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太平广记》植物精怪形象分析: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太平广记》植物精怪形象分析: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太平广记》植物精怪形象分析: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精怪」的内涵

在中国,古人对于具有超自然力量的非人生物、器物之称呼,大致上有妖、 怪、精、魅等字,在佛教传入后,魔与妖结合成“妖魔”一词,通常在后期的神 魔小说中被用于称呼精怪,但魔的原始意义为“妨碍善事之恶鬼神”,与中国原 本的“精怪”一词在涵义方面稍有不同。 精怪指称的对象较为中性,虽然大部分 对人类有害,但并非所有精怪都蓄意为恶,部分精怪仅仅只是显示出脱离常理的 异象、对人类造成恐慌,至于精怪生成的原因,大致有二:受“气”之影响而成 精、物老成精。 干宝在《搜神记》卷六〈论妖怪〉中提到:
「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 气乱于中,物变于外。」
将“妖”视作受到“气”的衰乱影响而产生的某种状态 或形态,是由于精气依附物体、充斥物体内部,使物体的外部发生变化之情况, 故妖怪又称作精怪,不同的是,“妖”还可以用以指称异于常理的怪异之事,但 “精”却只限定于对作怪之物的称呼。
《太平广记》植物精怪形象分析: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除上述提到的“精气说”之外,古人对精怪产生之原因的另一解释即“物老成精”,对此,葛洪《抱朴子 ̇登涉》中载有说 明:
「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试人,唯不能于镜中易其真形耳。」
认为精怪能够轻易化为人形,惟有能够映照出一切事物真实面的镜子才能破除精怪的幻象,为识别精怪之原貌的重要道具。此外,干宝《搜神记》 卷十二也有记载:
「千岁龟鼋,能与人语;千岁之狐,起为美女;千岁之蛇,断而复续;百年之鼠,而能相卜:数之至也。」
而郭璞《玄中記》也持相同看法:
「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 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百岁鼠化为神……千岁之鼋,能 与人语。千岁之龟,能与人语。」
由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古人认为精怪形成的另一条件在于时间的长度,存活时间较平均寿命长的动植物拥有特殊的力量,例如幻化为人形、与人对话,甚至还能 做到“与天通”、“化为神”一类人力无法达成之事。
《太平广记》植物精怪形象分析: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精怪的定义在六朝时期就已确立,直到现代都没有太大改变,现代学者对于 妖怪之范围界定的说法与古人相去不远。李剑国在《唐前志怪小说史》中从字义 方面解释何谓精怪:
「精训为精灵、精气,人以外的事物获得灵魂、神力而能兴妖作怪,故而称作精。精也常 与妖、怪合称为精怪、妖精。精怪又称为物……故有妖物、怪物、物怪之称。」
朱迪光则于《民间信仰影响下的古典小说创作》书中写道:
「一切反常的现象都属于“怪”的范围,它所涉及的要比“精”庞杂得多。在先秦,“精” 包括在“怪”的范围之内,而多用“怪”这一词,但属“怪”的事物却未必是“精”。“精” 具体指那些神灵、鬼怪。“怪”的含义又与“妖”之义相通。」
《太平广记》植物精怪形象分析: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太平广记》中的精怪形象

关于精怪的角色形象,在《太平广记》收录故事中,木怪所化之人都是以男性面貌出现,没有木怪化为女子的描写,应该是因为树木具有刚强、坚固的外形与特质,容易联想为体力较强、身高较高的男性。即使后期志怪中出现关于女性木怪的描写,其原形也多为杨柳、芭蕉一类不具刚硬特质的树种。至于花卉怪类别收录的故事中,化为人形的花卉怪以女性面貌居多,5 篇之中有 3 篇都是化为美女,应是因为花朵外形美丽而脆弱,容易联想为柔美娇弱的女性所致。 另外, 《太平广记》中收录于“妖怪”的《素娥〉》、“精怪”的《交城里人》2 篇故事25都与植物精怪相关: 《素娥》中武三思的歌妓素娥被称为“世之殊色”,虽未现出原 形,但自称是花月之妖,与花卉怪故事中花卉怪化身的女性外形相同,皆为绝色美人;《交城里人〉》的丹桂树则化为朱衣、以黑巾蒙头的巨人,使见到它的人惊悸而死,最后为人所灭,故事模式与《卢虔》、《江夏从事》相似,木怪化为身材高大的人形或鬼怪,使人因见到它而惊吓致死,故事中的除妖者也都是使用飞行武器如箭矢、飞符射中精怪,最后因为树木插着箭矢或符纸而认出精怪原形, 结局都是人们将现出原形的精怪毁掉,使精怪从此绝迹。
《太平广记》植物精怪形象分析: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太平广记》精怪形象中蕴含的古人处世态度

观察《太平广记》中木怪与花卉怪两类故事,不难发现, 因古人通常视精怪为“恶”的力量,若人的力量不及精怪,就采取立祠奉祀的态度,以香火供品来讨好精怪,造成淫祀现象;但若人的力量胜过精怪,就不会畏惧或崇拜精怪,而是利用力量去征服、毁灭精怪,故事中隐约展现的正是上述心态。 而唐朝佛教盛行,佛教故事中佛与魔的对立,更加强了魔的邪恶印象,中国精怪与佛教妖魔两 者的形象结合,使妖魔精怪作祟害人的印象深入人心;与此相对,描写善良精怪的故事虽也存在于志怪小说之中,但数量远少于精怪作恶的故事。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的另一特点是,志怪故事中的精怪形象有随着朝代改变的趋势,出自六朝的志怪故事偏向于纪录乡野异闻,较少出现具有故事性的情节,而唐代志怪故 事中的精怪形象较鲜明,描写精怪与人类互动的叙述情节也较六朝作品多。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8495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