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谈论“张爱玲说高鹗妄改红楼梦,狗尾续貂,死有余辜”。仔细查了资料,发现不是张爱玲的原话,即便如此,也觉得她这么说并不过分。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说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写,大家都没有异议,但后四十回究竟是谁执笔,众说纷纭。对照前后章节的内容,有太多的细节,让人感到作者文风的转变。胡适等人就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的续写,并认为高鹗缺乏曹公的文才。所以对于一般的读者,后四十回读上去有似是而非的感觉。
看到林语堂的分析,才发现大家或许错怪了高鹗。有很大的可能,《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经高鹗之手才得以问世,但并非由他续写,说是修订或者改写更为合理一些。
在著作《平心论高鹗》中,林语堂列举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现在很难接触得到,有书名、有著者,可以把它们当作可信的资料。
在曹雪芹完成前八十回后,直到他去世,还有九年的时间。在此其间,没有《红楼梦》相关的作品出现。胡适也考证过,这九年间,曹雪芹的确没有《红楼梦》的定稿,也引出疑问,他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写作任何与红楼相关的文字吗?
由于之前的书稿流传出去后,出现了伪误,所以曹雪芹在没有校对完之后,不肯让他人转抄,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这几年没有书稿流出。
而且,按照庚辰本的说法,当时成稿至少有一百多回,做书评者才会有这样的说法。无需太过精确的计算,也可以知道庚辰本就不止八十回。
在一七六〇年(庚辰),写稿至少当有一百回,所以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前总评说“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
相对来说,后四十回文字不多,写完、校对不需要太多时间,但要与前八十回联系起来,与其中的伏笔一一呼应,则是耗尽心力的工作,需要大量时间。
以曹雪芹的才华,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九年的时间都不足以让他完成后四十回;换成高鹗,经过考证,只有一到两年的时间,更没有可能做到。
倘使曹雪芹尚活在人世九年间,收拾不起来,补作之人,若无曹氏残稿做依据,反能使灰蛇重见于千里之外,便是奇迹,为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所无之事。
而现在看到的作品,后四十回确实与前八十回存在差距,但不是泾渭分明的差别。很难想象,换一个人来写作,可以达到原作的水平。
有一些细节,存在前后不对应的地方,让人疑心后四十回不是由曹雪芹完成。
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读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大部分判词的寓意,在后四十回中一一得到验证。其中有一些扭曲了前文的含义,比如香菱的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结合词和画的意思,预示香菱遇到金桂后,她就像莲花枯死般被夏金桂折磨而死。 “平生遭际实堪伤”句是说香菱自幼被人拐卖,后被薛蟠强买为妾,又遭夏金桂折磨,一生波折坎坷不断,令人伤痛。而后四十回中写成了夏金桂自误服毒而死,香菱反被立为正妻,这显然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但也有很多判词,基本符合原来的意思,比如袭人的判词: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枉自温柔和顺”一联是说花袭人表面上装作温柔敦厚,像兰、桂一样纯洁可爱,其实工于心计,阴险狡诈。优伶:指戏曲演员,可以联想到与袭人成婚的蒋玉函。后四十回写袭人最终嫁给了蒋玉函,大体上符合曹雪芹的设想。
其他如黛玉、宝钗、探春等人的命运,和判词中的寓意相差不远,基本上符合曹雪芹的构思。
高本四十回大体上所有前八十回的伏线,都有极精细出奇的接应,而此草蛇灰线重见于千里之外的写作,正是《红楼梦》最令人折服的地方。在现代文学的口语说来,便是结构上的严密精细。这是评高鹗者(适之、平伯、鲁迅)所公认。
不是同一个作者,对情节发展的把握很难保持一致。在这些细节之处的把握,对前文的一一呼应,也说明高鹗不是凭空另起炉灶,用曹雪芹的手稿来修订,才更能说得通。
除了前后文的照应,通过判断人物的性格、口吻笑貌、居心行事,也可以确定非高鹗续写。
大致上来看,人物的性格没有突兀的转变,言行基本上保持前后一致。例如宝钗的性格,始终是淡泊明志,举止大方。在第九十八回里“心里只怨母亲办得糊涂,事已至此,不肯多言。”第一百十八回宝钗说“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烟云”,还是她原来本色。
又如平儿,在王仁母舅图谋拐卖巧姐时,幸亏平儿有主张,帮助巧姐逃到了刘姥姥家,这与平儿的做事风格相符,她本来就是善良、体贴之人,为人又有担当。第一百十四回,贾琏连家费没有,还是平儿拿出自己珠宝去当卖。平儿的处处考虑周到,温柔忠厚,在前后文中也没有改变。
而且,胡适等人虽然质疑高鹗的能力,但也承认很多内容写得非常不错,把它们看作是曹雪芹的原作,可能更有道理。
他写司棋之死,写鸳鸯之死,写妙玉之被劫,写凤姐的死,写袭人的嫁,都是很有精采的小品文字。最可注意的是这些人都写作悲剧的下场。
此外,《红楼梦》包罗万象,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对很多方面的知识都有涉猎,没有一定的才学和经验,很难写得出来。从这一点来看,后四十回也表现的非常出色。
第八十三回医生诊脉,说得头头是道;谈八字的,见八十六回,什么“申字内有正官禄马”,什么“辛金为贵”“飞天禄马”,说得天花乱坠;第一百〇二回,毛半仙起卦,更是洋洋大文,鬼话连篇;同回道士作术驱邪,十分辉煌,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第九十五回,说岫烟与妙玉扶乩占失玉之吉凶。第八十六回黛玉为宝玉说琴理琴法,评者以为“论得琴理透彻,一望而知其为能手”。宝黛二人又谈禅,更见深懂禅理。可见后四十回的作者也是无所不通。
小说情节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塑造,笔法相同;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显示出同样的博学,很容易让人相信《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是同一个作者写出。
所以林语堂得到结论,后四十回曹雪芹已经写出了初稿,但没有修订完成,高鹗完成的工作,不是独立的重新续写,而是整理完善了曹雪芹的手稿。
由上述各项研究,我相信高本四十回系据雪芹原作的遗稿而补订的,而非高鹗所能作。综括一句话,雪芹既有十年时间可以补完此本小说之重要下部,使成完璧,岂有不补完之理?黛玉一生何事,乃绛珠仙草为还泪而来也。泪未还,小说尚未入主题,岂容停笔?十二钗各人下场,早已在曲文册文安排好了。雪芹既然胸有成竹,首末备具,必发为文章,淋漓尽致吐之而后快,又岂有十年停笔之理?
使这种说法成立的可能性最大的依据,便是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成书的时间,前八十回用了十年的时间才成稿,短短的时间要完成后四十回,不大可能;但如果有了初稿,只是做些整理、抄写的工作,还是比较可信的说法。
若据初回自白的话,十年披阅,增删五次,而结果十年中只成八十回稿,平均一年只写八回,而高鹗反而会于一年间成书四十回,下笔之快竟胜于雪芹五倍,写来又是那样精心结撰之作,故折衷公评,当以高鹗所补系雪芹旧稿,较近情理。
前八十回中,曹雪芹的文学才能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高鹗具有可比的才能吗?林语堂质疑高鹗的才思。假如是续作者,需要比原作者更高的天赋,才有可能弥补的天衣无缝。
除非我们见过高鹗有自著的小说,能有相同的才思笔力外,叫他于一二年中续完四十回,将千头万绪的前部,撮合编纂,弥缝无迹,又能构成悲局,流雪芹未尽之泪,呕雪芹未呕之血,完成中国创造文学第一部奇书,实在是不近情理,几乎可说是绝不可能的事。
然而,高鹗并没有留下其他可以扬名的作品。从高鹗的著作《月小山房遗稿》,也可以一品他的文才,并不能带来惊艳的感觉,如《葬花词》等红楼诗词能够令人眼前一亮,高鹗的诗还达不到同等地步。
春郊
野水不到岸,柳条行复新。断垣喧鸟聚,村酒菜盘珍。
日月随奔马,江湖念远人。平生飞动意,空负帝城春。
至于后四十回中存在的差异,一种可能是高鹗带着个人情绪、按照自己的喜好,重新进行了改动,比如添加了一些为八股正名的内容;另一种可能,曹雪芹只写出了初稿,还在继续打磨。由此导致的差别,可以借鉴观众对电视剧《权利的游戏》的看法。
真心喜爱《红楼梦》的读者被它的独特魅力吸引,不会过于纠结到底谁写出了后四十回。实在不行,也可以把后四十回当作精品上的一点瑕疵,即使真是高鹗续写,也可以接受,而且有很大的可能就是出自原作者之手。何况,张爱玲也只是说“似久以后才听见说后四十回是有一个高鹗续的。怪不得!也没深究。“
– 完
来源:Cel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