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论语》不仅体现孔子的教育思想,还显现出与弟子非同寻常的关系

《论语》不仅体现孔子的教育思想,还显现出与弟子非同寻常的关系

孔子,万世师表。若允许换一个稍显亲切的称呼,我想称之为先生。先生开创私学,收授弟子,弟子们慕名而来,“自行束脩以上”,先生没有不教诲的。先生的弟子有若干批,年龄差别较大。《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子路小孔子九岁,可能是年纪最大的学生,子张(即颛孙师)或许为最小,小孔子四十八岁,即孔子四十八岁时子张才出生。先生一生,《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弟子盖三千焉”,较为有名的七十多人。

《论语》中记载了诸多先生与弟子之间的谈话,既体现出先生光辉的教育思想,更显现出与弟子非同寻常的关系。

亲近如朋友

《论语》不仅体现孔子的教育思想,还显现出与弟子非同寻常的关系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先生说,你们这些弟子以为我有什么隐瞒吗?我对你们是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向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先生的确如此!他的开心得意,他的苦闷烦恼,他的追求志向,都会向弟子说起,没有距离,没有见外,而是开诚布公,亲密无间。

先生带弟子周游列国,寻求施展才华、改造社会的机会,然而屡屡碰壁。萦绕在先生心里的苦恼不悦,也唯有向身边的众弟子倾诉了。子曰:“莫我知也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句话是讲给弟子子贡的。“没有人知道我啊!不抱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知道我的,只有天吧!”这位伟大而又有亲和力的思想家,把自己不为人知的落寞,怀才不遇的委屈,渴望救世济民的理想,讲给自己的学生。先生与弟子之间这一番毫不掩饰的倾诉,何异于朋友之间推杯换盏般互诉衷肠。

颜回、子路与先生闲谈,先生提议各人说一说自己的志向。直率的子路每次都会第一个发言,等颜回讲完之后,子路又迫不及待地问先生:“愿闻子之志。”先生正是在子路的发问下,才道出了自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愿望。这一番师生谈话,先生没有高高在上,弟子也没有唯唯诺诺,师生在一起时,恰是一种让人如沐春风的平等、舒适、亲近、愉悦的状态。

深情同父子

《论语》不仅体现孔子的教育思想,还显现出与弟子非同寻常的关系

颜回是先生最欣赏最推崇的学生,《论语》中先生曾多次称赞颜回的勤奋好学与安贫乐道,先生也自然很看重关爱他。《先进》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关先生与颜回的小片段。“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先生在匡地被囚禁了起来,颜渊最后才来。先生说:“我以为你是死了。”颜渊道:“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这一则记载,这一种师生深情,不知曾打动了古今多少读者!周游在外,环境险恶,颜回又偏偏落在了后面,先生自己已被乱军围困,危急之中还担心着颜回的安危。所以当颜回赶来时,先生竟也难掩着急与担忧,直率地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最怕。而颜回的回答更是深情动人,是的,先生如父,先生还在,自己又怎能不爱惜生命!保全自我,正是为了要照顾好先生。此则记录虽话语寥寥,但又发自肺腑,耐人寻味。

可惜颜回短命,32岁时就病死了,先生悲痛欲绝。“子哭之恸”,先生哭得很是伤心,痛哭流涕,还说这是老天爷要他的命啊!他的儿子孔鲤死时,或许也不过如此吧。颜回死后,门人厚葬。先生说:“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二三子也。”他遗憾颜回待自己如同父亲,自己却不能像对待儿子一样对待颜回。颜回平时节俭朴素,家境又贫寒,如此厚葬,既不应该,想必也不符合颜回的风格心意,所以孔子如此抱歉的说。对于颜回,先生有推崇关爱,更有厚葬的遗憾,有师生之意,更有父子之情。

先生不只对德才兼备的颜回如此,对其他弟子也是这样。弟子伯牛有疾,先生去看望他,伯牛应该是患有传染病吧,先生便从窗户握着伯牛的手,不断感慨伤心:“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伯牛以及他的儿子仲弓都向先生学习,虽然家境贫寒,地位低下,先生依然亲近鼓励赏识。这样一种情同父子的师生深情,世间能有多少?

相互为师生

《论语》不仅体现孔子的教育思想,还显现出与弟子非同寻常的关系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把持着卫国的朝政,南子很仰慕先生的才华,便召先生入宫,先生于是去见南子。性格直率的子路对此很不高兴,他责备先生怎么能去见这位名声如此不好的女人。想必是子路有话直说,脸上写满生气的鲁莽激烈让孔子的一切解释都无济于事,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的先生于是对子路起誓:“我假若做得不对,就让老天厌弃我吧!”每次读到此章,都能让人笑出声来。这位距今两千五百年的圣人,伟大之中竟有如此可亲可爱的一面。虽然两人相差九岁,但仍为师生关系,子路因为性格直率鲁莽,常遭先生批评,但依然终身保持着对先生无以复加的亲密与忠诚,也是先生最为信赖的弟子之一。而现在,面对这个小他九岁的不离左右的弟子的指责,先生不仅会有所解释,情急之中竟采用发誓的方式来消除弟子的不悦,这段来自于子路的指责与约束,并非个例,《论语》中有数次记载,子路也的确左右过先生的决定。这对亲密的师徒,在实践中一起坚守修养道德,有时竟也互换身份,互为约束,互相规劝,即使对方有不满也不会心生埋怨,即使有分歧也不改彼此亲近。

伯乐与千里马

《论语》不仅体现孔子的教育思想,还显现出与弟子非同寻常的关系

孟武伯向孔子询问子路、冉求、公西赤三位弟子的品质才华,孔子明确而具体地介绍了这三位弟子的才具特长:子路可负责兵役军政工作,冉求可当一个地方的行政总管,公西赤可负责外交。

这位孟武伯应该是来向孔子索要人才的,人才向来难得,更何况在那样一个教育比较落后的时代,而孔子这里自然是寻找人才的最好去处,于是孔子便向孟武伯介绍推荐,谦虚中透出夸赞。子路在众多弟子中,军事才华最突出,有统帅之才,自然可以负责军政方面的工作;冉求是位综合性人才,即使是“千室之邑”这样一个很大的地方,他也能治理好;公西华熟悉礼仪,擅长做外交工作,因而可以负责接待外宾的工作。

读《公治长篇》中的这一则,能够感受到孔子话语中包含的对于弟子才干的自信与自豪。即使感情再亲密,也不能因为谦虚而埋没了这些年轻人的才华,如同自己的孩子,虽然是晚辈小儿,但对你身上的灼灼光彩,从不吝惜赞美,并鼓励弟子将才华与品质勇于实践,用之于世!更何况,弟子的成长成才,源自于先生的苦心栽培,不倦教诲。《公治长篇》中另有一则,“子使漆雕开仕”,讲的就是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有如此能赏识鼓励宣传推介弟子的老师,弟子也自然更有进取心、自信心、用世之心。后世人了解的那个颜回,其实是孔子口里介绍的那个颜回,颜回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作品,也没有当过官,他的才德能为后人所知,全靠孔子的推荐褒奖。可见孔子不仅教育有方,还是一位擅长做宣传工作的伯乐式的好先生。

先生晚年丧子,所以日常的生活均由弟子们照顾。先生死后,弟子们如丧考妣,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才离开,子贡又继续居住墓旁三年。今天的读者难以想象,在朝夕晨暮的相处之中,先生到底有怎样的学问、怎样的人格,又与学生有着怎样的感情,竟能让原本单纯简单的师生关系,升华成这种结庐守孝三年六年地难以割舍!这一份山高水深的师生情意,若比起李白笔下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知更要厚重多少倍!

先生对学问的学而不厌孜孜以求,先生淡泊名利、胸襟开阔、知行合一的高风亮节,先生对理想的热切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滋养着每一个弟子的学养和品质。先生对弟子有教无类、悉心培养,先生与弟子之间毫无隐瞒、开诚布公,一日为弟子便终身作指导……回眸先生与弟子之间的种种,在感喟他以宗教般的赤诚用心教导弟子的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李世民怀念魏征的话,或许,我这个两千五百年后的教师可以将之改为,以先生为镜,可以知得失。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以此比喻来表达识才者对发现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韩愈认为,对于千里马这个特殊的事物来讲,没有被发现,实际上等于不存在,因为喂马者会让他吃不饱,力不足,美不外现。身为教师,若能有伯乐的眼光,发现人才,因材施教,培养人才,何尝不是教育的成功,人才的大幸。

走近先生,感受到了圣人的可爱、随和、坦诚、深情,体味着先生与学生之间的种种美好,也在敬慕之中生发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难以掩抑的惭愧与自省。

《论语》不仅体现孔子的教育思想,还显现出与弟子非同寻常的关系
《论语》不仅体现孔子的教育思想,还显现出与弟子非同寻常的关系

作者简介:星子,陕西人,中学语文教师。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2258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