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赵光义在得知兄长猝死的那一刻,面对近在咫尺的皇位却犹豫不前,他在担心什么?

赵光义在得知兄长猝死的那一刻,面对近在咫尺的皇位却犹豫不前,他在担心什么?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公元976年11月14日)夜,刚刚五十岁的宋太祖赵匡胤猝死于万岁殿。

历史上正当盛年却猝死的皇帝很多,像赵匡胤这样喜欢嗜酒的皇帝,突然死去本来也算不得什么奇怪的事,然而他死后继承皇位的并不是法定顺位继承人——他的儿子,

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登基后改名赵炅),

这就使得很多人都对宋太祖的真实死因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有了“烛影斧声”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也成为宋初宫廷中的一道无解之谜。

烛影斧声之事的真伪一直没有定论,但有很多人确信其事,

这大概是因为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后,侄子赵德昭、赵德芳先后离奇身亡,三弟赵廷美也郁郁而终,

太祖的宋皇后在死后也遭到不公平待遇。

文人的愤慨虽然令人感动,

可赵光义在得知兄长猝死的那一刻,面对近在咫尺的皇位却犹豫不前,

他在担心什么?

或许这桩发生在宋宫里的“疑案”,远非表面上看得那么复杂。

烛影斧声:一代雄主赵匡胤猝死,弟弟赵光义继位

扑朔迷离的雪夜,古怪的太后遗嘱,宋太宗和皇嫂宋皇后谁更可疑?

十月十九日雪夜,究竟发生了什么?

官修史书《宋史》并没有讲,只简略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然而野史、私人笔记却将此事讲得有声有色。

据北宋僧人文莹的笔记体野史《续湘山野录》里讲:

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北宋僧人文莹笔记体野史《续湘山野录》

十九日夜里京城忽降大雪,太祖赵匡胤见状命人召晋王赵光义进宫酌酒对饮,两人说了什么宫人也不知道,他们只看见屋子里烛影摇动,很像是赵光义离座退避,

兄弟俩直喝到三更方才尽兴,而此时殿外积雪已达数寸,宫人看见太祖手持“柱斧”,一边戳雪一边看着赵光义大声说:“好做,好做!”说完就回屋睡觉了,之后“鼻息如雷霆”,这一晚,赵光义也留宿在了宫里。

约到五更时分,宫人忽然没再听见屋内的呼噜声了,进去一瞧发现“帝已崩矣”,于是赵光义便即位了。

这就是“烛影斧声”的故事。

这段记载,使很多人对宋太祖的真实死因产生了怀疑,也使赵光义背上了“弑兄夺位”的嫌疑,

那么,宋太祖赵匡胤真的是被弟弟赵光义所谋害的吗?

史家对这一千秋疑案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扑朔迷离的雪夜,古怪的太后遗嘱,宋太宗和皇嫂宋皇后谁更可疑?

与文莹同时代的北宋名臣司马光,在其《涑水纪闻》中也记载了此事,不过与文莹的记载相去甚远: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程德玄之误),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北宋司马光《涑水纪闻》

他直接给出了太祖的死亡时间是四更,赵光义当时不在宫中,宋皇后命宦官王继恩去叫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可王继恩认为太祖素来打算传位给二弟赵光义,于是私自决定去请晋王赵光义……

王继恩到了晋王府后,意外撞见擅长医术的程德玄正坐在门口,程德玄自称是二更十分有人叫门说晋王召见,可他打开门却没见任何人,这样反复三次,他怕晋王生病所以就跑来了。

王继恩觉得奇怪,但也没多想,便将皇帝驾崩的事情告诉给程德玄,两人一同进去见了赵光义,

赵光义的反应是“大惊,犹豫着不敢进宫,还说要与家人商议”,可王继恩很着急,催促说:时间一长,将为他人所有了,于是三人便踏着大雪步行进宫,

王继恩本来想让晋王等等,自己先去通报一声,但程德玄却觉得直接进去无妨。

而宋皇后见到赵光义后的反应是“愕然失色”,并且马上改口说:我们母子性命都交给官家了。

赵光义见皇嫂称自己为“官家”,也就将“官家”的身份居之若素了,一边落泪边回答:一定共保富贵,你不必担忧。

第二天,赵光义就即了皇帝位,是为宋太宗。

后来南宋学者李焘将文莹《续湘山野录》和司马光《涑水记闻》这两条记载,都收录在了他考证严谨的北宋编年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中。

越是难解之谜,越是引起人们的兴趣,

自此以后,史家对这一疑案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派认为,宋太宗即位并不存在篡弑之事;

另一派则认为,宋太宗做过手脚,可究竟做过什么又有各种不同意见。

那么,事实究竟可能是怎样呢?

皇位近在咫尺,赵光义为何犹豫不前呢?

扑朔迷离的雪夜,古怪的太后遗嘱,宋太宗和皇嫂宋皇后谁更可疑?

烛影斧声下太祖赵匡胤的猝死和太宗赵光义的继位,其内幕究竟如何,这是千古难解之谜。

从宋太宗在继位前后种种反常来看,似乎太宗跟这个宫廷疑案脱不开关系,不过仔细看这两个版本的故事,都存在很大疑点:

文莹《续湘山野录》里说赵光义留宿宫中,

可按照当时的宫廷制度,除了皇帝本人和尚未出阁的皇子以外,其他男子是不能夜宿宫廷的,更何况是皇帝的住所,赵光义为何不顾理法要留宿于“禁内”?

即使赵光义图谋不轨,为何还在这样明显摆脱不了嫌疑的情况下动手?

司马迁的《涑水记闻》也似乎有在为宋太宗辩解之嫌,怪异之处更多:

先说宋皇后(孝章皇后),她是赵匡胤的继后,没有生育,其年龄比赵匡胤的嫡长子赵德昭仅小一岁,

不过即使宋皇后在仅存的两个继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中(嫡长子赵德秀、嫡三子赵德林早亡),更为偏爱小自己七岁的赵德芳,

嫡子赵德昭还在世的情况下,她凭什么“废长立幼”擅改宗法?

显然,赵匡胤也不会糊涂到跨过嫡子将皇位传给从未参与过朝中政务、又是庶子的赵德芳。

而且丈夫刚咽气,宋皇后竟毫不迟疑地改口,称为赵光义为皇帝的专称“官家”,这似乎不该是一位出身于三朝国戚之家的皇后能做出的事。

扑朔迷离的雪夜,古怪的太后遗嘱,宋太宗和皇嫂宋皇后谁更可疑?

再说王继恩和程德玄二人不可思议的言语,诸如“事久,将为他人有”、“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之类,

仿佛赵光义再晚一步进宫,皇位就成别人的囊中之物了一般,

再看赵光义的反应,所谓“与家人商议”不过是托辞,赵光义的正妻符氏当时已去世,新夫人李氏还没有过门,这样的大事他怎么可能和妾室或者几个年幼的孩子商议?

可皇位眼看近在咫尺,赵光义为何犹豫不前呢?

而王继恩嘴里的“他人”又是谁呢?

司马光作为一个严谨的历史学家,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他记载的这段应当有较高的可信度,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段史料,

有没有可能,因为王继恩这个变数出现,是赵光义捡了个便宜坐上了皇位呢?

宋皇后的来头真是不小,三朝国戚之家

扑朔迷离的雪夜,古怪的太后遗嘱,宋太宗和皇嫂宋皇后谁更可疑?

其实就赵匡胤猝死这件事来说,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可不仅仅是赵光义,还有最后“吃了大亏”的宋皇后。

赵匡胤之死,即使疑点重重,无非是两个死因,要么是正常死亡,要么是非正常死亡,

可无论他的死因是什么,很显然的一件事是:与赵光义争夺北宋江山主宰权的人,正是这位宋皇后。

前面我们说到这位宋皇后出身于三朝国戚之家,

母亲是后汉太祖刘知远的女儿永宁公主,父亲宋偓不仅是左卫上将军、忠武军节度使,还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外孙、义宁公主之子,

出身于这样一个显赫家庭的宋皇后,为何会做出欲立赵德芳为帝这样略显愚蠢的举动呢?

要知道,即使赵德芳继位,倘若没有朝臣的支持,也没有自己的实力,根本是得不到认可的。

很显然,宋皇后有这个底气,

其父宋偓是北宋功臣,家族兄弟多且都非富即贵,膝下九子十五女,不说长女嫁给了宋太祖,其余的女儿也大都嫁入了将门贵胄之家,

难怪连《宋史》都忍不住感叹宋家“近代贵盛,鲜有其比”,

单从这一点来说,这位宋皇后的来头真是不小,她嫁给宋太祖时是17岁,宋太祖去世时25岁,这八年竟没有生育,也不排除宋太祖不想让她生育的可能,

毕竟这样的家族,这样的实力,换成哪个皇帝都要掂量一下。

所以,她是有实力扶持一个皇子坐上皇位的,

虽说宋太祖驾崩后,宋皇后并没有立即宣布皇帝的死讯,而是让王继恩先将皇子赵德芳召进宫,这也是政权交替时常见的事情,让继位人先行入宫,

不过她没有按照常理——去找年龄更大且是嫡子的赵德昭,反而想让庶子继位,

从这一点来说,

她的目的也昭然若揭:她想通过庶子赵德芳获得更多的尊荣,甚至可能想通过操纵幼帝,从而谋夺赵家江山…….

赵光义疑心的“布局者”是谁?

扑朔迷离的雪夜,古怪的太后遗嘱,宋太宗和皇嫂宋皇后谁更可疑?

我们再回顾一下,赵光义得知王继恩来意时的表现:

大惊——太过突然,他根本没想到兄长会突然死去。

犹豫、不敢行——当时的时间是深夜,倘若无诏进宫,这可是大罪,赵光义这个表现无疑是说明他当时在犹豫这是不是个圈套。

显然,他不信任王继恩,这反倒说明王继恩与他之间不存在合谋一事,

不过程德玄徘徊在晋王府门口,这点显得很突兀,

他半夜被“某人”叫门才起身前往晋王府,到了门口不进去可能是怕自己听错门外的声音,担心会打扰赵光义,这看似合乎情理,

可三人进宫后,王继恩本意是自己先进去通报,但程德玄却不顾规矩出言让赵光义直接进入寝宫,

这一点比较微妙,他是一个赵光义亲信幕僚,他就不担心寝宫内设有埋伏会对赵光义不利吗?为何撺掇赵光义直接进去不必通报呢?

这反倒像是他确定寝宫内很安全,王继恩没有搞什么花样,他又哪里的底气呢?

要说赵光义的疑心这是个圈套,到合乎常理,

只不过他当时疑心的“布局者”是谁,到值得说一说,

能在宫中布局的人,显然除了赵匡胤这个皇帝,还有掌管后宫的皇后,

二人中,谁是赵光义的顾虑呢?

这也关乎一个问题:赵匡胤是否有意传位于赵光义。

赵匡胤,真的打算传位于弟弟赵光义吗?

扑朔迷离的雪夜,古怪的太后遗嘱,宋太宗和皇嫂宋皇后谁更可疑?

赵匡胤在家排行老二,老大赵匡济和老五赵光赞很早就去世了,赵光义比他小12岁排行老三,老四赵廷美比他小20岁,

陈桥兵变,据说是出自赵光义的“叩马而谏”,他是主要策动者,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是新本《太祖实录》的说法,而亡佚的旧本《太祖实录》中并无这一情节,

这反映出宋太宗有可能为了表明自己继位的合理性,而在史书上做过手脚。

北宋建国后,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主持京师达十三年之久,

这期间他没少为自己网罗文武人才,

有人考证赵光义的幕僚共有66人,一行人出行的时候“灿若图画”,京城老百姓们经常赞叹说“好一条软绣天街”,

足以见得,赵光义在这十来年里,一直在培养自己的势力。

不过,赵光义虽然一直风光,也备受兄长重用,可他在朝中也被一人压制得死死的,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宋初一代名相——赵普。

赵普凭借着自身卓越的才智,不损一兵一卒就让赵匡胤坐上了皇位,其后又屡出奇谋,帮助赵匡胤稳固了统治,

说他老谋深算不为过,手段高超过硬,名副其实的能臣。

赵普爬上权位的时间虽比赵光义晚,但是他自乾德二年(964年)起也独相十年,权位还在赵光义之上,

两人此前的关系也算是比较密切的,可赵普独相后,或许是因为察觉到了赵光义的韬光养晦,他时不时地要找一找赵光义的麻烦,

而赵光义也是越看赵普越碍眼,当然也不会善罢甘休,

两人一边上演着“塑料兄弟”的戏码来维持可表面上的情义,一边又安排各自的小喽啰们去打压对方的小喽啰…….

由于赵普权位高,赵光义一方吃得亏多。

不过到了开宝六年(973年)八月,赵普被宋太祖罢相,而赵光义却被进封晋王,这个信息很关键,

封王是皇位继承人必不可少的一道光环,尤其是赵匡胤并没晋封过两个儿子为王爵的情况下,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宋太祖有意传位于弟弟赵光义,而赵普很可能此前阻挠过此事,所以使得宋太祖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当时宋太祖膝下只剩下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开宝六年的时候赵德昭已经22岁了,赵德芳14岁,可北宋都建国13个年头了,

按常理来说皇子出阁即封王,也早该立太子了,可为何赵匡胤至死都不曾立过储君,也没晋封过两个儿子?

很难说宋太祖没有传位于弟弟的想法,

后周世宗即位前就是晋王兼开封尹,赵光义的上位与周世宗是如出一辙……..

扑朔迷离的雪夜,古怪的太后遗嘱,宋太宗和皇嫂宋皇后谁更可疑?

再说北宋当时的境况,并未完成统一,还有个据守晋阳这个地形险要又被自古称为帝王龙兴之地的北汉存在,

赵德昭虽已成年,

但也仅被任命为以节度使兼“同平章事”这种位高无权、被称为“使相”的虚衔,显然赵匡胤似乎没有重点培养儿子的举动,只是一直让他在朝堂里“实习”,

就政治待遇来说,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与叔父赵光义有着天壤之别,

赵光义在京城里如此惹眼,身为皇帝的赵匡胤岂会一无所知,可足足十多个年头里,他虽然任由赵普与赵光义明争暗斗,可到底还是提拔了这个弟弟,

此外,赵光义在封王之前,碍眼的赵普也被“搬”开了,赵普此前数次被检举有贪赃枉法之嫌却都不了了之,为什么这次赵匡胤非要处置他不可?

说是处置,可比起别的官员,赵普的惩罚实在是轻得太多了,仅仅被扫地出京,虽说赵匡胤念及赵普的功劳以及两人之间的情分,没忍心重惩,但谁又能说不是为了弟弟扫清皇权路上的障碍呢?

总之,种种迹象表明,赵匡胤有意传位于弟弟,只不过没来得及进入下一个程序就猝死了。

这样看来,

王继恩冒死违抗宋皇后的旨令,不召赵德芳却私自决定去找赵光义进宫的理由倒也合理了,

而赵光义在犹豫什么也就清晰多了——显然他觉得赵匡胤没有理由给他下个圈套,恐怕他担心的正是宫中的宋皇后。

宋太祖死于谋杀的可能性不大,宋皇后和赵光义都没事先做过安排

扑朔迷离的雪夜,古怪的太后遗嘱,宋太宗和皇嫂宋皇后谁更可疑?

综上所述,其实宋太祖死于谋杀的可能性不大:

一是宋皇后的表现,虽然她有私心,但从她事先没有安排赵德芳在宫外等候这点来看,她没有什么嫌疑,倘若是她下了毒手,赵光义也不会隐瞒于史,

到是她见到赵光义时说“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于官家了”,这句似乎指向了一点:赵光义下了毒手,宋皇后才会担心自己与儿子们的性命。

不过也有可能是赵匡胤死得太过突然,以至于宋皇后怀疑是赵光义做的,所以脱口而出。

二是晋王赵光义,就当时种种迹象来说,他早已被视为皇位继承人,何必多此一举要落个弑兄的骂名呢?尤其是天下还未平定,赵光义不至于愚钝到先冒风险夺皇位吧?

至于兄弟二人的关系,或许不如表面上看那么和谐,赵光义能否坐上皇位都有发生各种变数的可能,但是从赵光义成了晋王到宋太祖去世,三年来也不见宋太祖有改变心意的举动,起码给儿子封个王位总归可以的,可他并没有,这意味着赵光义也不至于担心出现变故而弑兄夺位。

除了这两个嫌疑最大的人,也不像有哪个势力谋划的痕迹,但凡阴谋总得有个“后招”吧,除了赵光义,也没见谁在此事上获利丰厚,

所以,宋太祖有很大可能是突发某种疾病猝死,以至于宋皇后和赵光义都没事先做过安排。

很多人怀疑王继恩此前被赵光义收买,后来在太宗一朝过得春风得意,

可就算是王继恩没与赵光义勾结,他在太宗继位问题上也是出了大力的,他的选择成了至关重要的因素。

也有人说程德玄是赵光义安排毒杀太祖之人,可皇宫戒备森严,程德玄怎么可能在深更半夜瞒过所有人去实施毒杀计划呢?

程德玄虽然懂医术,但他的身份却是晋王身边的幕僚,他之所以出言建议赵光义直接进寝宫,估摸着想到事发突然,宋皇后也来不及布置什么圈套,也不想给宋皇后丝毫准备的时间,因此不再顾及礼法直接让赵光义占上先机。

还有人质疑,据《宋史·马韶传》说,擅长占星之术的马韶曾于十九日晚上来见过程德玄,并且告诉他“明日乃晋王利见之辰”,如果不是赵光义集团谋划了赵匡胤的死亡,马韶、程德玄如何会像事先预知?程德玄甚至还跑到晋王府门口彻夜长坐,无法难圆其说。

其实,这很可能是太宗继位时为了渲染神秘力量的预知,来增加君权神授、天命所归的一种手段,

赵光义如此费尽心机的缘由是——从他在 “烛影斧声”的那一天登临帝位起,关于他继位的质疑声,一直就没断过。

而这质疑声打哪来的?

或许与宋皇后一方脱不开干系。

按照以往赵匡胤的做法来说,明眼人都知道下一任新君很可能就是赵光义,

赵匡胤猝死后,即使没留下明面上的书文,“烛影斧声”的故事流传于后世,大约是南宋时期才把此事议论为一桩谋杀案,不见得当时人们就怀疑是赵光义对赵匡胤下了毒手,

但从宋皇后的举动来看,怕是只有损失利益的宋皇后一方认为太祖死得莫名其妙,而赵光义有重大嫌疑,

可无论赵光义是否下了毒手,这个背景雄厚的家族显然没了地位上的优越,他们只有再想办法把宋皇后名下的继子重新推上皇位才能恢复家族荣耀。

一份怪异的杜太后遗嘱——金匮之盟

扑朔迷离的雪夜,古怪的太后遗嘱,宋太宗和皇嫂宋皇后谁更可疑?

前面说到赵普被罢相后离开了京城,直到四年后的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他被宋太宗召回京城,不过他只被授予“太子少保”这个荣誉称号,并未被安排什么实质性官职。

此前赵普虽然错过了京城发生一件天大的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猝死,

但回京后的他却经历了另外两件大事:

一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祖的嫡子赵德昭自刎而死;二是,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宋太祖仅剩的唯一一个儿子赵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了。

说起来赵德昭之死也是扑朔迷离,

据说宋太宗北征契丹时因中箭溃逃,宋军夜惊,不知太宗所在,便有人准备拥戴随征的赵德昭,事后太宗得知此事后,对怀念太祖的潜势力耿耿于怀,于是在赵德昭提醒他奖赏功臣时,忍不住出言训斥说“等你做了皇帝,赏也不晚”,结果赵德昭回去后就拔剑自刎了,

姑且不论此事有没有阴谋的味道,起码我们能得出这样一个信息:朝中仍有人对赵光义继承皇位表示不服。

而赵德芳之死更模糊了,《宋史》只说了三个字“寝疾薨”,究竟是什么病夺走了才刚22岁的生命,史书并未提及。

就在赵德芳去世的同一年,太宗的亲信柴禹锡、赵镕等告发秦王赵廷美骄奢恣肆、图谋不轨,赵普趁机上书太宗,之后赵普再度拜相,同时一份怪异的杜太后遗嘱浮出水面——也就是漏洞百出的“金匮之盟”。

扑朔迷离的雪夜,古怪的太后遗嘱,宋太宗和皇嫂宋皇后谁更可疑?

据说杜太后病危之际曾命赵普进宫,其后杜太后要求赵匡胤死后将皇位传给弟弟,并且要赵普当鉴证人,

这份遗嘱最直接的效果是——让宋太宗的后人坐在皇位上理直气壮了不少。

可也正是这个“金匮之盟”,又为宋初的历史上增添了一笔糊涂账,由于原文从未见诸史书记录,转述的记载也颇有出入,让人不由的怀疑“金匮之盟”是否真有其事,也可能是太宗的后代在修纂史书上“画蛇添足”的一笔,

不过,更为奇异的是,太宗与赵普这对昔日的冤家竟然能捐弃前嫌,走到一起来了。

这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

太宗受到的阻力应该不小,否则他不会不计前嫌召回赵普这个政治高手来当帮手;

而赵普又图什么呢?是为了改变自己“日夕忧不测”处境吗?

赵普既然是太后遗嘱的“见证人”,倘若为了荣华富贵,为何要等到太宗即位六年后才借此事东山再起?六年的时间里,自己分明失势,为何不早早就上书言明以邀主欢呢?

假如赵普再度拜相与这不知是否存在的“金匮之盟”没有关系,那太宗重新启用赵普的缘由是什么呢?太宗面临的政治压力又是什么?

显然,不会是弟弟赵延美,恐怕当时朝中能撼动太宗皇权的,也只有宋氏一族了。

我们再看宋皇后在太宗朝的处境。

宋皇后在太宗朝的处境

扑朔迷离的雪夜,古怪的太后遗嘱,宋太宗和皇嫂宋皇后谁更可疑?

宋太祖暴毙后,由于是弟弟赵光义继位,宋皇后身为皇嫂,无法成为皇太后,因而上徽号为开宝皇后,次年命她移居西宫。

雍熙四年(987年),又命她移居东宫,至道元年(995)四月,宋皇后去世。

也就是说,宋皇后生前性命无忧。

再看宋皇后的父亲宋偓的仕途,

在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被太宗加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使相(虚衔),没被重用,

但是到了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偓随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北汉,又从征幽州,这也是中箭溃逃失联的那次,再回顾一下前面说的,太宗失联后军中有人拥立赵德昭,这部分人是不是有可能是宋偓的部下呢?

此后,宋偓一直被太宗安排在地方,知沧州、迁任同州节度使,其中的深意不言自喻,

直到太平兴国九年(雍熙元年,984年)才再度被召回朝中任右卫上将,这一年也比较不同寻常,太宗仅存的“威胁”已消除——赵廷美谪居房州,郁郁而卒。

如果说以上资料不足以说明什么,那就再说说宋皇后去世后,太宗的薄情举动:

宋皇后去世后,太宗却不为皇嫂穿丧服,也不让群臣临丧,完全不合宋氏身为前朝皇后应享有的礼仪。

当时有个翰林学士王禹偁觉得这不合礼数,私下里对宾客抱怨: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谁知这事竟被捅到太宗面前,结果是王禹偁坐讪谤遭贬,出知滁州。

太宗薄情的做法岂止这些,

宋皇后好歹是他的皇嫂,也是一国皇后,死后梓宫迁于故燕国长公主(宋太祖妹)府第,权殡普济佛舍,不仅没与赵匡胤合葬,她的神位也不许入太庙,最后仅仅将她陪葬在了太祖陵墓之北,神位享于别庙。

直到宋神宗登基后才把宋皇后的牌位挪进太庙。

扑朔迷离的雪夜,古怪的太后遗嘱,宋太宗和皇嫂宋皇后谁更可疑?

这看起来很像是太宗对皇嫂宋皇后一直很忌惮,在她生前不敢造次,死后才敢发泄压抑许久的怒火,

虽然史书上说宋皇后性情柔顺好礼,称她每当太祖退朝要穿着礼服去迎接,还亲自为太祖制作肴馔,

能让太宗如此薄情对待,怕是这位皇后远不如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可即使宋后在太祖去世当夜有过私心,但时隔多年,完全不至于落得这样惨烈的报复才是,

或许,在太宗一朝,这位前皇后或者她的家人,也做出过拿赵德昭、赵德芳等人作为筹码的事来也未尝不定,

碍于宋皇后的家世,赵光义不敢造次,只能在她死后泄愤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4364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