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问道图|追寻精神家园,探寻人生真谛,一切尽在风尘仆仆的身影中

问道图|追寻精神家园,探寻人生真谛,一切尽在风尘仆仆的身影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古往今来,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求索是许多圣贤高士一生的使命,在这样的自我追寻中,无论高山大川,还是密林曲径,亦或明月清风,都挡不住风尘仆仆的问道身影。而在传统文化三教合一的氛围中,所谓万法归宗、众妙之门,至高无上的本原价值内核都是有着某种一致的属性,那就是对天地之道的抵达或接近,这种看上去玄之又玄的境界是传统文化中最迷人的篇章。于是,在道可道、非常道的文化秘境中,那些深山问道、世外寻道的身影,成为穿过幽暗的岁月中最叫人过目不忘的人生姿态。

基于这样的人文思想,问道图这一题材的出现和滥觞,自始至终都具有某种人生哲学意义上的象征性。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化成一道永恒的风景线,倾述着那种内心深处蠢蠢欲动的心绪,但又很难道破说明,一如唐代诗人李翱的《问道诗》中最后两句所写的那样: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问道图在画面元素构成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以山水为主体的纯粹写意的风格为主流,一种是以人物为主题的接近写实的风格为支流。这两种风格构成了问道图这一题材的和而不同的表达,而前者往往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宏观概括性,而后者往往以具体的人物为切入点而展现出微观上的特指性,但最终却异曲同工在诠释主旨上实现了殊途同归。

问道图|追寻精神家园,探寻人生真谛,一切尽在风尘仆仆的身影中

明 崔子忠 《问道图》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在智者乐山仁者乐山的传统文化寓意中,山水画本身就具有一种寓意性,甚至可以说本身就是对道的一种诠释,这也是传统山水绘画的精髓之所在。故以山水为主体画面构成的问道图成为主流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崇山峻岭之间,松林幽径之中,几个或踽踽独行或对坐交谈的身影点缀其间,这样的画面构成符合之中将问道的主旨委婉地和盘托出,最符合传统的那种隐而不露的含蓄内敛的审美价值。北宋巨然的传世名作《秋山问道图》就是采用这样的构图模式,初看上去,画面中重峦叠嶂,巨大的山体重重叠叠,萧瑟的树林密密丛丛,使整个画面具有一种雄浑厚重。而在画面的下放,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通向山中几间掩映在秋山之中的茅屋,细细观摩,茅屋中依稀可见有两人正在对谈,一人端坐于蒲团之上,一人侧身似乎在探询着什么,这样一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见的点缀性的人物起到了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隐含着这幅作品的问道的主旨。在这幅作品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那种山水大美的描绘,在气势撼人的饱满画面之中,隐隐有一股空灵平淡的气韵遍布在每一个角落,这种构图模式的问道图一经出现,很快成为文人画中一个最常见的主题。

问道图|追寻精神家园,探寻人生真谛,一切尽在风尘仆仆的身影中

宋 巨然 《秋山问道图》

从历代流传下来的画作中看,这样的构图模式的问道图不胜枚举,比如宋代佚名的《松谷问道图》,明代戴进的《洞天问道图》,清代王鉴的《夏山问道图》、黄慎的《紫阳问道图》、陈崇光的《松山问道图》、张庚的《云气问道图》,清末民初张守彝的《林峦问道图》等等,所采用的构图模式都是以山水为主人物为辅,山水在这里起到了一种很好的烘托气氛渲染主题的作用,使整个画面具有一种别样的韵味。在这样的构图中,也有的是以具体的历史人物传说为基础,比如戴进的《洞天问道图》就是取材于轩辕黄帝至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的传说而成此图,画面中左边山势峭拔、右侧青松挺拔,其间云气缭绕中一位身着红袍的人正沿着山路走向洞天深处,整个画面具有一种幽深浩渺的气息,带有某种神秘的韵味,很好地描绘出了那种仙气飘飘的感觉。而黄慎的《紫阳问道图》则取材于道家的紫阳真人周义山入蒙山拜乞仙人羡门子求长生诀的故事,画面中周义山身背长剑拱手而拜,而骑在白鹿上的羡门子昂首挺胸目不斜视一派仙风道骨的模样,而他身旁的几位仙女回眸凝视着周义山,这样的一个场景被画家精心地置于云雾缭绕的仙山之中,人物和背景相互呼应,从而使这样的一幅作品在整体上全面地阐释出那种求仙问道的主题。

问道图|追寻精神家园,探寻人生真谛,一切尽在风尘仆仆的身影中

宋 佚名 《松谷问道图》

问道图|追寻精神家园,探寻人生真谛,一切尽在风尘仆仆的身影中

明 戴进 《洞天问道图》

问道图|追寻精神家园,探寻人生真谛,一切尽在风尘仆仆的身影中

清 黄慎 《紫阳问道图》

问道图|追寻精神家园,探寻人生真谛,一切尽在风尘仆仆的身影中

清 王鉴 《夏山问道图》

问道图|追寻精神家园,探寻人生真谛,一切尽在风尘仆仆的身影中

清 陈崇光 《松山问道图》

问道图|追寻精神家园,探寻人生真谛,一切尽在风尘仆仆的身影中

清 张庚 《云气问道图》

问道图|追寻精神家园,探寻人生真谛,一切尽在风尘仆仆的身影中

清末民初 张守彝 《林峦问道图》

而除了这种近乎山水画的问道图之外,另一类以人物为画面主体的问道图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类作品大多都是以历史传说为绘画主题。比如同样以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这一历史传说为题材的问道图中,宋代杨世昌的《崆峒问道图》画面简洁明了,杨世昌是一位与苏轼交好的道士,在这幅他唯一传世的作品中,画面中一长须飘飘的仙翁斜坐在榻上,右侧一位身着朱衣的王者跪在地上姿态谦恭地正对着仙翁执笏陈辞。整个画面采用细腻秀挺的游丝描的手法勾勒而成,设色淡雅温润,带有道家那种简淡的审美取向。这一题材的作品中的如宋代翟汝文(款)的《崆峒问道图》、明代石锐的《轩辕问道图》等,尽管在画面中注入了不少山水等背景元素,而且在人物的多少上也有所不同,但整体上还是以人物作为画面的主体而去诠释这样的一个问道故事,不约而同的都采用朱衣人挑明轩辕黄帝的身份,而以仙翁形象代指广成子,除了这个两个主要人物之外,还有一些童子、侍卫等角色使画面构成更具有情节性和叙事性。

问道图|追寻精神家园,探寻人生真谛,一切尽在风尘仆仆的身影中

宋 杨世昌《崆峒问道图》

问道图|追寻精神家园,探寻人生真谛,一切尽在风尘仆仆的身影中

宋 翟汝文(款) 《崆峒问道图》

问道图|追寻精神家园,探寻人生真谛,一切尽在风尘仆仆的身影中

明 石锐 《轩辕问道图》

除了道家之外,问道图中还有一种以佛教禅宗故事为母体的作品。比如宋代就有以唐代的药山禅师与朗州刺史李翱之间的禅宗对话故事为主题的这类作品,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宋代马公显的《药山李翱问道图》中,一颗苍劲的古松下两人人物面对面一站一坐,一身穿官服的儒雅文士模样的人物双手合十,而隔着几案对面一坐在竹椅上的老者一边用右手比划着一边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的样子,正好暗合着李翱的那首《问道诗》所诠释的主题。而宋代另一位名叫直翁的画家的《药山李翱问道图》风格更接近那种减笔风格的禅画,逸笔草草勾勒出问道的场景,画面左上方题诗也颇有禅意:“全机劈面来,贱目而贵耳。便是水云间,莫道无余事。”画史上还有以石勒问道为主题的这类画作,以高僧佛图澄点化石勒的故事为蓝本而成图。据载隋代展子虔就有以此故事创作的《石勒问道图》,北宋王士元、南宋楼观等均有《石勒问道图》问世。而明代蓝瑛的《石勒问道图》是至今可见这一主题作品中的代表性画作,画面左侧支颐闭目的高僧佛图澄与右侧身体微屈双手作揖的石勒以及他身后两个随从之间相互呼应,对整个画面构图起到了一种微妙平衡的作用,而画中人物的神采刻画也极为细腻传神,将问道与传道之间的戏剧性画面惟妙惟肖地诠释出来。近代傅抱石在历史故事题材的创作中也留下《石勒问道图》这样的精彩画作。

问道图|追寻精神家园,探寻人生真谛,一切尽在风尘仆仆的身影中

宋 马公显 《药山李翱问道图》

问道图|追寻精神家园,探寻人生真谛,一切尽在风尘仆仆的身影中

宋 直翁《药山李翱问道图》

问道图|追寻精神家园,探寻人生真谛,一切尽在风尘仆仆的身影中

明 蓝瑛 《石勒问道图》

问道图|追寻精神家园,探寻人生真谛,一切尽在风尘仆仆的身影中

傅抱石《石勒问道图》

生命是一场远行,人生是一场修行。问道图这样一种题材的盛行,不同的画面中有着不同的寓意,但凡此种种,风尘仆仆的谦卑身影中,追寻精神家园、探寻人生真谛是其原初的出发点,而蕴含其中的根本价值遵循乃是对人生大道的一种矢志不渝的寻觅。哪怕路险山高,哪怕路远道长,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闻道而行之,最终一定会得其所愿,实现人生的圆满和自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8669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