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晚清悲歌:徐桐之愚与许景澄之殇

晚清悲歌:徐桐之愚与许景澄之殇

晚清悲歌:徐桐之愚与许景澄之殇

晚清宫殿

晚清波诡云橘的政治下,有人因为争权夺利而死,有人因坚持信念而死,有人因思想进步而死,也有人因保守封闭而死,然而无论与时俯仰还是逆势而行,对个体而言,命运更多的是无奈。

许景澄和徐桐,是晚清两个著名大臣。许长期出任大清驻外公使,眼界开阔,思想开明,徐沉迷醉心“圣学”,思想保守,极端排外。平常,两人顶多是因理念相悖、政见不合而相互瞧不上,庚子事变前后,两人被时代裹挟,成了不同政治势力交锋的最前沿,双双殒命,以殊途同归的方式,回归到了自己的“时代”。

晚清顽固派的巅峰人物,前有倭仁,后有徐桐。

倭仁有句名言: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意思就是,立国的根本准则,在于崇尚礼仪礼节而不是崇尚权谋欺诈;国家根本希望,在人心而不在奇技淫巧。在倭仁看来,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是拯救大清的灵丹妙药,学习西方不仅没有必要,反而会导致传统文化沦丧。

晚清悲歌:徐桐之愚与许景澄之殇

乌齐格里·倭仁书法

为了身体力行这一信念,他严格以理学的标准要求自己,每天一言一行都要写进日记,批斗自己的私欲,检讨自己的不足,人品操守令人叹服。另一方面,他坚决反对西学,反对洋务,终其一生,他都坚持这一信念,至死不悔。在弥留之际,他还不忘叮嘱两宫太后勿忘国耻,嘱咐同治皇帝不要认为传统文化迂腐无用。

相比倭仁一本正经的顽固,徐桐的顽固则有点无厘头。

与倭仁一样,徐桐也是帝师和理学大师,传统文化的造诣没得说。徐桐越钻研传统文化,越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先进优越,博大精深,也越觉得西学是垃圾,是毒草,渐渐地,徐桐将对西学的蔑视和仇恨,融入到了日常生活场景中,一切与“洋”相关的东西,都是徐桐狠喷的对象。

徐桐讨厌见洋人,每次看到洋人都用扇子遮住脸,也从来不用洋货,不仅自己不用,连家人也不准用。一次,徐桐的儿子徐承煜含着菲律宾雪茄,从庭院飘然而过,徐桐见了大怒,喝道:“我在你就敢这样,我死了,你要胡服骑射(赵武灵王穿胡人衣服、学胡人骑射)做鬼奴吗?”说完,罚其跪在院中暴晒。

晚清悲歌:徐桐之愚与许景澄之殇

徐桐(影视剧照)

生活中如此,工作上亦然。徐桐出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时,狠抓意识形态工作,每天都要告诫翰林和庶吉士们不要用洋货、吃洋药,严厉禁止他们学习西方“奇技淫巧”,门人弟子如果有敢谈论新政的,徐桐见都不见。

康有为康圣人1888年在顺天府参加乡试时,就很不幸遇到了徐桐老师,徐桐阅完康有为的卷子,杀人的心都有了,大呼:如此狂生,不可中!没考中的康有为放弃了科举,回广东当起了老师,继续鼓吹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时,两人再次遭遇,针对维新派的变法,徐桐声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还“欲尽杀诸言时务者”,徐桐不遗余力地反对变法,甚至连光绪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他多次斥责光绪皇帝的变法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对于维新派裁撤冗员,改革官制的提议,徐桐扬言:“先把老夫革职,你们再讨论也不晚”。

晚清悲歌:徐桐之愚与许景澄之殇

康有为

徐桐冥顽不灵,对国家富强没什么意义,但对慈禧太后掌权很有意义。晚清朝廷活跃着多个派别,如顽固派、洋务派、清流派以及后来的维新派等,这些派别相互倾轧,彼此制衡,慈禧从中操纵,大权尽在掌中。

徐桐四朝元老,帝师,有学问,有影响力,敢喷,是牵制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带头大哥,所以很得慈禧太后之心,历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晋太子太保,拜体仁阁大学士。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以其耆臣硕望,颇优礼,朝请令近侍扶掖以宠之”,徐桐迎来了人生的最高光时刻。

历史无数次证明,像徐桐这种有学问的喷子,搞搞务虚工作还行,出不了大乱子,相反,他们一旦务实起来,后果绝对是灾难性的。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有意废除光绪皇帝,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继承大统。在询问如何处置废帝时,众大臣都鸡贼地保持沉默,只有徐桐站了出来,提出请太后赏皇帝“昏德公”名号。昏德公是金国灭亡北宋后,赏给宋徽宗赵佶的名号。

徐桐的提议好不好另说,但这份忠诚和勇气,令慈禧太后大为赞赏。

晚清悲歌:徐桐之愚与许景澄之殇

光绪皇帝(影视剧照)

之后,徐桐等人奉命拟定了诏书,“封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皇子,继承穆宗毅皇帝为子,命崇绮为师傅授读,并派徐桐常川照料。”意思就是让溥儁继承同治皇帝的大统,故意绕过光绪皇帝,让崇绮和徐桐当帝师,教育、照料小皇帝。崇绮是清朝唯一的旗人状元,同治帝的岳父,与徐桐关系不错,也是保守派。

慈禧的废立之举遭到了列强的反对,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希望中国政局稳定,对锐意变法的光绪皇帝存有好感——谁知道新上来的是什么货色?

为了对付可恶的洋人、扶溥儁上位,以载漪为核心的顽固派决定引入义和团势力。

1900年四月,义和团在直隶败官军,杀洋人,拆铁路,声势浩大。载漪、徐桐、崇绮等人奔走相告,摆酒庆祝,他们一致认为灭洋人的时机来了。五月,载漪、刚毅等人放水,义和团大举进入北京,徐桐亲自出城迎接,拉着大师兄们的手,激动的泪流满满,大呼“中国当此自强矣”!之后又亲自为义和团写了一副彩虹屁对联:

创千古未有奇闻,非左非邪,攻异端而正人性,忠孝节廉,只此精诚未泯。

为斯世少留佳话,一惊一喜,杖神威以寒夷胆,农商工贾,于今怨愤能消。

晚清悲歌:徐桐之愚与许景澄之殇

义和团成员

当徐桐和大师兄们谈笑风生时,许景澄正在狼狈地到处填坑。

早在义和团在直隶扒铁路时,时任督办铁路大臣的许景澄就曾上奏朝廷拨款修理铁路,载漪等斥责许景澄多事,许景澄又给奕劻(总理衙门大臣,执掌神机营)和荣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写信,请求派兵保护铁路,结果因慈禧态度游移不定,二人没有反应。

许景澄为什么不支持义和团“爱国”呢,这得从许景澄的经历和背景说起。

1880年之前,许景澄和大清其他参加科举考试做官的人一样,只是他更努力,运气也不差,所以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翰林编修。

翰林院是帝国最重要、最高端的人才储备库,所接触的人和事的层次自然非其他地方可比,许景澄进入翰林院后,眼界和阅历大增,他了解到大清外患仍频,国难日亟,于是一改寻章摘句的腐儒习气,开始留心时政,学习经世致用之学,尤其关心外交,认为国家大势“必重邦交”

晚清悲歌:徐桐之愚与许景澄之殇

许景澄

一个有大好前途的翰林,每天不钻研圣贤之道,却琢磨怎么和洋人打交道,脑子怕是瓦特了吧?要知道大约同时期,郭嵩焘因“马嘉理案”出使英国,被舆论骂为汉奸、贰臣,由此可见当时与洋人打交道的风险。许景澄的与众不同,引起了文祥(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的注意和欣赏,被大佬内定为使才,也就是外交人才。

1880年,清廷任命许景澄为驻日公使,标志着许景澄正式在外交战线上出道。然而不幸的是,因为父丧要回家丁忧,没去成日本。四年后,清廷又任命许景澄出使法德依荷奥五国。

从1884年到1898年,除中间因母丧回国丁忧三年,许景澄一直在欧洲担任驻外公使。在此期间,他在德国为北洋水师订购过军舰和军火,和俄国人就《马关条约》借款、帕米尔地区领土、中东铁路修建、旅顺大连湾租界等问题交涉过,其勤勉认真,恪尽职守,忠君爱国,尽最大努力维护了大清的利益。

在列强中,最难缠的是俄国,以1891年帕米尔地区领土谈判为例,俄国军队咄咄逼人,外交官蛮狠嚣张,许景澄没有强大的祖国撑腰,“专恃辩论,竞有笔舌两穷之势”,硬扛了三年,才接受俄国人提出的维持现状的建议。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争议地区已被俄军占领,不接受又能如何?

晚清悲歌:徐桐之愚与许景澄之殇

驻扎在东北的沙俄步兵

和俄国人打了八年交道,许景澄鬓发皆白,《中俄密约》违心签约后,许景澄终于扛不住了,外交救国的理想破灭,身心俱疲之下于1898年请假回国。(使俄至是事,八阅春秋,公鬓发苍然白矣。时事日非,一身将老,每一念之,凄然泣下

回国后的许景澄很快被清廷启用,先后出任总理衙门上行走,吏部左侍郎,京师大学堂(前北京大学)总教习、管学大臣,督办全国铁路。

许景澄或许不知道,在晚清这种局面下,外交固然难搞,但总不至于要命,而一旦在国内搞政治,刀光剑影,避无可避。

长期在国外生活,只要不是心瞎,都能看到大清和欧美的巨大差距。许景澄驻外多年,见识欧洲的进步和强盛之后,痛感大清的落后和衰败,因此主张大清学习西方,进行深层次的制度改革。

晚清悲歌:徐桐之愚与许景澄之殇

陆徵祥

陆徵祥(民国著名外交家)21岁进入北京同文馆学习俄文,从1893年开始,陆徵祥长期出任驻俄使馆翻译,是许景澄的学生和下属。一次,许景澄见到陆徵祥在念八股文,于是对他讲:你应该学习国际法、外交史等新知识,我当年只是把八股文当做敲门砖,现在早就弃之不用了。

由此可以看出,许景澄对八股取士以及传统教条式的东西不以为然,而是向往西学和时务之学,渴望大清和国际接轨。如果要给许景澄贴个标签,最贴切的应该是开明的改革派。

显然,许景澄与徐桐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以前执掌翰林院的时候,徐桐就不喜欢许景澄,他曾告诫看门的,如果许景澄来拜见不许通报(与许景澄有隙,亦榜其名,戒门者不许通刺)

许景澄回国后不久,正值义和团运动兴起,围绕如何对待义和团以及如何处理与列强的关系,各派人物纷纷登场,演绎出了晚清最刺激、最悲壮的一幕。

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后,慈禧曾召集群臣开过一次会议,讨论如何处理义和团。据《拳乱纪闻》记载,当时大臣们摸不清太后的意图,都不明确表态,只有徐桐叩首力争,大呼义和团扶清灭洋,是大清义民,不应该剿杀,挫伤他们的爱国志气。

晚清悲歌:徐桐之愚与许景澄之殇

徐桐(影视剧照)

慈禧认为徐桐是老臣,所言应该不会错,决定招抚义和团——这也是载漪等引义和团进京的背景之一。

很快,载漪一党伪造各国公使照会,照会要求慈禧归政光绪皇帝,慈禧本来就对洋人干涉立储不爽,接到照会后震怒不已,立即召集大学士、六部、九卿开会。

晚清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幕出现了。

大臣们看过照会后,都不敢发言,许景澄第一个站出来,说道:中外国交往几十年,老百姓和洋教的摩擦每年都有,都是赔偿了事,但是杀使臣各国都没有先例(日本使馆书记官杉山彬被董福祥甘军杀死),现在拳匪每天都在东交民巷使馆区伺机而动,一旦酿成大祸,置朝廷和百姓于何地?

太常寺卿袁昶声援许景澄,说道:纵容乱民,局面将不可收拾,内讧外患一起到来,到时候如何处理?

户部侍郎长萃大声打断道:不是乱民,是义民!载漪、载濂、溥良等宗室大臣纷纷附和道:人心不可失!

光绪皇帝发言了:人心不足为凭,只会更加添乱,现在都喜欢叫嚣打仗,难道忘了甲午的教训?列强的力量,强于日本十倍,一旦围攻大清,拿什么抵挡?

晚清悲歌:徐桐之愚与许景澄之殇

甘军首领董福祥

载漪反驳道:董福祥平回有功,他抵挡洋人可以无敌。

光绪不屑道:董福祥骄纵难以驾驭,何况洋人武器犀利,军队精锐,远非回人可比。

双方相持不下,只得休会。

之后,载漪、刚毅上书慈禧,声称:义民法术神奇,足以报仇雪耻!载濂附和道:机不可失,敢有阻挠者请斩之!

徐桐这次没有出头,而是在幕后运作。

果然,不久慈禧下旨命徐桐、崇绮、奕劻、载漪并军机大臣会商一切事宜。清廷的大权转移到了顽固派手中。局面越来越失控,总理衙门照会各国公使限期离开北京,德国公使克林德前来交涉,被载漪的虎神营击毙,董福祥也开始围攻东交民巷。

五月二十三日,慈禧再次召见群臣,打算对外宣战,许景澄、袁昶等恳求太后淡定,冲动是魔鬼。载漪大骂反战派是汉奸,徐桐的心腹启秀从靴子里拿出早就拟好的宣战诏书呈给慈禧,慈禧大悦:正合予(我)意!

晚清悲歌:徐桐之愚与许景澄之殇

东南互保省份

就这样,大清正式向洋人宣战了。朝廷下旨,命令各省督抚杀洋人,但是山东巡抚袁世凯和东南各省大佬认为朝廷神经病,拒不奉诏,这就是传说中的东南互保。

六月一日,长期坐镇幕后的徐桐出现了,他联合崇绮上奏,声称洋人欺压残害大清,现在报仇雪耻的时候已经到来,建议给各地督抚下令,让各省百姓见洋人就杀,信教的中国人就地正法,如此,异类可除,天下天平!此言一出,各地杀洋事件层出不穷。

此时,巡阅长江大臣李秉衡回京,向慈禧汇报了东南互保的情况,并建议杀一两个大员震慑一下这些不听话的家伙。

这时,许景澄坐不住了,他联合袁昶冒死上了一封密折,将顽固派成员全部弹劾了一遍,说徐桐“素性糊涂,罔识利害”,刚毅“比奸阿匪,顽固成性”,启秀“胶执己见,愚而自用”,赵舒翘“居心狡狯,工于逢迎”·······这些人是酿成大祸的罪魁,建议处以重刑事,力保和局。

晚清悲歌:徐桐之愚与许景澄之殇

慈禧太后(影视剧照)

慈禧读罢密折大怒,决定拿许景澄和袁昶开刀,震慑东南互保的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荣禄想求情,被慈禧喝止,徐桐加了一把火,说二人其罪该死,崇绮也补刀,说惩处这俩汉奸,以儆效尤。

六月初三,许景澄和袁昶问斩,监刑的正是徐桐之子、刑部侍郎徐承煜,据说现场就他很嗨(色独喜)。五天后,远在广东的李鸿章获悉这一情况后,感叹道:成何世界!

联军打进北京后,徐桐藏了起来,儿子徐承煜看不过去了,说:你庇护拳民,早就上了各国的黑名单,洋兵肯定不会饶过你,如果你被抓住了,全家都要跟着遭殃,如果你死了,可以成全美名,消解洋人的恨意,还能保全家人。徐桐觉得儿子的话很有道理,自缢而死,享年八十二岁。

晚清悲歌:徐桐之愚与许景澄之殇

徐桐(影视剧照)

庚子事变中,吏部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五大臣因反对排外宣战而被杀,事后,支持排外宣战的顽固派也被一锅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悲剧。

平心而论,徐桐不是一个坏人,他饱读诗书,性格刚介,忧国忧民,身居要职几十年,没留下什么私产。他的悲剧不是因为他坏,而是因为他的愚蠢和封闭,因为他不识时务却走上了需要识时务的岗位。

曾有人问徐桐:拳民凭妖术逞一时之能,难道真的能依靠他们对付洋人?徐桐回到道:轮车、电邮、机械都出自洋人,这也是妖术,就像治毒疮一样,以毒攻毒,病就痊愈了。这人又问道:中堂大人能保证洋人一定能战胜洋人吗?徐桐答道:拳民是神,洋人是鬼,以神对付鬼,岂有不胜之理?

晚清悲歌:徐桐之愚与许景澄之殇

影视剧照

一个人严重脱离了时代,岂非要被时代抛弃?从这个角度讲,徐桐确实该追随他的向往的那个时代而去了。他,死得其所,只是生前祸害了一大批人。

许景澄也是脱离时代的人,他没有被时代抛弃,而是被落后的时代反噬。与其眼睁睁见到理想破灭,一切努力付诸东流,衰败的国家无底线地沦陷,死亡,或许是一种较好的解脱,虽然没有谭嗣同那样壮怀激烈,但一样可敬可叹。

或许命运自有安排,许景澄早年赶考时,因病没考成,失望之余,突然来了灵感,给自己写了一副挽联,朋友都认为不吉利,许景澄只是笑笑。

“算今生犹多未了缘,顾他不得;愿来生莫做有情物,还我本真。”

【参考资料】

《义和团时期的许景澄》-贾熟村

《义和团时期的徐桐》-贾熟村

《徐桐:中国近代务虚的守旧官僚典型》-张李洲、张立胜

《许景澄研究》-邵业沛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0966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