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棹歌谁唱弯弯月,仿佛吴侬子夜声。家乡文化是酽酒,是不断散的魂

棹歌谁唱弯弯月,仿佛吴侬子夜声。家乡文化是酽酒,是不断散的魂

当人们的眼光亲近江南,在长江中下游杭嘉湖平原上,濒临南太湖之滨,可以发现一座千年的古城,那就是我的家乡: 浙江湖州。

棹歌谁唱弯弯月,仿佛吴侬子夜声。家乡文化是酽酒,是不断散的魂

宋末元初的诗人戴表元曾有诗咏诵道: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

湖上清溪溪上山,人映清波波映楼。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湖州: 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据史考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被封于此地,在此开始筑城,因水泽多而故名:菰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临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起。公元前223年,秦改“菰城”为“乌程”而史书上所记,项羽起兵抗秦的八千江东子弟兵,就是“乌程兵。”三囯时代、唐代和近代多次改称为: “吴兴”。

棹歌谁唱弯弯月,仿佛吴侬子夜声。家乡文化是酽酒,是不断散的魂

2300多年的历史,给这块温柔的江南土地,累积了许多文化的沉淀。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史籍中,很多的名字就似一颗颗星星,在历史的长空中熠熠闪光。

透过千年的历史尘烟,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曾在这块土地上历经过自己的人生沧桑。比如: 张志和、孟郊、苏东坡、陆羽、皎然、赵孟頫、钱选、沈约……等等。

在这众多的文化历史名人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非赵孟頫莫属。

棹歌谁唱弯弯月,仿佛吴侬子夜声。家乡文化是酽酒,是不断散的魂

赵孟頫,元朝(1254年-1322年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他的诗、书、画冠绝一流,特别是他的书法,独创了“赵体书”,和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盛名,从而,影响到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

自然,在湖州这江南形胜之地,不光文人辈出。而且,许多具体的人文物品,也已成为这个地方的标志。居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就从秦开端发源于此。

据传说:秦朝大将蒙恬,“用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汉字新的书写工具: 毛笔!从而开启了汉字新的书写方式。

棹歌谁唱弯弯月,仿佛吴侬子夜声。家乡文化是酽酒,是不断散的魂

在几千年的历史的变幻中,制笔工艺的不断发展。从古贯今,出自于浙江湖州善琏镇的“湖笔”!毫无疑问,已成为中国最好的毛笔。也成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必备之物。“湖笔”也自然成为了湖州的城市名片。

我的家乡: 湖州。是中国文明的发祥之地,历来素有“丝绸之府”“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俗话说: “苏湖熟天下足。”可见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上的重要

别的不说,当人们鲜衣怒马地穿行于灯红酒绿下,用丝绸衣被天下时。那一件件使人傲娇的丝绸衣裳,其发源地正是: 湖州。

棹歌谁唱弯弯月,仿佛吴侬子夜声。家乡文化是酽酒,是不断散的魂

据文物考古发现,在现在湖州十几里的南郊钱山漾,56年、58年先后出土了,距今4700年的绸片、绢片、丝纺轮及网坠等残片与残件。这足以证明了湖州的先民们,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丝绸的生产和运用于日常的生活。

由此可见千年前的湖州先民,早开始了蚕桑的养殖。古诗中多见吟诵蚕桑的农桑诗。

(宋) 范成大《村景即事》吟道: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宋)谢枋得所作的《蚕妇》: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更完全是对蚕桑状况的真实写照。

棹歌谁唱弯弯月,仿佛吴侬子夜声。家乡文化是酽酒,是不断散的魂

而反映到文化上来说,蚕桑丝绸不仅仅是简单的衣料原材,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从西汉开通“丝绸之路”起,湖州就是始发地。从那时起,湖州丝绸的盛名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标志,而远播海外。

除了以上种种源生于湖州的文化现象外,被人美称的“吴兴三绝”之一的: 茶叶、也颇能代表湖州的文化。陆羽在湖州西南妙西山寺隐居25年,而著成《茶经》,已名闻遐迩自不必说。单就“南方之嘉木”茶叶本身而言,也可以呈现湖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唐代开始,湖州绿茶就上贡到朝廷。据《湖州府志》记载:

湖州“每岁进奉顾渚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从中可见茶事之繁盛。而由茶饮引申到文化的层次,屡见于文人的诗词歌赋里。唐代诗僧皎然赋诗赞曰: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讲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食酒多自欺。

秋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及至于后来,延伸出来的“茶道”文化,全然成为了文人士子读书人,在品茶中的重要仪式。

棹歌谁唱弯弯月,仿佛吴侬子夜声。家乡文化是酽酒,是不断散的魂

湖州又是一座水城,水绕城郭。小桥流水人家,从傍水而居的时光中,时刻会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水的温情。而由水的柔情延伸至舌尖,那就是鱼文化。

因为,紧邻太湖,也是中国唯一以湖为州命名的城市。每当鱼季太湖里千帆竞发,渔人们忙于捕获各种鱼类,而丰富着小城人家的餐桌。不仅在太湖之内,在这个土地上河流港汊里,自古以来盛产着: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淡水家鱼。而由鱼引发的文化现象比比皆是。

唐代湖州籍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曾咏之: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棹歌谁唱弯弯月,仿佛吴侬子夜声。家乡文化是酽酒,是不断散的魂

自然诗人诗词中的鳜鱼,是比四大家鱼更名贵的鱼种。但它也产自于湖州西郊西塞山及城野乡村之河流中。鱼活跃在江南这个柔性之水中,自然也丰富了诗人的意境,更营造了一方水土的文化氛围。

由鱼而入诗,由鱼入美食,进而衍生出一种鱼的美食文化,是这个小城的特色。1979年由湖州饭店几位国家一级厨师创制的“百鱼宴”。就是采用本地的鱼类作原材,吸收其它各地的菜系,烹饪制作的100种鱼菜。至今,已成为湖州美食文化的代表。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湖州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人文情怀。

棹歌谁唱弯弯月,仿佛吴侬子夜声。家乡文化是酽酒,是不断散的魂

在湖州文化的土壤里,厚积了千年的文化沉淀。“文化之邦”历史悠久。湖州一地的民众,骨子里都有浓郁的文化內涵。在软糯的吴语中,有句方言典型地代表了吴兴一地的人文情怀与生活状态。那就是常见于湖州人嘴边的口头禅: “百坦”。

“百坦”。用普通话解释: 意为“慢慢来,不着急。”当与人在街上遇见分别时,或要做一件事时,总会说“百坦,百坦来。”这也反映了湖州人慢悠悠闲散的性格。可能千年的文化沉浸,让人自然形成了处事不惊,淡定怡情的地域文化特色。慢生活的节奏,来自于丰厚的文化底气和自信。

人们常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湖州正处在苏杭中间。也可以形容它是“天堂中央。”它又临太湖,西倚天目山,苕溪河穿城而过。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的优越地理位置,也适合了文化的发展。自古历来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决定了:湖州必然是一块文化的沃土。

棹歌谁唱弯弯月,仿佛吴侬子夜声。家乡文化是酽酒,是不断散的魂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 湖州。文化更会进步,这颗江南的“太湖明珠”也更会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发出更耀眼的文化之光。

家乡文化是一杯浓醇的酽酒,更是那不断散的魂

@醉爱诗书: 愿用文字与你作美好的交流!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请删)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9696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