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古人长亭送别,真的送了十里吗?

“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古人长亭送别,真的送了十里吗?

"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古人长亭送别,真的送了十里吗?

长亭送别

前有诗仙李白在《菩萨蛮》中用“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表达归期遥遥的难解愁绪,后有白衣卿相柳永在《雨霖铃》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表达离别的不舍与哀愁。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当中,”长亭”这一意象被广泛的运用在各类文学作品当中,主要被用作送别与盼归的形象。

而据国语辞典的记载,长亭是“古时每十里所设,供行人休憩的驿站”“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那作为送别的典型意象,难道古人真的每次都足足送了十里么?想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得先从长亭的来历说起。

汉代以前从”民间”再走向”官场”的长亭

1.春秋战国时期供旅人休憩所建筑的亭

长亭是由亭子所发展而成的,而据《汉字中的古代建筑》所记载,亭子”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其最初的功能是供人休憩的。” “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这句话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

"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古人长亭送别,真的送了十里吗?

古代驿站

古时候的交通非常不发达,有钱人还能坐坐车马,穷人大多都是徒步赶路,亭子不仅能作为疲惫时的休憩之所,还能在炎热的夏天为人们带来荫凉,在暴雨的时候为人们提供一个庇护之所。在《释名》中说,“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无数的旅人过客从四面八方来到这小小的亭子当中,短暂地停留过后再次踏上路途,或是直接去到最终目的地,或是去向下一个亭子。

2.秦汉时期将长亭划入官场设定的政策

《后汉书·志第二十八》有记载:“设十里一亭,亭长、亭侯。”从秦朝开始,亭子逐渐变成官用办公场所,有设在各个城、乡处用来维持地方治安的乡亭,乡亭中的长官成为亭长,或校长;有用来传递公文的邮亭,古时候传递书信主要还是靠马匹,但即使是千里马也是需要休息的,因此就会设置专门的邮亭来中继;还有用来管理市场交易设在城市当中的市亭,用来观测敌情传递情报,设在边境或交通要道上的边亭等。而汉朝对亭子的设置则基本沿袭了秦制。

按照秦制规定,三百步为一里,也就是大概每隔四千米设立一个亭。这个距离如果用走的话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这个时间无论是对于负重而行还是轻便而行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比较好的休息间隔时间。

"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古人长亭送别,真的送了十里吗?

十里亭

所以当汉代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建制更加完善的驿站越来越多,民间相继建起各大客舍旅店,官亭逐渐被各大驿站和旅店所取代后,原来设置在交通要道、村口城边的亭子自然就变成了旅人临时歇脚的场所和大部分人迎来送往的礼仪场所,出于管理的方便,秦汉所设的十里亭必然都建设在人口汇集的交通要塞和村子城池的出入关口之地,因此,十里亭就逐渐发展成了后来的十里长亭

汉朝以后逐渐变成迎来送往礼仪之地的长亭

1.与短亭不同,拥有更多设置的长亭

汉代以后,国家逐渐繁荣,使得各地之间的人口流动逐渐增大,于是朝廷在十里亭的基础上又建了很多五里亭,一是为了与五里亭区分,二是出于外形上的考量,”长”还有高的意思,由于长亭是沿袭的古制,最开始官用的长亭拥有相对于短亭来说更为高大的外观,和更为齐全的设置,于是人们将距离十里的,更高更大的称为长亭,将距离五里的,沿路建立较为矮小的称为短亭。

晏殊在《踏莎行》中曾写道:“祖席离歌,长亭别宴。”诗中所写的”别宴”就只能设在长亭,只有长亭能摆得下宴会所需要的餐具,也只有长亭才能容纳下足够多的人同时进餐。古代的交通让人们一般不会轻易离家,而一旦离家,往往都是出远门,或是应征出战,或是上京赶考,又或是远去采货,一走最起码就是十天半个月。

"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古人长亭送别,真的送了十里吗?

长亭送别

从古流传至今的饯别文化让长亭在所有人心中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面积更加宽阔的长亭让人们能够在里面举行各种各样的饯别宴席。长此以往,长亭的形象逐渐在人们心中定型,固定在长亭内举办的饯别宴让长亭自然而然染上了一层离别愁绪,这种愁绪一旦落到文人的笔下,就成了能够勾起万家灯火对远方亲友思念的强烈共鸣。

2.由”具体”转为”抽象”的长亭意象

元代王实甫著名戏剧《西厢记》里就专门有一折《长亭送别》,讲的就是崔莺莺满怀不舍与期待在长亭送别张生的故事,让广大读者为两人的爱情所动容,为有情人不得不分别而悲恸的不仅仅是王实甫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文字,还有那将大部分人的亲友带向远方的长亭。当长亭的形象一旦固定下来后,文学作品中一旦提到长亭,就能很容易的勾起人心中的离别伤感之情。

为何古人常说长亭十里送别?

1.长亭的特殊历史让人们对长亭送别有了别样情感

长亭的历史源远流长,秦汉时期设置的十里亭就是它最直接的前身。因为长亭最开始的”官场生涯”,使得其地理位置和建制规模较为特殊。最开始十里一亭,一亭置一亭长的设置使得长亭的分布非常广泛,让它的形象与存在广受人知,而它一般设于交通要道,村口城门的特殊位置,和高大身形可供人过夜休息一日三餐的简单却完备的建制,使得它在被官场抛弃后,逐步发展成为人们心目中送别礼仪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古人长亭送别,真的送了十里吗?

长亭送别

著名的豪放派词人曾在《祝英台近》中用“马蹄踏遍长亭”这句话,把一个痴等游人归来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文中的痴女因为等待过于漫长,而归期又几经延误,于是在浓烈的思念之下,情不自禁地将附近的长亭全部踏遍,然而却依旧没有等来游人的身影。从”踏遍”就能很明显的看出,古人说的十里长亭只是为了特指用于送别亲友的十里亭,并不是说要拉着亲友一路奔走十里,毕竟,十里要走一个多小时,让那些白发苍苍的老辈走上一个多小时去送显然不现实。

2.为了与那些观赏之亭区分开来

当各类亭子逐渐被官场”解聘”后,各大观赏亭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景点,各大场所出现。有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笔下可以让人“畅叙幽情”的兰亭,有北宋著名政治家欧阳修笔下“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的醉翁亭,还有明清著名文学家笔下“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各类美轮美奂的观赏亭层出不穷数不胜数。

为了能够更加直接的表述主旨,更快地勾起读者心中关于离别的伤心感触,在描写送别场景时,文人骚客们一般会特意用十里长亭来点明文中所说的是专用于送别的亭子。最开始只是因为特殊身份被文人写到作品里的长亭乘坐着各类作品成功传到各个地方,从而更进一步将长亭送别的文化广泛传播,而成功走入所有人们心中的长亭文化又反作用于文学作品,使得作品中的长亭在读者心中产生更加强烈的情感共鸣。

"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古人长亭送别,真的送了十里吗?

观赏之亭

3.被文人作品进一步渲染的十里长亭

当十里长亭的送别作用深入人心后,长亭被用在更多的文学作品当中,如将”长亭”与”酒”结合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诗中通过“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成功描绘出了一幅夜色暗沉,红叶萧萧落下,诗人抱着酒,形单影只在长亭中自斟自酌的画面,”长亭”两个字则解释了他独自一人的原因。

而如《木兰花》里的“绿杨芳草长亭路”,则是通过将”芳草”与”长亭”相结合,利用双重的别离意象使得离别的景象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同时也让离别的愁绪更为深刻浓厚,又如《石州慢》里,北宋爱国诗人张元干将”长亭”与”山”相结合,用“长亭门外山重叠”将离别与远处的重山写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离家千万重,不知何时归的强烈思归之情。

长亭能够让文人作品拥有更加强大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从而使得文人争相使用,而文人作品则又让长亭与离别思归之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者相互作用,使得十里长亭的形象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刻。

"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古人长亭送别,真的送了十里吗?

古代长亭

总结

无论是出于官场用途所设定的十里亭,还是最后为了方便旅人休憩所增建的十里长亭,它所代表的意思都是每隔十里建一亭。所以古人常说长亭十里送别的原因,一是为了特指在历史成因下演化成送别、迎归专用场所的十里长亭,二是受到长亭文学作品的感染,三则是为了能够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

至于十里长亭的实际意义,其实,因为十里长亭每十里一亭的设置就注定了长亭送别的人不可能会送十里。至少从地理分布上看,在你所居住的地方方圆五里范围内肯定至少会拥有一个长亭(即你正正好在两个长亭中间住着)。所以,对于那些要去长亭为归人接风洗尘,为离人高歌践行的人们来说,最多也就需要送上五里,就能到达最近的长亭。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7191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