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初衣解诗:这是一首小学生都会背的诗。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首诗是写在什么时候。这是白居易16岁的时候写的诗,这时他并未成年,但已经为成年和科考做准备。
这其实是一首非常清新而寂寞的诗。后世许多人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形容顽强的生命力。是一种期盼,是一种嘉许。但对于十几岁的白居易来讲,他写的时候,是因为寂寞和感情。
白居易两岁的时候死了祖父和祖母,他的父亲是彭城县令,40多岁才娶到了老婆,白居易是他的父亲,中年得子,喜欢归喜欢,白居易也并没有得到多少的父爱。由于躲避战乱,几岁的白居易就送到了安徽符离去居住。这个家庭别无选择,因为故乡回不去,白居易不可能做农民,父亲是读书出来的小官僚,白居易或多或少知道了和普通孩子不一样的世界,因为做官可以决断更多的事情受人尊重。
这个他乡的孩子落户在符离,对于他的父母来讲,这是寄居,对于他来讲,这就是他的故乡。他的父母或多或少和乡亲们保持的距离,这是外乡人的身份所导致的。但是白居易不一样,他的童年在哪里,他的爱就在那里。他和乡村的孩子一样,却在野草丛中,一寸寸地长大,去看外面的世界的。这种非常接地气的生活,影响了他的一生。他的诗往往呈现独特的平民视角,是一种对乡土世界的厚爱和平视。
他对符离的乡村时光,也别有情怀,因为这里有他青梅竹马的恋人。从几岁到十几岁,人生最纯真最浪漫的季节,白居易并没有受到城市繁华的熏染。他干净的像一张白纸,虽然此时也,饱读诗书。
16岁的白居易,要为科考做准备。其中老师给了他一个试题,要求他写芳草离别。这是仿造科考的试题,写的一篇命题作文。最好的素材就是身边的素材。白居易没有天马行空的按照古代的那些典故来写,比如像屈原那种芳草美人。
性质
他非常真挚的用他尚未成年的眼光,写下了他身边的草。在符离乡居的时候,那寂寞的春草,伴随着他脚下的道路和视野,一个寂寞的孩子和童心,才会观察草木荣枯,而这样低平的视野,成就了他宽阔的人生胸怀和现实主义的人生抱负。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有人说就是写的春草茂密的样子,那被风吹动的摇摆的感觉。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他写的就是符离的草,他的家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果白居易不是客居到此,我了解他的性格,他爱这片土地,爱这里的乡亲。他看中了民间的那种坚韧而连绵的力量,都不由得不让人想起他的初恋,就在符离,这个春草一样的女孩子,带给他的是柔韧,善良,连绵不断的情谊和温暖。而白居易也有着草一样的性格,看起来柔弱,却还坚韧。
因为这种性格在他的漫长的人生岁月里得以显现。比如他和他的初恋湘灵,至少维持了20多年的恋爱感情,白居易为他迟到了,30多岁才结婚。这是一种骨子里的坚持和柔韧。又比如白居易其实身体一直不好,三四十岁就脱发,白发秃顶,而且很长时间营养不足,但是很奇怪的是他是唐朝高寿的诗人之一,他活了80多岁。
就不能不说他身上具有野草一样的柔韧,还有一种对感情的相信和守护。唐朝最看重友谊的诗人是白居易,他和元稹和刘禹锡的感情,是以数10年甚至终生来算的。可以说不是宽阔的胸怀,是无法包容这么多的朋友的。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就是站在一个固定的角度,在漫天的春草色中,送走远方的朋友。但这一种视角仍旧是童年和少年时的。比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典型的少年中的诗和远方。
但是16岁的白居易,在感情上非常的丰沛,因为这首诗点到了一个重点,就是关于离别的情怀。
白居易很可能是16岁离开的符离,他笔下的春草,是他家乡最美的景色,也暗含着和初恋离别的忧伤。但是这首诗显然没有成年人的匠气,一派的自然与天真。
28岁的时候,白居易才考中的进士。这对于封建的王朝来讲,这个年龄还是相对晚了一些。但是也可以看到白居易别无出路。他的父亲早已经谢世,人丁单薄的家庭,他要负担母亲的生活,心中还有对故乡对恋人的永久的眷恋。
成就白居易一生的恰是这种来自民间的低平与柔韧,使他成为了一个不受长安富贵左右的有现实主义情怀的忍辱负重的官僚。在合适的时候他为民说话,为民办事,连他写的诗也要求自己通俗易懂,老百姓能看得懂,改善了奢靡的文风,朝务实的方向发展。
而且他是难得的受到统治者认可的官僚,因为许多官僚不是因为性格突出,就是因为私心严重,而白居易那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柔韧贯穿了他的为官生涯,让他能够躲避政治伤害而平安终老。
很多人想学白居易,但这是他独特少年时代形成的性格,质朴而坚韧。当然他一定在那个符离的女孩身上学到了更多。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