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胡适:我要民主自由,却成政治玩物,民国读书人的宿命?

胡适:我要民主自由,却成政治玩物,民国读书人的宿命?

胡适在民国文化圈可谓“神”一样的存在,拥有“中国文化革命之父”、中国传统哲学步入现代化进程第一人、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旗帜等等的美誉。

胡适:我要民主自由,却成政治玩物,民国读书人的宿命?

儒雅的胡适

他把自由民主挂在嘴边,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将美国吹嘘为完美无缺的“治国典范”,以至于高唱“美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圆”。因此,胡适也落得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的称号。

但就是这样一位所谓自由民主独立的“斗士”,却存在明显的人格分裂特征,也就是他所宣扬的和他所实践的并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自由的胡适,却是旧式的包办婚姻。

胡适所迎娶的是安徽旌德县名门望族之后的江东秀。细算起来,胡、江两家还有亲戚关系,胡适的姑婆是江东秀的舅母。这门亲上加亲的婚配,并没有事前征询胡适的意见,而是两家的老太太独断专行的结果。1903年,也就是在胡适13岁、江东秀14岁的时候两人订婚。

胡适:我要民主自由,却成政治玩物,民国读书人的宿命?

胡适与夫人江东秀

订婚后,胡适辗转上海读书、留学美国、到北大任教,直到1917年返回安徽老家,如约与发妻江东秀完婚。此时,27岁的胡适已经贵为北大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来的新派文人,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轰动一时的《文学改良刍议》。

可以肯定,胡适在美国文化的熏陶下,已经奠定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基调,也做好了新文化运动旗手的准备。但就是这样一位中国第一号新派人物,依然迎娶了缠着小脚、比自己大1岁、只接受过私塾教育的江东秀,不能不说充满着滑稽与讽刺。

第二,独立的胡适,却成为蒋介石手中的“政治玩物”。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胡适创办了著名的《独立评论》杂志,大谈什么“少谈主义,多干实事”,并宣扬“二十年不谈政治,二十年不入政界”,“要保存独立说话的权利”,俨然一副独立知识分子的姿态。

胡适:我要民主自由,却成政治玩物,民国读书人的宿命?

胡适与蒋介石

但胡适还是打破了自己不涉政治、不入政界的誓言。抗战之初,胡适主张和谈,认为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无能抵抗,世界无能制裁”。因沉湎于“和平交涉”的迷梦中,一度和汪精卫、周佛海等政治人物搅和在一起,成为“低调俱乐部”成员之一。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胡适的和平交涉全面落空,他又接受蒋介石的征召,以非正式使节的身份出访欧美,进行所谓的国民外交。1938年被国民政府正式任命为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真正踏入了政界。如果说胡适打破誓言出任驻美大使,有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的背景,急于向欧美国家申求援助情有可原。

胡适:我要民主自由,却成政治玩物,民国读书人的宿命?

胡适在美国

那么,胡适被推选为“总统候选人”则更具戏剧性和讽刺。1948年,国民党政府准备召开“行宪国大”,选出“总统”、“副总统”后,再由“总统”提名“行政院长”,组成“行宪内阁”。这种形势下,蒋介石推选北大校长胡适作为“总统候选人”。

对于这份从天而降的推选,胡适刚开始半推半就,但当《中央日报》记者陆铿前去采访给他撰写“总统候选人”小传时,胡适很快入戏。当着陆铿的面,畅谈当选后的人事安排,他准备提名蒋介石担任行政院院长。甚至快意的给秘书说到:“我这个人,可以当皇帝,但不能当宰相,可以当无为的总统,不能当有为的行政院长”。言下之意,似乎“总统”已非他莫属。

然而,令胡适失望的是,就在他的“总统梦”渐入佳境时,却传来于右任等二百多位代表推举蒋介石为“总统候选人”的消息。1948年4月6日闭幕的国民党六中全会决定正式提名蒋介石为“总统候选人”,胡适的“总统梦”正式宣告落空。据说,胡适当时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对于胡适提名“总统候选人”的闹剧,季羡林在文章中直言不讳的指出:“蒋介石实际上是玩胡适于股掌之上,可以胡适对于这一点似乎并不清醒”。

胡适:我要民主自由,却成政治玩物,民国读书人的宿命?

胡适与蒋介石

所以,尽管胡适“不涉政治、不入政界”喊的震天响,但他实际上一直就深陷政治之中。

当然,胡适的这种人格分裂并非个例,而是民国知识分子的通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文化怪象,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科举制度取消后,胡适等知识分子失去了传统的上升渠道。胡适等民国读书人自幼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梦想着通过参加科举进入上层。但在胡适14岁那年(1905年),科举正式废除。新的形势逼迫他们要和过去做个了断,但这种了断又往往是割不断剪还乱,传统教育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二是弱者心态接受西式教育,让胡适等人陷入对西方的迷梦。跳出传统的教育之后,胡适等人被派往欧美国家学习,西方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他们眼花缭乱、新奇不已。他们也坚信,自己从欧美取得了治国理政的真经,回国后对现实政治有着强烈的“教师爷”心态。

三是国难日深,让胡适等人无所适从。可以说,胡适等人既有传统士大夫心态,又有西方独立知识分子的梦想。但在国难日深,民族危机渐趋严重的背景下,他们的士大夫冲动、知识分子的理想屡屡碰壁,不得不在现实中重新校准定位。显然,这是一个纠结、撕裂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泪水的过程。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2978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