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解析余华的作家之路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解析余华的作家之路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是余华是一本散文集,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两个童年》和《生活、阅读和写作》,读完这本书,更能理解余华所思所想,对于他的小说作品的“余华”风格的来源,也似乎知晓一二。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解析余华的作家之路

1.

《两个童年》这一部分,主要收录了余华关于儿子漏漏和关于自己的童年的一些文章。关于儿子的文章是充满童趣和喜悦的,余华一向冷峻的文笔与可爱的孩童相遇,也能流出温暖的文字。

在得知妻子怀孕时,余华就感受到了即将为人父的快乐。

他说“在冬天荒凉的景色里,我们内心充满快乐。我们无数在在那条街道上走过,这一次完全不一样,这一次是三条生命走在一起,这是奇妙的体验,我们一点都感觉不到冬天的寒风。”

面对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儿子时,余华表现出了和其他父亲同样的紧张与幸福,“我想抱他,可是我不敢,他是那么小,我怕把他抱坏了。”

看到儿子因为喝了可乐而不断打嗝时,余华哈哈笑了起来,“他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让我无法忍住自己的笑声。”

虽然,他没有说自己多爱自己的儿子,但是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疼惜,这是余华少见的活泼又温馨的书写。

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余华是一位作家同时也是丈夫与父亲。对于余华的孩子来说,父亲的角色才是第一位的。读者通过余华的文字分享他生活中的喜悦,是一种幸运。毕竟他笔下的童年,多是充满了坎坷与风霜的,就如《在细雨中呼喊》的孙光林,在孤独与冷落中放肆生长,陪伴他的不是爱,而是“文化荒原”时期的无奈与迷茫。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解析余华的作家之路

2.

余华在书写自己的童年时,也充满了一种无奈的孤独感。他的童年是在医院度过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医生。他经常在医院里乱窜,在晾满了床单的院子里奔跑,喜欢消毒水的气味,学会了用酒精球擦洗自己的手,经常看到父亲手术服上沾满血迹,看到护士将血肉模糊的东西倒掉。

或许因为这样的成长经历,使得余华在叙述暴力的时候总是不动声色,《死亡叙述》中,余华关于身体受到袭击时,各种工具的力量和受害之处精准的描写,也让读者感到,对医学与人的身体本身,他是了解的。

中间的两个铁刺分别砍断了肺动脉和主动脉,动脉里的血“哗”地一片涌了出来,像是倒出去一盆洗脚水似的。

如果没有在医院中乱窜的童年,怎能写出这样细腻的濒死过程。

因为这样的童年,和之后学医的经历,余华的文字好像毫无波澜却又惊心动魄,不忍回想。《河边的错误》中,凶手对死者的处理方式让人匪夷所思,即便最后疯子被击毙,还是有读者觉得凶手另有其人,若真如此,藏匿背后的这个人,心思之缜密、手段之毒辣,令人不寒而栗。

当余华一家搬到医院宿舍楼时,他开始了在哭泣中成长。并不是说他每天要流泪,而是因为他住在天平间对面。他总是在夜晚突然醒来,聆听那些失去亲人以后的悲痛哭声。余华说“我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哭声。”酷暑难耐时,童年中的余华,会跑到太平间的水泥床上躺下来,他感受到的不是死亡和恐惧,而是无比清凉。

一个在医院中长大,在太平间对面居住、见证过无数生离死别的孩子,当他成长为作家时,便不再惧怕生命的终结。甚至,描述死亡成为他的工具。在《活着》中,死亡接踵而至,福贵一次次面对至亲之人离去,由撕心裂肺般悲痛到最终艰难平复心境,他接受了亲人远去的事实,安慰自己能看到每个人的结局也好,不再有惦念了。惨淡的一生最后只剩下了两个字:活着。

用一次次死亡的记录来证明活着的意义,这就是余华。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解析余华的作家之路

3.

余华小学毕业时,县里图书馆对外开放,他开始阅读小说了,他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这也为余华埋下了文学的种子。

本书第二部分《生活、阅读和写作》中,收录了余华关于读书与文学的一些思考。

有些人的确拥有写作的天赋,他们可以比别人更容易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文字像排了好队似的从笔尖流出,但是如果想保持持久不衰的思路,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读过的书,或许不会记住,但是那些思维和感觉会化作身体的一部分藏在某个不知名的角落,到了合适的时候,它们就会突然出现,丰富着作家的作品。

余华出过一本以读书为内容的书《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其中包括对卡夫卡、布尔加科夫、岛由纪夫等作家与作品的分析。

《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毛姆也曾写过关于阅读的文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他在其中阅读经典,拆解经典。他说“养成阅读的习惯,就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生命中任何灾难降临的时候,往书本里一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对于作家而言,阅读如同写作一样,也是一项本职工作。他们在阅读中写作,也在写作中阅读。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作家同时都是一位“阅读家”。阅读中,有世事变迁,有思想博弈,有悲欢苦痛,有乐乐陶陶,作家在阅读中编织着灵魂,又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新的灵魂。

一个人年少时期就开始阅读经典作品,那么他的少年就会被经典作品中最为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带走,当他成年以后就会发现人类共有的智慧和灵魂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延续。

正如村上春树喜欢美国作家卡佛一样,余华喜欢川端康成和卡夫卡。川端的作品笼罩了余华早期的创作,文字的叙述方式、语言和结构、时间和人物的处理上,都在无形中与其靠近。遇到卡夫卡之后,余华发现作家的叙述是完全可以自由的,可以依据自己的感受来选择叙述的形式,于是他重获自由,开始了“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写作。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现实一种》,余华的早起作品都是一种对故事框架的模仿,一直到《世事如烟》开始呈现出一种自由的状态。

作家也需要成长,思考和作品都会随着经历与见闻的丰富而有所变化。从最初的迷恋暴力,到后来的纯净细密,同一个作家的作品也会流露出不同的风格。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解析余华的作家之路

4.

人们在阅读故事的时候总喜欢追问:这是真事吗?在读小说的时候也会想,有原型吗?还有人会想,作者是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才写出这样的文字?

其实,写作不只是现实的描摹,还是想象地驰骋。从生活出发,作品未必真实,从人的思考出发,文学又是真实的,因为想法也是真实的一部分。

余华说,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文学的真实还包括了想象、梦境和欲望。一部作品,也是作者本人的体现。

一部作品中所有人物都是作者自己,因为实实在在的经历并不是作者全部的生活,作者生活里也包括了想象和欲望,理解和判断,察言观色和道听途说。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也曾说,文学对于他来说,是不断明白自我的手段。

当然,当读者全情全意去阅读作品时,作品中的人物就成为读者眼中的人物,人物的悲欢喜乐成为读者的杂陈五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读者也创作了人物,丰富了自己。

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是可以替代的。每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

作为儿童、作为父亲,作为阅读者、作为作家,余华是一个丰富深刻的灵魂,又是一副平凡的血肉之身。在我们能看到的层面,我们阅读余华的作品,在我们未曾窥探的那些时空,余华迈着自己的步伐,书写着自己的人生道路。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5950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