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地藏法门》读后感

《地藏法门》读后感

写文章

《地藏法门》读后感

《地藏法门》读后感

梵依枫华
无边众生誓愿度

《地藏法门》有感
虽然隔了3个月我才由此机缘拜读师兄的文章,也许错过了时机,但我还是想要发表出来。
尽力随缘吧。
先交代学佛状态和因缘:
笔者学佛一年半,前一年只抄过一部《僧伽吒经》。而笔者精进学佛不到半年,是想要戒色,因为沉迷于色情,而感受到“苦”,但是始终不能。于是在心里向佛菩萨祈求:“佛菩萨啊,希望您能告诉我,我这一辈子最应该做的事,它能使我戒色,能使我变回沉迷前的样子”
在这之后,莫名开始精进学佛,在4个月里抄了6遍《僧伽吒经》。为什么?
第一,我想找到“实修”的法门,第二,我想要戒色有成效。
经书里写到“能于如是大集会正法修正行者,乃的名为最上梵行。”
而我在网上查到“梵天为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正符合我的愿望。
所以在经书里找到修行的法门“佛言。法处者何。药王军菩萨言。其法处者。所谓精进持戒二法。若已发起。若未发起。戒行具足。是名法藏。”
可能由此福聚,三个月前,第一次见“地藏经”后,就发心每日读一遍。两个月前开始“施食”给有情类鬼道众生。一个月前得到经书《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每日读诵,发现和心经类似。
前几周发起出世道心,想要开解国民的“苦”,于是发愿出家修行,希望具足出家的因缘。
最近几日读时在心里“具象化”经文内容(不知这算不算忆念),而后观想我的心打开,坐一尊佛,是圆满圆融的,能圆满圆融的为旁道众生“传递”经文包含的信息,蕴含的能量(好中二),使他们能够获益,并且传出一个意念,请他们能同一样为其他众生说。因为经文讲“若见亲知,及诸路人,若男若女。言于此路,多诸毒恶,丧失性命。无令是众,自取其死。”
读完后按网上的办法发愿,不过我加了一句“希望众生能增加与佛菩萨的善因缘”。把它当作每日功课,用利益众生的心读经。对《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一样,怀着利益众生的心读经,什么也不求。也许无意间符合“般若波罗蜜多”的部分要求。
在我昨日背下来《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后,可能因如上善缘,我才能在昨日遇上师兄的善知识,感觉像是捡到了天大的大饼。笔者在此真诚的感谢师兄,感谢禅老师为我等众生宣说妙法。感觉您们就像是佛菩萨的化身。
所以在昨日第一眼看了师兄讲的内容后,我就笃信它一定是真的。

有感:
在我看来,师兄讲的法是层层镶嵌,紧密联系的。
以“身行”和“心行”来做比喻。
欲修地藏法门,必须先修学四圣谛,以四圣谛为“觉”的起始,同时四念处为基础。后发大愿,其后是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持大愿。是为“心行”。
以“心行”为前提,再以六度波罗密多来“行”,是为“身行”。以“般若波罗蜜多”贯穿全部,作为脊柱。 如此“身心合一”,是为地藏菩萨法门。(也许不对,但是自己总结的)

大愿是第一步,有愿力才有支柱,要以完全平等无私利他的心发愿,求利益众生,但不执着。

四无量心持大愿,持=常怀

大慈:发愿尽未来际爱念众生,以随缘的随力的的方式,劝勉无量有情众生不作无利益事,能得安隐常乐。
大悲:发愿尽未来际,以将心比心的方式感受众苦,并怜悯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以随缘的随力的的方式,引导无量有情众生破执离欲,能永离众苦。
大喜:发愿尽未来际,以随缘的随喜的方式,赞叹无量有情众生因正见正行,能得无苦之乐。
大舍:发愿尽未来际,观诸法平等不取不舍,于怨亲,不起爱憎,以随缘的随力的方式,以平等心舍己之所乐,能施与无量有情众生。

六度波罗密多“行”大愿, 行=落实
布施波罗蜜多:离生灭的布施,与大舍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外布施:以不著相的方式进行财施、法施、无畏施,对众生受苦,感同身受,于是在心无去处、无利己想,平等布施。比如,财布施时随缘随力,不纠结布施多少,对象是否值得布施,布施后就忘掉,不起将来有回报之心。对内布施:让身体保持自然健康的状态,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总之,符合规律。
持戒波罗蜜多:离生灭的持戒法,因人而异,若无诸执,即无诸戒,是戒贪,戒我执。比如我,我以前贪图色欲,不小心就过火,所以对我来说,我需要持“持戒波罗蜜多”,来回复不执著于色的平常心。但却又不可以执着于“戒色”而去禁色欲,那样又是执着。
忍辱波罗蜜多:有“我”的概念,即有忍辱,因为还在分别“辱”和“誉”,还在执着“忍”,所以除去我执离一切相后,就没有需要忍辱一说。所以就能“忍”常人不能忍之事,因为不把自我放在心上,而把对方放在心上,这样就能和平的解决许多问题。
精进波罗蜜多;离生灭的精进,即是心无去处的精诚和努力尽心,但是内心却不存在因为求成就而去精进的想法。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止恶法,扬善法。此处心无去处=不执著在精进的对象。随缘看待尽心后的结果。
禅定波罗蜜多:这是对治念头,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转”。在于一切处,一切时,不论行、住、坐、 卧、语、默、动、静中,不论独处或与人互动时,有“我”的念头一起,立马察觉,察觉后,立刻将其转化为“无我”,利他的念头,并能离相、于境能无住无攀缘、无去处和无滞留。做到念念保持觉醒,念念离相,妄念不起,心无去处。
般若波罗蜜多:是 离一切相,离于生灭,心无所住。
如果说婴儿对事物的观念是“0”(无观念),少年对事物的观念是“1”(我见),大人对事物的观念是“2”(综合),那么般若波罗蜜多是让我们继少年,大人后回归于如“0”的状态,但又能知能觉而不分别执着,不滞留任何观念。同时,般若波罗蜜多是骨架:
若大愿离般若,是为有私心,不能清静。
若大悲离般若,是为有执,不能随缘随力。若大慈离般若,是为有执,不能随缘随力。
若大喜离般若,是为有执,不能随缘随喜。若大悲离般若,是为有执,不能随缘随力
若布施离般若,是为有执,不能随缘随力。如在纯粹无我利他的基础上,师兄和禅老师在法布施时需要考察我们的器根,动机等等。我等的诚心,器根,动机等,就是缘。所以师兄和禅老师没有乱布施,而是以般若波罗密多行布施波罗密多。
若持戒离般若,是为有执。如,强迫他人持戒,持不需持之戒,执着于持戒本身。
若忍辱离般若,是为有执。如,不能怀离诸相心忍辱,而心生愤懑强行压下,弄出毛病,执着于忍辱本身。
若精进离般若,是为有执。如,因为求成得果就而去精进。执着于精进本身。
若禅定离般若,是为有执。如,住于离相,而无所行。执着于禅定本身。
若般若离般若,是为有执。如,尽离一切相但执已离一切相。执着于般若本身。
所以,师兄反复强调般若波罗密多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把衡量我们是否离相离执的标尺。

原文始发于:《地藏法门》读后感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5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