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池莉小说《不谈爱情》丨从心理学角度对婚恋真相进行多维度解构

池莉小说《不谈爱情》丨从心理学角度对婚恋真相进行多维度解构

池莉小说《不谈爱情》丨从心理学角度对婚恋真相进行多维度解构

文/慕小七

引言

爱情是人类情感的永恒主题,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不谈爱情》是作家池莉的短篇小说,与部分作家轰轰烈烈爱情故事不同,池莉十分擅长在平凡生活中探寻爱情与婚姻的真谛,给予普通人深切的人文关照,对婚恋真相进行多维度解构。

小说《不谈爱情》表明上”不谈爱情”,实际上却是池莉对”西洋景”式爱情的揭穿,与”乌托邦”式爱情的严格审视。

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就《不谈爱情》中吉玲与庄建非的婚恋故事,探寻婚恋真相。

池莉小说《不谈爱情》丨从心理学角度对婚恋真相进行多维度解构

01 《不谈爱情》其实是对婚恋本质的真实还原:爱情与婚姻的斡旋,是”感性知觉”与”理性思维”的较量

池莉曾多次表明,自己的文学创作”将以拆穿虚幻爱情为主题”,《不谈爱情》也如此。

《不谈爱情》中的吉玲虽然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她没有像大多数少女一样,一味追求”粉红泡泡”包裹的虚幻爱情。她不想同姐姐们一般,一辈子过着平庸、粗俗的生活,于是想方设法嫁给了出身好、地位高,能够改变她”花楼街”底层身份的庄建非。

吉玲与庄建非初遇在武汉大学的樱花树下,吉玲一副纯情少女的模样:”从包里掉出《少女杜拉的故事》,手帕里包着樱花瓣,零花钱和一管香水”。

“庄建非替她捡书和手帕的时候,吉玲单凭他的那双手就肯定了自己这辈子所能找到的最佳人选即是此人。”

因为”吉玲一向注意观察别人的手……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且本人又是知识分子的人,手指修长,手型很美……庄建非的手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的手。”

显然,吉玲在感觉上也是喜欢庄建非的,不然她不会煞费苦心制造浪漫的偶遇机会,但这种喜欢更多是理性权衡后的选择。说白了,吉玲更加看重的是庄建非高知阶层的身份,而这个身份可以帮助她走出花楼街那个贫穷粗俗的家。

这就如同吉玲为何在淘汰了六个男孩后,基本选定父亲是市委机关正处级干部,母亲是医生,本人是国家正式职工的郭进一样。只是,庄建非的出现,使得郭进略显逊色,郭进被迫出局,成为吉玲第七个决定淘汰的对象。

池莉小说《不谈爱情》丨从心理学角度对婚恋真相进行多维度解构

也许,部分人会觉得吉玲的选择太过功利,其实,她的选择恰是对婚恋本质的真实还原:爱情与婚姻的斡旋,本就是”感性知觉”与”理性思维”的较量。

从心理学层面来讲,爱情是”感性知觉”的产物,婚姻则是”理性思维”的产物。

凭借”知觉情感”谈恋爱没问题,但提到结婚,多一分”理智思考”更为明智,否则很可能成为池莉另一篇小说《所以》中的女主人公叶紫,仅凭短暂的接触,就凭感觉与华林私定终身。实际呢?婚前风度翩翩的华林骨子里却是自命清高、好吃懒做的大骗子。

再根据进化心理学,女性在生育与婚姻中的付出远远高于男性。单就生育这一项,女性十月怀胎、母乳喂养以及婴幼儿的培养等方面的艰辛就是男性无法体验的。

所以,女性在结婚对象的选择上,更应该像《不谈爱情》中的吉玲一样理智一些,倾向于选择对感情忠诚、情绪稳定、行事理智、人品好的男性,而不是花言巧语,游手好闲,懒散不负责的”花花公子”。

池莉小说《不谈爱情》丨从心理学角度对婚恋真相进行多维度解构

02 《不谈爱情》吉玲、庄建非婚后矛盾凸显:人人都可能掉进对伴侣过度”理想化”和过分”偏执化”的陷阱

爱情主题其实也是人性与心理学主题。人人都期待恒久浓烈的爱,但是任何一种爱情都会在婚后纷争的消磨中渐显失色。

多年前,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就表明:婚姻的幸福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坡趋势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婚前恋爱阶段的炽热浪漫情怀会在婚后逐渐消失,亲昵关系与和谐性也会减退,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可避免的争吵与冲突。”

就像《不谈爱情》中,婚后半年,吉玲就因不能忍受庄建非太专注球赛而忽略自己已怀孕的特殊情况,然后披头散发,狮子般地占领了电视机,并且脱口骂出十分难听的话。惊愕得”庄建非不仅后退了好几步,目不转睛地望着妻子就像望着一个奇迹”。

吉玲为何会对丈夫庄建非如此愤愤不满呢?这与她婚前温婉淑女的形象可是截然相反的。

庄建非又为何会对妻子的反应”惊愕”得杵在那里呢?

其实,他们的境遇也是大部分婚内人士会遇到的情况:人人都可能掉进对伴侣过度”理想化”和过分”偏执化”的陷阱。

过度”理想化”和过分”偏执化”是心理学术语。具体到亲密关系中,过度”理想化”是指,婚恋初期,伴侣一方容易将另一方过度美化,觉得对方是世界上最完美无缺、最爱自己的人。

过分”偏执化”是指,伴侣一方偏执地认为另一方是冷酷无情的,对方的言行甚至是欺骗、伤害自己的表现,尽管事实上并不是。

池莉小说《不谈爱情》丨从心理学角度对婚恋真相进行多维度解构

《不谈爱情》中,吉玲与庄建非在婚恋初期,就觉得对方是彼此最契合自己,最完美的人,这从庄建非为了与吉玲结婚不惜与家里决裂,吉玲婚恋初期的竭力表现与克制就可以看出。

吉玲与庄建非在婚恋初期就是过度”理想化”的表现。但是,婚后一旦仍以”理想化”的标准苛求对方,就会陷入亲密关系的另一种极端——过分”偏执化”。

吉玲在婚后为什么不能继续克制自己,维持淑女形象呢?

她想在感情上持续得到丈夫无微不至的体贴与宠溺。因此,当丈夫专注于球赛时,吉玲觉得有了身孕的自己受到了冷落,觉得丈夫与婚恋初期不一样了,觉得丈夫不爱自己了,因此忍不住破口大骂。

而此时,丈夫也觉得从前温婉知性的妻子陌生得如同”奇迹”一般,实际上他们二人在婚后都陷入了过分”偏执化”困局。

正如心理学家Clarkin所说:过度”理想化”和过分”偏执化”其实是一种扭曲,是一些人应对内心负面感受的防御机制。

过度”理想化”的诉求是希望自己被完美伴侣全心全意地爱着,进而证明自己是”值得爱”的。过分”偏执化”则是自身内心不安与痛苦的”投射”,如,觉得伴侣不爱自己,甚至会伤害自己,潜意识里担心自己”不值得爱”。

那么如何摆脱过度”理想化”和过分”偏执化”的陷阱呢?这就需要伴侣双方充分发挥亲密关系中的”主动控制力”。

  • 面对伴侣看似不妥当的行为,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首选”反应,而选择做出”次选”反应。立足伴侣行为本身,换位思考伴侣的行为动机,不过分猜疑,也不过分敏感。
  • 如,伴侣专注于球赛或回复消息晚了几分钟,主动摒弃”你怎么可以这样”的责备,抱着”对方也该有自己的爱好与要紧的事在忙”的态度,理解对方。
池莉小说《不谈爱情》丨从心理学角度对婚恋真相进行多维度解构

03 《不谈爱情》吉玲、庄建非的最终和解:婚姻是人性为孤独求救与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

周国平曾经说过: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

婚姻制度的产生固然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因素。但不可否认,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们相恋,并决定步入婚姻,是为了抵制内心的孤独,为了”有人与我立黄昏,有人问我粥可温”。

而根据社会心理学家们的研究,七成以上的夫妻存在”婚内孤独”现象。

不交流,不理解,不吵架,白天各忙各,晚上各睡各,俨然活成了”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不谈爱情》中婚后庄建非也曾大彻大悟——什么他妈的爱情,只不过是”肉欲加人工创造”而已,转念却投入了另一已婚女士的怀抱,将婚内孤独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幸运的是,经过反思,庄建非最终重新认识了婚姻:”结婚是成家,是从各方面找一个终生伴侣,是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细胞”,”他相信他是这样,他周围的许许多多人都是这样”,最终与妻子吉玲和解。

婚姻的存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了找个合适的伴侣携手一生,排遣孤独,一旦出现婚内孤独,一定是自身在婚姻关系中出了问题,而不应该盲目责怪婚姻的束缚。

除此之外,婚姻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多重性的社会契约,在这个契约中,夫妻有责任分担彼此的喜怒哀乐,有义务最大化赋予对方自我价值的实现。

池莉小说《不谈爱情》丨从心理学角度对婚恋真相进行多维度解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切入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一需求理论在婚恋中同样适用,人的本性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还有心理的。

两性之间,最基本的需求即为生理需求,同时,好的感情也包含爱与被爱、安全感与归宿感、尊重与被尊重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求为最高级别的需求,体现在婚恋中,自我价值感的获得同样最珍贵。

与其说我爱你,倒不如说我爱和你在一起时的自我价值获得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这也是为什么庄建非最终还是选择了对自己崇拜有加的吉玲,而放弃了”不屑于谈家庭琐事、喜欢讨论音乐、诗歌、及社会关注的大问题”的王珞的原因,同时也是吉玲为何最终还是与有稳定社会地位的高知分子庄建非携手一生的原因。

池莉《不谈爱情》对婚恋的多维度解构,是对神话爱情的颠覆,也是通透婚恋观的诠释;是在理性思考维度下追求理想之爱,也是在世俗婚恋下探寻人性的温情,犀利而又睿智。

池莉小说《不谈爱情》丨从心理学角度对婚恋真相进行多维度解构

-END.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1793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