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浅析清代为什么没有出现文官集团和宦官势力两大政治组织

浅析清代为什么没有出现文官集团和宦官势力两大政治组织

翻开史书,汉有外戚专权和宦官乱政,唐有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明朝有文官集团和宦官势力相抗衡,三朝以各自的政治特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我们印象中的强汉、盛唐、刚明,为什么会出现不符合我们印象中的形象呢?其本质还在于汉、唐、明三朝的皇权在其他政治势力的威胁和挑战下,所采取的抗衡手段不同。

在这个对抗的过程中,有妥协、有斗争,始终讲究的是一个平衡之术,由此也就留下了不同的历史痕迹。

浅析清代为什么没有出现文官集团和宦官势力两大政治组织

宫殿,皇权的象征

如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在诛杀宰相胡惟庸及其势力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将中书省的职权归于六部,并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诸阁大学士作为皇权顾问,由此,六部百司的政务由皇帝直接掌管,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但皇帝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对喜欢御驾亲征的皇帝来说,亲自掌管六部政务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基于此,明太宗朱棣在洪武四殿大学士的基础上,成立了自己的秘书处,即内阁,选朝中学士大儒入阁参预机务,将决策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以此为皇权分担日常政务的繁琐、劳累。

然而,随着内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三代帝王的统治,内阁的职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内阁已经由议政权开始向决策权转变。

尤其是经历了土木堡之变以及景泰帝朱祁钰(景泰帝重视文官制度建设,并压制武官)的统治后,在成化、弘治时期,内阁已经完全成长为一支足以和皇权对抗的文官集团。

浅析清代为什么没有出现文官集团和宦官势力两大政治组织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进入了文治时代

皇权一旦受约束或挑战,就需要扶持一支听命于自己的政治力量来抗衡文官集团,这就促使了明朝宦官势力的诞生。

在帝王眼中,宦官是自己的家奴,属内臣,在民间不会有多少号召力,容易掌控,这一点和庙堂之上的外官(文官)性质是不同的。

所以当外官势力(文官集团)影响到皇权决策,并试图对皇权发动挑战时,君王需要宦官的力量来和外官势力相抗衡。这也是从明宪宗朱见深开始,明朝正式出现内阁和宦官两大势力互相角逐的根本原因(正统年间的王振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宦官势力)。

从这种文官集团胆敢和皇权争锋的情况就可以说明一点,明朝走的还是宋朝那套皇权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治盛景,只不过相对宋而言,明朝较为专制。

那么,作为承接明制的大清王朝,为何没有出现文官集团和皇权争锋,并以此出现皇权扶持宦官势力的现象呢?

汪郎认为,这和清朝统治者制定的国策有关!

浅析清代为什么没有出现文官集团和宦官势力两大政治组织

清军

1、从顺治到乾隆百余年的皇权思想压制下,文官缺乏抱团的政治土壤,时间一久也就失去了向皇权挑战的勇气。

文官能够成为一股政治势力,是需要政治环境催生的,但清朝帝王的独断专行,把文官集团掐断在萌芽之中。

文官能够成势,一是思想同体,二是利益相关!

1)清朝文官,在思想上难以形成同体。

都说清承明制,事实上,清代帝王确实以明朝君主作为鞭策自己治国的动力!

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清朝皇帝根本无法理解明代君主对文官内阁和谏官之间,常因一件小事而引发口舌之争的纵容;也无法理解明朝皇权在文官集团的咄咄逼人下,所采取的有条件的妥协。

对于文官集团可以支配朝堂上的话语权,这是清朝帝王无法接受的,喉舌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放心。

故而,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清廷下了一条严令:

“自今闱中墨牍必经词臣造订,礼臣校阅,方许刊行,其余房社杂稿概行禁止。”

清初几代帝王需要的是绝对的无上权威,由此,也拉开了清代长达百余年的文字狱。

文官可以思想同体,但必须是在皇权的绝对控制之下。

浅析清代为什么没有出现文官集团和宦官势力两大政治组织

顺治画像

2)清朝文官,在利益上被帝王拍于无形。

党争,是一群利益相关的文官结成的政治同盟,也是催生文官势力的另一因素。

但清朝的党争,著名的如:康熙时的明珠和索额图,乾隆时的张廷玉和鄂尔泰、讷亲,都没有向明朝那样形成有效的朝堂争端,只能在暗地里互相较劲。

终究原因就在于,清代帝王对结党处于高度的警惕和厌恶之中,这也是从明末的政治困局中取得的经验。

强势,是清朝四代帝王,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一脉相承的基因遗传。

没有了前期政治环境的铺垫,到了嘉庆、道光两朝,文官在皇权的压制下早已习惯了逆来顺受,自然也就不会生成敢于挑战皇权的政治力量。

如诗人龚自珍在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是这样写的: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

什么意思?就是说,当时的文人只要在聊天中听到“文字狱”三个字就会吓得话都说不出来,著书只是为了生存,根本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文人对皇权畏惧到这种地步,想要形成一股敢于皇权斗争的政治势力自然是不可能了。

浅析清代为什么没有出现文官集团和宦官势力两大政治组织

文字狱

2、清朝统治者实行满汉分制,满官六部置汉官六部之上,以民族优势压制汉族官僚精英的政坛勃发。

清代统治者对文官的控制,除了思想上的严厉钳制外,在政治体系上也设计了符合自己统治的组织架构。

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优先保障本民族的统治特权是无可厚非的,所以才有努尔哈赤的“以满治汉”、皇太极的“以汉治汉”等制度,满官的姿态是高高在上的。

直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清廷设置《品级考》后,满官才有明确的升迁选拔制度,但“满高于汉”的现象依然长期存在。

如: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御史杭世骏就对清廷当时的用人之道提出了建议:

“意见不可先设,轸域不可太分,满洲才贤号多,较之汉人,仅什之三四,天下巡抚尚满汉参半,总督则汉人无一焉,何内满而外汉也?三江两浙天下人才渊薮,边隅之士间出者无几。今则果于用边省之人,不计其才,不计其操履,不计其资俸。而十年不调者,皆江浙之人,岂非意见轸域?”—《时务策》

但乾隆帝认为自己对满汉官员一视同仁,杭世骏的建言是挑衅大清国策,为此震怒不已。

若不是刑部尚书徐本的极力磕头,杭世骏恐怕就没有革职那么简单了,因为当时刑部对他的定罪是:怀私妄奏,议处死刑。

正因为“满人本位”的基调下,清朝入关后百余年间,六部职官均设满汉官员,但在同等职位下,满官在朝堂中的地位高于汉官,也就成为当时的一大政治特色。

浅析清代为什么没有出现文官集团和宦官势力两大政治组织

乾隆画像

浅析清代为什么没有出现文官集团和宦官势力两大政治组织

清军

这种情况到了嘉庆时期才有所改变。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因为八旗贵族的腐化导致兵不堪战,无法有效快速地完成对川楚白莲教起义的平定。故而,统治者不得不依重汉官参与这场平叛。

也就是此刻起,汉臣的地位逐渐抬升,继而成为清王朝的统治基石,同时也间接刺激了汉族团练、乡勇的诞生。

“初制内外群僚,满、汉参用,蒙古、汉军,次第分布。康、雍两朝,西北督抚,权定满缺,领队、办事大臣,专任满员,累朝膺阃外重寄者,满臣为多。逮文宗兼用汉人,勋业遂著。大抵中叶以前,开疆拓宇,功多成於满人。中叶以后,拨剧整乱,功多成於汉人。”—《清史稿》

正因为清朝入关后,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帝王的高压下完善了“以满为尊、以汉为辅”的政治架构体系,其后即使嘉庆放松了对汉臣的钳制,但汉官已无法成为一股呼风唤雨的政治势力,只能在清帝的统治下萧规曹随。

比如,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的潘世恩,以他的资历是有机会成为汉臣政治领袖的,结果一辈子只是唯唯诺诺,做一个官场的老好人。

浅析清代为什么没有出现文官集团和宦官势力两大政治组织

嘉庆年间的川楚白莲教起义,促使汉官开始被清朝统治者依重

3、汪郎说。

那么清初时,有没有汉臣挑战过清帝的权威呢?有的!

尤其是明亡后转投清朝的汉官,他们尝试过对清朝皇权的挑战,但结局不是很好。

如:陈名夏,李呈祥等人。

两人都是顺治时的明朝降官,但在清初时想借此恢复汉臣在朝堂之上的话语权,结果被皇权一撸到底,陈名夏被绞刑,李呈祥被流放。

除了汉臣挑战清代皇权外,还有民间士人组织也试图利用舆论挑战皇权的事迹,影响最大的当属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的“哭庙案”。

事情起因很简单,因为清廷实行迁海令(为了打击郑成功),导致沿海地区灾民四起,内陆赋税激增,江浙作为鱼米之乡,赋税额度自然繁重。

如果只是缴纳税赋还好,但江苏布政使司辖下苏州府吴县新任知县任维初,却在这个催缴的过程中,实施暴力,不但鞭打百姓,还中饱私囊,这就引起了苏州士人的不满。

故而,大文学家金圣叹纠集了百余苏州士子借悼念驾崩的顺治帝为名,跑到苏州孔庙前哭诉,借机控告任维初,矛头直指巡抚朱国治。

浅析清代为什么没有出现文官集团和宦官势力两大政治组织

清朝苏州府

这一手段大家是否很熟悉?正是明朝江南姑苏一带的士人常用伎俩!

明朝万历年间,皇权向江南摊派征收赋税,当时的地方士人、社会贤达正是用此招数让万历帝背负上了“与民争利”的昏君罪名。

在明朝尝到甜头的苏州士人,再次利用了这种民间监察力量,以此来阻止官府催缴粮饷,而金圣叹则勇敢地站出来想要成为民望的领袖,只是他失算了!

大清统治者根本就不吃这一套!

顺治十八年七月十三日,金圣叹被打上“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罪名列为首犯,而参与此次哭庙事件的倪用宾、薛尔张、周江等连同金圣叹共计十八人,被压往南京斩首示众。

可怜一代文豪金圣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突然醒悟,最后只能留下“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的临终遗言!

浅析清代为什么没有出现文官集团和宦官势力两大政治组织

金圣叹

正是因为金圣叹主导这场“哭庙案”的舆论操作失败,才让江南汉族士大夫精英们意识到,大明朝时期的秀才骂官,当街拦官轿,操纵舆论挟持国事等“光辉事迹”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因为民间的士人,或者说读书人,往往可以折射官场上的风向。

如今,试探性的出手就被清朝统治者拍打于无形,那么对于江南汉族士大夫而言,他们能做的,要做的,就只能是老老实实地配合着大清王朝完成政治、思想、经济上的转变。

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就只能改变自己!

所以,清朝统治者站在历史的末端,总结出了明朝及以前历代王朝治国的弊端,设置了符合自己的统治方式,自然也就避规了汉族文官集团的出现。

没有了汉官集团,也就不需要宦官势力进行政治上的平衡了。

而汉族地主精英的再次崛起,是伴随着太平天国的兴起,才完成了历史的转身!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浅析清代为什么没有出现文官集团和宦官势力两大政治组织

清朝官场现形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0964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