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中国古典文化之殇:诸子百家典籍散佚

中国古典文化之殇:诸子百家典籍散佚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领域一直是中国先贤们深耕的领域,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古典文化。所以中国的文化领域是世界其他各国都比不了的。典籍之殇,先贤们创造出了灿烂的古典文化,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典籍大多都散佚了,实在是太可惜了。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中国古典文化之殇:诸子百家典籍散佚。

中国古典文化之殇:诸子百家典籍散佚

什么是诸子百家典籍

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典籍顾名思义是他们创作出来的经典。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诸子百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他们在古代中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且具有鲜明的特色。使得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有文字可考,而且创作的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诸子百家典籍创作者

古代写书不易,读书也不易,知识与思想的传授往往局限于同一门派的师兄弟之间,学生必须要让老师重视才能学到东西,而老师也必须开门授徒才能传播主张。因此古人最重”师说”(老师之说)和”家法”(授受源流)。

中国古典文化之殇:诸子百家典籍散佚

古代的”师说”当然要由”书”来体现,但在古人看来,书是远远不如老师的讲解的,在古代,老师的传授一般都没有”书”,往往是靠口传心授,只要学生没有达到名家的水准,则”言必称师,述而不作”,不但要整理和记录老师的言论,疏释和阐发老师的思想,而且还往往附以各种参考资料和心得体会,理所当然地将他们的整理和附益统统归于老师名下。也就是说”著作权”可以并不明确,这也是那个时代学生的悲哀吧。而且先秦两汉的古书,往往在父传子、师传弟的过程中逐渐定型,尽管定型时把祖师或某一代宗师称为该书的撰人,但是作为贯穿了祖师”家法”的一家之学,实际上是后先相承的父子师弟的集体著作。

严可均《铁桥漫稿》卷八《书管子后》”先秦诸子,皆门弟子,后宾客或子孙撰订,不必手著。”

典籍保存不易

如《七略》搜集了南朝宋齐以来各家藏书目《七略》《七志》等,并与官修目录《文德殿书目》参校,总集众家而成。诸子类归属于《子兵录·道家》,宋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有《七录》,说明南宋时此书仍有见存于世者。今仅有《七录序》流传至今。

中国古典文化之殇:诸子百家典籍散佚

即使是《史记》,西汉时已有缺佚,汉元帝,汉成帝时曾让人补撰,班固修《汉书》时”十篇缺,有录无书”。《史记》及《诗经》这种流传有绪的重要典籍,尚且会发生散佚,可以推知,散佚文献之量绝非小数。《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先秦至西汉的典籍 614 家,12990 篇,至今存世的连同残缺疑伪的在内也不过 90 余家,七分之一稍强。也就是说,先秦古籍保存至今的,不到原有的百分之一。

百家子书散佚类型

散佚之书

指某书作为独立的文献在历史上曾经存在并流传过,后只有个别篇章字句以某种形式被其他文献转引而保存下来。

中国古典文化之殇:诸子百家典籍散佚

散佚之篇

如《诗经》是一部汇集上古至春秋时代的诗歌谣谚的作品总集,然后先秦著述中所引之诗未见于《诗经》的亦复不少,这些诗篇通常被称为”逸诗”。对此现象,古人曾提出两种解释,一是说这些诗是在”采诗”过程中未被采入;一是说这些诗是由整理《诗经》的人删除的。

脱佚之文

在某些看似完整的传世文献中,实际上存在着曾被其他文献征引,但是在传世文献里却没有记载的情况。

如司马迁的《史记》自序看着有130篇,现在传世的也是130篇,看似一样,但事实上此书西汉时已有缺佚,汉元帝、成帝时,博士褚少孙曾做过一次补撰。

到班固撰《汉书》时又有”十篇缺,有录无书”,所以今天看到的”全本”可能是后来又有人补撰而成的。

中国古典文化之殇:诸子百家典籍散佚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一”上元张灯”条曾经提到《太平御览》所引《史记·乐书》之文是现在的史记没有的。

清人王仁俊曾以《白氏六帖》、《十一经问对》、《太平御览》等书所引《史记》之文与传世《史记》对比,得到了《史记佚文》一卷,都是传世《史记》所没有的。

以上的例子,《史记》、《诗经》都是流传有绪的重要典籍,尚且会发生散佚,由此推知,散佚文献之量绝非小数。也就是说,先秦古籍保存至今的,不到原有的百分之一。

散佚的原因

1. 书厄说

“书厄说”最早由隋代牛弘提出,《隋书》卷四九《牛弘传》记载牛弘向隋文帝上书,把秦始皇下令焚书、王莽末年兵乱焚毁、董卓时吏民哄抢、五胡乱华之际文物荡然、梁灭亡时萧绎焚书等五件历史上重大的书籍毁灭事件称为”书厄”。明胡应麟又补充”五厄”:秦始皇焚书、王莽之乱、董卓之祸、西晋八王之乱、侯景之乱和周师入郢、隋末混战、唐安史之乱、唐末战乱、北宋靖康之灾、南宋绍兴之祸。

中国古典文化之殇:诸子百家典籍散佚

>

当然,书籍的劫难不止于战乱水火,还有很多人为的禁绝。如王安石主政时曾将自己写定的《诗义》、《书义》、《周礼义》送国子监镂版,颁行天下学官,学者争相传习,可谓盛极一时;后变法失败,新学遭禁,王著三经义及《字说》均被废弃,明代后期皆以亡佚。这是典型的”因人废言“。如元朝禁毁道家子书、义理、史料记载等,又如清朝修《四库全书》征书天下,凡具有反清思想的、涉及诋毁少数民族的书籍一律销毁。这些都是”因言废书”。

2. 文献传播的技术手段造出的散佚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主要书写材料是竹简和绢帛,竹简笨重,每片所载字数有限,而且书写前必须经过裁断、剖削、”汗青”、”杀青”等多道工序,费时费力。绢帛轻便,但价格昂贵,直到丝织业高度发达的汉代,一匹绢尚值六百余钱,相当于六石米的价格,一般家庭使用不起。所以在文献传播的早期,单位文献传抄的数量相对较少,而其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散失的风险也就更大。

中国古典文化之殇:诸子百家典籍散佚

而且在书籍主要以传抄形式流传的时代,卷帙浩繁的书流传极不容易。如三国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千篇,传抄不易,至南北朝时已不见原书,只有节抄本存世,至隋朝时节抄本亦不存。又如南朝齐《四部要览》1000卷、梁《华林通略》700卷、北齐《修文殿御览》360卷、唐《文思博要》1200卷,皆因部头过大传抄不易,早已不存于世。

3. 文献自身学术水平造出的散佚

在雕版印刷术使用之前,书籍主要靠手抄流传,因此人们对抄录的书籍是有所选择的,质量好的流传日广,其他的流传日微,逐渐被淘汰成为佚书,雕版印刷术使用之后,书籍的传播手段固然先进了很多,但是书籍的质量仍然影响到书籍的流传。

中国古典文化之殇:诸子百家典籍散佚

4. 因观念落后引起的散佚

古人的文献观念较今天淡薄,所以往往不注意为某些稀有文献资料保存副本,甚至于把图书视为奇货、古董,不肯借人浏览,更不用说允许别人录副了,如近代出土的道家文献都被古人当成了陪葬品。有时因为一些政治上的考虑而限制文献的散布。官文书是了解一代社会政治现实最直接的史料,但它们历来不向社会流通,深藏宫中或官府,世为秘籍。这样的文献遇到天灾人祸,最易亡佚。自汉至宋的历朝实录,命运莫不如此。

又如明代所修的《永乐大典》22877卷,征引上古至明初各类图书文献七八千种,其中有许多是今已无传本的宋元以前旧籍。此书编成后只抄录了一部藏于南京文渊阁。非常不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由此可见古人观念如此,竟至于对这些书的亡佚毫无痛惜之情。

中国古典文化之殇:诸子百家典籍散佚

5. 没有宗教的护经言论

宗教的重要经书经中都有护经言论,如如有谤经者、质疑经书者下地狱,或者谤经、谤宗教神者下辈子残疾或平穷,而诸子古书则没有此种言论其神圣性大大降低,也就招来各种非议。

诸子百家典籍流传至今,百不存一,实在是中华文化之殇。令人十分痛心,然而即便如此,我国现存估计也还是很多的,也可以从侧面证明我国古代灿烂的古典文化是有多么辉煌。到了现代,古代孤本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它们是历史的记录者,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8153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