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斯大林死后100天巨变

斯大林死后100天巨变

在所有苏联高级领导人中,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最为曲折惊险、激烈跌宕。

在斯大林死后的10年间,他历经3次生死政变,分别发生在1953年、1957年和1964年。

最后的一次,导致了他当场下台。

而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是1953年他组织同僚一起剪除最凶险的对手,贝利亚。

那天,也是6月26日,距离今天整整68年。

一、分蛋糕

不太熟悉苏联的朋友,可能不太知道贝利亚,但他所主持的一项重要工作,你一定知道:苏联原子弹计划。

1949年,在美国第一次使用原子弹的4年之后,苏联成功爆破了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核国家,从而打破了美帝威胁。

不过,你千万别以为贝利亚是什么高精尖的科学家。

不,他对原子弹技术所知太少,与科技发明也相差太远。

斯大林之所以让他负责原子弹计划,是因为这项科技大战,需要在极为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国内外情报头目、全国秘密警察负责人、斯大林最信任的刀把子,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就这样成了核计划的负责人。

斯大林给他的军令状上,要求时限是5年内。

他未辱使命,4年即交货。

斯大林死后100天巨变

贝利亚

贝利亚,19世纪最后一年的3月的最后一天,生于俄国一个贫穷的乡村。

年轻时赶上一战,被征壮丁进入部队,后来加入苏俄组织,十月革命后进入一所技术院校学建筑,几年后,进入苏俄的情报部门工作。

当时的情报部门叫契卡。

后经过不断的改组,叫国家政治保卫局。

最后到苏联时代,成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

斯大林当政初期,他在格鲁吉亚当书记,30多岁,就成了掌控高加索地区的一把手。

一次,斯大林在格鲁吉亚度假时,贝利亚凭借过硬的情报素质,果断出手,及时挫败了一起针对斯大林的安全事件。

虽然有传言说,此事是贝自导自演的安保秀,但很明显的结果是,他由此获得了斯大林的信任。

几年后,他被召进莫斯科,成为斯大林核心圈的近臣一枚。

1938年11月至1945年12月,他在内务部就职,忠实执行斯大林的肃清政策。

不管什么指示,只要是斯大林的命令,他都充分完成。

据说,一次,斯的烟斗在工人来访后不见了,贝利亚立即就查出了10个小偷,可不久斯大林又给他打电话,说烟斗在自己抽屉里,找到了。

但讽刺的是,这10个人都已经认罪了。

贝利亚的风格和行事手段,可见一斑。

1946年3月,贝利亚入政治局委员,任部长会议国防委员会主席,主持原子弹研发工作。

他在自己负责的内务部下面,另设一专门机构,叫“二局”,主要通过情报的收集,来研制原子弹。

说白了,就是“借鉴”美国原子弹项目的文件和数据,为我所用。他出色完成斯大林交办的任务,信任更进一步。

斯大林晚年时,贝利亚已经成掌控国家安全系统的实权人物。

斯大林死后100天巨变

贝斯合影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一次脑溢血昏迷5天后,离开了世界。

据斯的儿子和女儿后来回忆,其实,这期间,如果能及早发现父亲病倒并及时施救,完全可以避免离世,但事发后贝利亚和其他领导人,并没有抓住时机,甚至以父亲正在睡觉为由,延误了抢救时机。

那天晚上,斯大林弥留之际,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等重臣们,在克里姆林宫召开苏联部长会议,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会议,确定了新的国家领导人。

部长会议,是二战之后,苏联国家权力的最高执行机关和命令机关。

会上,贝利亚提议,由马林科夫任部长会议主席。

而马林科夫提议,由贝利亚担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任内务部长。

其实这就确定了一把手、二把手。

内部部长,是秘密警察机构头目,负责国家安全系统,但非军事系统。

军事系统由国防部长布尔加宁掌握,他的副手,是朱可夫元帅。

赫鲁晓夫,则排在这几个人的后面,只占新班子成员中的第五位,任苏共中央书记,且没有政府职务。

这个书记,是一个的党内虚职。在贝利亚等人看来,此职在平时只负责宣传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是脱离政治权力的。

斯大林死后100天巨变

斯大林葬礼上的要人

这样的政治蛋糕划分,也是有历史和现实背景的。

贝利亚和马林科夫,是盘踞克里姆林宫多年的老人,掌控着国家权力机构多年,实权派。

尤其贝利亚,虽然居马林科夫之下,但由于控制着警察力量,掌握着国家核弹、导弹计划,以及斯大林私人文件中大量的秘密文件,是潜于二把手之位上的实际一把手。

赫鲁晓夫呢,一直是一个从基层提拔起来的地方官员,乌克兰是他的大本营,来到莫斯科当书记,是斯大林去世前几年才有的事。

他没有全国执政经验,是同事眼中的“像鱼贩子那样的乡下人”,颇不起眼。

所以,赫鲁晓夫对他们来说,是最构不成威胁的。

但历史惊人的是,正是最低调的赫,最后成功联盟他人,把贝利亚从斯大林去世后的政治舞台上,瞬间暴击,一次性彻底清除了。

他是怎么做的呢?

二、为什么要搞下贝利亚

想知道贝利亚如何被搞下台,应该弄清楚“为什么”和“如何搞”两个问题。

斯大林死后的克里姆林宫,在外人看来,是由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组成的“三驾马车”驾驭继续向前的。

实际上,马车主驾是贝利亚。

在斯大林死后的3个月内,他们迅速出台了许多大胆而令人耳目一新的改革新政,后世对此也评价极高。

赞其为苏联版的“百日维新”。

从个人角度看,也可视为贝利亚新官上任的三把火。

不过,贝氏烧的不只是“3”把火。

梗概述如下:

①贝氏率先提出反对个人崇拜,要求停止节日期间在建筑物上悬挂领袖头像,以及在游行队伍中高举头像的做法;

②着手平反冤假错案,终止“医生谋杀案”,发起1953大赦,从集中营、流放地和监狱中,释放出大约100多万斯大林时期被判刑的囚犯;

③限制内务部特别会议权限,对自己臃肿的安保机构开刀分流,严令办案人员依法办案,禁止刑讯逼供;

④改革户籍制度,规定在外地找工作的农民,可以领取到临时的身份证,从而开始结束苏联农民几十年没有身份证的历史;

⑤从具体情况出发,主张在波罗的海三国、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不必模仿苏联搞所谓的“集体化”;

⑥在民族关系上,主张加盟共和国扩大权限,多用地方民族干部;

⑦说苏联的防御性炸弹已经够多了,主张削减军费,发展经济;

⑧主张缓和国际局势,认为东西德统一不可避免,不要求东德搞社会主义,提出和平的德国才符合苏联的利益;

……

这些改革,现在看起来有些是不足为奇,甚至是再正常不过的。

但在当时的苏联,绝对一件件都是惊人的大事,与斯大林之前截然不同,可谓振聋发聩之声。

而且这些惊人举措,都是在100多天的时间内迅速提出的,这在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史上,都是空前的。

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想亦不敢想象。

事实上,这些措施后来证明,也确实是苏联无法回避的改革方向。

多少年后,苏联政治家和史学家还评价贝利亚,“是一个拥有非凡智慧和巨大组织才能的人”。

然而,正是这些惊天动地的举措,成了同僚推翻他的口实和罪状——虽然后来赫鲁晓夫当权后,仍然继续实施了这些政策。

看来,贝利亚推行的此等诸多革新,核心问题不在于对与错,而在于做与否。

斯大林死后100天巨变

贝利亚的百日维新,亲手点燃了引爆自己的导火索。

这是因为,这些改革诞生于极不稳定的政治环境中。

首先,斯大林的突然逝世,给苏联政局留下极不稳定的政治遗产,使得权力的争夺成为必然。

如果斯大林的逝世是某种阴谋的得逞,那更鼓励和加剧了这种必然,使暗地里不择手段的竞争更为激烈。

美国史学家陶伯曼评价这段历史时说,每个人都看起来和另外的人是亲密无间,实际上,每个人都在想着如何把对方搞下去,以消除对自己的威胁。

其次,贝利亚本人权势过大,掌握着安全部门,谍报机构,实际上这等于掌控了国家内部矛盾的枪靶子。

他想要处理谁,都是易如反掌。仅贝利亚三个字,就足以令人闻风丧胆。

据赫鲁晓夫回忆,当时如果他不剪除贝,几乎就在同时,贝利亚就要处理他。

两人都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不过,是赫鲁晓夫先下手,险胜一筹,改变了历史。

而且,事实上不可忽视的是,贝利亚手里有斯大林时期留下的每个高级官员的举报材料,这看起来是把柄,实际上把自己推向了所有人的对立面。

他就这样成了众矢之的。

当赫鲁晓夫联盟大家逮捕贝时,迅速得到大家的响应。

一个细节可玩味:

布尔加宁用布盖住自己可能被安装窃听装置的电话机,走向赫鲁晓夫小声交谈,甚至激动得哭了。

再次,贝利亚的改革提出,是在3个月之内,迅雷不及掩耳,其他领导人没有思想准备,思想上跟不上,顾虑倒是重重。

他们担心这些举措会使他更加得民心,政治上更加得势,从而加大自己的危险,人人想除之而后快。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正确的人,只有符合历史规律的正确的事。但正确的事如果出现在错误的时间,也会好事成坏事,甚至引火烧身。

贝利亚在新官上任三把火之后,仅仅100多天,马上就引爆历史了。

斯大林死后100天巨变

一部讲述斯大林死后权斗的电影海报

三、逮捕

如同10年后赫鲁晓夫被同僚搞下台一样,贝利亚被逮捕,只用了几个小时。

政变模式基本相同。

惊心动魄的过程,只需要一场会议,武装力量一上,就迅速结束了。

但为这一刻准备的过程,却是十分的艰难、难产、惊险,甚至伴随流血牺牲。

起主导作用的,是他们身边不起眼的“乡下人”“鱼贩子”,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一个从乌克兰乡下贫穷村庄走出的打工仔、车间主任、工厂书记,最后一步步走向基辅、莫斯科,成为斯大林身边最信任的心腹之一。

甚至在斯大林死后,他仍然能在凶险的政治舞台上游刃有余,成为三驾马车之一。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

人生成功靠机遇,但最终一路走到头,拼的是能力和素质。

无论是在多疑的斯大林身边,还是在凶险的贝利亚之下,赫鲁晓夫能够在危机四伏的政治路线上,始终保持平衡,安然不坠。

除了清醒的政治意识、机警的处世反应能力、幽默得体人人爱的语言表达,更为重要的一条,是他善于掩藏真实的自己。

和贝利亚听从于斯大林一样,赫在执行上级的命令时,从不问为什么,更不思考它的对错,只有一个方向:如何更好地执行出让领导满意的效果。

正是这,让他一步步赢得了主人的信任。

然而,他对自己所做的事,甚至签署的冤案等事,在内心,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但他把自己该做的,必须做的,与自己的情感判断,严格分开。

毋庸置疑,能违心地严格执行命令,是当时幸存下来的官员必备素质。

斯大林死后100天巨变

赫左贝右

1935年6月25日,联盟私结完毕,准备次日行动的前一天晚上,贝利亚、赫鲁晓夫及马林科夫等,和往常一样,一起下班。

贝利亚用车把他们送到格拉诺夫斯基大街,他们下车后,贝利亚乘车继续往前走。

分手握手时,他们彼此说着再见。

但赫鲁晓夫事后回忆,在当时,他心里却是另一种声音:

“你这个恶棍,这是我们最后一次握手了,明天的2点钟,我们就要和你永远说再见了,我们不会和你握手了,不过我们会揪住你的尾巴。”

赫鲁晓夫要想把贝利亚搞下来,必须解决3个问题:

谁来搞,以什么形式搞,武装力量靠谁。

第一个是联盟问题。

赫鲁晓夫一个个私下谈话,或旁敲侧击,或直截了当。欣慰的是,所有人都赞成,只是方式稍微有点不同,不过为达到目的,很快一致了。

第二个,赫鲁晓夫决定召开一个最高权力的部长会议主席团会,而不是党的会议,这样就不会引起贝利亚的疑心。

他计划,在会议期间突然讨论党务,然后解除贝的职务,当场将其抓起来。

第三个问题最棘手,谁来逮捕。

武装力量,都是由贝利亚控制的,克里姆林宫的警卫是他的人,警察是他的人,所有眼线和情报,都无处不在。

据说正是因为这,贝利亚其实已经知道了他们的行动,并对之付之一笑,一幅所有行动皆在他控制之内的模样。

贝利亚对自己的安全系统太过自信了。

赫鲁晓夫的制胜杀手锏在于,他请的是军队,而非安保警察系统。

他在二战中结下的生死朋友,莫斯科防空部队司令,莫斯卡连科,那天接到他的电话,让他找几个生死弟兄,带着“雪茄”到克里姆林宫讨论防空战备问题。

他特别提醒,要带着“雪茄”,“你知道我的意思吗?”

莫斯卡连科后来撰文回忆说,他知道,雪茄就是武器。

根据贝利亚的部署,克里姆林宫进入时,是不准携带武器的。

莫斯卡连科,和手下乘国防部长布尔加宁的公务车去了,这样就可以避免搜身。他们每个人都带着“公文包”,里面是“雪茄”。

布尔加宁,还动用了朱可夫元帅和其他几位将军。

他们把克里姆林宫的司令官悄悄调离,把由2支军官组成的队伍,送到克里姆林宫一个安全的办公室,等待着会议室暗号。

6月26日中午,会议开始了。

斯大林死后100天巨变

贝内务部的卫士

贝利亚像往常一样,迟到一会儿入场了。

他手里也拿着一个公文包。他的警卫约15人,站在外面入口的接待处。

朱可夫们离会场更近。

会议持续了约2个小时。

马林科夫主持会议,首先是会议气氛对贝利亚不利。

其他人也先后跟着贝利亚帮腔。

到了赫鲁晓夫发言时,火力便全开了。

他指控贝利亚在英国情报机构服务过;斯大林死后贝利亚一直想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并试图使贝的专断统治合法化;贝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他是个为了利己主义而钻进党内的机会主义者,他的傲慢让人无法忍受,没有一个诚实的共产党人会像他那样作福作威……”

一开始,贝利亚尚未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但听着听着,他就脸色变了:

“你想干什么?你想吹毛求疵,是不是?”

这时,马林科夫总结发言,他按下桌子下的按钮,隔壁房间的军人迅速进来。

“作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大声宣布,“我要求你们将贝利亚拘押,等待调查针对他的指控!”

朱可夫元帅大喊:“举起手来!”看到军队的人出现在现场,贝利亚相信真不是闹着玩的了。

他精神彻底崩溃,立即去抓旁边放在窗台上的公文包,被旁边的赫鲁晓夫死死抓住了胳膊。

就这样,最厉害的对手贝利亚,被推入了隔壁休息室,连呼救的机会都没有。

在那里,他被去除了腰带、剪掉纽扣,以防极端事情发生。

贝不停要求去洗手间,以期向外边的警卫传达信号,但最终,都无一人来救他。

晚上,在暮色掩护下,他们把贝利亚推入一辆军车,在他身上盖上毯子,快速送入一间戒备森严的地下室。

接下来,就是程序问题了。

7月2日至7日,大家开始揭发他的罪行;

7月10日,《真理报》报道贝利亚的罪行和处理结果;

12月23日,贝利亚及其同伙6人,被宣布死刑,立即执行。

其罪名是:

“背叛祖国,为外国资本家卖力,纠集仇视苏维埃国家的叛徒阴谋团伙,妄图夺取国家政权,推翻工农苏维埃制度,复辟资本主义和重建资本家的国家。”

斯大林死后100天巨变

贝利亚

ps:

关于贝利亚被逮捕的过程,本文重点参考了陶伯曼的赫鲁晓夫传记和赫鲁晓夫回忆录,其中疑点还是有一些。

比如,贝利亚为啥不挣扎、叫喊,就束手就擒了。在去洗手间,在离开克里姆林宫时,即便被控制,他都可以向警卫大声呼救,但他都没有做。

另外,笔者也查到了一些别的资料,贝利亚的儿子在苏联解体后,曾写过文章说父亲当年并没有被抓捕,而是在被抓捕那天之前,就被他们射杀了。

这个细节缺少更多佐证,此文暂且未引用,他日我们再叙。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2687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