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也谈《清明》的作者不是杜牧,其实它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也谈《清明》的作者不是杜牧,其实它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文|鹤鸣甘棠

“清明”时节,可谓是天清地明,万物在踊跃的复苏中展现着春的生机,昨日“寒食”也静悄悄地观望着这片绚姿动人的广宇。

这是大自然无条件的恩赐。

同样,在我国古代文学大观园里,有一首诗《清明》也难以让人忘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流传至今,语言清快明丽,读来心静神怡,不愧为诗中“猴魁”。

也谈《清明》的作者不是杜牧,其实它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然而,这首诗的署名是晚唐诗人杜牧,一时间引来诗评家的众多非议。

那么,诗歌《清明》的作者究竟是谁呢?下面,我们来梳理探究一下这个话题,或许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奇。

01 作者为什么不能是杜牧呢?

据专家考证,《清明》这首诗最早出处见于南宋孝宗时期编撰的《锦绣万花谷》,该书《后集》“村·杏花村”下录有《清明》,小注“出唐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它既未“杜牧”之署名,也无“清明”之诗题。

“杜牧”真正成为《清明》作者,最早是在《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编纂的。其中收录了13首有关清明、寒食的诗歌,第一首即是《清明》,并标明作者是“杜牧”。

按理说,刘克庄是宋末文坛领袖、“一代词宗”,他说《清明》的作者是杜牧,还是比较可信的。

但是,经后代学者们的悉心研究,这本《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却是“盗版书”,系当时福建书商为了谋取钱财,盗用刘克庄之名编成的。

由此可见,杜牧其实是“被署名”,不足为虑。

也谈《清明》的作者不是杜牧,其实它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 证据之一:最权威的《全唐诗》中收录了杜牧好多诗,却没有收录影响很大的《清明》。

《全唐诗》权威之处在哪?它是清朝康熙年间彭定等10人敕编,就是康熙皇帝喜欢“汉学”,他指定组织有关文人学者编纂的一本“御用”诗集,共计九百卷,收录唐诗达五万首,却坚决不收此诗。

清朝学者冯集梧曾专攻杜诗,其《樊川诗集注》也绝不提及《清明》这首诗,所辑《补遗》也不收录。

可以说,自宋朝以后,《清明》这首诗已有广泛影响,如果是杜牧的作品,清朝的文学士子们不可能不知道,这足以说明,《清明》这首诗的作者不是杜牧。

  • 证据之二杜牧死后不长时间,他的外甥裴延翰编的《樊川文集》中没有收录《清明》这首诗。

我们先聊聊《樊川文集》的由来。

可以说,《樊川文集》是杜牧一生才华的积累展示,杜牧生前曾为《樊川文集》的编辑作了准备工作。

逝世的前一年,他得了重病,于是便着手整理编纂诗文集。他亲自挑选审订,把自己不满意的统统烧毁,最后,只剩下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二三。

可见,杜牧对自己的诗歌作品要求之严,甄选之精。

杜牧曾在樊川(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南)修过一所别墅,晚年经常在此居住,所以他的文集就称为《樊川文集》。

就是这样一本呕心沥血、佳作集成的诗集,却没有收录《清明》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是不是有点出人意料呢?

论及《樊川文集》,杜牧也有“选材”的主观取舍考虑;

论及编辑人选,也是杜牧亲自选定的,还是他的亲外甥;

那么,《清明》没有收录只是简单的疏漏之举吗?

很显然,它不是杜牧的作品。

  • 证据之三:民国大师陈寅恪认为,《清明》诗来历不明,“若究其出处,则殊为可疑”。

陈寅恪先生治学素以“严谨”著称,他不会对杜牧的作品随随便便产生疑问的。

因此,“《清明》作者非杜牧”一说已经被现代学者们所接受与认可,《全唐诗补编》(1992中华书局版)便未收录《清明》这首诗。

也谈《清明》的作者不是杜牧,其实它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02 《清明》是唐朝诗人许浑所作?还是北宋文学家宋祁所写?

其中一种说法:《清明》作者是与杜牧同时代的诗人许浑。

  • 理由之一:许浑曾写过“杏花村”,《清明》诗中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他所写的诗歌《下第归蒲城墅居》云:

“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牧竖还呼犊,邻翁亦抱孙。”

并由此推断,《清明》可能是许浑去蒲城途中所作。

可是在唐朝,尤其是和杜牧同时期的诗人,写过“杏花村”的唐代诗人并非仅仅许浑一人。比如薛能《春日北归舟中有怀》诗中,有“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温庭筠《与友人别》诗中,有“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

如果以写过“杏花村”作为理由,显然是不成立的。

  • 理由之二:“许浑千首湿”之誉与《清明》诗歌的意境相仿。《清明》诗中有“清明时节雨纷纷”。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晚唐诗人许浑以写水、雨之景出名,后世文人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身愁”之说。

“作者许浑说”还举例说明,许浑《咸阳城东楼》中的“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谢亭送别》中的“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金陵怀古》中的“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等等,还有很多诗句。

并由上述所言,来充分显示许浑“千首湿”的意愁思情,与“清明时节雨纷纷”“一首湿”的意境相比,直接把《清明》的署名权给了许浑。

然而,后人所谓的“许浑千首湿”初衷并非褒扬,实为对他总是重复地用“水”、“雨”之类景物构成诗境的一种讽刺而已。

这能与《清明》独特的境界相提并论吗?

  • 理由之三,“许浑作者说”并没有可靠的史学记载。

我们再来看看梁启超先生是怎么说的吧,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列举了十二条“辨伪鉴别法”,第一条即为:

“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

再加上这条“辨伪法”的鉴别,可以证明,许浑并不是《清明》的作者。

也谈《清明》的作者不是杜牧,其实它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清明》作者是北宋文学家宋祁。

“作者宋祁说”的理由是宋祁有词《锦缠道·春游》:

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的确,《锦缠道》所描述的意境颇似《清明》,所用的语言文字也与《清明》中多有重合,但并不能“由个别到一般”推断出《清明》就是宋祁的作品。

众所周知,我国汉字博大精深,字与字之间的任意排列组合都可能产生不同的传播效应。

在唐朝诗人中,就连李白、杜甫等大诗人都曾有化用前人之说的先例,作为后世的宋祁来说,出于学习借鉴的考虑,照样可以如此。

退一步讲,杜牧《并州道中》诗中也有“醉醺醺”一语,全诗如下:

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

很显然,“作者宋祁说”是“拉郎配”的一厢情愿。

也谈《清明》的作者不是杜牧,其实它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03 《清明》究竟是谁的高作呢?

我们先从“清明节”的风俗习惯说起吧。

现在,国家有清明节“小长假”,这一时节,吐故纳新,春和景明,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可以说,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也是“天、地、人”合一自然法则的具体彰显。

而清明扫墓呢,主要是祭祀先人,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往往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新坟一般是前三天)“寒食节”进行。

“寒食节”祭扫坟墓在我国由来已久,秦汉时期就成定俗。到了唐朝,由于清明节距寒食节很近,从国家层面到基层民众,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白居易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唐朝的清明节风俗只是寒食节的一个延续,还没有真正独立出来。

宋元时期,清明节才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节也融括了寒食节的一切风俗,并且一直传承至今。

这也是现在的年轻人只知“清明”不闻“寒食”的原因,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流失。

也谈《清明》的作者不是杜牧,其实它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就“清明节”在宋朝才开始独立而言,《清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也就是北宋时期。

北宋文豪苏轼曾写过《寒食帖》,节录如下: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如今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从苏轼的文章中,他单写“寒食”,可以看出“清明”与“寒食”的区别,也说明这两个节气是真正分割开来的。

这是其一。

其二呢,现代学者纪永贵先生有过一段精明的阐述,诗意传承具有不可超越的时间局限性。比如,只有在陶渊明《桃花源记》之后,桃花源的意象才能够被后代诗人所化用,如果有谁声称庄子有一首包含此种意象的作品,那一定是伪托。

现在我们一提“杏花村”,就联想到“酒”,那么,《清明》这首诗中的“杏花村”的意象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我们可以通过对全唐诗和全宋诗词的检索,加以比较,就可以了解“杏花村”的“庐山真面目”了。

现在所知的五万余首唐诗中,只有三首提到了杏花村,与酒也没有任何关系;而到了宋朝,关于杏花村的诗词有二十余首之多,基本上与“酒”都有关联。

最早将“杏花村”与“酒”串联起来的,是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忆钱塘》、谢逸的《江神子》和邓肃的《南归醉题家圃》。由上述分析,可知《清明》这首诗是宋朝的作品,一定不是杜牧。

也谈《清明》的作者不是杜牧,其实它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其三,《清明》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不过是典型的宋诗意象的组装产品罢了。

宋朝自赵匡胤立国之后,“崇文抑武”的理政规则大大提升了文人雅士的地位,也极大地引领了经济社会发展,由《清明上河图》可窥见一斑。

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独傲一方。

因此,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激发了“书商”们的“畅销”策略,邀请诗词文人追逐“热词”,抑或是自己动手,操盘写就“网红”小诗,署上著名诗人的大名,大肆获取钱财。

《清明》这首诗也是宋朝经济文化繁荣的产物。

结语

我们不妨再品一品《清明》这首诗,宋朝诗词“清新平易”的味道十足,而与杜牧“苦心为诗,本求高绝”的追求有着本质的区别。

故而,《清明》这首诗之所以“热”不在于作者是谁,而是宋朝文化发展的结晶之作,是宋朝诗词意象的“精华糅合”,它不是某个人所写,而是宋朝这个时代文化特征的综合表现所在,更是宋朝一个时代的传奇。

本文写作期间,有幸参阅了《中国网*文化中国》的有关资料,学习借鉴了纪永贵先生有关“杏花村”意象的表述,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平民之宴用文字点亮生活,用文化解读时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5266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