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东吴的未来,并没有朝着孙权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孙家内部打得不可开交

东吴的未来,并没有朝着孙权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孙家内部打得不可开交

比起曹操和刘备,孙权的存在感要低得多,后世对曹操与刘备的一举一动都近乎“了如指掌”,

轮到孙权,印象最深刻的无非是他继承家业,

即使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关注点最高的还是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孙权反倒成了“绿叶”,

就连陈寿在编纂《三国志》时,

也将孙权之死,称之为诸侯使用的“薨”字

要知道他可是把曹操和刘备之死,分别冠上了“崩”和“殂”这两个君主级别的字,

这么一对比,孙权生生就被拉低了一个层次

等曹操、刘备、曹丕、司马懿、诸葛亮等一众人物相继去世,孙权才算进入人们的视线后,

人们这才发现,原来孙权不比曹操、刘备单纯,

甚至将自己“隐藏”得更深……..

孙权的本事

原来孙权不比曹操、刘备单纯,甚至将自己“隐藏”得更深


孙权执掌江东的时候,年方十九。

但他的表现,可不像是个毛躁的小青年,行事作风沉稳、老练,是个能担当重任的人

孙家兄弟五人,老大孙策26岁遇刺身亡,临终前把江东基业托付给了二弟孙权,

这一年孙权19岁,老三孙翊15岁,老四孙匡年岁不详,还有个异母弟弟老五孙朗。

四个弟弟中,孙策最喜欢的是孙权,不仅打仗时带着,甚至打下江东各郡的时候,还让年仅15岁的孙权当了县长,

除了他们两兄弟年龄差距最小、话题交流比较多之外,

还一个原因是孙权打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聪慧,孙策每每跟孙权谈及谋略,这个弟弟说出来的话总让孙策觉得自己不如弟弟,

更重要的原因是,孙权很像父亲孙坚,也很像孙策自己

哪方面像呢?

我们看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手底下都有一批文臣武将来辅助他们打天下,

显然,自己即使有大才干,想要有一番大作为,自然是少不了倚仗得力、忠心的好帮手。

换句话说,想撑起诺大的家业,举贤任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否则光凭着孙家这个普通的小门小户,如何能到驰骋江东的地步呢?

孙坚、孙策都抓住了打天下的这个要领,

孙权身上也同父兄一样,具备这一特长,他不仅有本事把父亲孙坚的老部下、兄长孙策的部下都能团结在一起,还有本事让他们继续出死力。

原来孙权不比曹操、刘备单纯,甚至将自己“隐藏”得更深

孙策在世的时候,负责打理江东大小事务的是张昭

张昭是徐州彭城人,很有才干,也有文人的气节,此前徐州刺史陶谦想启用他,还把他选拔为了茂才,谁知张昭老哥是一点也不领情,他也因为此事得罪了陶谦被关进了大牢,

后来经好友赵昱援救,他才重获自由,之后张昭便离开了徐州,跟着其他难民流亡到了江南,

孙策开始平定江东之时,就找上了张昭,对他也十分敬重,还跑到张昭家里“升堂拜母”,把张昭弄得不好意思不“出山”了,就这么成为了孙策有力的辅助。

张昭办事的确很有条理,孙策一直将他看作自己的“管仲”,临终前亦将弟弟孙权托付给了张昭,还留下遗言: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等于告诉张昭,若是孙权不能担当重任,你来担当,万一事情不能顺利,‘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孙权接管江东后,一点也没因兄长的遗言对张昭起过疑心,他依旧重用张昭,每次出征都会留张昭镇守后方,总领府署的事务,而且因为张昭是旧臣,孙权对他也格外厚待

原来孙权不比曹操、刘备单纯,甚至将自己“隐藏”得更深

孙策留下的旧臣,除了张昭,还有周瑜。

孙策和周瑜之间不仅仅是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在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周瑜出了不少力,他本人和孙策也是“总角之交”,

孙策去世的时候,周瑜没在身边,而是在巴丘,他来奔丧后就被孙权与张昭留下来辅佐孙权,

这个时期的孙权,但凡大小事务都会找张昭、周瑜商议。


建安七年的时候,曹操以朝廷的名义要求孙权送一个儿子到许县当“任子”,也就是人质。

这件事对孙权来说十分为难,可谓是大事一桩,送过去吧儿子就面临着生命危险,不送过去吧就是公然违抗”朝廷“的命令,可眼下江东还不是能跟曹操翻脸的时候,

孙权问张昭该怎么办,张昭也没了主意,孙权想了想,就带着周瑜去见自己的母亲吴夫人

周瑜本就跟孙策是发小,老太太也很喜欢这个周郎,向来把他当作儿子看待,

周瑜在老太太面前也是敞开天窗说亮话,他不同意送“任子”过去

理由是:曹操若是捏住了孙权的儿子,到时候若是又让孙权去许县,孙权又该如何选择?必然很被动,倒不如就此拒绝,反正孙权已经有了东南半壁,还怕什么?

孙权自己没有想法、没有主意么?

其实孙权这个举动挺微妙的,他必然是不愿意送儿子过去的,可他不确定孙策的旧部愿不愿意跟他冒这个风险,于是把周瑜拉到老太太面前,说白了就是表明把周瑜当作自家兄长看待,

当然,他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最终也没送儿子过去,不过曹操正忙着对付袁家,还没打算从江东下手,

由此可见,孙权早年十分懂得隐藏自己的心思,后来在赤壁之战前,也是如此。

当然,这与当时他所处的境况息息相关。

得到父兄旧部的认可

原来孙权不比曹操、刘备单纯,甚至将自己“隐藏”得更深

孙家虽然打下了江东六郡的基业,但实际上孙策的发展进程太快,并未妥善处理好与江东士族的关系,

他留给孙权的并不是个稳定的政权,如果不是突发意外,很可能孙权也不会成为继承人。

孙权年纪虽不大,但对整个局势看得却十分清醒,他深知想要真正地立足江东,首先要得到父兄旧部的认可,稳定他们的人心,

作为一个意外接盘的人,孙权根本没有自己的班底,也没有经受继承人培养的过程,

他面对的局面,远比表面上看得要复杂得多,

因此,孙权摆出”你们说了算“的姿态,避免了政权交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麻烦,

而他也在周瑜、张昭的辅佐下,逐渐向着巩固江东统治的方向发展。

此外,他还有了一个重要收获——周瑜将鲁肃推荐给了他

说起来鲁肃也是个财主级别的人,为人也十分慷慨,他曾卖了自己的地来救济灾民,

还给周瑜送过米粮,让他拿去救济灾民,也是这个缘故,周瑜和鲁肃成了好友。

原本鲁肃被袁术请去做了县长,袁术的为人在当时的口碑向来不怎么样,

鲁肃失望之余就带着族人离开袁术投奔了周瑜

周瑜投奔孙策的时候,鲁肃并没有跟随,当时也有人劝他去投奔曹操,鲁肃本来是同意的,

谁知周瑜抢先一步”已徙肃母到吴县“,把鲁肃的母亲接到了吴县,好一番劝说让他来投奔孙权,

就这样,鲁肃带着周瑜的推荐信来到了吴县

鲁肃的到来,对孙权来说好比打着瞌睡来了枕头,别提多惊喜了。当然,这是在他们密谈之后。

当时孙权问鲁肃,有什么良策助他成就齐桓、晋文那样的功业,

鲁肃也不含糊,提出了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吴中对”,大体内容跟诸葛亮的“隆中对”差不多,不过鲁肃比诸葛亮早提了七年,

两者最大的差别是,鲁肃的着眼点很明确,那就是“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

诸葛亮的目标却是匡扶汉室,

实际上汉室已衰,历史的车轮也不可能倒退,所以从这一点来说,鲁肃的眼光更长远一些。

原来孙权不比曹操、刘备单纯,甚至将自己“隐藏”得更深

更重要的是,鲁肃劝孙权“建号帝王”,这简直是劝孙权造反,虽说许县的朝廷是曹操把持,可汉献帝毕竟是名正言顺的皇帝,那个时候即使这些枭雄都想称帝,但谁会把心里所想的说出来呢?

不过,显然鲁肃的这番话,把他和孙权之间的“窗户纸”捅破了

要不说为啥后来孙权很是倚仗鲁肃,即使张昭多次非议、诋毁鲁肃,建议孙权不要重用他,孙权都置若罔闻,

因为鲁肃的一番话说到了孙权的心里,他对鲁肃也充满了期待。

不过,即使鲁肃说得如此坦诚,孙权依旧没有透露内心所想,只是敷衍说:我如今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

有句大俗话说得好,嘴上说“不要”,行动却很诚恳,

在这之后,孙权其实是完全按照鲁肃的建议,一步一步去做的,一点也没含糊。

然而,孙权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拉拢了父兄的旧部,可有一个人着实惹怒了孙权,

这就是李术

李术之叛,终全孙权威名

原来孙权不比曹操、刘备单纯,甚至将自己“隐藏”得更深

李术是汝南人,孙策在世的时候让他做了庐江郡太守

这个人属于很不靠谱的一种,他当时依附孙权,应该是惧怕小霸王的威名,内心多半是不服气的,

倘若孙策没有意外身亡,早晚这个李术也会闹出乱子来,

待孙策去世,李术觉得孙权不过是个毛头小子,根本不将他放在眼里

当时有不少人叛逃,统统都被李术收留了,这让孙权很恼火,

但他不动声色,没有采取强硬的行动,而是写了封信给李术让他交出叛逃的人,来试探李术的心思,

结果李术不仅违抗命令,甚至还大喇喇地回信给孙权说: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

李术哪来的底气敢这么挑衅孙权,亦或是他背后倚仗着谁?

有人推测他很可能是受江东士族唆使,去试探孙权,其实这种推测不是没有根据的。

这就要说到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很少有人将这首诗和三国历史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刘兰芝和焦仲卿结婚、分离、殉情发生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他们又是庐江郡人,

这个时期,庐江郡太守陆康已死,而袁术食言并没有兑现任用孙策做庐江太守的承诺,而是安排了刘勋做太守,

公元199年的时候,孙策打跑了刘勋,安排李术做了太守。

这首诗中有这么一句: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也就是说,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后,又被兄长逼其改嫁,因为太守来提亲了,

诗中的“太守”,很可能就是当时的庐陵太守李术。

原来孙权不比曹操、刘备单纯,甚至将自己“隐藏”得更深

李术求娶刘兰芝这个举动挺奇怪的,按理说在古代世俗观念里,被婆家赶回娘家的女子是不大好嫁人的,跟寡居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李术也不像是个活得很通透的人,实际上这首诗里也给出了缘由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这是刘兰芝的嫁妆,不说别的,单说大大小小的箱子就有六七十个,里面的东西都各不相同,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收藏其中,

这么多东西,刘兰芝表示自己不要了,让焦仲卿等待以后有机会施舍给别人……..

由此可见,刘兰芝的家境不是一般的富有,很可能刘家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也就是说,李术试图拉拢江东士族,虽说这桩婚事是因刘兰芝为情赴死而告吹了,但他应该成功笼络了江东土著,

否则单凭他一个外地来的小太守,哪来的底气跟孙权翻脸呢……..

显然孙权对此也有所察觉,而且,他在这件事上毫不掩饰地表现出了孙家男儿嗜血的本性:

是岁举兵攻术于皖城。术闭门自守,求救于曹公。曹公不救。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余人。

孙权下达了屠城的命令…….

并且他在发兵前就给曹操写了封信,大体内容就是自己讨伐李术是“进为国朝扫除鲸鲵,退为举将报怨仇”,

此前李术杀掉了扬州刺史严象,严象曾经选拔过孙权为茂才,孙权将严象视作恩人,严象还是曹操任命的人,

等于孙权从情理上将曹操与自己拉在了一起,随后孙权就发兵攻打李术,他要”杀鸡儆猴“,

李术派人向曹操求救时,曹操只能置之不理。

李术之叛,终全孙权威名。

这一年正是孙权刚接手江东基业的一年,十八岁的年纪,就能如此准确地估计当时的形势,

又能精准地把握曹操的心思,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建立了他的威望,锋芒毕露

简直与后来他在赤壁大战前犹豫不决、周瑜自荐后才下定决心的表现,像是两个人,

这才是孙权,沉着、果断、心思缜密。

启用江东士族

原来孙权不比曹操、刘备单纯,甚至将自己“隐藏”得更深

孙权还有一大亮眼的表现——启用江东士族

在孙策篇我们就说到当时江东士族的怨气是比较多的,否则孙策也不会被刺身亡了,

实际上,孙家和江东士族之间的恩怨不好化解,期间扯上了不少人命纠纷,

可孙权这个外来政权若想在江东真正立足,不得不去想办法解决两方之间的矛盾,不能任由他们一直不合作,

不过孙权并没有选择用武力征服,这是他聪明的一点,

为此他逐步任用顾雍、陆逊等人,让他们进入政治中心。

我们后世把早期跟随孙策起家的人叫“淮泗集团”,(多来自于淮泗地区)

大致分为三部分:

一是早先追随孙坚的部将,如程普、韩当、黄盖等;

二是跟随孙策平定江东的部将,如张昭、张休父子、周瑜、周泰、鲁肃等;

三是孙权一手提拔起来的部将,如吕蒙、甘宁等。

本地江东士族,则是“顾、陆、朱、张”吴郡四姓

原来孙权不比曹操、刘备单纯,甚至将自己“隐藏”得更深

孙权依靠淮泗集团建立威望之后,开始吸纳本土势力参与政权运转,此后江东的政权一直是这个格局,朝中两股势力并存,

实际上这对孙权的能力是有很大要求的,毕竟无论是淮泗集团还是江东土著,他们对自身利益都是有诉求的,这就意味着两者之间比人存在权力方面的冲突,

所以孙权在不同时期,会根据形势平衡两方的权力分配,着实考验他的政治智慧。

然而,随着周瑜、鲁肃、吕蒙等人相继离世,这种平衡被打破,淮泗集团实际上早就处于劣势的状态,

孙权在位五十二个年头,大部分时间里辅佐他的是顾雍、陆逊、步骘等人,

从姓氏上就不难看出,都是江东土著

后来孙权称帝没有追封兄长为帝,应该与朝中局势脱不开关系,

毕竟孙策当年杀了不少江东士族,孙权与他们能够达成合作,日后还要倚仗他们的势力,

不大可能将孙策奉入帝庙,这岂不是让江东士族的子子孙孙都要敬拜曾经夺走他们先祖性命之人么?

所以,即使后世有不少人为孙策叫屈,但对当时的孙权来说,凡事只能往长远去看,比起兄长的身后功名,保住江东基业才是根本。

不过江东士族势力过大,对孙权来说可是个很让人安不下心的局面,

世人常说孙权在晚年变得十分糊涂,频出“昏招”,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看似孙权在晚年毫无章法,做出了一系列难以理解的决定,

可仔细琢磨一下,他晚年的行事作风并不像是“糊涂”的样子,反倒像是在和本土士族作斗争,

说到这里,我们先大体说一下孙权的“后院家事”。

孙权的“后院家事”

原来孙权不比曹操、刘备单纯,甚至将自己“隐藏”得更深

孙家兄弟五人,孙权排行老二;老大孙策留下一子孙绍和两个女儿,二十六岁死于刺杀;老三孙翊于建安八年在官居丹阳太守之时,被下属杀害,年仅二十岁;老四孙匡也在二十岁左右病死;老五孙朗是孙坚的庶子,别名孙仁,事迹不详。

孙权的“夫人”很多,这些“夫人”为他生下七个儿子: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

孙权的发妻,是《后汉书》的作者谢承胞姐、徐县县令谢褒的女儿,谢夫人

注:当时以《后汉书》名书者,除范晔《后汉书》外尚有四家,即华峤《后汉书》、谢承《后汉书》、袁山松《后汉书》、薛莹《后汉书》。

这位谢夫人死得早,不曾留下儿女。


第二位夫人是徐夫人,她不仅是孙权的同乡,而且还是孙权的表侄女,也就是徐夫人的祖母是孙权的姑母,此外,徐夫人的祖父徐真还是孙坚的好友,徐夫人的父亲徐琨在讨伐黄祖之时阵亡,两家关系十分紧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徐夫人并不是初婚,而是二婚,她原本是吴郡陆尚之妻,陆尚死后被孙权娶回来了。

吴郡陆氏家族我们在前面说过,是当地有名的世家大族,陆氏族人近乎一半死于孙策之手,陆逊也出身于这个家族。

孙权是因为什么娶了这位夫人,我们不得而知,看起来不像对她有什么深厚情义,他跟徐夫人相处不久便将她留在了吴郡,这么一留就差不多十几年之久,

据说她是个醋坛子,孙权难以忍受…….

这位徐夫人还是个在三国历史中无法绕开的人物,一是,她抚养了被立为王太子(孙权做“吴王”时)的孙登(生母不详);二是,群臣主张立她为王后,可孙权就是不愿意。

第三位是步夫人,看到这个姓氏,就晓得她出身于丞相步骘的步氏家族。

孙权似乎很喜欢这个生得如花似玉又不爱吃醋的夫人,她为孙权生下了两个女儿孙鲁班、孙鲁育,不过孙权一直拖到步夫人去世,也没立她当过王后,还来追赠她一个皇后名头。

孙权的女人中,唯一一个在生前坐上皇后宝座的是潘氏

原本潘氏与姐姐因其父获罪,被罚到织室为奴,好巧不巧就被孙权看上了,她为孙权生下了儿子孙和,她也因此在孙权死前的一年被立为皇后,

其实潘氏也是个很善妒的女子,不过孙权似乎有些双标了,当年徐夫人善妒被孙权抛弃在了一边,如今潘氏也善妒,可孙权竟是听之任之,

还为了她把王夫人(出身琅琊郡)冷落了,难道孙权真的很痴迷潘氏么?

孙权有两位王夫人,我们说的这位琅琊郡的王夫人,她为孙权生下了儿子孙和

另一位王夫人出身于南阳郡,她为孙权生下了儿子孙休

此外,还有一位袁夫人,是袁术的女儿;谢姬,为孙权生下了儿子孙霸;仲姬生下了孙奋

以上就是孙权大体的一个家庭情况,

那么孙权到底做了哪些事,使得后世觉得他年老糊涂了?

孙权的“糊涂事”

原来孙权不比曹操、刘备单纯,甚至将自己“隐藏”得更深

一切从太子孙登之死开始说起。

孙登是徐夫人养大的,孙权并没有因为自己厌恶徐夫人就冷落这个长子,

而且很早之前,孙权就将孙登立为了吴王太子(公元222年),孙权称帝后,又将孙登升立为皇太子(公元229年),

孙权对这个儿子,可谓是花尽了心思去培养,甚至他早早就为孙登选好了核心班子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张昭的儿子张休,顾雍的儿子顾谭,陈武的儿子陈表……..

这几个人选,大有讲究。

他们的父亲,有三个是淮泗集团人士,一个是江东土著人士,

由此可见,孙权希望儿子侧重于淮泗人士,遏制江东士族在朝中势力过大的局面,

孙权也是希望孙登在年少的时候就与重臣的儿子们打下感情基础,未来统治东吴就会轻松得多,

不仅如此,孙权还让张昭来当孙登的老师;让孙登留在陆逊身边,既能学习,又能与陆逊这个江东士族的核心人物互相熟悉,建立良好的关系。

可以说,孙权为儿子孙登铺下了一条十分稳妥、完备的统治之路。

然而,意外发生了,孙登在他三十三岁那年病逝了!(公元241年)

这一切对于孙权来说,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打击,更麻烦的是:孙登死了,接下来该选谁当太子?

别说孙权本人,就连群臣都傻眼了,以往他们都注意太子孙登了,对于孙权另外几个儿子,大家都不了解啊,这该如何是好?

大概孙权也是觉得,几个儿子都差不多,不如就按传统的嫡长制,选个年龄最大的。

按长幼次序来说,次子孙虑早已死去多年(232年),眼下几个儿子中年龄最大的就是琅琊郡王夫人所生的孙和,孙权将他立为了太子。

按理说,东吴的继承者已定,重新培养尚有时间,毕竟经验丰富的老臣、重臣都还在世,

哪怕孙和资质不够优秀,有他们盯着不至于出多大的乱子来,

可这个节骨眼儿上,孙权的女儿鲁班公主跑出来搅和了。

原来孙权不比曹操、刘备单纯,甚至将自己“隐藏”得更深

孙权共有三个女儿,大女儿是鲁班公主(别名孙大虎,全公主);二女儿名字不详、生母不详,丈夫是书法家刘纂;小女儿是鲁育公主(别名孙小虎,朱公主)。

鲁班公主嫁给了周瑜的儿子周循为妻,周循死后,她改嫁卫将军全琮

她之所以非要参合东吴继承人之事,是因为她与琅琊郡王夫人不合,连带着也不喜欢她的儿子孙和,她也担心王夫人得势后,自己没有好日子过,

因此是使尽各种手段给孙和“下绊子”,还不断跑到孙权面前说孙和的坏话,想让谢姬生的儿子孙霸当上太子。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朝中也分出了两拨人马:

一拨是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等人,支持孙和;

另一拨是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人,支持孙霸。

不难看出,支持孙和的人大部分都是江东士族,而支持孙霸的则是淮泗集团。

那么孙权做了怎样的选择呢?

诡异的就是这里,他把双方都惩罚了:废掉了孙和的太子名义,把孙和关起了;同时,赐死了孙霸。

按理说,孙和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孙霸则是闹事的一方,可为啥不曾犯错的孙和也被废掉了?

这一年孙权的虚岁是六十九岁。

值得注意的是,有两位将军陈正与陈象,上书给孙权,引用晋献公废掉太子申生的故事,劝孙权收回成命。孙权大怒,把这两位姓陈的全族都杀了。


另有两位大臣,骠骑将军朱据和尚书仆射屈晃,率领很多文武官吏,都自己捆绑了来到宫门口磕头苦谏。孙权叫人把朱据、屈晃牵进大殿,每人打了一百棍子。

陆逊也因此事忧郁而死(陆逊屡次上疏极力地陈述嫡庶之分 ,请求进京面见,孙权派使者几次前去责问陆逊,陆逊因为气愤而死

与其说是,孙权为了防止内部动荡不安,两边都打压了一下,倒不如说是孙权借着此事,进一步削弱着江东士族的势力,

鲁班公主的小动作起不到关键的作用,孙和被废的根本原因是,孙权不愿意让一个江东士族拥戴的儿子继承皇位,因为他们的势力已经隐隐有威慑孙氏皇权的迹象了,

所以孙权在看到陆逊的表章时,首先想到是他被陆逊要挟了,

可见,孙权心里对江东士族警惕到了什么程度,也算不上糊涂和昏庸,只能说是为了稳固手里的皇权采取了这个措施。

之后,孙权立了年龄最小、生母没有背景的孙亮为太子,潘氏也因此被立为皇后,从名义上弥补了孙亮非嫡非长的短板。

不过东吴的未来,并没有朝着孙权所期待的方向发展……..他所担心的江东士族到没出什么乱子,反倒是他们孙家内部打得不可开交。

不久孙权去世,孙亮继位为皇帝,也是吴国第二位皇帝。

孙亮被权臣孙綝(孙坚弟弟的后代)废掉,孙休继位。

到了孙休去世后,皇位便落到孙和的儿子孙皓的头上,是为吴末帝。

吴末帝孙皓在心爱的左夫人王氏去世时,因悲伤过度躲在屋里数月没出门,于是民间就谣传孙皓已死,并且谣传继位的皇帝可能是孙奋。

本来就是街头巷尾闲聊出的谣言,偏偏豫章太守张俊信以为真,还专程跑去祭拜了孙奋母亲仲姬的坟墓,

这事让孙皓知道了,直接下令车裂张俊并夷灭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连同叔叔孙奋也没放过,孙奋本人与五个儿子,也被孙皓叫人杀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3566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