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莎菲女士的日记》丨如何理解沉沦在爱欲纠缠之间的莎菲心理需求

《莎菲女士的日记》丨如何理解沉沦在爱欲纠缠之间的莎菲心理需求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现代作家丁玲所创作的一部日记体短篇小说,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9卷第2号,作品刻画了一个五四浪潮冲击封建家庭的叛逆女性莎菲的形象:她寻求个性解放,却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她沉沦在爱欲纠缠之间,追求灵与肉统一的爱情,却又陷入失望和痛苦之中。

《莎菲女士的日记》丨如何理解沉沦在爱欲纠缠之间的莎菲心理需求

我们现在如果再来看这部作品,重点应该在于:如何理解沉沦在爱欲纠缠之间的莎菲的心理需求,探索此部作品的积极的社会意义,以及现阶段如何理解其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内涵。

01 关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积极意义

作家简介:丁玲(1904—1986),中国女作家。原名蒋伟,字冰之。出身于湖南临澧县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1921年中学毕业后,入上海陈独秀等创办的平民女校读书,后转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 年赴京,认识了胡也频并结为伉俪,开始了创作生涯。1927年用丁玲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卷首发表处女作《梦珂》。1928 年发表《莎菲女士的日记》,从此驰名文坛。之后丁玲在文坛上的创作颇丰,获得了极高的赞誉。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创作奖。

《莎菲女士的日记》丨如何理解沉沦在爱欲纠缠之间的莎菲心理需求

作家丁玲年轻时

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茅盾在《女作家丁玲》中评价说:丁玲笔下的“莎菲女土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叫绝者。莎菲女士是一位个人主义,旧礼教的叛逆者。”在同时期很多作家眼里,丁玲塑造的莎菲女士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体现了矛盾心理的代表形象:

  • ①一方面她沉沦在爱欲之间摇摆不定,她有个男朋友苇弟常来看她,并痴呆地爱着她,但莎菲却嫌苇弟只会以忠实来表现真挚,并不理解她的心理需求,更不明白什么是浪漫。莎菲便常常做些令人捉摸不透的爱的游戏来捉弄苇弟,认为苇弟太容易受她支使,太不会爱的技巧了。这一点让她很嫌弃。
  • ②另一方面她沉浸在对凌吉士的狂热的爱情的欲望中,可是又能认清楚拥有着美好外形的凌吉士卑劣的灵魂,在吻了这娇美红唇后,莎菲抗拒着自己身体上对凌吉士的迷恋,主动离开了他,远避人世来思索自己日后的方向,究竟是等待死亡还是有别的选择,在读者好奇心中作品结束了。

《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当时甫一出版,便以其性爱表现得真挚与大胆,震惊了当时的文坛;这部作品带来的争议恰恰说明了它的时代进步意义。

《莎菲女士的日记》丨如何理解沉沦在爱欲纠缠之间的莎菲心理需求

丁玲和胡也频合影

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莎菲似乎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革命青年身上的种种自我和超我的体现。

02 莎菲这个人物和其他两个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的莎菲是个患了肺病的女青年,作品一开篇就是一阵寒风把沙菲吹醒,烦闷的一天又开始了。

正在北京求学的莎菲因患肺病,一个人搬进了一所公寓。疾病的折磨,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使她难以驱散时时刻刻索绕的无聊和烦恼,每天只好用煨牛奶、读报来打发寂寞的时光。

《莎菲女士的日记》丨如何理解沉沦在爱欲纠缠之间的莎菲心理需求

莎菲就像是这些女青年中的某一个

①对于情感上来说,苇弟完全不理解莎菲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因此无法给予莎菲心里需要的关怀和浪漫

莎菲的百无聊赖和总是在生闷气,标志着她渴望着生活中的多变的新的东西,哪怕是一些不快活,只要是新的,在莎菲看来就会比像在这种无聊单调的日子要好过些。

苇弟,并不比莎菲年纪小,反而还大了莎菲四岁,可是苇弟实心眼、怯懦而又单纯的性格让他没有办法体会莎菲的心情,从而也就无法给予莎菲需要的抚慰和关怀。

苇弟是我们通俗说法里感情中的“老实人”,恰恰这一类人是最不解风情,不明白女性心理的。莎菲于是更加烦躁,总是在捉弄苇弟后又后悔不止。这时的莎菲其实也不明白自己是在做什么,要什么。

心理学上曾经提到过这类情侣的相处的烦恼就在于:

  1. 我想要一车苹果,可你却没有听到,或者是听到了完全忽视,给了我一车香蕉;
  2. 我不开心,我想要的是苹果,你给的是香蕉,我说我不要,我要苹果;
  3. 你生气了,说我费了这么大劲儿给了你一车香蕉,你一点儿也不感激,还生气,还难为我再要苹果!

这就是莎菲和苇弟相处的模式中的困惑和不开心。虽然苇弟非常爱莎菲,也愿意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陪伴莎菲,但是莎菲不开心,苇弟也很惶恐。

②凌吉士的闯入,给莎菲带来了生存的勇气,她认为自己还没有享有生的一切,她要使自己快乐,迫切需要凌吉士带来的兴奋与激情

毓芳、云霖这一对爱侣来看莎菲,并带来了一个高个子的、长相非常俊美的、风度优雅潇洒的翩翩少年郎,他名叫凌吉士。

在凌吉士面前,莎菲忽然间觉得自己丧失了在苇弟面前的那种自信心,不敢正眼相视,私底下还觉得自己是不是又呆又傻气。凌吉士的闯入,给莎菲带来了生存的勇气,她开始想要积极治疗了。

莎菲看到凌吉士的外貌,非常迷恋,她认为自己还没有享有生的一切,她要使自己快乐,“迫切需要这人间的感情,想占有许多不可能的东西”。

为了接近凌吉士,莎菲任性而为,居然不顾病体,迁居到距离凌吉士很近的一间又矮又潮湿的小房里。

与凌吉士的交往,让莎菲感到兴奋、快活。同时她又非常矛盾,有时她会想:“多无意义啊,倒不如死了干净”。可是想到凌吉士,她又懊恼自己生了病,这种种矛盾的心理带来的烦恼的折磨,让莎菲忘记了自己的疾病,借酒浇愁,弄得吐血不止,再次住进了医院。

造成莎菲这种困惑窘迫处境的始作俑者凌吉士也来到医院探望莎菲,让莎菲一下子感到了虚荣心得到满足后的快活:每当凌吉士来看她时,“便觉得很骄傲”,当凌吉士握住她的手,她居然快活地想要哭了。对比苇弟来时的感觉,莎菲觉得对苇弟是友爱,而不是爱情,相信自己是真的爱上了凌吉士。

莎菲出院后,和凌吉士交往更密切了。从凌吉士的谈话中,莎菲越来越了解到这个貌若潘安的美男子的为人:

  1. 他需要的是金钱,不管什么地方得来的金钱;
  2. 他的爱情是“拿金钱在妓院中,去挥霍一时得来肉感的享受”;
  3. 他的志趣是“留学哈佛,做外交官,公使大臣,或继承父亲的职业,做橡树生意”。

当莎菲明白了这个“使她爱慕的一个高贵的美型里”,却“安置着如此一个卑劣的灵魂,并且无缘无故还接受过他的许多亲密”时,非常悔恨。

然而,每当一觉醒来,又忍不住思念着这个美丽的外壳包裹着卑劣灵魂的市侩的到来,心想:“无论他的思想怎么坏,而他使我如此癫狂的动情”“假使他能把我紧紧拥抱着,让我吻遍他全身,然后把我丢下海去,丢下火去,我都会快乐的闭着眼等待那可以永运保藏我那爱情的死的来到。”

凌吉士在莎菲眼中,是一个传奇中的情人。为了摆脱这种痛苦的纠缠,莎菲便寻思到北京郊外西山养病,并且托人找好了房子。临行前的一天晚上,她把苇弟赶走,在焦灼不安地等着凌吉士的到来,简直要发狂了一般,“心像被许多小老鼠啃着一样,又像一盆火在心里燃烧”,“躺在这热情的针毡上,反过去也刺着,反过来也刺着,……感到浑身的灼热”。

可当凌吉士贸然伸开手臂来拥抱她时,竟又忘了一切,完全被那凌吉士仅有的一副好丰仪迷住了。然而再一想到凌吉士美形以外的那孔的东西,就想把凌吉士像石头般丢到房外去。莎菲就在这样的苦痛里面煎熬着。

凌吉士的吻,使得莎菲觉得“胜利了”,因为她认为自己得到了使她迷恋的东西;可是在得到这个吻后,又忽然伤心起来,痛惜自己堕落到如此地步,她是给地自己糟踏了,仇敌就是自己。

03 结构上采用散文式日记体的形式,行文舒缓流畅,用第一视角来讲述故事和心理变化更为方便

《莎菲女士的日记》字数不多,通过日记体形式和第一人称视角来解构这样的一个故事,凸显细腻委婉、深刻生动的心理描写,因而在那个时代,这部作品代表了丁玲的主要艺术成就。

《莎菲女士的日记》丨如何理解沉沦在爱欲纠缠之间的莎菲心理需求

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小说表现主题上和《莎菲女士的日记》有类同之处,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维特因此丧失了生的信心和勇气,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

《莎菲女士的日记》丨如何理解沉沦在爱欲纠缠之间的莎菲心理需求

作家丁玲老年时

在表现形式上来说,《莎菲女士的日记》采用日记体的形式比《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三人称的叙述和描写上要更为容易把控人物心理变化,在讲述故事情节推动上也更容易使人意识到时代的变化和不同。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5828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