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耳闻不如一见》顾均正

《耳闻不如一见》顾均正

在郭老新编的话剧“蔡文姬”里,提到了蔡文姬的父亲蔡邕(yōng)所造的那张焦尾琴。最近我看了“蔡文姬”的演出,自然而然想起了焦尾琴,想起了关于焦尾琴的故事:
蔡邕因为不愿趋附权贵,怕被人陷害,曾经亡命江南,往来于吴会之间(今江、浙一带),计十二年。据说他在吴(今苏州)的时候,有一天听见邻家烧饭的柴火中发出一种爆裂的声音,他熟悉这种声音,知道这声音来自一种极好的桐木,这种桐木是造琴的最好材料。他就跟邻家主人商量,把这段烧焦了的桐木要了来,造成一张琴。这张琴弹起来果然非常好听。因为它的一端是烧焦的,所以大家都叫它焦尾琴。
当我想起这个故事的时候,使我对“耳闻不如目见”这句成语不能不有所怀疑。的确,我们认识这个物质世界,有时候不是用眼睛来看而是用耳朵来听的。蔡邕能够从木材燃烧时发出的爆裂声来辨别木材的好坏,充分说明了“耳闻”不一定“不如目见”。当然,“耳闻不如目见”这句话的原意是指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那样可靠,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如果对这句话只是从字面上来理解,认为耳朵听到的总不如眼睛看见的那样可靠,那对耳朵来说,却是极大的冤枉。
我们应该承认,眼睛是直接经验的主要来源,可是我们也承认,眼睛是最会骗人的。举一个极普通的例子来说,我们大家觉得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大得多,可是如果你用照相机给太阳在早晨和中午各照一个相,你就会发现摄得的相片是一样大小的。谁会想到,在这个每天接触到的日常现象上,从古到今,无论是什么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一直在受着眼睛的骗?并且骗得我们好苦,不但古代的大学问家如孔子,没有能回答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会大于中午的太阳,连现代的科学家,对这个问题也不曾有一个令人十分满意的解释。这个现象对迷信眼睛的人来说,是一个有力的讽刺。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眼睛的作用。我们只是说明,眼睛虽然有非常广阔的活动范围,可是它是有缺点的。我们不能迷信眼睛,小看了耳朵的作用。
耳朵的活动范围虽然小,可是它的作用也不只是听听讲话,听听音乐。它还有其他的特殊功用。在某种场合,它不但无愧于“以耳代目”这句话,而且比眼睛做得更好。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0720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