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一个知乎回答引发的血案:《战国歧途》为什么卖那么贵?

一个知乎回答引发的血案:《战国歧途》为什么卖那么贵?

知乎的爆点总是那样出其不意。

一个月前,我回答了一个问题:

你读过哪些令你有跪感的书?www.zhihu.com一个知乎回答引发的血案:《战国歧途》为什么卖那么贵?

这个回答莫名其妙就爆了,一直爆到现在,以致于我现在要说自己迄今为止在知乎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一个可以简称为“跪了”的姿态,这个姿态令我在这个社区中的身份颇为尴尬:站着答题没怎么样,一跪下去就万人围观,当个张麻子真难。

但我这篇文章想说的显然不是这个。在这个答案开始以远远超出我预期的增长曲线蔓延的同时,我开始频繁接到类似的评论和私信:《战国歧途》究竟是本什么书?以及,更重要的——它为什么卖得这么贵!

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

一个知乎回答引发的血案:《战国歧途》为什么卖那么贵?

当然,最夸张的是这个:

一个知乎回答引发的血案:《战国歧途》为什么卖那么贵?

本来写文章之前,我还想说,如果《战国歧途》买不到,《歧途哭返说战国》也是可以的,两本差别并不大。刚刚截图以后,我放弃了这个念头……

我希望书价的飙升跟我那个回答关系不大,毕竟这些旧书售卖的钱最后也到不了作者刘勃的口袋里,反而可能让真正有书籍内容感兴趣的读者望而却步。出于一种莫名的歉疚,我想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一些观点,还有就是它的文风到底有着怎样的吸引力。


1

相对来说,战国算是一个大众比较熟悉的历史阶段;毕竟,那么多的成语故事和典故,都与战国七雄合纵连横的大背景息息相关。仅我现在给儿子启蒙,讲过的就有“田忌赛马”“悬梁刺股”“狡兔三窟”“毛遂自荐”“围魏救赵”“卧薪尝胆”“荆轲刺秦”“图穷匕见”“胡服骑射”“鸡鸣狗盗”“三人成虎”“守株待兔”“揠苗助长”……

可以说,接受过基础语文教育的人,或者大致翻过一些历史故事书的人,都不应该对这段历史感到陌生。

正因如此,这段历史,要想讲出新意,太难了。在我的想象里,能把《战国策》从头到尾看一遍,补全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历史故事,然后结合史料做一些基本的考证,就已经算是功德无量了——当年上学的时候,钱志熙老师就曾说过:一本《战国策》,养活十本博士论文不能问题。

一个知乎回答引发的血案:《战国歧途》为什么卖那么贵?

然而,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大突破,在《战国歧途》里显得如此举重若轻。全书分章描述战国七雄加上极容易被我们忽略的越国,每一个国家都能讲到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讲魏国

P4:根据地理,晋阳地势更险峻,智子未必能淹韩、魏,赵绝对不弱,现在描述三家分晋的过程太戏剧性和小说化;
P9:之后所谓“三家分智氏之田”,魏氏分得了最重要的一份,包括原来晋国借以建立霸业的“表里河山”之地,都成了魏的实力范围。后来,赵、魏、韩当然并称三晋,但唯独魏国,最喜欢以晋自居;
P42:魏惠王把都城东迁大梁,不是为了避秦,而恰是因为当时魏国没把秦国放在心上。

讲秦国(主要是讲商鞅)

P62:读《商君书》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这部书谈耕战,重点往往还不在于怎样直接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在谈,农夫和士兵之外,其他一切各色人等都是消灭的对象;
P70:《商君书》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差不多把国家和人民当作两个对立的概念在使用的,而国家利益和君主利益,则基本可以认为是同义词;
P78:商鞅的师承与儒学有关;商鞅入秦,身份正是一个游士;商鞅是如此富于才智,而与愚朴的农民判然不同;商鞅接受了商於的封地,身份俨然在转为一个封建贵族……显然,他正是他制定的新法的打击对象;
P186:大量使用钢铁武器的是楚国、燕国、韩国,而秦军的装备,反倒是仍以青铜武器为主。

讲越国(兼谈吴国)

P87:灭吴之后,越国疆土东到大海,西到江、淮中游的某些地区,北与齐、鲁交界,南则一直到福建、江西的北部。这样的领土面积,超过了齐、秦等大国,在当时仅次于楚国而排名第二;
P94:后来伍子胥在吴国的死对头伯嚭,曾与伍子胥同病相怜,他也是楚国流亡过去的太子党,把楚平王掘墓鞭尸,是俩人的合作项目。

讲楚国

P109~110:“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的结果,很可能是把楚国最想北伐的一批人,调转到南方去了。战国时楚国失去了迅猛的北上势头,这或许也是原因之一。

讲赵国

P116、119:赵军强在骑兵,骑兵来自代地。……要贵族穿胡服,是要他们对代地的重要性表示认可。……代地与邯郸之争,大概也可看作主权与贵族权力之争;
P123:传位给幼子,很可能是因为当时赵国的贵族派还占上风,这是赵武灵王对反对力量做出的让步。

讲齐国

P136:临淄固然是首都,但此外还有平陆、高唐、即墨、莒四个都城。五都制……可以认为是封建和郡县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

……

一个知乎回答引发的血案:《战国歧途》为什么卖那么贵?

不一一列举了。这就是我床头刷完一遍后内心惴惴不安,非得书桌上重刷一遍、补上笔记的核心原因。

当然,还不止于此。


2

新论的提出,务必要有扎实的根据才行,只靠脑补倒不是说完全办不到,不过就是很容易变成历史民科罢了。《战国歧途》中的大量新论,都源于补上了过去谈历史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基础,即历史地理。

(这里插一句,我曾经看过唐晓峰的《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这种历史地理,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似乎并没有什么用……这样放不下身段、也谈不出新意的伪科普,似乎更容易败坏孩子的胃口)

比如,讲魏国的战略劣势:

P45:魏国为什么不能全力经营西部战略?主观上是想不到,客观上也是力有不逮,……魏国的地形狭长,东西两个都邑间的距离十分遥远,而且若不跟韩国借道,就只能北绕而行,整个国家的形状,就好像一只弓起身子的毛毛虫。

比如,讲长平之战的地缘必然:

P170:……上党根本就不是馅饼,而是一把尖刀,你不捡,别人就要捡起来捅你。因之形格势禁,赵国就是明知此时与秦开战胜算不大,也非接管韩上党不可。

比如,谈秦灭六国的地理优势:

P197:中国的地理形势,由高往低三级阶梯,六国的核心地区(首都及其周边)都在最低一级阶梯的大平原上。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难以逾越的障碍。这就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秦国打六国很容易;二是六国之间,谁打谁也都很容易。所以,六国都很没有安全感。

对于一个历史地理学渣来说,这样的表述,足以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然后,也只有积累了足够的建立在可靠分析基础上的新见,才可能给出具有穿透力的历史综述,这样完成的文本,才能不局限在小细节的敲打缝补,而呈现一种整体性的历史洞见。

比如,谈变法:

P26:中国本来是宗法社会,国家权力只是家族权力的衍生物,那么理所当然的,就是家法大于国法,孝敬高于忠诚。
P30:洪迈在《容斋随笔》里,盛赞秦国在引进外来人才方面,决心最大,力度最强。其实这也许恰恰反映了:在列国之中,秦国的贵族传统最弱,而专制传统最发达。

比如,谈战略:

P138:统一是远交近攻,先把邻近国家吃掉再说,慢慢再滚雪球似的越做越大;争霸却是远攻近交,我要保障和我同盟的国家(往往也就是周边国家)的安全,不但我不打它,而且不让远处的国家打它。

一个知乎回答引发的血案:《战国歧途》为什么卖那么贵?

P151:消灭一个大国,立刻就会激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感,从而迅速形成一个牢固的合纵同盟(比如齐灭燕——笔者注,下同),那未免压力太大。相反,打一顿揉一揉,却有利于连横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比如秦国)。

比如,谈秦统一后的征伐:

P188:要想改善,到崤山以东打仗去,抢来的好东西就是你的,所以秦国人才有听说打仗如饿狼见肉的狂热。……到了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的时候,面对那些蛮荒之地,秦国人的表现,就大打折扣了。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认为,《战国歧途》从学理上,成功地更新了战国史的面貌。此后的战国分析和讨论,不应该绕过这样一本通俗趣味的小书——

是的,通俗趣味,这是《战国歧途》之于大众读者,最为可贵的地方。


3

我个人最佩服刘勃的一点,就是写文章那种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劲头儿。刘勃的文字功夫一定是水准线以上的,难得的是能沉得住气。太多的文字,要么急急吼吼、狂飙突进地让人喘不过气;要么故作幽默,里外里透着一股市侩的油滑,或者低级趣味。很多时候,你明知道这篇文字不错,对自己很有启发,但同时也得刻意排除那种造作文风的干扰,避免自己下笔也如此油腻,还未见得有人家的干货。

读刘勃,你不用担心这点。我觉得,这是文字的操守。

比如,谈魏都大梁:

P48脚注:水淹安邑是不可行的,但水淹大梁实在是太可行了。最后,秦就是这么灭了魏国的,后来李自成也就是这么取开封的,再后来,还有国民党炸花园口。一代又一代的开封城遗址,层层叠压在地底下,假如有人从魏大梁城复活往上爬,爬个几米到了宋朝,再爬个几米又到了明朝,他可以充分体验穿越时空的感觉。

比如,谈秦国溯源:

P115:据《史记·秦本纪》最后司马迁的议论:秦国的老祖宗诚然是姓嬴,但以下分出来的各支派,却是赵氏最先牛起来的,因此秦国国君也腆着脸,很想姓赵。

最后四个字,就像刘勃谈商鞅时提到的“蚁族”一样,一定能让人除了作为论述对象的历史,还能够联想出点儿其他什么。

套用那句美学家克罗齐的被引用滥了的话:

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

一个知乎回答引发的血案:《战国歧途》为什么卖那么贵?

事实上,很多写作者没有搞清楚的事实是:幽默不是装出来的,孙子才是装出来的。只要你把话说到点儿上,化繁为简的大白话,反而可能是“杀伤力”最大的:

P40:实际上两国争胜,比“德”的话,大家德性多半都不怎么样,这时候地理往往就是决定性的因素。
P50:首都周边地区都是穷地方,可以认为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因为中央要想方设法刮钱,就一定不会忘了那些离首都很远的富裕地区。
P149:齐威王是把握大局,相时而动;齐宣王是爱听忽悠,多说少动;齐湣王是有事没事,反正要动。

因为,即便是大白话,背后也有立场,有态度,有情怀:

P164: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去描述过去,这是古今中外的人都喜欢干的事。……见一个学者或学派在鼓吹过去曾是好日子,就以为他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并甚而以为中国社会“停滞不前”就是因为这种鼓吹,这是很皮相的看法。
P190:迷信得人心者得天下,好人才能成为胜利者,看似体现了道德信念的坚定,颇具理想主义情怀。但照这观点推论,结果就是只好承认,胜利者一定都是好人,于是反而成了成王败寇的势利眼,只能沦为对胜利者的粉饰和谀辞。
P200:热衷于弄虚作假,乃是任何官僚体制的天性。受监督机制和道德教训制约,这个体制的造假程度可能有别,但天性,却不会改变。

《战国歧途》让我发现了刘勃,从那以后,我买了所有刘勃的作品,至今还没有失望过。我现在在知乎这个马上要改掉的网名(木泊),当初命名的时候,背后其实包含了对这位年轻学者的仰望。看刘勃其他作品的序言,他的道路原未谈得上平稳顺遂,目前的境遇也够呛算得上理想乐观,当我现今仍旧为了养家糊口而做稻粱谋的时候,我感念还有这样的学者,认真读书,认真写字,我感念这样的坚持,这让我觉得,对于很多主语来说,未来还有希望。

原文始发于:一个知乎回答引发的血案:《战国歧途》为什么卖那么贵?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9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