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史记》中这两篇“世家”的质量最差,时间错乱、漏洞百出

《史记》中这两篇“世家”的质量最差,时间错乱、漏洞百出

《史记》是司马迁父子编订的一本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

其中,夏商周部分主要根据《尚书》和谱牒来编写,故而文字简略晦涩;春秋部分则以《春秋》、《左传》和《国语》为底本,资料相对丰富,错误也比较少;秦汉部分则依据《楚汉春秋》,因年代离司马迁较近,所以叙事清晰,是全书中最可靠的地方。至于春秋与秦汉之间的200多年战国史则比较混乱,司马迁在《六国年表》中说:“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认为秦朝的焚书做法对编修战国史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诸侯的史料全被摧毁殆尽,只保留一本秦朝官方钦定的《秦记》,但这本书的水平远比《左传》低。秦人修史居然“不载日月”,而且叙事还非常简略,使得司马迁在编战国部分的历史时找不到可靠的史料依据。

因此《史记》中出错的地方,大多集中在战国这200多年里。

《史记》中这两篇“世家”的质量最差,时间错乱、漏洞百出

秦朝焚书导致战国历史变得模糊

《史记》中哪些《世家》的水平比较低?

《史记》里东周诸侯的《世家》共有十六篇,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楚世家》的可信度比较高,因楚国独处南方,相对独立于诸侯之外,且历史发展得一脉相承,世系清晰,内容均衡,错误较少。对比现新出现的楚简,也没有发现《楚世家》存在哪些重大的错误,故而列为第一等。但它也有些瑕疵,例如关于项燕的记载就跟《秦本纪》存在矛盾;

第二等的则有:《吴世家》、《陈杞世家》、《管蔡世家》。因为它们的历史大部分都发生在春秋时期,有《左传》等史料作为底稿,故而比较可信;

《齐世家》、《鲁世家》、《卫世家》、《郑世家》、《晋世家》、《宋世家》和《越世家》跨越了春秋战国两代,春秋部分错误较少,战国部分则非常简略,但仍免不了错误。例如《鲁世家》自鲁悼公以后,历代君主的在位时间与《六国年表》不同,产生了矛盾;《晋世家》的末尾与《竹书纪年》也不同。故而可列为第三等

在三晋中,太史公对赵国的历史最为了解,从赵衰开始,国君的世系都写得很清晰。唯有赵简子部分掺杂了梦游仙境的小说桥段,且简子的卒年也与《左传》矛盾,质量上打了折扣,但总体上还是很详尽的;与之相比,韩、燕都是小国,用《索隐》的说法就是“事微国小,春秋无语”,故而内容简略,写得少错得自然也就少了。因此《赵世家》、《燕世家》和《韩世家》可同列为第四等

最后,《魏世家》与《田敬仲完世家》被列入最差的第五等,因为这两篇世家的漏洞最多,可信度最低。

《史记》中这两篇“世家”的质量最差,时间错乱、漏洞百出

七国中关于齐、魏的错误最多

《竹书纪年》暴露了《魏世家》的错误

诸侯史料虽然都已被秦朝焚灭,都有一本史书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那便是《竹书纪年》。

《晋书·束晳传》说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汲郡有一群盗墓贼挖掘了一座战国古墓,“得竹书数十车”,皆为竹简,写有蝌蚪文字。其中有一批竹简的内容类似《春秋》,记载了从夏朝到魏哀襄王时期的历史。其中关于晋国与魏国的历史记载得最为详细,并且称魏哀襄王为“今王”,故而可判断这批竹简是魏国的史书

这部史书在唐朝时尚存于世,刘知几的《史通》、司马贞的《索隐》和张守节的《正义》都引用过书中的原文,并将其称为《竹书纪年》或《汲冢书》。然而,经过五代丧乱之后,从宋朝起《竹书纪年》的原本就逐渐失传了。南宋时流传过另一个版本的《竹书纪年》,明朝人范钦据此重编了天一阁刻本,王国维认为其模仿了梅赜伪造古文《尚书》的做法,通过仿造之前的史料才编出这本《竹书纪年》来。因此,人们一般把明朝刻本的《竹书纪年》称为“今本《竹书纪年》”,而将南北朝至北宋期间一些古书引用的原本《竹书纪年》的佚文称为“古本《竹书纪年》”。

《史记》中这两篇“世家”的质量最差,时间错乱、漏洞百出

原本《竹书纪年》并未流传下来

在《魏世家》中,司马迁认为魏文侯在位三十八年,武侯在位十六年,惠王在位三十六年,襄王在位十六年,哀王在位二十三年。而“今本《竹书纪年》”则纠正了这个错误,据里面的记载,魏惠王三十六年的时候并没有死去,而是改明年为元年,又继续活了十六年,总共在位五十二年。司马迁误将改元当做驾崩,把魏襄王继位时间上挪了十六年,又杜撰了一个“魏哀王”出来。其实“魏襄王”与“魏哀王”应是同一个人。

而根据“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今本《竹书纪年》”与《魏世家》还弄错了魏文侯与魏武侯的在位时间。《魏世家》说:“魏文侯元年,秦灵公之元年也。”根据《六国年表》,秦灵公元年在前428年,此时距三家灭知伯已过了25年。而“今本《竹书纪年》”则将“魏文侯立”定于周考王元年,即前440年,据三家灭知伯也有13年了。

“古本《竹书纪年》”则说:“文侯五十年卒,武侯二十六年卒。”据此从“今王二十年”往前逆推,魏文侯元年实际上应在前445年,比“今本《竹书纪年》”还早了5个年头,距三家灭知伯也仅8年而已。此外,武侯的在位时间也比《魏世家》多了十年。因此,《魏世家》中“魏哀王”之前的国君在位时间都是错乱的。这也导致整篇内容有超过一半的篇幅出错。

《史记》中这两篇“世家”的质量最差,时间错乱、漏洞百出

《魏世家》弄错了襄王之前的国君在位时间

《田世家》是《史记》里的“重灾区”

《魏世家》弄错了从文侯到襄王之间一百多年的时间,从魏哀王(襄王)(前318年)起,时间记载才准确;而《田敬仲完世家》的错误更严重,在所有国君中,只有齐襄王与齐王建的编年才是可信的。在公元前283年之前,田齐的编年几乎全部错乱。

这篇《世家》的内容有拼凑之嫌,例如齐桓公午五年、齐威王二十六年、齐宣王二年都记载了同一件事,说韩国或赵国被攻击,便向齐国求救,齐王与大臣们商议是否要出兵援救。其中邹忌前后出现了三次,而他每次的观点都是“不如勿救”,结果都被人反驳,颇为滑稽。

据《庄子·胠箧》说:“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这说明从田常到齐王建之间,田齐共有十二个国君。而根据《田世家》的世系记载仅有十个而已——田成子为第一世,田襄子为第二世,田庄子为第三世,田太公为第四世,田桓公为第五世,齐威王为第六世,齐宣王为第七世,齐湣王为第八世,齐襄王为第九世,齐王建为第十世,尚缺两世。这说明司马迁漏掉了齐国的两代君主,所以这篇世家的编年必然会出现错乱。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田庄子的后面有一个“田悼子”,悼子之后才是田太公。悼子时代为前411年至前409年,被《田世家》忽略了。《竹书纪年》还说:“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可见在田太公与田桓公之间还存在“田侯剡”与“田喜”父子,田喜在孺子之时即被杀害,故而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如果把“田悼子”和“田侯剡”算进来, 田齐才有十二个国君。

正因为《史记》忽略了这两代,所以齐威王的元年才往前移了。按司马迁的观点,齐威王继位于前378年,比魏惠王、秦孝公等人还早。但《竹书纪年》说:“梁惠王十二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由此可知魏惠王继位十多年后齐威王才登基,他的元年应在前356年左右,比《田敬仲完世家》晚了二十二年。这样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便都发生在齐威王时期,并且参与“徐州相王”的齐国君主是威王而非宣王。

《竹书纪年》又说:“魏惠王后元十五年,齐威王薨”,由此可知齐威王仅比魏惠王早一年死去,大约卒于前320年。《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周“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实,魏惠王与齐宣王仅同时在位一年而已,司马迁却误以为两人长期同时在位。这估计是受了《孟子》的误导,因为孟子曾先后见过魏惠王与齐宣王,但《孟子》同样暴露了《田敬仲完世家》的错误。

《史记》中这两篇“世家”的质量最差,时间错乱、漏洞百出

《田世家》把桓公、威王、宣王与湣王的在位时间往前移了二十多年

《孟子》证明《田世家》是不可信的

据《六国年表》,孟子于前336年拜访了魏国,与魏惠王讨论仁政,此事也见于《孟子·梁惠王章》,而在同一篇内容里还记载了孟子与齐宣王问答之事。因此,司马迁误以为魏惠王与齐宣王曾同时在位八年,并且在《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仿佛孟子先见过齐宣王,然后才去求见魏惠王。然而魏惠王直到前319年才驾崩,齐宣王则在前一年才登基。因此,如果孟子在前336年见过魏惠王的话,那么至少得过了十多年后他才能见到齐宣王。

据《孟子》记载,齐宣王曾问孟子要不要趁燕王哙让国于子之的时候讨伐燕国,孟子说只要燕国的老百姓同意,那么大王就可以讨伐它,此事也见于《战国策》。子之之乱发生在前314年,《孟子》证明此时的齐国国君是齐宣王,而《史记》却写作“齐湣王”。这反而印证了《竹书纪年》关于齐威王、齐宣王的在位时间是正确的,因为孟子与齐宣王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不可能记错当时的齐国国君。

《田敬仲完世家》误把齐威王元年提前了二十多年,所以宣王、湣王的在位时间也得相应提前,导致子之之乱发生在齐湣王时期,与《孟子》的记载直接矛盾。这也证明《田世家》中,直到齐湣王的儿子齐襄王继位后,田齐的编年才准确,在这之前,基本都是错乱的。

因此,可以说《魏世家》与《田敬仲完世家》是《史记》中质量较差的两篇,在阅读时应格外谨慎。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8686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