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两个诗人来到黄鹤楼,留下一首诗,黄鹤楼从此就火了

两个诗人来到黄鹤楼,留下一首诗,黄鹤楼从此就火了

两个诗人来到黄鹤楼,留下一首诗,黄鹤楼从此就火了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和晴川阁、古琴台一起,是武汉的三大名胜,也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登临揽胜、抒发怀抱的圣地。

文学史上一直流传着这么个故事,说李白有一天兴致冲冲地登上黄鹤楼,准备赋诗一首。但是他突然抬头看到墙上已经有了崔颢的题诗。于是他在心里掂量了一下,觉得自己的腹稿差远了,于是在墙上随手一挥,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下楼而去。

说起来这崔颢的《黄鹤楼》确实写得不错,连号称唐朝第一大的诗人李白都吓跑了,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写的。

两个诗人来到黄鹤楼,留下一首诗,黄鹤楼从此就火了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诗确实顺当,从黄鹤的神话入手,一气下来,全无阻碍。表达了对悠久的民族文化和大好河山的热爱,抒发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我们不能确定李白此事的真实性,但是即使是真的,相信以李白不服输的性格,他是绝不会罢休的。崔颢的这首诗也是豪放的风格,他在前头把好话说尽了,李白只有暂时拱手让贤。

事实证明李白对此事一直是耿耿于怀的,一个诗仙竟败在一个不怎么知名的诗人手里,肯定是心有不甘。一天他游南京,登金陵凤凰台,终于有了与崔颢一比高低的机会。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两个诗人来到黄鹤楼,留下一首诗,黄鹤楼从此就火了

李白把此诗写出来,终于发泄了压在心底多年的积憾,也可以扬眉吐气了。他自己是感觉还不错,至于别人怎样评价,那就只有交给时间了。

我们可以看出来,李白这首诗就是故意模仿崔颢的,连押韵的韵部都是一致的。只是崔颢用的是古体和律诗的结合体,因为崔颢第三句连用了六个仄声,第四句又用了一个三平尾,而李白基本上是合规的七律。

崔颢开头连用了三个黄鹤,而李白也是三提凤凰,都是神话传说,虚无缥缈,意境高远。这样在开头他们两个就打了个平手,不分高下。

南京曾经是三国东吴的都城,当时那些枝繁叶茂的花草还在,它们把小路都给掩盖了,显得很是荒芜落寞。东晋也是在这里建都的,当年那些士族多么繁华,如今只剩下了这些埋葬衣冠的坟墓,它们在历史的风尘中形成了一个个的荒丘。

想到这些沧海桑田的变化,诗人不禁有些伤感,于是他振作起来,遥望远处那些山峦,俯视眼底下的白鹭洲。山好像落到了天外去了,而白鹭洲又把江水一分为二。

这是阴沉沉的天,那些乌云都挡住了太阳。现在是连头顶上的太阳都看不见了,更何况那么遥远的长安呢。

李白可能想起曾经在长安城里的往事,那时力士脱靴,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是现在连京城都见不到了,哪里还看得到皇上呢。

相比之下,崔颢的诗用四句来写神话,而李白只用了两句。李白用一联写史实,但崔颢没有。李白是七律,而崔颢是半律半古。

在主旨上崔颢抒发的是游子怀乡思亲之情,而李白表达的是怀才不遇和浮云蔽日的家国情怀。

崔颢是开创者,李白是模仿者,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各有千秋,都是高水准之作。那种说谁是第一、谁是第二,硬要把两首诗拿来分个高低的说法,都是毫无意义的。

不是早就有古人说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吗?在唐代诗坛上,大家高手如云,诗集浩如烟海,佳作多如牛毛,我们真的要给一个一个排队,到底拿什么标准去衡量呢?如果真的推崇某一个人,某一首诗,就在心里欣赏就是。

两个诗人来到黄鹤楼,留下一首诗,黄鹤楼从此就火了

我只能这样说,崔颢的《黄鹤楼》写得好,李白天生也有一种不服输的性格。只有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一出来,两首诗才能成为流传的佳话。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9028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