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散文 | 孙郁:古调独弹

散文 | 孙郁:古调独弹

1

自从知道马一浮的名字,便开始留意他的各种遗迹。最初是在南方一家博物馆里看到他的手稿,古拙中幽思流传,起伏的墨迹间拽出一片灵光。那字很是自然,看不到匠气与俗气,在静穆里升起一股暖意。细看章法里透出的一切,仿佛也有佛音的缭绕,旧文脉悠然流动着。友人说沙孟海对他的书法评价很高,以“凝练高雅”视之,看得出来其修养之深。

江浙一带的文人欣赏马一浮的都是书斋气浓厚的人,丰子恺、叶圣陶、夏丏尊都写过关于他的文章。但这些文章只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阅读,传播的范围有限。有一次遇见一位浙江老友,忽说起这个话题。他也觉得奇怪得很,虽有阅读马一浮的渴望,但却没有什么门径。马先生留下的一切,众人都很陌生。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那些纠缠着生存隐秘的语言,已经没有谁能够听懂了。

那个时候我也是如此,在杭州西湖边上,至今还流着他的某些故事。有一次造访他的故居,所见不过几道痕迹,远去的人影,飘忽而朦胧。西湖边上的人,和我一样,很长时间未必懂得马一浮的价值。我们这一代人觉得这个人物太旧,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在面临他的文字的时候,仿佛有什么挡住了自己的视线。

也许冥冥中的机缘,那次杭州之行后,我很快得到了一套马一浮的著作。有一个在邮局工作的小友,因为取稿费而得以认识,交往的时间也有十几年了。他懂得中医、研习佛学,业余时间多在北京广济寺里读书。他知道我从西湖归来不久,就劝,读读马一浮好,会让自己静下来。于是把自己珍藏的厚厚的三卷本《马一浮集》赠给了我。

小友没有读过大学,但真的学识很深,他在杂览中形成的学识,带出了一股仙气。比如对于新文化的认识,对于儒学和佛学的看法,都非流行的调子,好似也染有马一浮的气味。他不太看得起学院派的人们,以为真的学问不是操作出来的。我们聊天的时候,发现其思考的问题很深,谈及一些话题时,完全是另一套话语。

我后来想起此事,觉得有趣得很。不是学界的朋友推荐马一浮的书,竟是民间的读书人暗自传播马一浮的思想。这与马一浮本身的经历,似乎很是相似。章太炎说学在民间,真没说错。

而我身边的朋友,与我一样都是新文学的研究者,对于国学领域的一切知之甚少。马一浮一生所思所写,都不是时代流行的,与新文化不在一个层面上。说他是一个旧式人物也是不对的,因为他又是懂得西学的人。只是其目光不在今天的热闹的世界,在他那里,有着另一种梦想。

张中行对于马一浮的学识佩服得很。他在一篇文章里,大致勾勒其学问的特点,在诗文方面也有人不及的地方。他认为马先生才高,学识过人,又言行一致,走的与古人为伍的路子。这在当代是一个奇迹,在新文化席卷天下的时候,实在是特立独行的人。

我开始搜集他的相关资料后,发现了解他的困难。在我们被历史惯性驱使下前行的时候,他却反转着身子,走到清冷之地。那是鲜为人知的所在,问津者寥寥无几。可是马一浮坚定地认为,要疗救国人之病,自己的选择或许有些用处。

因了对于马一浮的补课式的阅读,我突然感到,研究新文化的人,如果不了解相对立的一些重要人物,那么对于现代中国的理解是片面的。当与其文字相遇的时候,完全是一个别样的世界。在古奥的词语间,历史空白深处的一片被忘却的绿地渐渐显现。我很快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对他的隔膜,恰是对古老文明的源头的无知所致。马一浮对于我们而言,是打通古今的一座桥梁。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5917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