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地下铁道》:被遮蔽的美国黑奴历史,黑人少女逃亡与觉醒之路

《地下铁道》:被遮蔽的美国黑奴历史,黑人少女逃亡与觉醒之路

中国的读者对科尔森·怀特黑德这个作者,可能很陌生,可是他在美国却是家喻户晓。凭借《地下铁道》,他成为而十一世纪唯一擒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小说家。

《地下铁道》:被遮蔽的美国黑奴历史,黑人少女逃亡与觉醒之路

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和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这么评价他的作品。

奥普拉介绍:我熬夜读这本书,心快跳到嗓子眼,几乎不敢翻下一页。

奥巴马介绍:它让我们忆起发生在几代人间的奴隶买卖之痛,不仅在于将其公之于众,还在于它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心灵。

这是一部写了16年的作品,《地下铁道》讲述讲述1850年代美国黑奴逃亡的故事,黑奴女孩在一次次残忍的鞭打后,让她下定决心,艰难地从南方的佐治亚种植园,向北逃亡的故事。她穿过沼泽的黑水和森林的幽暗,搭乘秘密的地下铁道,一路向北,最终投奔自由。

《地下铁道》:被遮蔽的美国黑奴历史,黑人少女逃亡与觉醒之路

探讨种族主义、黑人、奴隶制,几乎是美国文学中的母题之一。这是继爱丽丝·沃克的《紫色》和托尼·莫里森的《宠儿》之后,又一部受瞩目的黑人题材小说。前面文章已经分析过了《宠儿》,生而平等,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而对于他们来说,便是生而为奴,生的意义在于服从。

看了这本书,我是郁闷了好几天,一句话也不想说。我想人生已经够苦了,有时我们看书,不自知地期待着圆满与幸福。《地下铁道》是把苦难的血泪撕裂给你看,越过粉饰,看到了历史的真实和残酷。尤其放在中国来看,中国读者为什么要读一部黑人小说?

这本书不仅书写了一个黑人少女惊心动魄的逃亡故事,更写出了人类内心深处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在无望的逆境中寻找生机,在黑暗的地下寻找光明!奴隶制下科拉的生活令人窒息,且心碎毫无希望,她的逃亡之路虽然艰辛却从不放弃。这是她的逃亡和觉醒之路。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写作手法以及主旨,解析本书以及奴隶制度对整个美国民族的创伤和苦难。

一 从历史角度看:奴隶被物化的年代,黑人种族迫害史

在美国的历史中,黑人始终处于沉默和失语状态。长期以来,美国更是将族群问题视为“政治禁忌”,怀特黑德则讲述了隐晦不言的黑人种族迫害史。

①历史背景:女性被物化,奴隶被物化的年代

我曾经一度怀疑这不是小说,而是一本真实的历史书。小说选择了年仅十几岁的女奴科拉为主角,让这个弱小的少女去冲撞强大而残酷的制度,显得有些残忍。但是通过她的冒险,在我们眼前复原了那个令人震惊的时代。

小说叙述了1850年黑人女奴逃亡的历程,1860年代的南北战争使奴隶制在美国彻底废除,但种族主义却无法根除。即便在今天,非裔美国人仍然没有获得他们普遍希求的平等和尊严。

“在维达港拍卖时,尽管他们努力不让人家把他们分开,但她其余的亲属还是让维维利亚号快帆船上的葡萄牙商人买走了,再次有人看见那条船已是四个月后,它在离百慕大十英里的海上漂流。”—摘自《地下铁道》

在非洲海岸,黑奴作为“人货”(cargo)被数以万计地装船起运;到达美洲海岸后,他们被一一标价拍卖,随后便进入种植园的工人名册中。在这里,“每个名字都是财产,是能呼吸的资本,是血肉创造的利润”。

《地下铁道》:被遮蔽的美国黑奴历史,黑人少女逃亡与觉醒之路

女主人公科拉在多人身上见过X 形、 T 形、马蹄形、三叶草形的印痕。在兰德尔的种植园里,科拉虽然被免除了烙印之苦,但特伦斯给她留下的手杖创伤却更刻骨铭心。

失去自主性的黑奴躯体被人偷走,他们的子孙后代也成为奴隶主的财产,世世代代耕作在白人偷来的土地上。在这里,女性被物化,奴隶被物化,科拉是二者的结合,她被双重物化,物化中的物化。

②写作初衷:故事是虚构的,却是无数黑奴真实人生的缩影

怀特黑德介绍说,将作为比喻的“地下铁道”写成真实存在的铁路,源于他多年前的一次突发奇想。怀特黑德对《地下铁道》的构思长达十六年,为写作少女科拉的传奇历险,他阅读了大量的黑奴历史自述。因此,尽管科拉的故事是虚构的,却是无数黑奴真实人生的缩影。

“我在创作中追求的是真相,而不是事实。我不想单单展现一个奴隶的故事,希望它延展到更多的时空中,表达更广阔的现实。”怀特黑德如是说。

怀特黑德他第一次听说地下铁道是四年级时,一开始他以为是真实存在的。但老师告诉他地下铁道其实是一个群众组成的网络,这个网络是由白人和黑人共同组成,帮助南方各州的黑人奴隶能够逃往北方的自由州。怀特黑德听了老师的解释有点失望。

《地下铁道》:被遮蔽的美国黑奴历史,黑人少女逃亡与觉醒之路

主人公在美国各个州之间逃亡,有点像《格列佛游记》里面主人公周游各国的感觉。他就开始设想在地下真的有一条这样的铁路,帮助黑奴们逃往自由之地。其实,我更关注的是,黑人题材的小说已浩如烟海了,多出一部又如何呢?

鲁迅在《华盖集》里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或许我们就能感同身受。人性都会有自私的一面,暴虐和欺凌弱者的人并非所谓强者,而弱者更没有内心恒定的善良和勇气,这或许就是这本小说中需要琢磨的一点。

而 从写作手法来看:隐喻下的表征

据波士顿邮报报道,“怀特黑德以一种聪明的方式写了一个人间炼狱。” 它有什么特殊之处,能超越族群性和地方性的背景,让读者在自己完全陌生的文化语境和情节人设的阻隔下,感受到文字本应传达出来的力量呢?

小说由—个固定的主人公科拉和白人猎奴者的“猫鼠游戏”来展开冲突和对抗,在这个白人至上的社会黑人逃奴的结局是悲惨的。

①与同类作品的对比

“美国怪就怪在人是东西。手里有个经不起跨洋旅行的老头,那你最好赶快割肉止损。一个来自良种部落的青壮男子,会让买家争得头破血流。能下崽的奴隶少女好比铸币的工厂,是能生钱的钱。如果你是一件东西,不管是大车、马,还是奴隶,你的价值便决定了你的前途。她知道自己的位置。”—摘自《地下铁道》

怀特黑德创作题材广泛且风格迥异,被《哈佛杂志》称为“文学变色龙”。怀特黑德总是能轻描淡写,不费力气的写下上面的句子,但是这段话说得太毒了,诸如“残酷压迫” “无情剥削” 这些字眼不足以书其罪之万一。但是这些好文笔,还构不成聪明。

《紫色》采用书信的形式,开篇是女主人公写给上帝的信,信里说,父亲把“我”强奸了。

《宠儿》也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母亲如何杀死自己的女儿,拎着脚脖子往墙上摔,把孩子摔死,还有一个孩子,她还要给这个孩子哺乳,于是小一点的孩子就着姐姐的血吸了妈妈的奶水。

当怀特黑德看过《宠儿》前三十页的时候,怀特黑德扣上书大说:“莫丽森简直是个天才!”于是,他就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构思。莫里森写的《宠儿》始终让眼睛不离开暴力的场面,像亲身在血淋淋的现场一样。而在最暴力的时候,怀特黑德把眼睛转到别的地方去了。

《地下铁道》:被遮蔽的美国黑奴历史,黑人少女逃亡与觉醒之路

比如描写科拉在哭,从来没有说她如何伤心地哭。从来没有写过科拉的泪水,没有写过她哭的样子,都是她哭了,或者是她哭完之后睡了,睡完了再哭,然后上路。

非线性叙事结构和时间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倒叙、预叙以及时空交错在小说中交错出现。小说的线性叙事节奏不断被打断,次要情节与故事主线并置,达到了一种共时性的效果,展现了叙事结构的空间性与片段性。

另外开放式结尾更是小说结尾的点睛之笔。它体现了奴隶制伤痛的无法愈合以及黑人对自由的无尽追寻,但同时又给予黑人希望,体现了作者对小说结尾的创新性思考以及对美国社会历史的反思。

②“地下铁道”的隐喻

美国历史中,“地下铁道”本来是一种比喻,指的是美国历史中,帮助非裔奴隶逃往自由州的秘密路线,延伸至美国的14个州以及加拿大。并不是真的有一条“地下的铁道”。

“当你还在上学的时候,你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应该是很自然的你会以为那是一条真实的埋在地下的轨道,上面有火车车厢在跑。之后,当然,你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这么一回事,而后你就会感觉蛮失望的。”怀特黑德说。

可为何要将这一种比喻意义上的“地下铁道”变成小说中的“现实铁道”?《地下铁道》的核心叙事线索是一条位于地下、横贯美国版图的铁道。从佐治亚州种植园出逃的女主人公科拉正是沿着它一路北上寻找自由,结尾时仍在逃亡的路上。

《地下铁道》:被遮蔽的美国黑奴历史,黑人少女逃亡与觉醒之路

小说以铁道的实体和隐喻功能作为线索,不仅描写了人物的活动路线,也勾勒出科拉逃亡沿途不同地域空间的景观与文化,小说的章节标题亦以地名和人名相互交错的形式呈现,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进行充分的地理想象。

历史上的“地下铁道”则是无数条随时变化的秘密线路,由黑人和白人废奴主义者秘密指挥,他们用铁路交通的行话作为暗语调度,引领逃亡的黑人通往自由,虽然很多奴隶也会在途中乘船,但通向自由之路大多靠双腿走出。

全书12个章节,出发地—佐治亚、第一站—南卡罗来纳、第二站—北卡罗来纳、第三站—田纳西、第四站—印第安纳、终点—北方。这里,像是《雪国列车》里一路打怪经过的奇葩车厢。

更像是穿越在美国的历史和地理版图上,带领读者在地理和时间双重维度上穿越的“时空机”,也可以把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的种种遭遇在“历史博物馆”中一一呈现。

正如小说中所写的:“每次他们完成一段旅程,下一个意想不到的场景便会拉开帷幕。装满镣铐的谷仓,地面赫然出现的洞口,这节破烂不堪的货车车厢——地下铁道行进的前方,正是奇情异状所在的方向。”

女主角科拉从一站逃到另一站,直至她到达终点;它的每一次停留都可能有危险;她可以在一些站点停留片刻,并衡量她在此生存的优势与风险。然而,怀特黑德不仅将地下铁路压缩为一个隐喻,他同时也将隐喻扩展成为了揭示美国历史的一辆真正的列车。

《地下铁道》:被遮蔽的美国黑奴历史,黑人少女逃亡与觉醒之路

科拉虽然身上纠缠着外婆、母亲的噩梦,更像是凭着生之意志在地下铁道的罗网中奔逃。她只是一条引导历史次第铺开的串珠之线,一条穿梭不同历史水域载浮载沉的游鱼。这条时空虫洞也可以一直连通到现在种族新闻频见报端、空气中雷电蓄积的今日美国。

三 从种族角度来看:开放式结尾,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成长相结合,将对生命个体的关注,上升至对当下美国及其种族关系的反思

“科拉见过许多男奴吊死在树上,尸体留给秃鹫乌鸦饱餐。女奴被九尾鞭打到皮开肉绽。活人和死尸熊熊燃烧在柴火堆之中。奴隶的脚被砍断防止逃跑,手被砍断防止偷窃。有一个叫大个儿安东尼的奴隶,逃跑了26英里才被抓回来,被当作玩具被种植园来客各种鞭打,最后被阉割并被淋上油活活烧死。”—摘自《地下铁道》

即便有可能面临如此恐怖的刑罚,科拉奔向自由的信念并没有哪怕一丁点的削减。

①作品的现实意义:“过去永远不会死,它甚至还没有过去”   

这部小说在美国大受欢迎,一切都是因为它把”奴隶制的残暴和逃跑的戏剧性”放在一块,然后用它来诉诸当代的美国。

怀特黑德家境殷实,父母从小就告诫怀特黑德该如何应对警察。即便在当今的美国,非裔美国人时常无故被喝令停车,或遭到盘查搜身。

“在美国,任何一个黑人和白人警察之间,如果发生这样的遭遇,或者说这样的冲突,处理不好可能会致命。”在上海,怀特黑德向中国读者解释警察暴力不断发生,又不断被遗忘的无解循环。“实际上,美国的阴暗一面从来没有远离我们。”怀特黑德说,那些盘查搜身,在200年前会被称为“法律与秩序”。

在今天,美国族群矛盾甚至更加激化。作者无情地揭露了19 世纪美国南方奴隶制的残酷,用坚忍和客观的笔触描绘了悲惨而真实的“地狱”画面。怀特黑德深刻地揭示了奴隶在贸易过程中的生存危机和奴隶贩子的罪恶行径。强烈的反种族歧视与和平、正义、友好的思想交织在作品中。正是这些描绘和描述唤起了公众对社会底层黑人的存在的关注。

《地下铁道》:被遮蔽的美国黑奴历史,黑人少女逃亡与觉醒之路

②创作过程也是直面创伤的治愈过程

创作小说《地下铁道》的过程对他来说也是一种直面创伤的治愈过程,作家需要跟人倾诉,通过写作与读者产生共鸣,穿梭于小说里人物的经历和命运中能让作者和读者都有所启迪。

作家笔下的科拉“不属于这里,也不属于那里”,这何尝不是非裔美国人复杂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感的体现吗?在种族矛盾日益撕裂美国社会的今天,阅读《地下铁道》促使人们思考:种族“旧伤”如何愈合?社会如何弥合分歧?不同族群怎样平和共处?

“最有趣的便是奴隶主残暴的对待奴隶,然后为之诵读圣经。告诉他:好好做奴隶吧,主会保佑你。”—摘自《地下铁道》

防止奴隶逃跑,不是筑起篱笆,也不是设置岗哨,而是通过使奴隶处于无知、依附和恐惧状态来实现的。通过上百年的洗脑,大多数黑人自然会内化这样的制度和设定。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惹主人生气,做好自己的事,知道什么不该看、不该说。

科拉的人性是先于奴性的。即使身为奴隶,她也会奋起反击,保护同为奴隶的另一个小男孩。在一路逃亡中,她才逐渐明白“自由”和“平等”。

③逐渐觉醒之路

科拉原本生命没有什么牵挂的,可是外婆的地后来被盖狗屋,她又因为一滴溅到主人衣衫的葡萄酒,替人捱了暴打。慢慢,孤女的心里有了波澜。第二次,她答应了同为奴隶的西泽一同逃走的请求,就这样踏上自由之路“地下铁道”。

在怀特黑德看来,科拉在种植园是一个物体,逃亡的过程,也是她逐渐成为“人”的过程。奴隶的身份渗透到了她的骨髓里,影响了她的性格、灵魂,乃至她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腔调。角色们的内心犹如沉积岩层,历史的痕迹层层累积深入灵魂。历史不用如画卷一样展开,历史在每个人身上自然浮现。

欣慰的是,科拉一直在跑,尽管她早已遍体鳞伤。地下列车也一直在跑,直到它永不再被需要的那一天。曾被天空与阳光驱逐的,大地给予温柔的接纳,期盼其终于解放,重返地上的那一天。

《地下铁道》:被遮蔽的美国黑奴历史,黑人少女逃亡与觉醒之路

这是地下铁道,是人类并不久远的过去和光明可期的未来。它把苦难连同其中把所谓命运的反复与无常拉扯给你看。于是你直面血泪相合流的过去,你或许痛苦到愕然,它却自顾自讲它的故事,设法克制而自持,却越愈发让人感到沉重。

只要那些藐视人类生命的事情仍然在发生,地下铁道的故事永远不会有圆满。

www.dushu263.com(爱读书)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7856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