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1000年来最动人的一首重阳诗,入选小学课本,第二句流传千古

1000年来最动人的一首重阳诗,入选小学课本,第二句流传千古

17岁时,你在干嘛?

上高中,在学校读书?外出谋生,开始工作?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可是,17岁想要创出一番事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是,在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17岁写下一首诗,成为后世传诵的名篇。17岁,一举成名,让人钦佩。

1000年来最动人的一首重阳诗,入选小学课本,第二句流传千古

这个让人钦佩的诗人就是王维,他在重阳节时,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阳节。

如果要评一首流传最广的重阳诗词,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当仁不让。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17岁,正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这一天,恰逢九月初九,想家的心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这首名作。

直白的语言,渗透着对家的想念,问世1000年来,打动着无数中国人。

这首诗还入选小学课本,小学生倒背如流,成为流传最广的重阳诗词之一。

1000年来最动人的一首重阳诗,入选小学课本,第二句流传千古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首句有两个“异”字,一个“异乡”,一个“异客”,诗人的漂泊在外的孤独一下子流露出来,读完之后,让人无限伤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几乎所有人都能体会这种心情,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至理名言,是内心实实在在的感受。

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重视家庭、依恋故乡,讲究落叶归根。

1000年来最动人的一首重阳诗,入选小学课本,第二句流传千古

中国人思乡的情思自古就有,西晋时,张翰见到秋风起,想吃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不惜辞官回到吴地老家。

为了回乡,不惜千里,可以抛弃官位,抛弃富贵。

从离乡的那一刻起,乡愁就成了萦绕在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感,而王维用简单而直率的语言将这种心情表达了出来。

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最深入人心的乡愁诗句,自问世起,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1000年来最动人的一首重阳诗,入选小学课本,第二句流传千古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学时,学到这句诗,老师直夸王维“聪明”。

《茧斋诗谈》: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王维说,我知道,家里的兄弟们都登上高处,头上插着茱萸,环顾四望说:今天就少王维一个了。仿佛悲伤的是家里的兄弟,而不是自己,巧妙的写作方式使乡愁更加隽永。

杜甫《月夜》中的名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也是用的此法。

这一句还包含了重阳节的两个习俗:登高和插茱萸。

1000年来最动人的一首重阳诗,入选小学课本,第二句流传千古

登高是重阳最重要的习俗。

登高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可是高山、高楼或高台。

如卢照邻诗“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这是登山望川;

如王勃的“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这里的望乡台,应是高台。

秋日登高,运动的同时,还能开朗舒气,确是一件非常好的运动。

1000年来最动人的一首重阳诗,入选小学课本,第二句流传千古

重阳节另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李煜在《谢新恩》中有诗“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可见插茱萸习俗流传甚广。

时光走过1000多年,王维早已成为历史,而这首诗却历久弥新,每每想家的时候,每每团圆时节时,它就会自己冒出来,诉说那无尽的乡愁。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6069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