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歌 / 诗江湖 | 重提汪国真:20世纪诗坛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诗江湖 | 重提汪国真:20世纪诗坛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小编按:64年前的6月22日 ,汪国真诞生。他的诗,如涓涓溪流,可以融入大海,如平静的海面,却让人心潮澎湃。这些诗歌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广大文学爱好者,他的作品连续20多年畅销不断,并被广为传抄。在这个寒冬,本刊选取了三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评论文章,让我们重温他的作品和故事,一起感怀生命的意义,纪念这位“中国诗歌最后辉煌的诗人”。愿这份美好诗情,永远不会远离……

诗江湖14期 | 重提汪国真:20世纪诗坛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当代诗人、书画家。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984年发表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国真热”。 2005年始,他的书法作品作为中央领导同志出访的礼品,赠送外国政党和国家领导人。2005年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中心主任。2015年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汪国真去世,享年59岁。

汪国真:年轻的潮

白岩松

当汪国真去世之后,我和身边的朋友说过,其实我们都欠他一个道歉。我们这个社会很奇怪,吃了四个馒头终于饱了,大家都习惯性的把功劳记在第四个馒头身上,前三个馒头往往被人忽略了。每一代人的少年、青春都可能需要汪国真、郭敬明,不能是你长大了、又能读更高深的东西了,就忘了最初的营养。谢谢汪国真,让很多人的青春里有诗,有热血沸腾的正向励志。

诗江湖14期 | 重提汪国真:20世纪诗坛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诗曾风靡一时,构筑并影响着当时的流行文化;而与他诗集的惊人销量形成鲜明对比,诗歌界对他并不承认。主持人大赛后,他一度淡出公众视线,复出后带着更多的作品证明自己。在当代诗歌史留下强烈的个人印记后,汪国真走向了永久的远方。上周日,这位不甘平庸的诗人,与世长辞。

汪国真是谁?很多年轻人都在问这样一个问题。四月二十六日,随着汪国真因肝癌去世的消息传出,微信朋友圈、微博中出现了刷屏。对于大多数九零后的年轻人来说,汪国真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他们不解为什么这位诗人去世,会引来这么多的感叹。

“我不去想是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也许你不知道汪国真的名字,但是这几句诗并不会陌生。这些屡次被大家引用的诗句,都出自他手。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象级诗人,汪国真曾经风靡一时。

诗江湖14期 | 重提汪国真:20世纪诗坛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虽然汪国真1990年五月才出了第一本诗集,但是他却和北岛、顾城等八十年代最为知名的朦胧派诗人是同代人。从1979年大学二年级时,在《中青报》发表一篇小诗开始,文学青年汪国真就一直没有放弃写诗。然而写作并不顺利,这期间他写了一百多篇发表率只有百分之十。当时他有时间就往《诗刊》杂志跑,很多《诗刊》工作人员都接待过他。

诗江湖14期 | 重提汪国真:20世纪诗坛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对于更多人来说,汪国真的形象始终停留在年轻时的模样。

据诗人唐晓渡介绍说,他从这个编辑室跑到那个编辑室,而当时九个分管《诗刊》不同大区的编辑当中,“我想没有一个人注意过有一个叫汪国真的人的诗”。

与当时大行其道的朦胧派诗不同,汪国真的诗简单、直白,甚至有些像顺口溜。在当时一些诗歌刊物看来,这根本就不是诗。最近有媒体为了帮助现代年轻人理解,把当时的汪国真比喻成“90年代的郭敬明”。

对待诗歌,汪国真有着自己的见解。当很多人去模仿朦胧诗,写深奥的诗晦涩的诗,自以为深刻的诗的时候,他没有去这样做。“我选择了我认为要符合规律的诗,实际上我的诗,你注意它是通俗易懂的。它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受众,是因为这个诗大家不难理解,不难读。”他希望能写一些引起人们共鸣的诗句。

出名的时候对他来说是个意外。1988年,被国内很多诗歌期刊都退稿的《热爱生命》,最终被《读者文摘》杂志发表在卷首语中,当时发行达到百万册的《读者文摘》,让很多人认识了汪国真。随后《女友》、《辽宁青年》等杂志频繁刊登他的作品。

而在汪国真已经开始被众多少男少女喜爱时,诗歌界和出版界都还完全不知道汪国真是何许人。当年在出版社工作、现任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编辑的沈庆均,就是在1989年北京劳动人民文化馆的金秋书市上才听闻诗人汪国真的名字。当时前来向他询问汪国真诗集情况的读者非常多,他至今仍然记得他向一位年轻读者反问汪国真是谁时,这位读者吃惊的表情。

和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同,九十年代开始蔓延着一股消解沉重,追求轻松的情节,而汪国真的诗不谈政治通俗易懂,恰好迎合了这个时代气息。与别人先有诗集再有粉丝不同,汪国真在诗集出版前已经有大量的粉丝。他最早的诗集就是读者用手抄的形式制作的。1990年他的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首印就是15万册,此后数次再版总计超过100万册。要知道当年朦胧派的诗集销量也不过二十万册。随后,汪国真相继出版的诗集都取得十万册以上的销量。

诗江湖14期 | 重提汪国真:20世纪诗坛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然而与惊人的销量相反,诗歌界对他却并不承认。1991年2月,汪国真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诗刊》杂志,不过是说他把自己的生活感知放在一边,一味迎合大众心理,在他的诗中故做深沉与潇洒,流露出一种伪饰与虚浮。对于他的诗,有评论甚至说是拉低了诗歌的门槛,令诗歌以一种庸俗、油滑的姿态被铭刻下来……令诗歌这个行当蒙羞。

对待这些批评的声音,汪国真显得很镇定。他觉得他的出现可能使诗坛和评论界很吃惊,很意外。“在他们眼里可能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有些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个写诗的叫汪国真,有些诗坛的人可能会非常吃惊,因为我在诗歌刊物上发表过作品但不多。而且我也没找评论家给我写过评论。”他觉得,他说出了读者想说而未说出的心里话。

对于汪国真的诗,最新的评论是:标准的“心灵鸡汤”。虽然在现在读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然而对于上世纪八、九年代的人来说,这和大家看惯得口号式、语录式的语言不同,很有清新的气息,这也让汪国真和琼瑶、小虎队等共同构筑了当时的流行文化。

面对各种质疑声,性格内向的汪国真没有正面回击过。1992年,正处于风口浪尖上的汪国真出人意料的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主持人大赛,并进入了决赛。成千上万读过汪国真诗集的读者,第一次目睹了诗人的形象。然而他当时在比赛中发挥的并不好。

不懂得扬长避短去参加主持人大赛,很多人都对汪国真当时的这个举动表示不理解。对于急速成名的汪国真来说,这次的经历才让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名气”带来的压力。虽然在八名选手中排名第六,但是大赛后他的书销量明显下降。显然,电视里的汪国真彻底颠覆了诗人们孤独、神秘的形象。主持人大赛后,汪国真淡出了公众的视线。虽然诗集还在再版,但人们很少能从媒体上看到他的消息了。风靡一时的汪国真风潮过去了。

诗江湖14期 | 重提汪国真:20世纪诗坛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汪国真在外人看来沉寂的这几年干了许多事:开始写旧体诗、学习研究书法,书画也还包括画,后来又开始谱曲。多年后,当汪国真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时,他的作品已经不止是诗,还有书法,画和音乐。很多景区都有他的书法作品雕刻,绘画作品也在荣宝斋举办个人画展,还给四百首唐诗宋词谱了曲。

诗江湖14期 | 重提汪国真:20世纪诗坛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汪国真的书画作品

汪国真觉得,他不在乎别人的议论和批评。“你觉得你走的这条路适合自己,自己又喜欢就去做好了。”

尽管说不在意别人说什么,但对一位敏感的诗人来说,超脱并没有那么容易。虽然汪国真这些年来离开了公众的视线,但他却一直没闲着,一直默默地努力要为自己证明。

“把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断做好,”汪国真说,自己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在他的眼里,艺术没有止境和顶点。“我觉得人是需要不断给自己提一些要求的,所谓追求不就是给自己提一席位要求嘛。”

本周汪国真突然离世后,他的多年好友说,“汪国真显然是透支了生命,他被大名这个利器所损伤。”“汪国真近年太累了”是他给周围朋友留下的印象。今年除了出一本诗集外,原本还计划有一场“汪国真音乐作品晚会”。在本周四举行的追悼会上,汪国真的妹妹也后悔,他社会活动多,重视不够肝硬化后导致癌症迅速扩散。

虽然汪国真没有获得过任何文学奖项,但从大家转发他去世消息时,大家纷纷写出诗人的诗句可以看出,他的作品的确是影响了一代人。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淡出公众视野二十多年的诗人,依然再次掀起了“倒汪派”和“挺汪派”的大战。不过,这样的争论也恰好说明了,无论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汪国真是当代诗歌史上绕不开的话题。


诗人汪国真曾经大红大紫,为何很快淡出文学圈?

俗世琴音

诗江湖14期 | 重提汪国真:20世纪诗坛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只要对现代诗稍微有点了解的人,大概率听过这首诗: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这首名叫《热爱生命》的现代诗,是号称“当代诗歌王子”的汪国真,于而立之年创作的一首抒情短诗,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在当年曾风靡全国,受到男女老幼的热烈追捧。

一名诗人能用诗歌作品缔造一个神话,引领一个时代的文学潮流,放眼当代诗坛,除过汪国真(1956年——2015年)之外,恐怕还找不出第二个。

事实上,在30多年前,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这个10年,确确实实是汪国真的时代,他用回环往复的、富有节奏感的、清新自然的、通俗易懂的抒情短诗,迅速征服了五湖四海的文艺青年,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汪国真现象”,给中国诗歌界和出版界带来了一个奇迹。

那时的汪国真30岁出头,把自己定位为年轻人的传声筒,他的诗歌能迎合年轻人的阅读口味、欣赏趣味和理解层次,在表达方式上力求直白通晓,在格调上,则力求呈现出一种积极、豁达、洒脱、恬淡的人生态度,如同站在高峰向年轻人吐露谁也无法忽视的青春骚动。

他的这种表达方式,以及文字中流露出来的人生态度,正好贴合了青年人的精神需求,青年人读他的诗歌,如同享用了甜美可口的快餐,既爽心又怡神。

从深层次原因来讲,中国传统诗歌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超脱、娴静、淡然的人生哲学,汪国真诗歌中所体现的追求,正好跟传统诗歌的审美趣味有一定的契合度,这是他的抒情短诗能受到青年读者热烈追捧的根本原因。

可以说,用诗歌给青年读者进行心理按摩,触动年轻人的迷茫而焦虑的情感神经,成为汪国真屡试不爽的手段。

那个年代,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再到高中生,仿佛不阅读、不抄写汪国真的诗歌,就是不合潮流的表现。一时间,汪国真的《热爱生活》、《如果生活不够慷慨》、《旅程》、《挡不住的青春》等诗歌,被不同年龄段的文艺青年和在校学生,狂热地拜读和抄写,并在读者群里广为传阅。

在那个十年,汪国真红得发紫,人气不输于任何一个超级明星,从他出版的几本诗集的销量,就能看到冰山一角。

诗江湖14期 | 重提汪国真:20世纪诗坛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1990年5月下旬,汪国真的首部个人诗集《年轻的潮》在北京出版,首印15万册,摆到书店货架上不到一个月就一本不剩,随后,连续印刷几版,总数超过100万册,同样在短时间内售完。

1990年10月,乘着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热卖的东风,汪国真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年轻的风》,又一次创造了洛阳纸贵的神话。

随着这两部诗集的热卖、脱销、再版、再热卖、再脱销,让一个又一个读者在炎炎夏日里如饮甘露,身心得到了很大满足。

与此同时,北京几所高校自发组织汪国真诗歌演讲会,依靠北京学子的示范作用,“汪国真热“从京城开始向全国席卷,一下子让他的风头盖过了当时所有的诗人和作家,迅速成为全国范围内有目共赏的文化明星,走到哪都会受到鲜花和掌声的热烈迎接。

以至于在后来,出版界把1990年称作“汪国真年”。面对此情此景,汪国真信心暴涨,当即说了两句铿锵有力的豪言壮语。

一句话是他针对同时代的著名女诗人席慕蓉而言。

席慕蓉在当时同样是炙手可热的诗人,粉丝阵营同样很强大,深受文学界推崇,这让汪国真看到后很不爽,他说:席某一介女流, 居然舞文弄墨出尽风头, 早就该有堂堂汉子将她“顶掉”。

诗江湖14期 | 重提汪国真:20世纪诗坛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言下之意,汪国真认为有实力“顶掉”席慕蓉的诗人非他自己莫属。

实际上,这一点汪国真在后来完全做到了。在1991年6月,汪国真又出版了第三本诗集《年轻的思绪》,在该年底又出版了第四本诗集《年轻的潇洒》,两本书的销量一直名列前茅。

短短两年时间,出版四本诗集,印刷500万册,再加上30多个盗版的销量,总销量足足超过了1000万册,这个销售神话在当时,在现在,也许在将来都已经很难有人打破了。

看到汪国真如此火爆,歌坛也打起了汪国真的主意,早在1991年2月就推出《青春时节——汪国真抒情歌系列之一》的磁带,被知名报纸列为该月“十盘优秀畅销磁带”第三名,这个行为进一步扩大了汪国真的影响力,不仅文坛,连歌坛都需要以仰视的目光来看待汪国真。

而在当时,诗坛“朦胧派”的主将,如北岛、顾城、舒婷、杨炼等诗人所有的诗集销量加起来,才不过区区20万册,汪国真一人碾压一个诗派,又给文坛创造了一个难以打破的神话。

此时的汪国真意气风发,头顶的光环如恒星一样璀璨,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诗坛第一领军人物,名气不但冲出国内,在东南亚地区也收获了许多读者,他如同登上巅峰的绝顶高手,竟然找不到可以切磋的对手,因此,他感到十分孤独。

因为孤独,他又说出了第二句狂言。

他说:为国家捧回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还得看我。

很显然,说这句话时,汪国真已经被自己头顶的光环冲昏了头脑,变得趾高气扬,乃至于目空一切。在他眼里,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他,也不过是探囊取物的事情。

实际上,汪国真得到的所有光环和荣耀,全是一个个青少年读者给予的,主流文坛、文学评论界一直没有认可过他,他连一个像样的文学奖都没有拿过,这是他在文学圈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

随着青少年读者慢慢长大,文学审美修养逐渐提高后,对汪国真的诗歌作品产生了审美疲劳,导致他的诗歌作品很快失去了读者和市场,“汪国真现象”如同夕阳晚照,虽然还能看到余晖,但越来越微弱。

当汪国真预感到自己的文学光环即将消散时,从1993年开始,他被迫转行,告别诗坛,从而走上书坛,决定用书法挽回个人艺术梦想的颓势。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如今,“汪国真现象”已经过去整整30年,以理智客观的眼光去审视“汪国真现象”,还是能找到他大红大紫后,又很快淡出文学圈的原因。

诗江湖14期 | 重提汪国真:20世纪诗坛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以我之见,从时代因素和个人因素两方面来分析,就能得出答案。

一、时代因素

从时代因素来看,汪国真之所以能大红大紫,一是他的诗风契合了流行文化的消费口味,跟当时轻松化的阅读趣味保持高度一致,这无疑拉近了他跟读者和市场之间的距离。

整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有两种文学潮流占据主流,一个是“伤痕文学”,另一个则是“朦胧诗”。

“伤痕文学”注重挖掘人性,带有鲜明的悲剧意识,读起来令人压抑焦虑。“朦胧诗”则采用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手法,作品理解起来晦涩难懂。面对这两种文学潮流,读者的心灵很难得到真正的慰藉。

当汪国真以轻灵明快、通俗易懂、富含哲理、带有励志作用的诗歌作品面向读者时,读者仿佛从他的诗歌里读出了流行文化所具备的一切趣味,这种趣味跟当时的邓丽君的歌曲,琼瑶的言情小说,在欣赏体验上都是一样的,能给读者带来轻松、甜美、娴静、超脱的精神享受,读者愿意向外分享和传播他的作品,他被当时流行文化的消费口味推动着变成了大红大紫的“偶像诗人”。

二是汪国真搭上了出版界商业化的早班车,被商业化浪潮席卷着推向了高峰。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正值出版界转型,许多出版社必须走向企业化运营模式,自负盈亏。所以,出版社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去,赚钱是第一目标。

当时的一些出版社看到汪国真的诗歌在青少年读者中很受欢迎,预测到他的诗歌具有价值连城的商业价值,于是,连续策划、出版他的诗集,为汪国真的爆红做了一把幕后推手。

在那个年代,出版社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依然很高,一些读者看到出版社大力推荐他,于是,在阅读选择上亦步亦趋,导致他的诗歌越传越广,人人皆知。

二、个人因素

从个人因素来看,打铁还需自身硬,汪国真的诗歌水平跟他的个人名声很不相称,他的名声过高,水平过低,这中间巨大的差异最终吞没了他,把他隔离在文学圈之外。

细说起来,主要是汪国真的诗歌内容直白浅显,缺乏深度,创作模式过于单一,整体格调不高,艺术张力不强。

诗歌是语言艺术,而诗人被看作是驾驭语言自由驰骋的骑手,诗歌语言必须插上想象力的翅膀,来体现语言的表达深度和广度。

优秀的诗人,从来都很重视对诗歌语言的千锤百炼,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目的。汪国真的诗歌全用口语写作,虽然投入了感情,也带有一定哲理,但语言平铺直叙,如同把散文语言断句后形成的“口水诗”,很难留下值得玩味的东西。他在诗歌中描写的,普通读者完全能感悟到,他写出来显得多余。

在形式和内容上,汪国真的诗歌都比较单一,全是对青春情怀的一种自恋和感怀,满足了青少年在踌躇满志时的心理需求。

读他的诗歌仅仅看完题目,就能明白所写内容,这跟传统诗歌追求语言概括凝练,情感饱满鲜明,节奏起伏跌宕,内容广阔集中的要求,有很大出入。随着读者文学审美修养的提升,他的诗歌注定不会长久红下去。


汪国真凭借一句废话混了一辈子诗坛

余秀华

1

汪国真有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我们除了世俗的生活,还有诗歌和远方。这句话曾经蛊惑了许多人,当然现在还在蛊惑着。我不喜欢汪国真,所以他无法蛊惑我。远方的确有,但是未必都是好东西,远方有可能到达,但是不一定就有鲜花,更大的可能是一堆垃圾。我在电视上看见过他一次,一把年纪了,还能大言不惭地说远方,我的确很佩服。

当然,汪国真能够成为一个牛逼了那么多年的诗人,是他把诗歌和远方放在一起说了,而且还让人还没有办法反驳。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是远方永远在,诗歌也永远在。所以汪国真凭这一句话就可以潇潇洒洒混诗坛,如同我亲爱的冯唐哥哥自己说的一句:他凭借一句“春风十里不如你”,就没有人敢说他不是个诗人。但是我的确不敢也不愿意大家是因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而记住我,尽管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想的。尽管所有的人都想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谁。

诗江湖14期 | 重提汪国真:20世纪诗坛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2

其实,远方和诗歌也没有很大关系。远方是远方,诗歌里有远方,但是诗歌不在远方。诗歌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也必然联系在一起,那些写诗歌写多了的人会了解这样的关系。我经常说的一句话,人就一辈子,不活得真实对不起自己,茫茫人海,小如尘埃,我们装B给谁看,再说,装得再好,也不过那么一回事,再美的风景也会泛味。而诗歌,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农民不大可能去写灯红酒绿,一个白领也写不出稗子的模样。

但是,我们不能拒绝也不应该拒绝的是想象。这是可贵的一种品格。没有想象,人就不可能跑到月球上去,而诗歌,包括的东西何止月亮,何止一个宇宙。所以想象不仅有远方,还有远方的远方,诗歌就是伸进远方的远方的一条迷径。

于是诗歌的功效出来了:它把模糊的想象具体化,白纸黑字摆在你面前,仿佛自己打开了一条途径,看见了宇宙的秘密。所以诗歌经不起草率的书写,这样只有被诗歌本身嘲笑,它要求你用心,还要求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缺一不可。一些人认为句子分行就是诗歌,他们可能以为起13颗麻将子就能胡牌。

我说过,诗人应该是哲人。而这里的哲学与书本的哲学理论毫无关系。真正能够影响我们的不是一见倾心的句子,而是这些思想,理论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统一起来了,这才是有效的。所以,一个人想写好诗歌就必须不停的学习,不停地思考,这是最基本的功课。所以呢,那些觉得诗人好当的都是250,要不就是习惯了投机取巧。

生活里没有投机取巧,诗歌里也没有,更不应该有。我们喜欢诗歌才会写诗歌,我不怕别的,我怕对不起自己的这份喜欢。

诗江湖14期 | 重提汪国真:20世纪诗坛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3

我是带着一个个标签出现的,什么脑瘫诗人,农妇诗人(说我是农妇的,都不是好人。)还有什么草根诗人。我很少出来说什么,因为我善良,因为我理解。这都是传播的一种形式,如同许多微信标题里:快看,这个女人一丝不挂,打开了,不过几只小狗。

但是我必须强调的是:诗歌没有标签,而且也不应该有标签,任何标签都不对,都是对诗歌的干预和误读,都是一种狭隘的自以为是。现在比较广泛的区分就是所谓的学院派和草根派。

好吧,你是学院派你文凭高,有系统的教育,又在系统地教育人,你用知识提高了你的社会地位,但是这与诗歌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文凭高,诗歌就写的好,中国不知道要拿回多少个诺贝尔奖了。(当然有骨气的中国人不会把这个奖放在眼里)。所谓的草根派就是生活在底层的诗人,这里更多的是指他们的社会地位。

我从来不觉得草根人生有什么不好,我不觉得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灵魂就低人一等。生活会给所有人平等的尊严,只要你理解生活并且热爱它。当然理解和热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抓了13颗麻将子就能胡牌的简单。

仔细一想,这样的区分也不值得让人生气,那些无聊的人不找事情折腾自己,何以度余生?但是诗歌永远只是诗歌本身,它无法被谁贴上标签就不一样。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看到的事物不一样,感情不一样,表达的东西当然不一样。但是好诗歌有共同的特性,就是给人感动,有所共鸣。我们允许小派别的存在,但是那些因为派别而吵闹的人的确就可笑了。

诗江湖14期 | 重提汪国真:20世纪诗坛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4

前几天有人在我微博里留言,说我可以停笔不写了。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是觉得我写得不如从前,他看不下去了呢?还是觉得我现在有了一点小名气应该急流勇退了呢?但是我觉得这两个想法都不对,尤其第二个。一个人有了一点名气就急流勇退算什么意思?难道我们是为了名气在写诗歌?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不是。

我们从开始写诗歌的时候就已经自动排除了名利,这是一种先天的自觉。真实的生活里,我们是以人养诗,绝对不会是以诗养人。而且物质的东西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而无法改变我们内心的环境。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环境那么容易就改变,那他还能坚持自己的梦想吗?特别是无利可图的诗歌梦想?

诗歌是一种修行,它让我们的心灵有所归属,让我们在写作的过程的过程中不断修复自己。它需要一种真善美的力量,让我们获得欢喜。当你用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万物也在用心生长,所以人就不孤独,就能够在大自然里得到最纯粹的回应。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2279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