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说部之乱》:不必追寻其中的隐喻,这只是一场想象力的游戏

《说部之乱》:不必追寻其中的隐喻,这只是一场想象力的游戏

一看书的封面就知道这本书不简单,黑色的涂鸦代表了一种混沌、一种无序,通过这种抽象,作者想表达啥呢?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
《说部之乱》:不必追寻其中的隐喻,这只是一场想象力的游戏
要是你说能懂读《说部之乱》,那你肯定是没读懂。还有很多人说,要想真正理解,就一定要理解它在其中的隐喻,以及与现实的联系。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这本书明显的感受,就是它不去迎合谁,不去讨好谁,也不求你理解,也不求对你有所帮助,它甚至都不求你去看。 现在阅读一本小说,动不动就“表征、意象、隐喻”,好像没有这些就是不成熟、不深刻的体现。这本书里面汇集了24篇小说,天马行空,洋洋洒洒。这里面有科幻故事,有历史事件,有各种精灵古怪的人,这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旅行。每篇小说,你看到开头,猜不到结尾。
这本书写了啥?这让我想起中学作文课,阅读理解题目经常被人质疑。“从文章中玻璃的颜色,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连原作者都懵了:“我当时真没什么特别的心情,只是随机选了个颜色。
阅读理解的问题,不在解读本身,而在于解读的方式——解读的对象过于微观,层次不够深,答案也显武断。大师是不在乎读者的,米兰·昆德拉、博尔赫斯甚至很挑剔读者,他觉得不是什么人都配称为他的读者。 如果我们用知识和理性构建一堵墙,可墙上有太多的穿孔和缝隙。作者就像粉刷匠一样,试图去修葺墙上的孔洞。这个世界囊括在他的叙述中,世界在他的叙述中被打散、重组,他也进行着颠覆,同时试图让人看到他心中这世界真正的面孔。下面,试着来解读这本书。

一 创作元素:“博尔赫斯”式的书写

阿根廷文学巨匠博尔赫斯在世界文坛享有杰出的声誉,他的许多作品都以中国为题材,在文学、哲学、艺术、宗教领域之间的跨界达到了重剑无锋的境界。他在现实和幻想之间的跳跃,在叙述和隐喻之间的切换,都高明地不露痕迹。他被称为“作家中的作家”,确为实至名归。 朱岳的《说部之乱》也许受到了博尔赫斯的影响。在《迷宫制造大师》中,提到博尔赫斯,如何建造各种迷宫。在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镜子、迷宫、图书馆”等词语,博尔赫斯的小说总是对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处境做出大胆的推测,对理性和知识提出质疑。
《说部之乱》:不必追寻其中的隐喻,这只是一场想象力的游戏
而朱岳的《迷宫制造大师》中,仿佛是一个真实与虚幻交织的迷宫。作者引导着你,在自己的头脑里想象着搭建起一个宏大的建筑,外观形式已经初具了规模。我们不需要知道内部构造,我们只用欣赏这具空壳。 朱岳和博尔赫斯小说的创作元素,更加集中在独特时间观念、迷宫手法以及对命运的思考等内容上,这些内容推理色彩不同,但是都是他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也是最常探讨的话题,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广大读者的注意力,不让读者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迷失自己。 在朱岳《词隐》里提到了红楼梦,博尔赫斯在《谈艺录》中这样评价《红楼梦》:全书充斥绝望的肉欲,主题是一个人的堕落和最后以皈依神秘赎罪。
《说部之乱》:不必追寻其中的隐喻,这只是一场想象力的游戏
博尔赫斯对于 “迷宫”“镜子”“梦”等意象有同一个形容词,那就是“无限”。 迷宫没有尽头,镜子复制出无数空间,梦能够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这些不具有边界和限制。
谈及《红楼梦》时博尔赫斯同样想到了“迷宫”,他称这部小说好像“长得没有尽头”,也许只是对于这本巨著的一个客观描述,但同时,在抱怨其中 人物众多难以辨别时,博尔赫斯也说道:“像在有许多院落 的宅子里迷了路。”这座迷宫不仅仅是因为荣宁二府的复杂院落结构构成的,同时是因为人物的命运彼此嵌套、互相牵引,前世因果与仙凡两界虚虚实实无法区分。
朱岳的这部小说,就像一个迷宫,不知不觉的将虚构世界的触角伸向现实,不动声色的把读者带进自己创造的虚构世界,每个“实像”都被沦为创造的“虚像”,每个“虚像”又在创造更多的“虚像”。读完小说后,好像意识到自己是小说的一部分,可最终发现,自己可能也是个被创造出“虚像”。

二 不断打破边界:对小说的创新

长久以来读过各种小说,逻辑脉络都十分清晰,主线,支线,汇合,开放,都以线性的方式发展下去。朱岳的这本小说,我想可能是这种“另一种可能性”的小说,我看到的是在纸面上铺开的网状结构,留下“这部小说怎么感觉没写完”、“结尾到底是怎么回事”之类的疑惑。 写《故事》的作者罗伯特·麦基曾说:“故事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我们去追寻现实,尽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混乱人生的真谛。”朱岳从破除故事入手,打破以往陈旧叙事,有了一套新的讲述故事的方法。
在《原路追踪》里,那里只有一种植物——仙人掌,只有两种动物——灰熊和兔子,那里只有一条路:回旋上升的公路直通沙漠的深处,主人公只有一个——刀客们,主题也有一个——刀客不能停留,只能把看过的书作为刀客的功力。能够增强自己战斗力的方式,就是不断阅读文学作品。
《说部之乱》:不必追寻其中的隐喻,这只是一场想象力的游戏
与现实世界相比,书籍给人的感官往往更真实,感官的体验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文字引起的想象带来的超感官的体验。在他的作品里,现实中不可能出现在一起的东西都被拼凑在一起,时间被扭曲,空间被分层。 在作者看来,重要的是通过写作能舍弃些什么,而非得到些什么。这里,所有的时间都可以任意变长或缩短,所有的空间都可以重叠。在小说里是无限的、混沌的,我总能将它与哲学联系起来。《救鱼》这一篇,把人义无反顾的救上岸,之后发现人变成了死在岸上的鱼,最后它们在阳光下变成了一滩烂泥。 当你读它的时候,你会一下陷入一种存在的荒谬中。《儿子》这一篇,儿子想要什么,母亲就想办法怀孕变什么,直到为了儿子牺牲自己的全部。变过剑术老师、小马、随从、宝剑、美丽的姑娘、修道士。最后,儿子连自己的死,都不能决定,是母亲产下一个小黑影,成为死神夺取了性命。 当今时代,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不索取回报,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时间,金钱,情感等等。现实如此,魔幻的小说,是极大的讽刺。父母把一生奉献给了儿女,可儿女为父母奉献了多少?留给读者了无限的思考。 对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作者朱岳也如是说:“我不喜欢老套的、封闭的作品,再完美也不喜欢。”

三 诗性的书写:这只是一场想象力的游戏

连原作者都做不出来的阅读理解有必要吗?小说是不是包含着一种隐喻,有一些像迷宫大师“博尔豪赫”,但是我觉得不用这么比较,因为隐喻这类对于这本书的美感毫无影响。
远的不说,就说17年浙江高考卷的现代文阅读《一种美味》,其中一道题目就是“赏析文章结尾”:“现在,它早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鱼的眼睛怎么了?什么东西发光?诡异的什么? 且不说考生戏称:“三年高考败给一条草鱼”,就连被人肉出来的作者巩高峰自己都是一头雾水,表示自己也搞不懂当时怎么想的,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
再比如19年,苏州考生也在考完语文后发出了叹息,原因是当时的一道现代文阅读题,选自王亚的《清明》。 考完后有的同学联系上了王亚老师,老师也立刻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但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满分20分的现代文阅读,原作者王亚只得了6分…… 连小说家纳博科夫也说过:“我最讨厌象征与寓意。”不过,如果因为受过语文考试的伤害,就拒绝思考文学作品的内涵,那就是得不偿失了。文学作品到底有没有深意,有没有解读的必要?答案自然是有的。
《说部之乱》:不必追寻其中的隐喻,这只是一场想象力的游戏
小说里的许多选文,都是经典桥段,涵义之丰富,思想之深邃,不是区区几段话可以尽述的,更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一说。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开放性和多样性,用答案一框定,就丧失了意义。 就像作者自己所说:所有事物,从其与他者的关联来看,都是有缘由的,但将全部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就会发现此整体“无缘由”,有此无缘由,再看每一个事物,也会洞察其无缘由,无缘由的世界是神秘的,因其神秘而耐人寻味。 这20篇渗透出诗性的小说,编织了一个真实与虚幻的迷宫。你需要走进去,再跳出来看,找到属于你的答案。书中的种种,表示了事物本身包含其自我的否定。向着最极端的反向学习,往往是解脱的关键。能够拯救人类的事物恰恰是他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他们自己。救赎的关键,在于自我超越。 你要有想象力,才能在这本小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www.dushu263.com(爱读书)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7856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