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中土与大漠的政权争雄中,为何前者经常获胜

古代中土与大漠的政权争雄中,为何前者经常获胜

在中国历史上,统治中土的政权在与大漠政权的交锋中曾数次获胜并消灭对方,有关于此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本文从这些交锋时期内挑选出三对较为典型的时期,尝试着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一种解读,通过认识历史来梳理其背后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原因,以供参考。

一、中土:唐朝、忽必烈、清朝

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反抗隋炀帝。公元618年建立唐朝(李渊曾被封为唐国公),定都长安。公元657年,唐高宗任命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领兵讨伐西突厥。苏定方率万余人在曳咥河以西击败了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所率十万骑兵,而后又乘雪昼夜兼程直捣金牙山击破阿史那贺鲁牙帐,阿史那贺鲁同其子逃至石国苏咄城被捕,被国王交与唐军,西突厥汗国灭亡。

古代中土与大漠的政权争雄中,为何前者经常获胜

上图_ 唐朝版图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公元1217年灭西辽,公元1219年进行第一次西征。公元1227年灭西夏,公元1234年灭金朝。公元1236年进行第二次西征(长子西征),公元1252年进行第三次西征。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后为元朝上都)即位,公元1261年在昔木土脑儿小胜阿里不哥(阿里不哥所部右翼被击败),公元1264年阿里不哥因阿力麻里饥荒投降。

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起兵建立后金。公元1636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公元1690年,清军在乌兰布通击败准噶尔汗国军队。公元1696年,清军在昭莫多再败准噶尔军。公元1731年,清军在和通泊被准噶尔军击败。公元1735年,清朝与准噶尔汗国订立和约,以杭爱山为界,东属清朝,西属准噶尔汗国。公元1755年,清军兵分南北两路进攻准噶尔汗国,公元1759年,准噶尔汗国被并入清朝。

古代中土与大漠的政权争雄中,为何前者经常获胜

上图_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

二、大漠:西突厥汗国、阿里不哥、准噶尔汗国

公元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公元642年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入侵唐朝伊州被唐朝安西都护郭孝恪击败。公元649年唐太宗逝世后,原唐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变自立为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公元657年,唐将苏定方领兵讨伐阿史那贺鲁,在曳咥河以西击败西突厥汗国十万骑兵,而后又捣破阿史那贺鲁牙帐,阿史那贺鲁与其子逃往石国被捕转交唐军,西突厥汗国灭亡。

古代中土与大漠的政权争雄中,为何前者经常获胜

上图_ 东西突厥地图

公元1260年夏,阿里不哥在阿勒泰山中被拥立为大汗,与忽必烈争夺汗位。当年秋阿里不哥兵分两路向忽必烈发起进攻。东路军前进至和林后不久被忽必烈击败退守吉利吉思,西路军前出关陇后又北归,不久再进逼关陇被忽必烈增派援军击败。公元1261年秋阿里不哥再度夺下和林,与忽必烈军决战于在昔木土脑儿,所部右翼被忽必烈击败。公元1262年,阿里不哥因粮草不济放弃和林,移师阿力麻里。公元1264年,对伊犁河流域的大肆杀戮加上由此产生的饥荒迫使阿里不哥投降。

古代中土与大漠的政权争雄中,为何前者经常获胜

上图_ 孛儿只斤·阿里不哥(约1219年―1266年)

公元1676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打败卫拉特(又名瓦剌、漠西蒙古)盟主鄂齐尔图汗。公元1678年,建立准噶尔汗国。公元1690年,准噶尔军攻入喀尔喀,在乌兰布通遇上裕亲王福全所率清军,因弹药告罄撤退。公元1696年准噶尔军在昭莫多被清圣祖玄烨麾下十万清军击败,噶尔丹兵败自杀。公元1698年策妄阿拉布坦即位后准噶尔汗国进入鼎盛阶段。公元1731年在和通泊击败傅尔丹所率清军。

公元1735年迫使清世宗胤禛(年号雍正)签订和约,得到杭爱山以西土地。公元1745年噶尔丹策零去世后准噶尔汗国走向衰退。公元1755年,清高宗弘历(年号乾隆)下令清军兵分南北两路进攻准噶尔汗国,在格登山击败准噶尔可汗达瓦齐,达瓦齐逃往乌什被擒获献给清军。策妄阿拉布坦外孙阿睦尔撒纳不久后在准噶尔故地叛清自立,公元1757年兵败,阿睦尔撒纳逃往沙俄后因天花病死,尸体被交还清朝。同年大小和卓在天山南路起兵叛乱,公元1759年被清军平定,至此准噶尔汗国完全被纳入清朝。

古代中土与大漠的政权争雄中,为何前者经常获胜

上图_ 清朝初期蒙古各部 (察哈尔部、漠西准噶尔部)

三、为什么历史上中土多能击败大漠?

  • 1、政治原因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上述几个例子中,得益于中央集权制度,中土政权在调动兵力时相比于大漠更能集中全国的精锐。

从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和道、州、县三级制,到元朝建立前已出现行省制的萌芽,再到清朝时随着军机处的设立皇权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使中土政权总能集全国之力通过持久战击败大漠政权。

  • 2、经济原因

经济上,中土政权在唐朝时通过中后期的第二次经济重心南移使南方人口开始超过北方,到两宋之交通过第三次经济重心南移使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来源,其中太湖流域“苏湖熟、天下足”更是为对抗大漠政权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相反大漠政权的游牧经济则更多地受制于天气,一旦出现歉收则有可能造成经济甚至政权动荡。

古代中土与大漠的政权争雄中,为何前者经常获胜

上图_ 准噶尔盆地

3、文化原因

文化上,中土政权在经过唐代“三教合一”、宋代理学兴起、明代八股取士和“心学”兴起、清代“文字狱”后,思想相比于大漠政权而言更加统一。

相比之下,西突厥汗国乙毗咄陆可汗与咥利失可汗的内讧、阿里不哥与阿鲁忽的内讧、准噶尔汗国达瓦齐可汗与阿睦尔撒纳的内讧都使大漠政权在与中土政权的较量中处于下风。

此外,科技的不断发展到明清出现《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一批总结性的著作也帮助中土政权提高了综合国力,为打败大漠政权奠定了基础。

  • 4、外交原因

外交上,中土政权的外交政策也是助力中土政权击败大漠的一个重要原因。唐太宗李世民因被推选为“天可汗”而为唐朝积累了崇高威望,不仅使后来苏定方讨伐阿史那贺鲁时得到回纥的协助,还使后来阿史那贺鲁逃至石国后能被顺利逮捕交送唐朝。

清朝则通过“怀柔远人”政策营造出“天朝上国”形象,使清军在攻打达瓦齐时能得到来自中亚哈萨克汗国的助攻,两面夹击加速了达瓦齐的溃败。而后同样是得益于影响力使达瓦齐被逮捕并顺利移交清朝。

古代中土与大漠的政权争雄中,为何前者经常获胜

上图_ 华北平原地图

  • 5、地理原因

地理上,华北平原是全国三大平原之一,煤炭、铁矿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地面积广阔;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秋季晴天多,光照条件较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盛产冬小麦、花生、棉花。

而同属全国三大平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平原广阔,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灌溉水源充足,春末夏初,梅雨适时适量,对水稻生长更为有利。

相比较于中土政权能提供稳定的粮食、衣物(用以保暖)供应,大漠政权所处的西北地区干旱,冬季严寒干燥、夏季高温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土壤又多以荒漠和盐碱化土为主,内流河多为季节性,难以在供给上与中土政权匹敌,因此在综合国力上逊于中土政权,被最终击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中土与大漠的争雄中,得益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地理等多方面的优势,使中土能通过持久战的方式击败大漠,最终完成全国统一。

文:Mengqi Ren

参考文献:《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元史》《清史稿》《准噶尔汗国史》《蒙古族通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6245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