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

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

这本书教了很多道理,这些被称之为“哲学”的道理就如同冯友兰先生所说:

从“实际”的观点看,哲学无用,但哲学可以给我们一种有用的观点。”

要初步了解中国的哲学,就要知道哲学产生的背景和与别的国家的产生有什么不同。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在古时候,因为有充足富饶的土地资源,所以人们在土地上种植农作物,靠农业来维持生计,人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屋,固守着不可移动的财产,养育子孙后代,于是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产生了中国的家族制度。

农民相对来说比较淳朴,比较不自私,他们的财产丰富多样,难于移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们不会弃之不顾。而相比之下,从事依靠交换农产品而衍生的“附属”行业——商业的商人则相对比较自私奸诈,计谋多,不顺服,财产简单,易于转移,国家有难时往往自己逃跑。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国家民众就如同自古以来印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一样的,按照行业把古代中国百姓分为士(地主)、农(农民)、工(做工)、商(商人)四个等级,明显可见的商人是最低等级,当然印度更加难以改变,他们是按照出生来定的,世世代代都难以改变,而我们是按照行业来划分的。所以古代中国重农抑商,商人容易不满社会现状,即使家财万贯也希望改变低等的社会地位,才造就了狡诈的想要施展政治抱负的商人吕不韦和他的儿子秦始皇嬴政的历史。

同时,相比于诸如古希腊等海洋国家,他们漫游岛国,靠贸易来维持繁荣,见到更多不同语言、风俗、国家的人,为了维持生计持续贸易交换需要他们不断地求创新截然不同,以农为本的大国则更不喜改革,古代人们心中的世界就是他们所生活的土地,所谓“普天之下”“四海之内”便由此得出。所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是早期的,更多反映的是农民的思想,在人少资源多而无所争抢的年代,更多的是对自身修养和道德水准的提高(人多而资源少的时候法家韩非子用法律来约束人们)。

按照书里所讲,可以把中国哲学大致这样分类:

中国哲学各个流派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易经》

道家

杨朱

老子

庄子

非主要流派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名家

惠施、公孙龙

佛学

释迦摩尼

折中主义

各个流派

西方哲学

严复

这里主要谈谈主要流派的儒家和道家。

儒家是中国哲学文化的代表,它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的父子、昆弟、夫妇、君臣、朋友的社会关系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给人们一套如何在复杂庞大的社会和家族中去处理各种各样不同的人际关系,去更恰如其分的处理事情,是家族制度的理想化。而具体怎么去为人处世,怎么以更加完善的道德去行事,孔子提出了诸如正名、仁义、忠恕、知命等理念。

正名是指我们说的客观存在的事物,要和它的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也就是和理想的本质一致,比如说父亲就要有父亲的样子,老师就要有老师的样子,学生就要有学生的样子,每个名字之所以叫这个名字,(虽然没有特定的说法,比如狗也可以叫狗,也可以叫猫,但是一旦人们约定俗成叫狗了,那么说到狗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是说称之为狗的动物而不是猫或者别的什么,相匹配的也是狗的习性等等)但是人在社会中,每个名字都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我们不能歪曲了原本的含义,而是要让名字和本来含义一致起来,也就是与理想的状态接近甚至吻合。

仁义是“仁+义”。义是遵行某些道德,如果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是客观符合道德要求,仍然不义。即事物要有它本来的样子;仁是指义务的本质,也就是爱人,例如“为父之道”是从“爱子之心”出发的,“仁”的含义是“品德完美”。

忠恕是我认为是几乎最高的境界。有句话可以几乎完美的阐述忠恕之道:“己之所欲,施之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想要的,给别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给别人。忠恕之道又可以从正反两面来谈,一个是怎么希望或者要求下级做到的,自己对待上级的时候也要做到,原句是“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另一方面是别人的行为如果是自己所讨厌的,自己也不要以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原句是“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左,毋以事右;所恶于右,毋以事左”。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准则,以自己为标尺,都出乎于己,而不在别人,在我看来,这是最体贴的理解和最宽广的胸怀了。

知命简单来说就是因果中不可控制的那一部分因,“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

孔子教导我们的更多是从自身的修身来说的,开始看的时候,其实很惊叹居然可以把做人讲的这么精辟,如果坚持按照孔子所说的来做,在道德品质上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离圣人可能真的就不远了!但是儒家简单来看是让我们在社会事业发展中不断进步的,不断完善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改变完善的,如果说儒家是做加法,是入世的哲学,那么道家就是做减法,是出世的哲学,在人生当中总有清闲安稳的时候,需要我们用加法让自己独善其身,但也一定会有动荡思绪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就不能用儒家思想来做事,而是用道家的减法,以少胜多,解决危机。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老子的主要主张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说,道家认为万物都有由来,称之为道,事物千变万化,而统领这些变化的自然不变的规律是不变的,其中核心就是四个字“物极必反”,用老子的原话来说,是“反者道之动”,意思是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个趋势,朝着相反的另一个极端移动,也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有时候我们做事情因为做了太多的无用功,画蛇添足,反而把事情给搞砸了。圣人治国不是要忙于做别的事情,而是废除过去本不应该做的事情,以至“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美好的秉性,每个人也都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日常生活中,也不能总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别人,结果有时候甚至是适得其反;当我们一件事情因为思绪紊乱而越搞越复杂的时候,我们要理智的抓大放小,以少胜多,将事情简单化,从而解决危机。

剩下的各个流派,各有各的思想,名家的惠施的相对论也是非常之有意思的,它教导我们因为我们不知道的比我们知道的要少得多,我们的生命比我们不存在的时间要短得多,所以我们不能断定什么是“至”,并且了解到世间万物都有相对的,都有两面性,从而当我们苦于某种方面的思索或者觉得什么没有价值时,我们可以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便可以得到价值和快乐。

所以同时学习儒道两家的思想,是缺一不可的。

这是我第一遍读《中国哲学史》的肤浅的感想,几乎都是利用每一天中午大家睡觉的时间阅读的,午觉在桌子上趴一会便完全可以满血复活。其实我觉得持之以恒的去读一本书,是一件不做到不知道,做到以后发现快乐且并不难的一件事,我还是希望能够利用中午和周六日空闲的时间,去更多的阅读,更深的阅读,天道酬勤,而我,一直在这其中快乐着~

原文始发于: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0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