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北洋军阀风云史:这支军队,影响中国33年

北洋军阀风云史:这支军队,影响中国33年

1

甲午战争惨败这一年,1895年,36岁的袁世凯来到了天津小站。

此前一年,当了9年清廷“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在朝鲜呼风唤雨的袁世凯,在清日大战将至的风雨欲来中,化装成平民潜逃回国,此后一年多时间,甲午战争爆发,清廷的北洋海军、淮军、湘军等各路军队一溃千里。

目睹清军兵败如山倒的惨状,袁世凯痛心疾首:

“窃查此次军兴,往往易为敌乘,迭见挫败者,虽由调度之无方,实亦军制之未善,若不权时度势,扫除更张,参用西法,认真训练,则前车之鉴,殊足寒心。”

尽管从自己的叔祖袁甲三开始,袁家几代都是淮军的干将,但袁世凯明白,军制落后的淮军已经腐朽不堪,若要挽救清廷,实现个人抱负,这个日暮西山的帝国,亟需一支新式军队来注入新鲜血液。

袁世凯的叔祖袁甲三系淮军出身,因为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有功,逐渐官升至漕运总督,而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也因为对捻军作战有功,官至江宁盐法道(二品)。官宦之道,文武结合,老袁家到了袁世凯这一辈,袁家就希望袁世凯能考上个科举功名,可尽管读书累得一度吐血,可袁世凯就是连个秀才也考不上,科举,也因此成了袁世凯一生的心病,这也成为了袁世凯后来力主废除科举制的潜在诱因。

读书不行,袁世凯于是决定转而从军,并决定投入他的嗣父袁保庆的拜把兄弟、淮军将领吴长庆麾下,后来,袁世凯跟人说:

“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北洋军阀风云史:这支军队,影响中国33年

▲袁世凯(1859-1916)

此后,袁世凯跟随着吴长庆的淮军部队东渡朝鲜,并先后于1882年协助平定朝鲜的壬午军乱和1884年的甲申政变,由此名声大振,并因此受到李鸿章赏识,被提拔成为清廷“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这个职务,类似于清廷驻朝鲜的总督,而袁世凯当时在朝鲜的地位,更是俨然是凌驾于朝鲜国王之上的“太上皇”。

但甲午战争的惨败,让清廷上下终于明白,不仅是早已腐朽不堪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不可怙恃,就连一度被视为国之栋梁的淮军和湘军,此时也已是:“窳敝不可用“,在清廷上下求变、“内外交章,争献练兵之策”的氛围中,1894年底,慈禧和光绪皇帝决定组建一支10万人的新式陆军,随后,清廷指派“夙以谈洋务著称“的淮系官僚、广西按察使胡燏棻组建新军,胡燏棻也不马虎,随后立即在天津小站按照西式军制,训练了10营共4750人的兵勇,称为“定武军”

到了1895年10月,清廷改派胡燏棻督办卢汉铁路,随后,从朝鲜潜逃归来、虽然年纪轻轻却已掌兵多年的袁世凯被任命接管定武军。

而定武军,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北洋军的前身。

2

小站,是一个距离天津东南70里的小镇:新农镇。这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却将在此后数十年间,诞生一个影响中国近现代数十年历史的军事派系:北洋系,并先后走出袁世凯、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共四位民国总统。

袁世凯在1895年接管定武军后,随后将其扩编成为一支具有9000多人的新建陆军,这支仿照德国陆军建制的新式军队,募兵要求年龄必须在20岁至25岁之间,且必须能力举100斤以上,军队实行高工资、精装备,炮兵装备的是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57厘米过山炮,步兵则使用奥匈帝国制造的曼利夏步枪,由于训练严格,当时到新建陆军参观的英国人贝思福回忆说,袁世凯训练的这支军队:

“操法灵熟,步伐整齐,以及旗帜之鲜明,号衣之整洁,莫不楚楚可观。”

而见惯了八旗兵和绿营兵以及湘军、淮军纪律散漫的清廷官员则发现,袁世凯的军队:

“一举足则万足齐发,一举枪则万枪同声,行若奔涛,立如直木。”

北洋军阀风云史:这支军队,影响中国33年

▲北洋军军容

在晚清萎靡的军事风气中,袁世凯的北洋军给晚清的军政带来了新鲜血液,而在私底下,袁世凯则通过控制整支军队的俸禄薪酬和官职升降,建立起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当时,袁世凯指使手下在军队的各个营房里,都供设了他本人的“长生禄位“,每天做早操的时候,官兵们都要进行这样一番对话:

“咱们吃谁的饭?”

“吃袁宫保(袁世凯)的饭!“

“咱们应当替谁出力?”

“替袁宫保出力!”

对于这种具有军队私有化的倾向,天津一带的官绅们也看在眼里,“啧有烦言,渭袁君办事操切,嗜杀擅权,不受北洋大臣节制“,到了1896年,监察御史胡景桂更是参奏袁世凯“崇尚虚文,营私蚀饷,性情谬妄,扰害一方“。

于是,清廷特派兵部尚书荣禄前往勘察,没想到荣禄一到袁世凯军中,立刻被袁世凯编练的新军军容所慑服,于是决定上奏保全袁世凯,并吹捧袁世凯“查该道员血性耐劳,勇于任事,督练洋操,选拔精锐,尚能不遗余力,于将领中洵为不可多得之员。”

荣禄,正是日后末代摄政王载沣的岳父,末代皇帝溥仪的亲外公。

在荣禄看来,清廷当时刚逢甲午战败,军纪败坏,原有的湘军、淮军更是溃散不可倚靠,而袁世凯训练的新军不由让他眼前一亮,在荣禄的保护和拉拢下,袁世凯也顺势投靠在了这位慈禧手下红人的跟前。

甲午战败后,以光绪为首的帝党和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两派对抗日益严重,到了1898年,慈禧将以光绪的状元帝师翁同龢为首的帝党成员罢黜出京,并重用荣禄为署直隶总督,统领北京的禁卫大军,而袁世凯的新练陆军和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也同时被荣禄收入麾下,统称北洋三军。

光绪发起戊戌变法后,眼看慈禧步步紧逼,随后召见袁世凯表示宠幸,而谭嗣同在密访袁世凯,希望袁世凯能参与发动政变、举兵勤王时,袁世凯则信誓旦旦地回复说:

“我诛荣禄如诛一狗耳!”

随后,善于观察形势的袁世凯转身就向掌管京畿兵权的荣禄告密,以致慈禧震怒,下令捕杀维新派和软禁光绪帝,至此,为时百日的维新变法也彻底失败。

3

由于参与揭发帝党有功,袁世凯此后被任命为暂行护理直隶总督及北洋大臣,而袁世凯的老领导荣禄则被慈禧提升为军机大臣,并开始组建一支新军“武卫军”以拱卫京师。

当时,武卫军共分为“前后左右中“共五军:其中以原淮军聂士成的武毅军为武卫前军驻扎天津,董福祥的甘军为武卫后军驻防通州,宋庆的毅军为武卫左军驻扎山海关、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为武卫右军驻防天津小站,荣禄则自领1万多亲兵为武卫中军驻防北京南苑。到1899年6月,武卫军正式成军。

当时,武卫军五支军队人数各为1万多人,其中以学习德国建制的袁世凯旗下的武卫右军最为精悍,其他军队则大多为旧式建制。

尽管清廷苦心孤诣训练武卫军,然而在1900年庚子事变与八国联军的激战中,当时清廷最后一支精锐武装“武卫军”五支部队中:由荣禄直接统领的武卫中军在被八国联军击溃后被裁撤,董福祥的武卫后军也在董福祥被撤职后随之瓦解,宋庆的武卫左军则在庚子事变中被严重削弱,聂士成的武卫前军也在天津八里台之战后几乎全军覆没。

北洋军阀风云史:这支军队,影响中国33年

▲武卫军的创始人、溥仪的外公荣禄(1836-1903)

与武卫军其他四支军队或覆灭、或被裁撤不同的是,就在1900年庚子事变前一年,1899年,山东爆发了义和团运动,由于时任山东巡抚毓贤镇压不力,帝国主义列前随后强迫清廷罢免了毓贤,并指名任命袁世凯率领武卫右军前往镇压,继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在山东不遗余力镇压义和团,1900年慈禧决定与列强开战后,袁世凯对于带兵救驾的命令阳奉阴违,并联合南方各省发起了“东南互保”、没有掺和到与八国联军的对抗中,因而得以完整的保存了武卫右军(北洋新军)的势力。

不仅如此,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北洋新军)非但没有损失,而且人数在庚子事变后还扩充到了2万人,进而跃变成为了当时北方最大的一支武装部队,而随着武卫军其他四支军队的溃败和瓦解,通过投靠荣禄、出卖光绪、避祸自保的袁世凯,最终一跃成为了当时清廷北方最大的军事实力派。

4

1901年,为清廷力撑危局的李鸿章在北京凄凉死去,随后,已经成为北方最大军事实力派的袁世凯被慈禧下令接任李鸿章之位,继任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在掌握北京一带的军队大权后,袁世凯随后仿照自己所部的武卫右军创建了北洋常备军,并将从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人招入军中效力,这也就是日后闻名遐迩的“北洋三杰”

为了控制北洋军,袁世凯又向清廷奏请创办了一个军事机构军政司,并大量任用自己的部下出任军政司各部门要员。到了1904年,清廷提出在全国扩编新军三十六镇,第二年,由袁世凯直接控制的北洋六镇率先练成,这也标志着北洋军的正式成军。而袁世凯直接控制的北洋军军队,也从最先的定武军的4000多人,迅速膨胀至近9万人。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的日益壮大,也让满清皇族日益猜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御史王乃徵就抨击袁世凯“爪牙布于肘腋““腹心置于朝列”“党援置于枢要”“欲举吏、户、兵、工四部之权一人总摄,群情骇异……可谓古无今有”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先后去世后,光绪的弟弟、摄政王载沣掌权后,随即开始清算袁世凯,并于1909年1月将袁世凯免职贬黜,责令他回去养病“回籍养疴”

但北洋军大势已成。

袁世凯被贬黜后,隐居在河南彰德洹上村韬光养晦,并暗中控制北洋军,期间,他经常装扮成渔翁假装在洹上村钓鱼自娱自乐,颇有一幅不理红尘世事的感觉,期间,他还写下一首诗言志: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北洋军阀风云史:这支军队,影响中国33年

▲袁世凯在洹上村摆拍

但一切都是障眼法。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暴发,随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面对起义军的星火燎原之势,清廷却发现自己根本指挥不动北洋军南下平叛,在此情况下,清廷无奈下只得促请袁世凯重新出山掌兵。

倚靠着北洋六镇的门生故吏,重新出山的袁世凯很快就升任清廷内阁总理大臣,并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攫取了以往任何一个汉人都不曾有过的权力,在与南方共和党人秘密会谈,并商定在逼迫清廷退位后,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后,袁世凯随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隆裕太后发起逼宫,并举法国大革命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斩首的例子说:

“读法兰西之革命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孑遗也。”

不仅如此,袁世凯还唆使段祺瑞等47个北洋军将领联名通电,要求清廷立即实行共和,在通电中,段祺瑞等人毫不客气地说,如果王公大臣们继续阻挠共和大计,那么他们就要率领军队直接进京,跟王公大臣们“剖陈利害”

在此情况下,隆裕太后被吓得当场痛哭流涕,直接对着袁世凯安排的几位内阁大臣们说:

“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们手中,你们回去好好跟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们母子性命啊。”

随后,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小皇帝溥仪宣告清廷退位,当晚,袁世凯立马剪掉了自己的长辫子,剪的时候,他不断哈哈大笑,非常开心。

清廷退位第二天,孙中山按照南北会谈协议,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两天后,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这,也成了北洋军的巅峰时刻。

5

作为一个以军事闻名的集团,北洋系的势力并不仅于此。

在以军事起家的基础上,实际上,北洋军的势力还广布政治、财政、外交等各个方面,除了军事武夫,北洋系还包括一帮政客门人,例如一直为袁世凯办理“切身政务机密“的阮忠枢,以及袁世凯的高级谋士徐世昌,袁世凯的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等人,这些北洋系的政客广布清廷和民国初期的政坛,形成了“爪牙布于肘腋”“腹心置于朝列”“党援置于枢要”的政治罗网,使得北洋军的势力得以迅速膨胀。

为了笼络手下,袁世凯也以联姻等手段不断加强北洋军内部的联系。1900年,袁世凯将自己的养女张佩蘅许配给了段祺瑞,名义上,将爱将段祺瑞收为了自己的准女婿;后来,袁世凯又介绍自己的家庭教师周道如嫁给了冯国璋。

袁世凯一生共生有17个儿子和15个女儿,为了巩固以他为首的北洋军,袁世凯也利用自己的32个子女,在北洋军内部结成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

当时,袁世凯的五子袁克权:娶了原两江总督端方的女儿;作为政治交换,袁世凯的次女袁仲祯,则嫁给了端方的侄子;

另外袁世凯的六子袁克桓,则娶了江苏巡抚陈启泰的独生女陈徵;七子袁克齐,娶了前清山东巡抚、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女儿;作为交换,老袁的六女袁籙祯,则嫁给了孙宝琦的儿子;

还有袁世凯的十子袁克坚,则娶了民国陕西督军陆建章的女儿;袁世凯的长女袁伯祯,嫁给了两江总督张人骏的儿子;另外,袁世凯的十四女袁怙祯,则嫁给了后来的民国总统曹锟的儿子曹士岳(后离婚)。

在袁世凯的带头下,北洋军内部也兴起了联姻结合的风潮,其中1920年,北洋军直系的首领曹锟就将当时年仅7岁的女儿曹士英,许配给当时年仅4岁的奉系首领张作霖的儿子张学思。

北洋军阀风云史:这支军队,影响中国33年

▲袁世凯与北洋将领

张作霖也有样学样,利用自己的14个子女广泛进行整治联姻,他先是将自己的大女儿张首芳,嫁给了北洋系出身的黑龙江督军鲍贵卿的小儿子鲍英麟。二女儿张怀英,则被张作霖作为政治工具,嫁给了蒙古王爷达尔罕患有精神病的儿子包布;三女儿张怀瞳,则被张作霖运作嫁给了前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小儿子赵天锡;四女儿张怀卿,也被张作霖运作嫁给了拥立溥仪复辟的前清遗老张勋的儿子张梦潮。

在这种军阀与派系复杂的政治联姻结合下,北洋军也在晚清、民国的军政各界,从内到外构筑起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络,从而使得北洋军在国内的势力更加盘根错杂、根深蒂固。

但不管如何联姻结合,北洋军内部该决裂的时候,还是毫不含糊。

1915年,袁世凯开始紧锣密鼓筹划称.帝,段祺瑞随后直接对袁世凯说:“不忍见总统为眼前罪人,乞宸衷独断,毅然取消。”惹得袁世凯大怒,三天后就将段祺瑞免职。

为了阻止袁世凯称帝,袁世凯的心腹大将冯国璋也出面阻止,没想到袁世凯却打哈哈说,当总统与当皇帝也没啥区别,我家大儿子残废,二儿子又懒又无赖,三儿子是个恶棍,传位给他们不是害了他们吗?最后还煞有介事地跟冯国璋说:“不使君主政体,重见于民国。”

1915年底,袁世凯正式称帝,对此冯国璋愤愤不平地说:“他哪把我们当自己人呢?他的做功倒真不坏!”

袁世凯正式称帝后,此前曾经署名支持袁世凯称帝的十九位将军,例如云南将军唐继尧、广东将军龙济光、陕西将军陆建章、四川将军陈宦、湖南将军汤乡铭等又公开表示反对,这些与北洋军渊源深厚的将军们的公开反对,也使得袁世凯受到重大打击,当时,在得到四川将军陈宦宣布独立的消息后,袁世凯“阅后半日,未出一言,由是则发显病两次。”

此后不久,当得到湖南将军汤乡铭宣布独立的消息后,袁世凯“大失常态,面带愁容矣。”不久,袁世凯最终在北洋军内部的众叛亲离中忧郁死去。

6

袁世凯的死去,也使得当时唯一有能力在中国和北洋军内部维持统一的头面人物随之消失,此后,北洋军及中国开始陷入了长期分裂。

此前,袁世凯在死前先是安排自己的第九子袁克久与黎元洪的小女儿黎绍芳订下婚约,袁世凯死后,与袁世凯互为儿女亲家、作为副总统的黎元洪随后继任民国总统,但手下无兵的黎元洪很快就发现,掌握重兵的总理、北洋元老段祺瑞,只是拿他这个总统当下橡皮图章而已,于是双方矛盾越闹越大,到了1917年5月,由于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随后黎元洪趁机下令撤销段祺瑞的总理职务,至此,双方关系彻底破裂,段祺瑞则愤而离开北京前往天津,并扬言将另组临时政府。

趁着黎元洪与段祺瑞府院之争闹得不可开交之际,仍然保留着2万辫子兵、心怀复辟的张勋迅速率领5000人进入北京“调停“,随后,张勋将12岁的废帝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史称“张勋复辟“。

虽然前脚表面上赶走了段祺瑞这头虎,但黎元洪后脚却无意中引狼入室使得张勋趁虚而入,无奈下,黎元洪通电由住在南京的副总统冯国璋接任总统职务,自己则狼狈出逃到日本使馆区避难。眼见黎元洪已经被迫下台,坐山观虎斗的段祺瑞于是才组织讨逆军进攻北京,在段祺瑞指挥的皖军进攻下,复辟仅仅12天的张勋和满清皇室宣告失败,张勋则逃入荷兰使馆避难,一出闹剧最终以段祺瑞大获全胜告终。

北洋军阀风云史:这支军队,影响中国33年

▲黎元洪(左)与段祺瑞(右)的府院之争,最终以掌握兵权的段祺瑞大获全胜告终

然而,黎元洪与段祺瑞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的结束,也揭开了北洋军内部的派系大斗序幕。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分裂为多股势力,当时,作为安徽合肥人的段祺瑞在身边集聚了一股军政势力,被称为皖军;而以直隶河间人为首的冯国璋派系则被称为直军;以奉天海城(今辽宁海城)人为首的张作霖派系则被称为奉军。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群龙无首的纠纷中,三大派系谁也不服谁,此后从1917年到1928年,三方间展开了为时长达11年之久的斗争大戏。

早在袁世凯主政北洋军时期,当时王士珍就被称为北洋之龙,段祺瑞被称为北洋之虎,冯国璋则被称为北洋之狗,在这北洋三杰之中,王士珍比较低调,也倡导与世无争,后来逐渐淡出政坛,他自己在房子中就贴有对联明志说:“富贵如云时过也,衣食是我每惜之。”

但冯国璋和段祺瑞不同,两人都有政治梦想,当时,冯国璋和曹锟等人就经常聚在一起说,“北洋北洋,就是应该以我们直隶人为主,哪儿能让安徽人抢到咱们前头去!”

张勋复辟后,继任总统的冯国璋随后率兵北上,就任代理大总统,而暗地里,冯国璋的直系与段祺瑞的皖系此时已是剑拔弩张,但矛盾归矛盾、暗斗归暗斗,转眼到民国了,大家还是要遵守政治规矩,到了张勋复辟第二年,1918年10月,在皖系徐树铮的操纵下,当时皖系已经占据国会近九成人数,冯国璋于是无奈下台。

到了1919年底,60岁的冯国璋生命濒危,临死前他对大儿子说:“我们的家产,除去在南京烧掉的570万,张调辰侵吞的300万,王克敏骗取的40万,其余的全能对上账,你要好好保管啊!”

北洋军阀风云史:这支军队,影响中国33年

▲冯国璋(1859-1919)

在与直系的斗争中,段祺瑞一时取得上风,而皖系也不是吃素的,内部也是能人辈出,1919年,皖系徐树铮就出兵北上,一度收复了在1912年后脱离中央的外蒙古。而与贪财的冯国璋不同,段祺瑞虽然脾气大、执掌大权,一生曾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总长、一任国家元首,但却始终清贫廉洁,号称“六不总理”

“不贪污肥己,不贪官鬻爵,不抽大烟,不酗酒,不嫖娼,不赌钱”

尽管段祺瑞自己不贪污,但北洋政府却要巨资运转,在民国初期四分五裂的局面中,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除了自己掌控的地盘,在其他地方根本收不到税收,为了维持政府运转,张勋复辟结束后,段祺瑞向日本首相寺内正毅的特派代表西原龟山借了一系列款项,其中最大的八次借款总额达1.45亿日元,这笔外债史称“西原借款”,而段祺瑞则用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权益与日本进行置换,但为此背负骂名的段祺瑞却想得很清楚,“咱们对日本,也就是利用一时。这些借款,谁打算还他呀!到时候一瞪眼就完了。”

北洋军阀风云史:这支军队,影响中国33年

▲“六不总理”段祺瑞(1865-1936)

果不其然,在冷战多年后,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仅仅五天时间,以段祺瑞为首的十几万皖军就在直军的攻击下土崩瓦解,随后段祺瑞被逐出北京,避居天津,一度在北洋军中占据老大的地位的皖系至此宣告没落。但此后各个派系走马观花的北洋政府也不承认段祺瑞的借款,日本人对此气得吹鼻子瞪眼睛,但也没啥办法,只能认为段祺瑞和北洋政府是个无赖。

但这个黑了日本上亿元贷款的政坛老手,一生却清廉不置产业,以致下台后得到天津租房子,生活窘迫得只能依靠老部下接济过活。与其他动辄拥地数百顷、房屋成百上千间的民国军阀相比,段祺瑞一生始终坚守“六不”的立世格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扶持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并试图胁迫段祺瑞到东北去主持傀儡政府,对此段祺瑞公开反对,并南下投靠国民政府以表明心志说:

“日本暴横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惟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准备,合力应付,则虽有十日本,何足畏哉?”

此前在1924至1926年,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后,又与奉系张作霖等人共推段祺瑞作为北洋政府的临时执政,兼有总统和总理的双重权力,但是彼时的段祺瑞已经没有军权,北洋之虎已经如同无牙的老虎一般,真正执掌权力的其实是冯玉祥和奉系。

1926年,北京发生了镇压群.众.运.动的三一八惨案,现场造成47人死亡、200多人受伤,有传言称,事后,替人背锅的段祺瑞到现场向死难者下跪,不久,段祺瑞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再度退居天津,此后,段祺瑞最终潜心向佛,自号“正道居士”。

抗战爆发前夕,1936年,长期吃素的段祺瑞最终因为胃病去世,临终前,他给国民政府留下“八勿”的遗言:

“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尽管身后评价纷纭,但梁启超却说:“(段祺瑞)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

7

皖系陨落,直系随之扶摇直上。

就在1920年直皖大战中击败皖军后,接替冯国璋继任直军领头人的曹锟特地跑到冯国璋的遗像前祷告说:

“四哥,我给你报仇啦!”

然后曹锟转身又跟冯国璋的儿子说:“老段在小站那会儿就打不过我!”

北洋军阀风云史:这支军队,影响中国33年

▲曹锟(1862-1938)

直系虽然当家人是曹锟,但实际的扛鼎者却是吴佩孚,吴佩孚与陈炯明、冯国璋一样都是秀才出身,父亲是开杂货店的。年轻时,吴佩孚因为掀反鸦片台指责男女同台演戏,以致被革去秀才功名,此后他避祸外逃,一度还当过算命先生,而这也成了他此后的终身爱好。

可算命先生不好当,思前想后,于是吴佩孚再度入伍,加入了淮军聂士成部,最终辗转成了北洋第三镇曹锟部下的一名管带,由此,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

在清末民初兵荒马乱、军匪横行的年代,他带兵却喜欢讲道德,他给部队的号令是:

“应守者四:曰忠曰孝曰节曰义;

应戒者六:曰酒曰色曰财曰气曰烟曰赌。”

在1920年代,吴佩孚还有个威风八面的称呼叫做“孚威上将军”,另外有人则当面恭维他叫“玉帅”,但私底下,别人都调侃他叫“吴秀才“,吴佩孚对此也心知肚明,也无所谓。

1920年在直皖大战中击败皖军后,吴佩孚在直系中的地位直线上升,但他却对曹锟始终忠心耿耿。1922年,吴佩孚指挥直军又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击败了张作霖的奉军,但到了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就在吴佩孚在前线督战时,直军内部的冯玉祥却兵.变杀回北京,并软禁了通过贿选上位的总统曹锟。

冯玉祥北京兵.变后,内外交困的直军在北方一败涂地,随后,吴佩孚直接拍电报给曹锟的死对头、同时也是曹锟的儿女亲家张作霖,说你把曹锟放了,我将亲自上辕门请罪,以人换人,对此张作霖非常感动,说:“曹三哥有这样义气的手下,福气啊!”尽管曹锟身边一直有人质疑吴佩孚兵权太重,但曹锟对此也总是回护吴佩孚说:“子玉(吴佩孚)和我焦孟不离,用不着你们这帮人瞎掺和。”

由于年轻时颠簸流离,吴佩孚一直到30多岁时才正式娶妻李氏,没想到李氏始终不育。尽管权势显赫,吴佩孚却从来没想过要娶个小老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终在吴母多年的强迫下,他才娶了续弦张佩兰,可张佩兰也没有子女。当时,有位叫露娜的德国女子非常仰慕吴大帅,写信跟他表白,吴佩孚却以一句“老妻尚在”为由直接拒绝。

在他看来,“糟糠之妻不下堂”。

五十大寿那年,始终没有子嗣的吴佩孚,最终才由续弦张佩兰做主,将弟弟吴文孚的儿子吴道时过继为子。对此,与陈炯明一样、同样坚持“爱老婆“、不好色的吴佩孚很看得开,晚年的时候,他经常对人说:

“拿破仑字典里没有难字,我一生没有悔字!”

北洋军阀风云史:这支军队,影响中国33年

▲1924年,吴佩孚成为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

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失败,吴佩孚势力退回两湖地区。而在北洋军内部争斗不休的潮涌中,来自南方的革命军也不断崛起,到了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进军北伐,此后,北伐军相继击败吴佩孚、孙传芳等北洋军和各路军阀势力,掀开了统一全国的历程。

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的攻击下,吴佩孚兵败如山倒。当时,失败的旧派军阀很喜欢逃到租界,但有政治洁癖的吴佩孚却再次申明了自己的“五不主义”:即“不借外债、不住租界、不与外人勾结、不做督军、不抢地盘”。当时有人建议他逃入天津租界,没想到吴佩孚立马怒骂说:

“堂堂军官,托庇外人,有伤国体,乌可为者!”

有人想让他逃难到日本,没想到吴佩孚却说:

“我连租界都不住,谈何去日本!”

当时,日本人提出愿意借他100万元,另外无偿赠送10万支步枪、500门钢炮和2000挺机枪,以支持他东山再起对抗北伐的国民军,维护日本人的在华权益。没想到吴佩孚直接就拒绝了日本人:

“我如愿引外援、借外债,何必落到今日!中国的事应该由中国人自了。”

北洋军阀风云史:这支军队,影响中国33年

▲兵败下野后的吴佩孚(1874-1939)

无奈之下,昔日辉煌显赫的“吴大帅”只得带着残部退入四川、投奔强人杨森

就在此时,部下们才发现这位一生奉行“不敛财、不好色”的“大帅”竟然真的是不敛财、不贪污,失败后竟然身无分文。此后从1927年到1931年,吴佩孚一直在四川避难,一直到“九一八事变”后,他才在当时主政北平的张学良邀请下,结束流亡生活,返回北平定居。

没想到一见张学良,吴佩孚就直接怒斥张学良,责问他为何不抵挡就放弃东北?

张学良只是回答说:

“实力不足,打不过。”

吴佩孚傲着头颅对张学良说:

“现在我来了,实力就足了!军人最大的实力,便是一个死字!”

抗战爆发后,住在北平的吴佩孚一直拒绝日本人的诱降,为了表明誓死不降日本人的心志,吴佩孚特地将一口棺材摆在自己家的庭院,并改写了一首岳飞的《满江红》送给友人:

“甲午耻,犹未雪,民国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扶桑魔窟。壮志饥餐岛夷肉,笑谈渴饮倭奴血。

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939年12月4日,66岁的吴佩孚最终被日本人以“治病”为由强行闯入杀害,他死后,“大帅不屈服于日本人、被割喉而死”的消息随后传遍了整个北平城。

两天后,1939年12月6日,当时北平刚刚下过一场大雪,冷风飕飕,滴水成冰,但当吴佩孚出殡的队伍出现在北平城时,整个北平万人空巷,无数民众自发站在道路两旁,为吴佩孚送行和设祭,由于围观送行民众人潮如海,以致吴佩孚的灵车从早上一直走到傍晚,才抵达北平城外的墓地。

而这位公开拒降日本人的老秀才,在生前曾经写了一幅对联明志: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怕死,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入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8

而继皖系和直系之后入主北京的奉系张作霖,也不是个省油的灯。

尽管一生与日本人眉来眼去,但涉及到关键利益时,张作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民族主义者。

有一次,一位日本高官请张作霖题字,张作霖文化有限,勉强一挥而就后,落款写了个:

“张作霖手黑”。

离开后,手下提醒说,大帅,你刚才写错字儿了,应该是“手墨”,你写成“手黑”,少了个“土”字啊。

没想到张作霖开口就骂说:

“妈了个巴子,老子虽然文化低,但墨字我还不会写吗?有土,有土也不能给日本人啊!再说了,跟小日本打交道,手不黑能行吗?”

到了1925年,张学良一手捧起来的郭松龄反奉,带着大军直接杀进东北,张作霖这次被吓慌了,急忙向日本人求助,表示只要能保住“东北王”的地位,对日本人的要求“一切都好商量”,于是日本人出兵出击郭松龄部队,加上出身绿林的老兄弟张作相的派兵援救,郭松龄最终被击溃。

事后,日本人要求兑现“增筑吉会等7条铁路、获得商租权”等张作霖此前允诺的事项,没想到张作霖却全部反悔,只答应以私款500万现大洋进行“酬谢”,对此,日本人对他恨之入骨,认为张作霖就是个“流氓无赖”。

北洋军阀风云史:这支军队,影响中国33年

▲北洋军奉系首领、“东北王”张作霖(1875-1928)

控制整个东北后,张作霖重用王永江等一系列人才,撤换贪官污吏,整顿税收,经过苦心经营,到1921年间,奉天省等地出现了民富人安的局面,手里一有点钱,张作霖马上开始兴办教育,他命令奉天省内的各县知事说:

“各县每年的教育经费,务占全县岁出总数的40%,并将此标准,作为考成各县知事政绩的主要内容之一。”

1923年,张作霖正式创办东北大学,当时,东北大学仅仅基建费用就达600万元,为国内之最;为了延聘人才,当时东北大学给教授们开出的薪酬更是高达360元,像章士钊这些名教授薪资更是高达800元之巨,相比之下,当时清华、北大的教授月薪在国内号称惊人,也不过只有300元。

对于创办东北大学,张作霖指示王永江说:

“我没读过书,知道肚子里没有墨水的害处,所以可不能让全东北人没有上大学求深造的机会····用钱告诉我,不管多少,我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但东北大学是非办不可。”

为了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张作霖也以身示范。每当孔子诞辰,他都会脱下军装,穿上长袍马褂,到各个学校给老师们打躬作揖、敬拜致礼,并且坦言说自己是个大老粗,如何教育东北的下一代,就有劳各位老师了。

尽管有些政绩和名声,但张作霖毕竟土匪作风。

1924至1928年间,张作霖从东北出兵关内,并控制了北京一带,此前,北洋军阀的袁世凯、段祺瑞虽然谈不上民主,但大抵都能做到不越界,但张作霖对新闻界等人士却大开杀戒,并且公开宣称:

“刘邦约法三章,我就一章,不听话就枪毙!”

当时,奉系直接派人枪杀名记者邵飘萍、林白水,甚至派人冲进苏联大使馆、绞杀李大钊等人,对于不听话的《京报》和《社会日报》则直接封停,北京大学等学校,也必须委派奉系钦定的人作为校长,由此导致奉系在北方丧失民心。

1928年,北伐军节节挺进,由于战况不利,张学良就劝说老爹张作霖停战,以免被日本人在东北抄了后路,对此张作霖非常愤怒,拍桌子大叫说:

“我有30万东北军,我才不怕日本鬼子!日本人撑死了在南满有13000人,要想收拾他们,老子三天就把他的铁路给扒了!”

当时,日本人一直希望策划“满洲独立“,并且要求由日本军警参与东北的治安,继续筹建铁路,对此,张作霖要么故意拖延、要么直接拒绝,有一次,他甚至故意在日本公使造访时,在隔壁的房屋嚷着说:

“日本人趁火打劫,真不够朋友。我不能出卖东北,以免后代骂我是卖国贼。”

在此情况下,日本人决定痛下杀手,1928年6月,张作霖最终在乘坐火车返回东北时,在临近奉天(沈阳)城郊的皇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随后不治身亡,“东北虎“陨落,享年仅53岁。

北洋军阀风云史:这支军队,影响中国33年

▲1928年,皇姑屯事件现场

张作霖死后,日本人试图鼓动“东北自治”,但接替父亲统治东北的张学良决心“易帜”,此后,张学良顶住日本人压力,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随后,东北军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了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至此,从1926年开始的北伐宣告结束,国民政府也从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日后,东北军则在西安事变后,逐渐淹没于抗战和解放战争的洪流中。

而从1895年底开始至1928年东北军易帜,整整活跃了33年之久的北洋军,至此宣告终结,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版

滕征辉:《民国大人物》,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版

吴运乾、吴运坤:《先祖父吴佩孚的生前身后事》,《百年潮》2004年第4期

唐黎标:《秀才军阀——吴佩孚》,《流年碎影》2008年第2期

汪朝光等:《中华民国史》

王春林:《西安事变后东北军的蜕变及原因》

傅林:《黑白民国》;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3335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