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屈原何以成为自古文人士大夫失意时的精神寄托?

屈原何以成为自古文人士大夫失意时的精神寄托?

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就是贬谪文学,也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所特有的。所谓贬谪文学就是文人士大夫在政治上的主张不合时宜,得罪权贵甚至触发圣怒而被贬谪出京。仕途的不顺与生活的困顿,这些士大夫文人承受的不仅是肉体上的折磨,更有精神上的重压,怨气在心郁结向外喷发,用文字表现出来并形成文章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不平。他们不拘泥于当下,也不拘泥于自身,而是翻阅历史的篇章,寻找那些与自己经历相同的人,为他立传,为他打抱不平,当然更多是借此寄予自己内心的愁苦与无奈。就有这么一个人,他深得这些失意的文人士大夫的喜爱,从他生活的时代一直到后世千余年,他一直是这些文人笔下的宠儿,他就是战国时代楚国士大夫屈原。

屈原何以成为自古文人士大夫失意时的精神寄托?

屈原在他的时代是不被大众所接受的,汉代司马迁说他”不容于世”。在他沉江去世后,惟有与他同时代的文人宋玉为他写悼词,其辞曰:”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其辞道出了对屈原的惋惜与他不为世人所认同的慨叹之情,同时传达出来的还有一种理解并把其引为知己的感觉。

到了汉代,政治家贾谊在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的时候写下传世名篇《吊屈原赋》,一方面对屈原进行悼念引屈原为知己;一方面学对是非不分的黑暗社会现实做了大胆的揭露和鞭挞,其中更有借屈原的事迹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悲愤之情。更有史学家司马迁为其立传,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人。”不仅高度肯定了屈原的文学成就,也表现了对屈原的惋惜之情。到了唐代,陆龟蒙有诗”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许浑有诗”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汪遵亦有诗”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不都是表达了对屈原遭遇的不平之情?

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的光芒一直未曾熄灭,在文人士大夫在失意的时候总要拉屈原把其引为知己,抒发借此自己不得志的感情。要说这些士大夫为什么会在失意的时候就想起屈原,无非是因为屈原也不得国君的信任,政治上不得志,无奈放逐寂寥此生罢了。

屈原何以成为自古文人士大夫失意时的精神寄托?

《离骚》中屈原自己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几句便道出了自己出身高贵,是楚国贵族。楚国贵族这个身份带给他更多的是希望在政治上有所追求,希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这样说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极其肯定了屈原在政治上的才能。可是,现实是什么呢?在最初的时候屈原是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并且受命”草宪”,可是呢,与其同时为官的上官大夫嫉妒其才能,便向楚怀王献谗言道:”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这短短几句话可以说正好触到国君的逆鳞,试想狂妄自大,功高盖主,是哪个国君能容忍的了的?于是,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谗言,于是”王怒而疏屈平”,也就是说,屈原被罢黜了。

在屈原被罢黜的时候,秦国想要征伐齐国,可是齐国又与楚国联姻,于是齐国派张仪去说服楚王,给楚怀王画下了一个大饼”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这下,楚王为其心动,就与齐绝交了。后来发现是秦国的计谋,就发兵攻打秦国,无奈魏国袭击,齐国不救,四面围困,与秦议和,放弃汉中之地,只想要张仪,可是张仪是一个诡辩之士,用大量金钱贿赂靳尚,又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就又听信谗言,放张仪而去。屈原闻之,在去齐国的道路上返回楚国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可是,此时已晚。后来,楚国在与秦国的大战中失败,在楚怀王自己死于秦而归葬。

楚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就这样,屈原在被流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的修明法度,想要楚国富强的梦想也越来越远了,直到在流放中他听到楚国的灭亡的消息,毅然决然的跳进汨罗江,结束了他作为政治家失败的一生。

屈原何以成为自古文人士大夫失意时的精神寄托?

其实,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他们更多追求的是实现政治上的抱负,文学在他们眼中也不过是为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手段。反观大多数在文学史上留名的大家,他们都经历过政治上的失败被贬谪流放,唐代的柳宗元在在流放永州的时候就用楚辞体写下《惩咎赋》,慨叹屈原,亦慨叹自己,同时又写下《贞符》,试与屈原的《天问》来一场跨越千百年的对话。当然在其它朝代也有很多,这就是中国古代长期以来封建社会司空见惯的现象,他们大多数的遭遇同屈原一样,或被谗言,或因党争……在他们失意被贬的时候,他们想起来百年前也有这样一个同样在政治上失意的人高喊着”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是一种别样的感同身受,跨越历史的局限,寻求精神层面的认同感。从这样的一个方面看,屈原能成为后世无数士大夫文人失意时精神上的寄托,是不是就见怪不怪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8965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