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 / 多洛塔·科别拉 / 休·韦尔什曼《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倾洒灵魂的色彩

多洛塔·科别拉 / 休·韦尔什曼《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倾洒灵魂的色彩

梵高:倾洒灵魂的色彩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多洛塔·科别拉 / 休·韦尔什曼

当代艺术家都得感谢梵高及其悲剧,他让人们觉得不能错过任何一个艺术家,无论他是天才还是骗子。所以我们现在对当代艺术持极端宽容态度,观众微笑着看天才们的游戏和骗子们的表演,彬彬有礼地鼓掌,心照不宣地赞许。我觉得是个好事,最少保证了新时代的梵高不会饿死。

但艺术市场在当代近百年的资本苦心运作之下,已经圣殿化了自身,它成功地转化了人们对一两百年前梵高等穷艺术家的负疚感、强化了人们对高深艺术的自卑感,因而得以垄断艺术标准话语权。这是梵高隐形的、不断被榨取的剩余价值。

这其中,又有通俗文化的助力。欧文·斯通的畅销书《渴望生活:梵高传》是一部半虚构的传记小说,是最早在民众心中奠定梵高的悲剧形像的,接着是根据它改编的电影《星月夜》,极尽老派好莱坞言情剧煽情之能事,感觉梵高成了一部伦理片的受害人主角,而不是一个前卫的艺术家。

但梵高,首先是一个在视觉上的革命者,最新这部梵高电影《至爱梵高》,卖点唯一所在也只是其形式:一百多个画家模仿梵高风格把一部平庸的艺术家外传动画化,这点表面上保证了梵高的视觉盛宴的革命性之延续。其他假以死因推理的面具出现的剧情,不过还是印证着大众对传奇的期待远胜于艺术,里面基本没有一个角色或者一句台词提到梵高的绘画给他们带来的感受,都是说这个人如何如何。

电影动用了100多个画家来模拟梵高的画作,并后期转动画,然而也只不过是形式大于内容,此片更像一部脑补的悬疑剧。

那我来撇开梵高个人传奇谈谈梵高艺术吧。我初识梵高之魅力,在二十多年前,买到一本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开本梵高画册,印刷不精美,但比起我以前在杂志上零星见到的已经算奢侈。我待在家里反复地细读,端详每一笔触每一色块的变化,迷醉不已。当我合上书本走出家门,世界笼罩在霞光中,突然变幻无穷,所有的颜色都获得了加持,更加鲜明狂野地冲到你的眼前,所有灰头土脸的现实都像被魔雨洗过一番,重新拥有了自己被爱的理由。

后来,我到阿姆斯特丹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梵高美术馆。享受梵高的盛宴之余,发现了他这种秋天的感觉沿传自他最喜欢的画家米勒,不过米勒的秋天晚祷更带有一点萧瑟之意,向晚意不适之感。梵高可不管,他就张扬秋天的飨宴,甚至越接近他生命的尾声他越放纵,那些作于精神病院和自杀前的大幅油画,一笔笔四散的小色斑,就像深秋的落英缤纷,把一个人的生命如潮浪推向高潮。

梵高心藏大爱,他竭力用貌似笨拙的方式去排遣出来——因此即使面对一个邻居老太太、一个色衰的流莺或者一间乏善可陈的疗养院,他都仿佛面对了一座圣堂,仿佛要把自己的灵魂全部的颜色倾洒其上。他的疯狂更接近古基督教世界那些神秘主义者的疯狂——他们都认为自己获得了与上帝交谈的技能,交谈的结果就是他们与上帝创造的世界融为一体,且看梵高的自画像,竟然与他那些舞动的丝柏、星空是一样构造的。

此片使用了两种画风进行制作,梵高出现的部分以黑白素描为主,对应其故事线的闪回。

晚期的梵高从神秘主义者蜕变成为艺术的圣徒,“神秘主义者和圣徒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停留于内在的异象,而后者将它付诸实践。”罗马尼亚旅法哲人萧沆Emil Cioran在《眼泪与圣徒》里如是说,我想,这起码解释了梵高的自杀——相比之下他死前的《麦田乌鸦》就是他最后的内在异象。

从早期的阴郁沉积,穿过中期的丰厚透亮,抵达晚期的灿烂绽放,浓得化不开的是一个孤独的人想要全部交托给你的默示之喧哗,这是一种生与死激烈辩驳的喧哗。

如果说《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的内容有什么有意义之处,就是它也延续了这种生死的思辨:年轻的邮局局长之子对梵高之死因的执迷,陷入了一种破案式的狂热中;但是梵高身边的人,尤其是最理解他的、也是艺术爱好者的加歇医生告诉了他,对于梵高,更重要的是他理解生之意义,他生活过,而不只是渴望生活。

偿还我们所不理解的梵高之债,并非需要一再的神话化他,也不要神化所有貌似怀才不遇的艺术家吧,理解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理解他们的选择与功利化世界的不一样,这也是这个世界获救的希望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5471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