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当代文学的“质”在哪?从”第三代诗歌”说起

当代文学的“质”在哪?从”第三代诗歌”说起

今天我要在这里讨论的问题是当代文学的本质,或许很多人一听到这个题目就觉得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完完全全可以写一本书的问题,没错,如果真的要完整的展开,确确实实可以写成一本书或者是一系列丛书,但是我打算用两三千的篇幅来,以”第三代诗歌”的视角简单地来探讨这个宏大的文学命题。

一、”第三代诗歌”

先说说”第三代诗歌”顾名思义,是由”第三代”诗人创作的诗歌。而”第三代”诗人指的是哪些人呢?他们又有着什么样的特征呢?他们为什么被我认为是可以撬开当代文学本质论题的关键杠杆?

这一切都要从”第三代诗歌”自身谈起。

“第三代诗歌”他与”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或是”朦胧诗派”并不是相同的,作者们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他们有着相对固定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社团目标,有着相近的创作意志,最重要的是他们是有意识的联合在一起进行的文艺创作

而”第三代诗歌”并不是这样子的,他在文学史上,尤其是当代文学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他却同”京派””海派”一般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团体,而是一个泛指的概念。

“第三代诗歌”群体这个名称的提起从本质上来讲也只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它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很容易理解,从他的名字上就可以得到它的来历——第三代的诗歌潮,那么他既然排第三,第一代和第二代又是指哪些呢?这里要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无论是第一代第二代还是第三代这个范围指的是建国以后的当代文学范畴里面,并不包含现代文学当中的内容。

“第一代诗歌”是指字共和国建国开始到1976年,这一段包含了”17年文学” 与文革文学时期共同创作的诗人作家群。在这一群诗人们,他们所创作的主流就是我们至今仍然有着十分大争议的”颂歌式”的政治抒情诗,以郭小川、贺敬之的创作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诗歌充满了战斗,他们以崇高为写作的总基调,在他们的叙事视角当中集体成为一切,个体泯灭,将平凡升为崇高,以空前绝后的宏大叙事占据一切。

第二代”就是指那个孕育在文革时期地下文学后期的,与思想拨乱大反正时代大放异彩的”朦胧诗歌”。

关于这一个诗歌流派,想必是,诗坛当中最为广为人知的一脉诗人。”朦胧诗”的出现,引起了爆炸式的影响,那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和著名的诗歌至今仍广为流传。

当代文学的“质”在哪?从"第三代诗歌"说起

然而他们的影响到现在都仍有余温,更别提在当时80年代。可是,朦胧诗并没有走到最后,他曾经制造了轰轰烈烈的声势,似乎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打开了全新的局面,但实际上仍然没有解决从现代文学时期就留存的艺术困境,他们也没有延续上九叶派诗人的探索的可能性,因此这一个声势浩大的朦胧失败,最终走向了沉寂。

他们一方面突破了”17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单一化,但是由于他们并没有解决诗艺上的问题,也为后来的诗人们的创作套上了新的枷锁。

就是在这样的前提情况下,都在全国各地的年轻的诗人们他们以一种类似于”起义”的方式大声的宣告,肆意的呼喊,一时之间诗人诗社诗歌团体如以后春笋出现在全国各地。

他们脱胎于”朦胧诗”但是有意识的摆脱”朦胧诗”的影响。于是他们自发地发起了对于”朦胧诗”的讨伐。”打倒北岛们”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他们总结前人的教训,试图为当下的诗歌困境找到全新的出路。

而他们找到的最尖锐的最新的武器就是”去崇高””去权威””口语化”!

随着发展又走出了多个诗歌维度的可能:先锋写作的”非非”,走向知识分子写作的西川王家新等,将”口语化””去崇高”走向一个极致的”他们”等等,还有一个很重要但是不太为人注意的”英雄写作”,当然期间还分化出许多具有独特价值的诗人海子、骆一禾、张枣、翟永明、昌耀等人。

二、当代文学的本质

如果把当代文学新世纪文学之前的阶段——”十七年文学””文革时期文学””八十年代文学””九十年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大致通读过,会发现这些文学虽然有着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艺术手法,但是会感觉到他们内在的气质确实有着共通之处的。

在日本作家坂井洋史的《忏悔与越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有这么一段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史(当然诗歌时也包括在内)上确实存在着一种超越语境或者立场之别的顽固的且牢固的某种’质’,这应该是对于文学语言一味要求’自然’将文本’透明化’而使它与现实接轨的文学观念’质’之产生出来的根……这个现象定位在比建国后新诗史更大,更本质的文学史框架里的可能性或许油然而生。”

当代文学的“质”在哪?从"第三代诗歌"说起

他所提出的这个论点,实际上也是指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有一股贯穿始终的这个”质”。那么这个究竟是什么呢?我的结论很简单,是无产阶级革命在文学上的化影,如果要落实到具体文件当中《文学革命论》与《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

因为今天我打算论述的目标放置在当代文学史上,所以本篇当中就不讨论无产阶级革命在现代文学中的作用。

三、无产阶级革命与当代文学与”第三代诗歌”

这三个词无产阶级革命当代文学”第三代诗歌”,乍一看好像并没有太强的联系,如果对于文学有一定认识的人,也可能会觉得这三个词任意两个组合在一起也都有所解释,那么为什么我非要将这三者以因果关系来讨论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形成了内在联系,而构成了我在第二部分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有一条暗线贯穿始终,看似百花齐放各类流派,实则他们几乎没有哪个逃开了这个的走向。

关于什么是无产阶级革命,想必不需要我做过多的阐述,而他在文学界最为突出的成果就是毛主席做出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而这一个讲话虽然篇幅不是非常之长,但是却总结了左翼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战火纷飞的那几十年当中的理论成果,并且展开了对于我们即将到来的共和国文学应该走的方向和期望。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创建属于我们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人民,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文艺。

因此我们在”17年文学”当中看到了以创建史诗一般的各类文学作品的出现,用丁晓原的理论观点概述就是在一个新的政权建立的情况下,从零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化王国。

我们现在看来那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参差不齐但也是确确实实按照讲话当中所提到的内容去发展,但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我们共和国文学殿下的基调是左倾为主的,他们激进,他们战斗,他们向阳,但他们也是刚健的,充满大男子主义的,集体主义气息的,是革命的,是歌颂的。

而这一种左倾的思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发展到了极致的状态——极左的文艺。

于是1978年开始文坛中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开始在文学界进行对于这种文艺思想的控诉批判,很快迎来了”八十年代”文学界的美学重构。

从诗歌领域来看就是我在第一部分阐述的那三代诗歌的更迭。但是看看”第三代诗歌”的创作者们他们打出来的旗帜——”口语化“。这个口号实则在延安文艺时期就已经提出来了。上溯到中国新文学的初期,也打着”口语化”的旗号。

同样的口号,却有着不同的时代含义。早期的是去”文言”存”白话”的”口语化”,延安文艺时期的是去”知识分子”存”人民大众”的”口语化”,而”第三代诗歌”则是去”政治化”存”现实生活”的”口语化”。

顺应时代,做人民的民族的新文化,是我认为《讲话》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但是在”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时期却并没有剔除《讲话》中的战斗色彩,他们将战斗与新文化的建设混在一起。

而在”第三代诗歌”中将二者又给解开分论。但归根到底的还是在不同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表现不同而已。

所以,借助”第三代诗歌”这杠杆,撬开时代裹挟的面纱,回到文学最本质的地方,当代文学的本质是无产阶级革命在顺应时代后文学上的探索与映射。

当代文学的“质”在哪?从"第三代诗歌"说起

www.dushu263.com(爱读书)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7652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