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爱与死亡:死亡不再是痛苦之下的选择,而是重生之路

有人把海子称作是国王,他的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有人说海子是懦夫,他爱的只是乌托邦的太阳。而海子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就说到:”……做一个诗人,你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热爱人类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应该歌唱的。”热爱到痴狂,清醒中痛苦,才是海子。

海子的爱与死亡:死亡不再是痛苦之下的选择,而是重生之路

一、天赐的礼物

海子像一件天赐的礼物,他只是在人间短暂地停留了二十五年。

海子原名査海生,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的查家湾,”村庄里住着/母亲和儿子/儿子静静地长大/母亲静静地注视/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妹妹叫芦花/我妹妹很美丽”,这个小村庄便是海子一生的精神归宿。诗人苇岸说:”海子含着泥土。来自大地的深处。他是民间的儿子,具有和谐的自然启示的诗人。”

海子从小就表现出不平凡的才能,在他五岁那年,公社举办毛主席语录背诵比赛,响亮的童声把一本毛主席语录背诵的一字不差。海子的父亲回忆海子时说:”海子自小个性强,孤僻,但人很斯文,从不和村里的孩子混在一起打打闹闹的疯。但他是孩子王,村上的小孩们都整天围着他转。因为他读小学时就开始讲小说,会讲三国、西游和好多长小说。”

海子在十五岁的时候以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了北大的法律系,高出录取分数线80多分。而在此前文理分科时,学校为了让文理科的比例差距缩小,由学校老师做主,把理科成绩非常好的海子调到了文科班,可见海子的聪颖与善学。

在后来短短的创作生涯中,他留下了10部长诗、250多首短诗以及颇有价值的诗学文论,更是被称作”创造了中国新诗奇迹的少年”。

海子的爱与死亡:死亡不再是痛苦之下的选择,而是重生之路

二、孤独的爱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早已成为一句流行语,许多房地产公司都喜欢把这句诗大大地印在宣传海报上,似乎有了这么一句,人就可以从琐碎的生活解脱出来,看着海,吹着风,闻着花香。

可海子的这首诗,并不是为了描述一个多么无忧无虑的生活理想,他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向往着幸福,同时也关心着人的生存,他并不认为这种幸福建立在所谓的”解脱”之上,”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海子爱着亲人,想要告诉他们自己生活得很好,在他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妈妈,今年我要发大财了,我写的好多东西就要发表了,都给咱们家……”他是农民的儿子,也是大自然的孩子,他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他真挚地爱着这世上来来往往的人,”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中获得幸福”,他把所有的爱给了世界,结尾的时候写下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什么是”只”呢?又为什么不是”也”呢?

“灿烂的前程”、”终成眷属”、”在尘世中获得幸福”,海子把这些祝福送给”陌生人”,自己却转身”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怎样的孤独啊!难道他不想要拥有美好吗?恐怕不是,他也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幸福的人”,可他细腻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使他和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世界无法和他交流,他只能对着空旷无声地呐喊

但这种愿望又似乎不单单是孤独,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好像扑面卷来一阵海风,吹过他的每一寸肌肤,也卷走了他所有的思考和那些思考带来的痛苦。

海子的爱与死亡:死亡不再是痛苦之下的选择,而是重生之路

在海子的另一首诗《重建家园》中,更加直观地表达出了这种离开思考的愿望。

“生存无须洞察/大地自己呈现/用幸福也用痛苦/来重建家乡的屋顶”,为什么海子用了”洞察”,而不是”观察”?”洞察”明显更有一种代入感,也更加透彻和深远,而”观察”似乎只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局外人来看了看而已。与”洞察”相反的,是”呈现”,无论生存的状态是”幸福”还是”痛苦”,都是自然而然地”呈现”了出来,”洞察”成为了枷锁。

“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土地/保持缄默 和你那幽暗的本性”,海子在这里表现出”反智”的倾向,希望人可以保持”幽暗的本性”,这种幽暗就像是庄子所说的”浑沌”。在《庄子·应帝王》中有:”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浑沌开七窍而死,或许这正是海子的悲哀,他痛苦于”洞察”、”沉思”和”智慧”

他画着自己理想的图景:”风吹炊烟/果园就在我的身旁静静叫喊/’双手劳动/慰藉心灵'”,海子认为思考越是深刻,距离生存的秘密也就越远。值得注意的是,”静静叫喊”着的是”果园”,而非”农田”,”果园”并不是中国的传统意象,它带有神秘的西方色彩,暗指着《旧约》中的”伊甸园”。”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旧约·创世纪》)”果园”里的”果子”给人带来”智慧”和”明亮”,而海子却强调”双手劳动”,以”放弃沉思和智慧”的”劳动”来”慰藉心灵”。运用”果园”而非”农田”的意义就在于,”果园”结合了前文的”麦粒”、”大地”,进而通过”劳动”把东西方共同的情感勾连了起来,引发出人类的共鸣,表现出海子的理想并不局限于地域,而是上升到了全人类的境界。他曾经说道:”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他的追求早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海子的爱与死亡:死亡不再是痛苦之下的选择,而是重生之路

三、”走向家乡的墓地”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白云覆盖着/我/踩在青草上/感觉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海子不是失去幸福的人,对于一个敏感的诗人来说,幸福和痛苦往往并存的,他说:”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1989年3月14日凌晨,海子写下:”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他的精神状态越来越混乱,写下五封遗书,信中特别提到常远和孙舸二人,说自己若是精神分裂或自杀就一定这二人所致,要求警方一定追究他们二人的刑事责任。而当人们在铁轨发现死去的海子时,”他死得从容,身体完整地分为两截,眼镜也完好无损”(西川),人们在他身上找到四本书,分别是:《圣经》、卢梭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另有一封遗书:”我叫査海生,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的教师,我自杀和任何人没有关系,我以前的遗书全不算数,我的诗稿仍请交给《十月》的骆一禾。”如镜面似的平静。

对于海子的自杀有诸多猜想,或是他的爱情悲剧,或是”气功”对他精神世界造成的某种毁坏,或是暴虐的战争,又或是他的”孤独不可言说”,也许这些都多多少少让海子有过自杀的倾向,但最终走向死亡的海子,却是一个清醒理性的海子,他好像已经到达了生命的另外一个状态,死亡不再是痛苦之下的选择,而是重生之路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而这一次复活的海子不再”沉浸于冬天,倾心于死亡”,他”在光明的景色中”找到了生命的”曙光”。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8969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