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暮色余味二月梅花:小风千点雪,落日一须金

暮色余味二月梅花:小风千点雪,落日一须金

“树劲春犹瘦,花寒暮更明。

平生岂无句,此外不须清。”

“雨打知无那,春暄绝不禁。

小风千点雪,落日一须金。”南宋杨万里《二月十四日梅花二首》

暮色余味二月梅花:小风千点雪,落日一须金

初衣解诗:梅花之盛,所谓引领春风。梅花的萌动起自上年冬天的冬至。虽然是一线阳气,最早感知太阳的回归,而实际沐雪淋霜,仿佛久别的孩子在路口等待父母,焦灼和期待布满内心。等到一个月以后,姗姗回来的春天将她拥入怀中时,她的笑容虽然绚烂,却已经耗尽了力气。

所以我们看到的梅花,最激荡在春风一霎,冷暖激射的泼辣。那是所谓年节之交,甚至春风裹挟着雨雪。那股盼望辛酸,汇成最美的寒花。

所以正月赏花,爱的是梅花半开未开的那种春意。

暮色余味二月梅花:小风千点雪,落日一须金

虽然梅花之盛,当在仲春二月,晴和的风下,千朵万朵,但是此时,万木初荣,梅花虽盛,但仿佛是历尽艰辛跋涉和等待后的休息,带着安眠幸福的气息,甚至已经花瓣如雨,无风自谢。

所以古代写二月梅花的诗,极少。她最先牵着春天的衣角,但也因为如此,二月不属于梅花,属于芬芳的嫩草,杨柳的初芽,含苞的小桃红。

梅花在二月里繁盛地老去。

二月的梅花极难写,也极难画。那种非伤感也非伤春的繁华和凋谢同时来到,让人轻重不得。像母亲,像姐姐,像一切忍辱负重的人生的长者,是说他安详在无边的春天里,还是说他的凋零呢?

暮色余味二月梅花:小风千点雪,落日一须金

但也有一个诗人,准确地描摹了二月梅花的美。他是南宋的杨万里。二月间,百花初萌,浓烈的春天的气息。与芳菲之间,他看到了梅花。此时的梅花,隐在春天里,自开自谢。春天来了,梅花却相对黯淡了。

“树劲春犹瘦,花寒暮更明。”说梅花是暗夜之花,一点都不为过。它是冬天的暗雪明花,虽然在春天里,为其他的芳菲绿草夺了颜色,但是杨万里准确的找到了梅花的特质,越夜越明。

就算是在春天里,梅花并不打眼,但是当暮色来临,春寒料峭,你忽然觉得,梅花一直就在,就在那沉沉的夜色里。无论是它的花香,还是那细碎的花朵,仍然闪耀着独特的气息。

暮色余味二月梅花:小风千点雪,落日一须金

平生岂无句,此外不须清。”春天唤起了各种各样的诗情豪性,那是春天带来的丽句,就在嘴边呀,但是想来想去,关于春天,关于春天骨子里的清丽,除了梅花,舍他其谁?

哪怕是在春天,万紫千红的春天,梅花的清,是整个春天的底色。哪怕她即将的谢幕,但那种清,只要是有些微的春在,都不能被遗忘,被埋没。

雨打知无那,春喧绝不禁。”梅花怕不怕雨?梅花肯定是不怕雨的。但是一场花事,到了最后,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以作者杨万里,写了春雨打梅花的无可奈何。这是梅花的即将落幕。在春天的风雨里,梅花老去谢去,而春天里的喧嚣正开始。梅花开启了春天,但春天的热闹不是梅花的。杨万里肯定是希望,在某一刻春天静止,为梅花送行。但实际这样的场景实在难得。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生,良辰美景奈何天,几家欢喜几家愁。等杨万里的这种惆怅,转化成一种寻觅。

暮色余味二月梅花:小风千点雪,落日一须金

“小风千点雪,落日一须金。”就是极美的为梅花送行的情境之句。你看那不知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小风,看见千万朵梅花,酥酥如雪的下落,你看那春风春雨之后,忽然有一线斜阳照在梅花林里,那一线最美的金色,是太阳是自然的加冕,是上天赐予的华贵的金色,给梅花送行。

谁说天地无恩,谁说日月无情,所以说梅花就该刻苦的来,落寞的去?“小风千点雪,落日一须金。”总有一地刹那的成全,是最美的情谊和永恒。说起梅花落,有“江城五月落梅花”,但不及这句“小风千点雪,落日一须金”有着宗教一样的恢宏和安抚。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上帝之眼,是上帝的吗?不是,是杨万里的。他爱着梅花的开,也爱着梅花的落,这是他写给梅花的最美的春天的挽句,在美丽里升华了悲哀。虽然无人来写你的离开,也无人能够精确的描写,那混合着惆怅的深沉,那么就让我来写吧,我就是安抚你的小风与落日,让你真正睡在春天里,灵魂飞升到天地同在。

暮色余味二月梅花:小风千点雪,落日一须金

我们知道在宋朝的二月十五,是所谓的百花生日,也就是花朝。那么在花朝的前夕,杨万里写下了二月梅花,他是给了梅花最好的送别礼物。

虽然正月的花神,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这古代的文人心中,梅花是当仁不让的春天的领袖。从极寒中来,引领了春天,却又在百花盛开时悄然地隐退。这种风格,也一直是有骨气的中国人所推崇的,梅花因此成为宋朝的国花,也是我们今天新中国的国花。

虽然它没有牡丹之富丽,但一个民族在黑暗与冰雪之中,能够延续着连绵不断的文明,是有着和梅花精神的一代又一代的人相关联的。

“小风千点雪,落日一须金。”送梅花,也是为了明年迎接她!

暮色余味二月梅花:小风千点雪,落日一须金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0742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