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陈继明《0.25秒的静止》读后:魔幻变局下的众生镜像

陈继明《0.25秒的静止》读后:魔幻变局下的众生镜像

 

《0.25秒的静止》是一部荒诞而不失凝重,奇异而不失深邃的科幻小说,它结构新颖、寓意丰沛,将诸多人物置于一场人类濒临灭绝的大灾难之中,在这场历时5天的大动荡面前,读者看到的是魔幻的现实和真实的人性显露。魔幻的现实直逼人性的幽暗、深邃和神秘,人性的波云诡谲和复杂让现实更加魔幻不堪。细读《0.25秒的静止》,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这个变化急遽的世界的巨大质疑。当然作者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小说的结尾,地球得以拯救,人类化险为夷,表达出他对人类智慧的自信。

《0.25秒的静止》选取7个人物展开叙事,每一个人物都构成了独立的篇章,看似魔幻荒诞,但又非常逼真。作者从思想、修辞到结构,涉及了一系列现实伦理和人类命运问题。在“安南”一节中,作为哲学教授,安南对语言词汇的感受是独特的。哲学家拉康以为“语言即本质”,人类创造语言,语言又反过来规训人类。海德格尔也有类似的观点:倒不是人说语言,反而是语言说人。当一个人出生后学着说话开始,就已经在被人类的语言程序所编辑、校正、琢磨、打造、赋形、开发、利用。人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赋予语言上的意义进而加以刻画和塑造,最后,性格、脾气、气质类型、思想观念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气质。福柯的“人之死”批判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化和意识形态对人的规训。而最终极的追问,还是会落到语言层面。安南作为哲学教授,他对哲学家关于语言的研究是了然于心的,因此,他对人类文化知识、语言的变异就非常敏感。在地球即将毁灭的大灾难来临之前,他的感受跟别人不一样。“词汇死了,知识死了,文字死了!思想死了!全死了,那么我们还是知识分子吗?我还是哲学教授吗?我还是哲学教授安南吗?”

安南本来想在末日来临的最后几天里宅在家里,在阅读中打发剩余时光,结果他发现,阅读是不可能的。“语言死了,词汇死了”,阅读怎么可能进行。“任何一个词语的尸体上都沾满了人类的自负和矫情。”“语言直接源于信心,语言源于信心,又激发信心。”而“人类的信心已死”,安南觉得人类没救了。“他想明白了,他突然就感到豁然开朗,他获得了一种放下的能力。”这是安南的顿悟。这样的小说,不但考验读者的阅读审美能力,更考验读者的心智和思想深度。

在后来的小说叙述中,在展示末日灾难时,声波的消失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类社会靠语言交流而结成,其全部社会关系中,语言的作用不言而喻。声波消失了,声音也消失了,语言也消失了。这意味着在这个众声喧哗的社会,人在某种程度上的“死亡”。

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很明显的。在现实生活中,词汇肯定不会死亡,语言也肯定不会死亡,但它会被改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被改变就是死亡,这就是语言的“忒修斯之船”。当下所流行的各种互联网语言改变了语言本身不证自明、约定俗成的定义,使语言的表意变得变幻莫测,莫衷一是。有学者撰文谈到“语言腐败”的问题,“语言腐败”指的是具有话语权的人出于经济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目的,随意改变词汇的含义,甚至赋予它们与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的含义,操纵人心。语言腐败的现象自古有之,但在20世纪之后,特别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更加肆无忌惮。北大教授张维迎在《语言腐败及其危害》一文中指出语言腐败的严重后果:首先,语言腐败严重破坏了语言的交流功能,导致人类智力的退化;第二,语言腐败导致道德堕落;第三,语言腐败导致社会走向的高度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

在作家陈继明的笔下,安南教授的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语言的死亡为我们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敲响了警钟。开搏击馆的凌千里从小重山下来,在回馆的路上遭遇球形闪电受伤,从医院回到家中后,脑门上的伤口开始痊愈,精神状态也有很大好转,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开始叽叽咕咕说胡话。在回到四维世界后,他开始穿越时空的阻隔,回到他的前世,漫溯他前世的种种历程和遭遇。“从旧石器时代拉着弓箭打猎的我,到扛着石头修长城的我,再到越战时期开飞机的我,再到和关广文成为同门徒弟的我。”这似乎不是凌千里的个人经历,而是由个人经历串起来的整个人类史。

在四维的世界里,凌千里被一个时髦的年轻人引领开始走入“时间的缝隙”。“时间的缝隙”是什么?作者是这样解释的:“打个比方,电影通常是以每秒24格放映的,这个速度正好是人的大脑处理图像和信息的速度,也是人感知世界的速度。但是,如果让放映速度成倍地慢下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看电影的人就会看见原来看不见的一些内容,比如,一些遗憾、一些拍摄瑕疵、一些稍纵即逝的细节,甚至一些一闪而过的人物……”此时的凌千里“在时间的缝隙里”重新回顾他前世今生所干过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所干过的坏事,所犯下的罪恶:2600多年前,以吴国要离的身份刺杀庆忌;在越战中作为美国大兵,比赛杀人枪杀七名越南百姓;5年前打死一名卡车司机并伪造作案现场,掩盖犯罪事实……诸如此类,不管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行为动机如何,但作为一个个体的人,都会经历时间的洗礼和考验。他不堪回首这些在“时间缝隙里”犯下的难以饶恕的罪恶,这是何等震撼人心的启示。

“时间缝隙”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它表征着时间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存在。一个人的“时间缝隙”就是他个人的心灵秘史,那些不可告人和面对的罪恶大多潜藏在这个“时间缝隙”里,相对于明面上的历史,它构成了一种另类的个人史,更具原型和本质意义。因为表面上的历史往往会被涂脂抹粉地修饰,从而面目全非。而“时间缝隙里”的历史则是真实的,它映照的是游离于灰色地带的人性秘密,它为我们探寻人性真相提供可能。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演进,表层历史虽然以各种各样的色彩涂抹成各种光鲜的外表,打上了自表正义或者正当的理由。但历史与人的“时间缝隙”一样,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特别是征战杀伐、血污和肮脏,往往成为时间深处人类历史的另一个隐秘的版本,它触目惊心,振聋发聩。虽然它不为人知,但却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着人类历史的进程,这应当是作者在这部作品中留给读者的思考。

灾难过后,凌千里做的第一个决定是回宛城立即去自首,他无法再忍受良知和不安的折磨,他要接受惩罚,赎回在人类历史上所欠下的所有罪孽。他为自己赎罪,其实是在为人类赎罪。凌千里这个人物的塑造,是想象奇特、构思精巧、拷问人性、直击灵魂的。

总之,《0.25秒的静止》表现出了强烈的精神囚禁、精神恐惧和精神逃离的欲望。而这种逃离,作者给出的唯一思考路径就是地球的毁灭与得救。只有得救,方可重生。

就像声音的消失和复返一样,语音标识着人类存在之必然,它的起死回生也就意味着人类的得救和重生。陈继明以一个巨大的隐喻,展示了一个人类得救涅槃的“场景”。他渴望一个真实的世界,在那里,大自然获得重生,人性的光辉得以重现,每一个人都可以回归人的本质。但是,问题在于,他把人类得救的机缘指认给了一颗黑矮星撞击地球这一几千万年才可一遇的偶然事件。这个可能仅仅是出于叙事策略的需要而已。人类的得救还得靠人类自己,就如人类创立宗教一样,“人的信仰决定了神的存在,而不是神的存在决定人的信仰。”从这一点说,这场魔幻现实主义悲剧,因其0.25秒的静止而被成功改写,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刻而难忘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5879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