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屈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迎来了新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
一个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近900年的建都史的城市。除了战国时期的燕国,金元明清都曾定都于北京,在封建时期,随着朝代的更迭必不可少的便是战争。而战争用到的御敌“武器”就是城墙。这些城墙不仅记载了代代王朝的渊源历史,也保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目前,北京明城墙遗迹仅余两处,崇文门至东南城角楼一段是现存最长的一段明清北京城墙,那么当初繁华的大都那些恢弘的城墙都去哪了呢?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北京的指导思想是把北京建设成工业城市,以后从这里望过去将看到一片烟囱。此后,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也都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旧城保护没有受到重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派人认定城墙必须要拆。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认为新中国既已成立,重在一个“新”字,见证着中国的屈辱历史的旧城墙必须要拆,不能让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阻碍新中国的发展。而在当时,一切都在与“旧”作斗争,旧物必须从新时代废除。
而认为古城不能拆的代表人物有梁思成夫妇,以及著名建筑学家陈占祥。这样的“护旧”思想在当时是大忌,所以并没有什么人支持他们的观点。他们势力单薄,但梁思成先生还是坚持四处奔走游说,阻止人们拆掉这些宝贵的历史痕迹。
为此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一起递交了一份多达2万字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区行政位置的建议》,提出可以划出适当的区域进行保留。可见先生对古城的保护的执着。不只是他,林徽因在当时因此事让已经患上肺病的她病情更加严重,已经基本无法开口。
但为了保住古城门,她毅然起身,嘶哑着喉咙喊道:“拆了这些八百年的古城墙,来日方长,就算后悔了复原重建,赝品的城墙没了历史的厚重感,只是件多余的摆设。”可惜他们的执着并没有打动当时的执政者。古城还是拆了。
现如今,林徽因一语成谶,古城的作用被发掘出来,政府又要大兴土木,建设“古城”,旨在恢复当初古城的风貌。专家们也真的试着去复建了古城墙,只是假的终究没法代替真的。
原有空间的减少,建设手法的偏差,图纸和数据的部分丢失,建设出来的古城墙终究是没有之前的半分相像,更别提恢复古城的韵味了。
试想如果当时的人们没有那么迷信,没有那么顽固的拆除城墙,现在的北京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光景?会不会成为古城的“名片”?
北京是否会发展成今天这般模样?这些未可知,但我们知道的是,这些遗留的古城是老北京永恒不变的景色,永远是老北京的“招牌”,永远是人们心里的朱砂。
前人无法预料到未来的发展,而我们也不应该一直纠结于过去。历史的车轮一直在向前走,缅怀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更应该向前看,携手创建更美好的北京更美好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