食之节,大家在追思先贤、扫墓祭祖、踏青之余,不妨趁着假期,约上几个朋友荡荡秋千,继承古人的遗风。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5815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