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如今走过许多路,认识许多人,收获知识最实在的途径仍是读书。尤其是成为媒体编辑后,应付着每天大量输出的工作,随时担心自己有表达枯竭的一天,膨胀的信息海洋,令自己惶惑不安。于是放下手机,回归阅读,既是沉静的过程,也是沉淀自我的履途。世界读书日,你有多久没有认真读一本书?今天我想分享一份纯粹私人的书单,它们不带任何友情成分,都是我愿意一读再读的书籍,它们中有些寥人问津,埋没在时代的角落,希望借助这份书单,让更多人读到好书。

本文仅代表编辑宗城个人口味。

1

《海上花列传》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韩邦庆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 典耀 整理
出版年: 1982-2

《海上花列传》被张爱玲称为《红楼梦》百年之后的又一高峰,但很多人是抱着猎艳的心态去读它。读罢一章,大失所望。一是吴语方言,外地人难懂。“倪”、“耐”、“阿是”、“耐去仔末”这些话,需要解释;二是性爱描写,寥寥无几。连篇累牍家长里短、酸腐诗文,临了上床,却一句话打发了。比如沈小红偷吃小柳儿,书中这样写:“莲生见那榻床上横着两人,搂在一处。一个分明是沈小红;一个面庞亦甚厮熟,仔细一想,不是别人,乃大观园戏班中武小生小柳儿。”读完之后,并不觉有露骨。

此书作者韩子云很有野心,意欲写出一部烟柳巷里的《红楼梦》。他的笔触辐射上海公阳里、尚仁里、东兴里等有名巷子,刻画了沈小红、张蕙贞、黄翠凤、蒋月琴、周双珠、周双玉、李漱芳、李浣芳、林素芬、林翠芬、吴雪香、卫霞仙、陆秀林、陆秀宝、赵二宝等女性形象。《海上花列传》枝节纵深,大部分人看一眼就合上了,但为什么百年过后,依然有不少人读它,甚至张爱玲这样的大才女,叹息道:“《水浒传》被腰斩,《金瓶梅》是禁书,《红楼梦》没写完,《海上花》没人知道。”将《海上花列传》与其余三大书并列,甚至自愿耗费时间,替它做一份白话版?更有趣的是:学者李开军对比了《海上花列传》及其国语版《海上繁梦》的版本刊行情况,后者虽一时风光,但真正流传下来的长销书却是前者,可见从时间长度来看,吴语方言反而成就了《海上花列传》。

2

《黄金时代》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王小波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副标题: 时代三部曲
出版年: 1999-3

我是在高中的时候读到王小波,老师在课堂上宣讲作文八股的技巧,我偷偷在课本里夹一本《黄金时代》,一页页翻着王二对陈清扬的幻想,竟有些看禁书的快感。

《黄金时代》是我们班男生争相传阅的一本书,王小波这个名字,在我们心中多少有种自由生活的向往。当时看王小波,并不太想什么自由主义、知青文学、叙事伦理之类的术语,只觉得这个作家说人话,和市面上一些学者动辄之乎者也,或者一些作文素材常客故作悲风苦雨、看破人生不同,王小波对人生有洞察,但依然热爱探索人间,他的文字本身就像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潇洒快意,仔细读完却有一丝怅然。

3

《白鹿原》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陈忠实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1997-12
页数: 632

《白鹿原》是陈忠实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它以家族为切入点,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半个世纪中华民族的苦难、悲剧和历史演变,字里行间有着历史的厚重和苍凉,风格宏大、深邃而质朴。

在艺术上,《白鹿原》没有局限于单一的历史视角,把握住了历史精神与民族道德。在《白鹿原》中,你会发现,历史也许未必是螺旋上升的,它可能毫无规律,人也许根本不会因为悲剧而避免悲剧,我们也未必比古人更加精明。白、鹿两家争斗不休,到头来却落得个一地鸡毛。“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在白鹿原的土地上,冤冤相报,代代不已,看似时代剧变、家族更迭,本质却依然如往昔。

为创作《白鹿原》,陈忠实下了很多功夫,光是准备资料,就能堆满一个房间,除了地方县志,如《蓝田县志》《长安县志》《咸宁县志》,还有外国著作,如《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罗马女人》,甚至党史的材料,他也要涉猎。阅读和创作耗费了他的大量时间,那段日子,陈忠实过得很拮据,他说:“写《白鹿原》,我的心情非常复杂,生活也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娃上学快交不上学费了。我给老婆说,我回原上老家去,去写,你给我多擀些面带上,吃完了回来你再擀。这事弄不成,咱养鸡去!”好在,陈忠实最终没养成鸡。

4

《索多玛一百二十天》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薩德
出版社: 商周
译者: 王之光
出版年: 2004-7-21

萨德侯爵是一位充满争议的作家,有批评家如罗兰‧巴特把他和普鲁斯特相提并论,也有许多人抨击他的写作,认为萨德毫无节制的性描写“无稽透顶而令人倒胃至极”。但无论如何,萨德开创了自己的风格,他在一个本能优先于伦理的世界里,天马行空地书写人的性幻想,他破坏力极强的写作,在颠覆了既有的写作伦理的同时,也创造出一个更开阔也更加禁忌的言说空间。

所以福柯(Michel Foucault)曾说:“在萨德的世界里,性是没有任何规范的,有的话也仅服从于其自身本质的内在法则,此一法则除了其自身之外不承认任何其它法则,它只听命于至高无上的权力主宰者。”

5

《巴黎评论》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原作名: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1
译者: 黄昱宁 等
出版年: 2012-2

《巴黎评论》是一本享有盛名的文学杂志,一九五三年至今,杂志刊登了三百余篇“作家访谈”,被采访者是当世最著名的一批作家,为了完成一次访谈,《巴黎评论》的记者和编辑往往要筹备数月甚至一年,他们秉持欣赏但怀疑的目光,刺探作者在写作中的思索与出路,以及他们对文学本身的洞见。可贵的是,这些访谈没有沦为作家的吹捧录,十年后再看,那些问答依然落在实处、诚恳而富有力量。这是《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的魅力之处,它不仅值得写作者阅读,也值得记者们好好研究。

6

《文学讲稿》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译者: 申慧辉
出版年: 2005-4

《文学讲稿》没有《小说的艺术》那样面面俱到,但在对奥斯丁、狄更斯、福楼拜、普鲁斯特等特定作家的解读上,他更加深入。纳博科夫像一位侦探,不漏过特定目标的蛛丝马迹,他的讲解“是对神秘的文学结构的一种侦察”,为此,他呼吁读者“拥抱全部细节”,体察小说的风格和结构。纳博科夫有多细致?举个例子:在讲解《包法利夫人》时,他对福楼拜对“以及(and)”这个词的使用穷追猛打,同时追究起小说人物读过的书,从这些书的共同点来发掘福楼拜的用意。

所以,如果读者对奥斯丁、狄更斯、福楼拜、斯蒂文森、普鲁斯特、卡夫卡、乔伊斯感兴趣,这本《文学讲稿》可做向导。前提是,你要忍受纳博科夫对文本的大量引用。

7

《布洛克的小说学堂》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美] 劳伦斯·布洛克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原作名: Telling Lies for Fun & Profit
译者: 徐菊
出版年: 2014-12

《布洛克的小说学堂》(后文简称《小说学堂》),作者劳伦斯·布洛克,美国冷硬派推理小说的代表。他的推理小说兼顾了市场和文学性,在营造氛围和塑造角色上尤其出色。

这本《小说学堂》非常好读,它近乎问答体,每一章先抛出一个典型问题,再做出具体回答。听布洛克谈小说,像一个醉汉在房间里手舞足蹈,他的一字一句都透露出旺盛的生命力。

市面上谈写作理论的书太多了,但能具体指导小说创作的却不多。究其原因,一是语言:学院经典常常晦涩难懂;二是角度:局限于文本的静态分析,用套理论的形式写作,却忽略了小说出版背后的运作机制。而布洛克要讲的,就是“如何写出兼顾艺术和市场的小说”,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告诉你新人容易犯的错误、与编辑、媒体、出版社打交道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避免自己的小说“孤芳自赏”。

8

《了不起的盖茨比》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美]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e Great Gatsby
译者: 姚乃强
出版年: 2004-06

《了不起的盖茨比》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学经典,菲茨杰拉德的缱绻文字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徘徊于理想与现实间沟渠的年轻人,而盖茨比的形象也随之深入人心。杰伊·盖茨比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也是小说精神的外化诠释。菲茨杰拉德把自己对命运的矛盾心态也投入到盖茨比的身上。菲茨杰拉德深信,要使命运获得史诗般的崇高,就必须有献身悲剧的赤诚,那种对明知难以企及的远大目标的追逐,恰是美国梦的真正奥义。

这本小说营造出一种巨大的矛盾感和幻灭情绪,西部与东部的矛盾、小人物与上流阶层的矛盾、求爱者与拥有者的矛盾、主人公的幻想与现实落差的矛盾等。而它的幻灭情绪建立在并不牢固的喧嚣繁华之中,体现于局内人的不安与那份被经营出来的繁华的脆弱。盖茨比的家曾经灯火通明,宾客络绎不绝,可短短一段时间后,便人去楼空、门可罗雀,而盖茨比本人也以死亡的方式宣告了自己的幻灭。这令人怅然的悲剧,正应了《红楼梦》中的一句歌谣:“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9

《大明王朝1566》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刘和平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出版年: 2016-7
页数: 835

严格来说,是这本小说和它的同名历史剧影响了我。它具有政治和历史的思维,不只是对史料的简单堆砌,也不是戏说历史的浮夸之作,《大明王朝1566》艺术地加工了历史素材,不折损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同时能在故事中提炼出深刻的政治观和历史观,这是它难得的地方。即便单纯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大明王朝1566》的写作难度和完成度也是很高的,不仅仅是海瑞、嘉靖这些主线人物,杨金水、吕芳、胡宗宪这些配角,在刘和平的笔下也栩栩如生,而不是简单的政治符号,所有历史都要回归到人的学说,《大明王朝1566》写出了人的困境。

10

《北平无战事》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刘和平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原作名: 明月照人1948
出版年: 2014-10-16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曾可达不是王蒲忱,他忠孝有余,圆滑不足。曾可达的本性,方步亭一语道破:“听说你每个月都给江西老家的父母寄钱,你是个孝子。”古人云:君父君父。对父尽孝,事君便忠。建丰同志看中了他这一点,所以用他。要他看《曾文正公家书》,也是思想上的套牢。江西江西,《大明王朝1566》里,海瑞一怒之下,请求赵贞吉上书,将他调往严嵩的老家分宜,那个地点,就在江西。海瑞,也是出了名的忠孝。海瑞是大明朝的一把利剑,可惜曾可达不能成为铁血救国会的一把利剑。他最大的悲剧是能力当不起所在位置的重担,空有一腔热血。而陈方的突然出现,梁经纶“分裂党国”言论的上报,还有那一句“总统很信任你”,更是让建丰同志对他的“忠”动摇了。曾可达成为弃子,一位忠臣最凉薄的结局莫过于此。曾可达正直、善良、有抱负,他只是出现在了他不该出现的位置。但是,即便曾可达足够老成,办事滴水不漏,怕也于事无补。何其沧、方步亭、梁经纶这些币制改革的重要人物,尚且断定它注定失败,而那从头喊到尾的“一手坚决反腐,一手坚决反共”,前者终归流于口号。大厦将倾,非一人所能救。北平无战事,只是多了几声枪响。

11

《偶然、反讽与团结》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美] 理查德·罗蒂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Contingency, Irony and Solidarity
译者: 徐文瑞
出版年: 2003-1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罗蒂的代表作,深入谈论了语言、自我、社会乃至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对那种试图建立普遍性和历史必然性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质疑。从私人角度,这本书对我最有启发的是《卡思边的理发师——纳博科夫论残酷》这一章,罗蒂通过小说中一个小小细节,提炼出《洛丽塔》中不为人知的微言大义,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亨伯特是一个自恋的审美创造者和残酷制造者,纳博科夫书写这么一个人物,是希望提醒读者——我们自身也许也是一个亨伯特。

12

《哲学船事件》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奥索尔金、别尔嘉耶夫等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译者: 伍宇星
出版年: 2009-11

1922年,苏俄有条不紊地驱逐诸多知识分子 ,用两艘轮船放逐到了国外,史称哲学船事件。一部前苏联的历史,俨然一部驱逐史,大河激荡,漂浮着不计其数无人认领的骸骨,而这仅不过我们“目力可及”的大河。他们的命运之所以易碎,不在于他们做了什么,而在于他们的出身、他们的朋友是何许群体。阿普尔鲍姆写道:“换句话说,从新的苏维埃国家刚刚成立起,人们就将因为属于某一类人而非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被判刑。”

13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刘和平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出版年: 2016-7
页数: 835

北宋晚期的新旧党争是研究中国朋党之争的重要范本,一种观点认为:恰恰是北宋晚期日益激烈和枉顾底线的新旧党争,摧毁了士大夫阶层彼此的默契,进一步降低中央政府办事效率和政治信用,为北宋灭亡埋下隐忧。即党争误国。但北宋晚期新旧党争的具体演进,以及元祐更化与路线转折的背景、催生因素和影响等,却需要具体论之。而宋史研究者方诚峰的著作《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通过大量的史料对照和对古今史家观点的辨析,有力回应了上述问题。

“以旧眼观新书,新书皆旧。以新眼观旧书,旧书皆新。”方诚峰对宋史的研究,继承了其师邓小南的治学思路,并大量研读海外宋史研究者的著作(以日本为主),他认为:研究政治史,需提防一种偏狭,那就是将政治史简化为权力斗争史或利益争夺史。

由此,方诚峰提出:“本书不是要否定北宋晚期政治斗争的激烈性或其他政治上的困境,而是试图说明,政治分裂、腐败只是现象,其背后的根本动力在于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的变化。”

14

《历史·记忆·生产——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研究》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刘岩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副标题: 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研究
出版年: 2016-6-1

这本书有六章,分别分析了赵本山、二人转、老工业基地、黑社会等文化符号的建构和想象、生产和再生产。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东北(曾经)被书写为‘现代化’语境中的‘西部’”,一个符合闯关东精神的理想之地,在当时,“丰饶的边疆”、“黑土地”成为大众对整个东北的同一性定型想象。但到了市场经济时期,尤其是世纪之交,东北在市场原教旨主义话语里成为前现代的典范,大众媒介对老工业基地职工的想象充满了计划习性,而这“恰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话语中的小农习性的隐喻式的复写”,却大大模糊了二者的区别。“东北性”和“农民性”被混为一谈,赵本山在春晚舞台中常现的东北农民形象就是这种含混建构的代表。作者指出:“通过这种修辞转换,一种以经济人理性为中心的二项对立结构得以建立,在其中,工人对分配正义和体制保障的诉求不被承认为现代公民意识,而被指认为是一种前现代的保守和依附惰性。”

15

《对倒》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刘以鬯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6

短篇《对倒》是刘以鬯最精致的一篇小说。它一共有四十二节,采用对称手法,对比长篇版本,短篇去除了大量赘述,故事仍围绕着一男一女的心理活动展开。它的主人公是一个从上海移民来香港的中年男人与一个香港本土出身的港女 ,男人追忆着似水年华,少女则徜徉在青春的幻想中,他们同在旺角逛街, 一个朝街头走,一个向街尾走, 遇见种种相同事物,内心所思所想看似截然不同,实则互相映衬。比如:当亚杏“脱去衣服,站在镜前,睁大眼睛细看镜子里的自己”,淳于白正在“凝视镜子里的自己,想起了年轻的事情。”最后,男女主人公在一家电影院邂逅,只是彼此相望了一眼,而后方向对倒。关于《对倒》,刘以鬯曾说:“小说中年龄趋老的男子,在故事里从始到终,都在回忆过去,而年轻的女子没有什么往事可以回忆,只是幻想未来。小说中写出写出七十年代普通小市民的思想、情感和心态。”

16

《长日留痕》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英] 石黑一雄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The Remains of the Day
译者: 冒国安
出版年: 2011-12

《长日留痕》雍容沉稳、气定神闲,诉诸了英国的贵族文化、庄园传统,英国本土绅士惊叹地发现:石黑一雄——这个从日本飘渡而来的“披头士”,可能比他们自己还要了解自己国家的过去。如果不看作者,《长日留痕》的笔触太像是一位英伦老绅士唱的挽歌,石黑一雄对英国贵族庄园人的习俗和腔调模仿地惟妙惟肖。难怪散文家董桥说:“(石黑一雄的)英文写得正统典雅,十足英国名门望族人家的笔触,叙事婉约,对白精致,连英国人都叹为观止。”

史蒂文斯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揭示生命悖谬的核心人物。他所有悲剧的来源在于他的生活方式——完全彻底地投入工作中,为了自己信奉的事业阉割私人生活。史蒂文斯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工作狂,他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对立,把公共领域的价值实现作为衡量诸事得失的标尺。为了将工作最大化,他甚至要求自己不结婚,遏制自己爱一个女人的冲动。即便他的父亲去世了,他仍然让自己忙得不可开交,竭尽全力地维护他封闭内心的屏障,像一个银色的坚固的堡垒,映衬着他那冷冰冰的僵硬的神情,哪怕有人主动传递温暖给他,哪怕他真的有一丝触动,蓦然回首,他才发现自己陷入多么坚固的囚笼。

17

《寂寞的游戏》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袁哲生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后浪
出版年: 2017-9

读袁哲生的小说,我的眼前是一个人和儿时玩伴重聚,捉迷藏,捉着捉着,却发现只剩自己一个人。那份怅然,足够让一个坚强的男人久久沉默。怅然在小说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也许是回忆起年少的朋友,冷不丁道:“幸好,朋友是越来越少了。”也许是回到青春的潮湿地带,突然说:“雨天更适合死亡,你觉得呢?”这种死亡的气息是不和谐的音符,在小说里阵阵作响,让袁哲生的叙述多出不安。《父亲的轮廓》里,他再度提起死亡,当“母亲仿佛一个做错事的小孩那样,将门重新掩上、离去”,小说中的“我”的眼前恢复成一片黑暗,“坐在床沿,紧握双拳,心中又重新燃起了一股想死的念头”。因此,《寂寞的游戏》并不只是美好,它优美的语句里藏有对生命巨大的失落,那种无法排解的孤独和无能感笼罩在少年的头上,他们年纪轻轻就介入了对生存与死亡的提问。

18

《都市革命》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法]亨利·列斐伏尔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刘怀玉 / 张笑夷 / 郑劲超
出版年: 2018-5

社会学家列斐伏尔指出:“城市本身就是一种权利,是人们聚集、交换、相遇、集合的所在。” 不同的城市形态传递出不同的政治观念,城市在空间改造上影响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但如今,第二三世界的城市建设愈来愈趋近于白人中产阶级的审美,干净、工整、秩序严密、阶层隔离成为这些城市的共性,它们千篇一律,却统治着市民的生活,巩固上游阶层的利益,甚至一点点蚕食边缘文化的生存空间。城市在丢失活力与多样性的同时,日益成为宣扬理性至上的巨型广告。城市本来可以把人聚起来,探索生活方式,开拓人的精神生活,但现在它却把人给隔离了。

19

《个体化社会》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英] 齐格蒙·鲍曼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译者: 范祥涛
出版年: 2002-12-1

在中文互联网,“空巢青年”是近年来兴起的概念,无论是商业媒体还是学术界,大量有关它的文章都发表于2016和2017年。但在更早的年份,却已经有相似的概念或主题被讨论,这个概念源于齐格蒙特·鲍曼的著作,近十年来被学术界重视。它的名字叫《个体化社会》。在这本书中,鲍曼预言了消费主导型社会的来临,也担忧人们在个体化社会中,会陷入一种集体原子化的状况。

鲍曼这部著作里写道:“拒绝给予集体和公众超越的手段,抛弃个体,任他们孤独地挣扎,去完成一项大多数个体都缺乏资源来单独完成的任务。……人们带着强烈的激情寻找群体,即便精神已经分裂了的个体也是如此;人们需要改进了的新型性政治体制来折磨自己那作为替罪羊的肉体,但有自相矛盾地笃信肉体既是需要竭尽全力保卫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也是永无止境的快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令人愉快的感觉)的源泉,这些快感因吸收和消受那些现成的激动人心的事情而产生……”

20

《狂人日记》

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作者: 鲁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2-9
页数: 243

民国七年(1918年)5月15日是现代文学史绕不开的日期,甚至是中国白话小说史最闪亮的一个日子,就在这一天,一位作家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体白话短篇小说,也就是《狂人日记》。在那之后,千百万中国人将这段话铭记于心:“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鲁迅在小说末尾的呐喊简洁有力,细细读之,又勉为其难。事实上,如果不是钱玄同几次“怂恿”,这篇白话文小说也许会胎死腹中,鲁迅也就可能不会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人物之一。其实,鲁迅对改造国民性、将中国救出深渊是不抱有太大希望的,这倒不是因为鲁迅对国家武力悬殊的绝望,而在于——鲁迅骨子里对历史很悲观。他警惕循环往复的历史,昔日的革命者在革命成功后迅速腐化,重复上一个王朝的命运,他认为历史未必是上升的,启蒙也难以深入底层大众,至于国民性,更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存在。但即便如此,鲁迅仍要呐喊,为什么?因为他“怒其不争”,因为他胸中有块垒。

如贾振勇先生所说:“作为一个文人的鲁迅,当然无法左右革命的伟力。但他的冲冠一怒,为他那来自于存在本性的“天真”自我,划上了浓重而悲壮的一笔。”

原文始发于:我想推荐这二十本书,不带任何友情成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1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