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阿城《棋王》:以老庄之道入世,吃饱是福,在乱世里寻找心灵滋养

阿城《棋王》:以老庄之道入世,吃饱是福,在乱世里寻找心灵滋养

《棋王》发表于1984年,是寻根文学的发轫之作,由阿城所写,取材于作者的知青经历。 文革是个极其特殊的时期,物质条件极其恶劣,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却还要热火朝天的搞阶级斗争,知识分子下乡去向工人农民学习,进行劳动,这个时代的人民被生活折磨成了行尸走肉。 寻根文学就在文革偃旗息鼓不久后兴起了,它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诉说传统文化下的”激情”,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希望。
阿城《棋王》:以老庄之道入世,吃饱是福,在乱世里寻找心灵滋养
《棋王》主要讲述了在”文革”期间,一名叫王一生的知青不断找人下棋的故事,他的生活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吃饭”“下棋”,后者甚至比前者更重要,王一生是一个棋呆子,故事就在他不断找人下棋中展开。 阿城将自己的精神理想寄托在了王一生身上,《棋王》里没有涉及时代的是非,只是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王一生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儒道合一的形象,但我认为他身上寄寓了更多的是老庄的思想,接下来我分三块分析一下王一生这个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道家思想。

一、顿顿饱就是福,懂得知足,体现了道家的”逍遥”境界

作品借着”我”之口来叙述知识青年下乡这个记忆,”我”是一个家道中落的知识青年,父母”被打翻死去”,看惯世事无常之后,”我”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克制的态度,”我”是作者本我的体现。 “我”和王一生下棋的时候,聊起过吃的话题:
“人一迷上什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大约能干出什么事儿的人,总免不了有这种傻事。” 王一生摇摇头:”我可不是这样。”
阿城《棋王》:以老庄之道入世,吃饱是福,在乱世里寻找心灵滋养
王一生的生活很困苦,母亲曾是窑姐儿,生父下落不明,养父窝囊至极,他从小在饥饿中长大,吃不饱穿不暖,仅仅是一个乱世之中的小人物。 大家在车站乱哄哄的,都在和亲人告别,王一生没人相送,而且非常坦然:“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闹得这么哭哭啼啼的。” 在王一生看来,有的吃,吃得饱,就足够了。
书中对王一生吃相的描写着墨很多,他吃饭的时候像野兽,”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农场里生活很苦, 每人每月只有五钱油,几乎顿顿都吃清水南瓜和清水茄子,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但王一生觉得很满足,”不错,真的不错。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 马晓雁将《棋王》中的”吃相”划分为”穷相”、”馋相”、”雅相”这三种。王一生明显是”穷相”,他很爱吃,但他不贪吃,饱于腹就行,这是对吃的低要求。
阿城《棋王》:以老庄之道入世,吃饱是福,在乱世里寻找心灵滋养
道家思想也是如此,不拘泥于外物,对眼前事物知足,追求精神上的逍遥。 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帝觉得自己年事已高,要寻找继承人,发现了许由这个人才,决定把王位让给许由。 但许由却回答:“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许由并不醉心于功名利禄,懂得知足。有些人”侵欲无厌.规求无度”,不知满足为何物,这种人永远无法成为高手。 阿城通过刻画王一生这个形象,描述了他物质匮乏下的满足心境,寄托了庄子”无所待”的思想,这是一种超脱逍遥的境界。

二、惟有下棋解忧,专心致志,达到了道家的”物我两忘”境界

对吃,王一生非常虔诚,吃饱是福,知足常乐;对棋,王一生非常痴迷,何以解忧,唯有象棋。吃解嘴馋,棋解心馋。 王一生被大家称为”棋呆子”,除了吃饭,王一生的注意力就只在下棋上,他痴迷下象棋到了当了疯狂的地步,就算没有棋,他也能在脑子里下象棋,待在棋里最舒服。
阿城《棋王》:以老庄之道入世,吃饱是福,在乱世里寻找心灵滋养
在王一生小时候,在帮妈妈在印刷厂叠书页子的时候,凑巧是一本讲想起的书,他一篇篇对着看,这一看,就看出了兴趣,后来叠书页子的时候,就走了神,琢磨棋路子。 王一生一直找人下棋,在求人跟他下棋的时候,他是卑微的,当别人答应跟他下棋的时候,他如获至宝,眼神里迸发光彩。 在下棋中,王一生沉浸在”楚河汉界”里,讲究”人棋合一”。 文中有一盘和脚卵的对弈,脚卵出生于南方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文革并未对他家有很大的影响,棋对于脚卵来说,只能算得上一种爱好。 脚卵拿出了最好的棋来招待王一生,王一生大约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精彩的棋具,很小心地摸,又紧一紧手脸。 两人下了几盘后,就下起了盲棋,两人在其他人的眼中就像两个怪物,两人完全沉浸在棋里,周围人说话他们听不见,最后,王一生赢了。 后来,王一生参加了”九局连环车轮大战”,王一生“一个人空空地在场中央,谁也不看,静静的像一块铁”,”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 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
阿城《棋王》:以老庄之道入世,吃饱是福,在乱世里寻找心灵滋养
王一生在此时达到了道家所推崇的物我两忘境界。 《人间世》中描述过这种状态: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大宗师》里描述过达到这种状态的途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法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王一生是文革时期的一粒沙,在下棋的时候,他完全陷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达到了人与宇宙合一的状态,这种人生态度与道家的追求遥相呼应。

三、下棋为了养性,不以此谋生,展现了道家的”大宗师”境界

曾经的王一生,是狂妄的,他与同学的父亲下棋,据说此人是国内名手,名手见了王一生,也不多说,只摆了一副宋时留下的残局,要王一生走。 棋呆子看了半晌,一五一十道来,替古人赢了。名手很惊讶,要收王一生为徒。不料王一生却问:这残局你可走通了?名手没反应过来,就说:还未通。 王一生直言道:那我为什么要做你的徒弟? 后来王一生认识了个捡破烂的老头,他俩大战三天,只赢了一场,后来捡破烂的大爷告诉他:“为棋不为生’,为棋是养性,生会坏性,所以生不可太胜。”
阿城《棋王》:以老庄之道入世,吃饱是福,在乱世里寻找心灵滋养
王一生无意间参破了道家的又一境界:大宗师他下棋不是为了谋利,也不是为了炫耀,只是纯粹地热爱下棋。 王一生在分场失常,没能参加上地区的比赛,脚卵凭借家里的关系”走后门”帮王一生取得了参赛机会。 一是因为自己下棋并没有什么功利性的目的,二是因为他心疼脚卵要送出去的那副棋,王一生断然拒绝了参赛,他只是选择去看各种比赛,在赛后找人下下棋,比一比。 在”九局连环车轮大战”中,王一生以明显的优势战胜了前八位选手,只剩最后一位此事比赛的冠军,是一位世家后人,在王一生快赢的时候,那位老者提出了言和的请求,王一生答应了。
阿城《棋王》:以老庄之道入世,吃饱是福,在乱世里寻找心灵滋养
他明明可以通过下棋让自己名利双收迎来人生的转折,但他没有,他下棋源于内心炽热的喜爱,他并不想借下棋为自己谋任何利益。 这与道家追求的”大宗师”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宗师》有言: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指只能等价于道者也若此。 总结来说,大宗师的境界就是顺其自然,一切不贪求;不骄不躁,不要太狂妄;正直不阿,不要有妄想。 王一生为棋不为生,为棋为养性,以吸纳百川的姿态学习棋道,在无为的生活中提升自我,他并不追随世俗上的成功,只是为了心中的那方净土。

写在最后:

阿城说过一句话:人生在有生之年,不妨多东张西望,拼命干,其实浪费生命。
阿城《棋王》:以老庄之道入世,吃饱是福,在乱世里寻找心灵滋养
在《棋王》中,阿城既挖掘了传统文化中充满活力的内核,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道家的逍遥追求。在王一生这个形象中两者都有,对王一生来说,有饭吃,有棋下,就是完美的生活。 阿城塑造了棋王这一形象,王一生以老庄之道入世,淡泊名利,知足常乐,这在乱世之中是一种成功,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王一生不仅是阿城对理想生活的发现和塑造,同时也是作者在现实的冲击下,发起了对文化之根的探寻和对国民心理的重铸。
参考资料: 《棋王》与庄子思想的呼应——从王一生的理想人格和人生追求入手 罗会菊 解读《棋王》——乱世中小人物的自我追求 张明霞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4717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