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唐明皇作为一代风流英主,为何他的遗诏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唐明皇作为一代风流英主,为何他的遗诏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李亨身边的宦官李辅国,强行将已不过问政事的“太上皇”李隆基迁居到了太极宫,

过了十天后,李辅国又勾结张淑妃诬告高力士”潜通逆党”,

将他从玄宗李隆基身边强行拖走,并流放到了巫州,

同时遭到清洗的,还有玄宗身边的另外几名亲信,

陈玄礼被勒令退官,王承恩被流放到播州,魏悦被流放到溱州…….

一时之间,诺大一个太极宫只剩下年老的玄宗只身一人,形影相吊,好不凄惨,

虽然肃宗另安排了声乐艺人百余人,轮流侍奉太上皇,

可这些又如何能弥补玄宗那颗悲怆的心呢,

两年后的农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玄宗李隆基在伤心和郁郁寡欢中黯然辞世了,终年78岁,

玄宗去世13天后(762年5月16日),在病榻上缠绵已久的唐肃宗李亨也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一下子死了两个皇帝,

新皇帝唐代宗李豫心中不免悲痛万分,他即位后便下旨赦免了高力士,准许他回京养老。

在外颠沛流离的高力士,终于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京城,

可等待他的不是老主子玄宗,而是玄宗的遗诏:赐高力士陪葬泰陵。

高力士不禁痛哭失声,最后呕血而死,享年79岁。

唐明皇作为一代风流英主,后妃如云 ,子女59人,玄宗朝的文臣武将又何止千百,

为何他的遗诏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高力士的身世,令人咂舌

唐玄宗一朝文臣武将何止千百,为何遗诏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唐玄宗身边始终有个最贴心的人,

此人不是朝臣,也不是与他卿卿我我的女人杨玉环,而是宦官的首领高力士。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他的身世令人咂舌。

隋朝历史上有一名“巾帼不让须眉”的杰出女性,被后世尊称为“冼夫人”

冼夫人祖上世代为南越首领,

南朝梁代之际,她嫁给了主管岭南的罗州刺史冯融之子冯宝为妻,

此后更是积极配合夫家磨合部族与朝廷之间的关系,

梁、陈换代之际,时逢丈夫冯宝病逝,

冼夫人以一己女流之身,在混乱的局势里保得数州为安宁之地,

陈朝的灭亡后,洗夫人带着岭南民众归附了隋朝,

可以说,冼夫人毕生都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女性。

高力士便是冼夫人的六世孙

祖辈位高权重,为什么高力士却入宫当了太监呢?

其实这个过程挺曲折的,

高力士的曾祖父冯盎,率部归顺唐朝后,授封为高州总管、耿国公,拥有“头指万家,手处千里”的实权,

冯盎的三个儿子被分别任命为高州剌史、恩州剌史、潘州剌史,

高力士的父亲冯君衡,便是世袭了父亲的潘州刺史一职。

高力士的母亲麦氏,也是名门闺秀,是隋朝名将麦铁杖曾孙女。

原本冯君衡一家过得好好的,

却不幸被酷吏万国俊盯上了,冯君衡遭到诬陷被处死,家产全部被没收,

不到10岁的冯元一也被阉割为奴才,并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带回了宫中,服侍武则天。

冯元一年幼仪美,入宫后深受武则天的宠爱,还命宫中适龄女子养育他,

可没多久冯元一因小过失被鞭打逐出宫外,流浪在了街头,

好在宦官高延福将他收为养子,并改名为高力士

从一个养尊处优的贵族少年,沦落为宫中无依无靠的小宦官,

可想而知高力士的少年时期过得有多艰辛。

高延福是武三思送入宫中的宦官,与武三思自然来往密切,

后来这个跑腿儿的事,就落在了沉默寡言的高力士身上,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武则天又将高力士召回到了宫中,

再加上他心思细密,开始得到重用。

高力士凭着埋头苦干,虽然在宫中占有了那么一点地位,

但对他命运产生重要影响的,却是日后参加的两次平叛——平定韦皇后、太平公主之乱

经历过苦难的主仆二人,渐渐走到了一起

唐玄宗一朝文臣武将何止千百,为何遗诏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武则天去世后,李唐王室内部,以及李家与武家之间的矛盾渐渐白热化,

高力士作为宫中一名不起眼的小角色,可谓是目睹了一众人为权势打得热火朝天的全过程,

不过夜深人静之时,他也时常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担忧,

思来想去,他选择了年轻气盛的李隆基作为依靠,

而李隆基身在藩国,自然需要宫中有一人来当他的眼线,

就这样,在命运的安排下,这对同样在少年时期经历过苦难的主仆,

渐渐走到了一起。

唐玄宗一朝文臣武将何止千百,为何遗诏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想模仿武则天的韦皇后及其集团,

高力士因功被晋封为太子太保一职,每日侍奉李隆基左右。

不过此时的李隆基,处境还很危险,虽然因平乱有功被父亲李旦立为了储君,

可他摊上了一个性情软绵的父亲,和一个野心勃勃的姑母太平公主,

太子之位也坐得摇摇晃晃,

原本太平公主还没把这个侄子放在眼里,可随着时间流逝,她渐渐看到了李隆基英明果断的能力,

这让权势滔天的她,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迫感,

她决定除掉这个聪明的侄子,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人做太子,

为此,她四处散布流言说“李隆基不是嫡长子,不该被立为太子”,更是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不少耳目,

皇帝李旦虽然性格懦弱了些,但脑子很清醒,他坚定地站在了儿子李隆基的身前,强调太子实至名归,

太平公主不甘心,又想把“灾星”的帽子扣在李隆基头上,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

忍无可忍的李旦干脆退位,直接传位给了儿子李隆基。

唐玄宗一朝文臣武将何止千百,为何遗诏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这也逼得太平公主,使出了毒杀等招数,还在暗中策划谋反,

在这段时间里,李隆基过得是心惊胆颤的,

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出自太平公主门下,文臣武将之中更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

宫中究竟暗藏着多少她的耳目,是否时刻准备着暗害自己的性命?

这一切李隆基都不得而知,

他唯一能够信任的,只有身边的高力士等人,

而高力士等人深知李隆基处境艰难,也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来保护他的安全,

后来,李隆基诛灭了太平公主后,高力士因功被晋升为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主管宫务的宦官总机构的首领。

这时的高力士,俨然成了李隆基的心腹,也开启了大唐宦官参政的先河。

关键时刻,总是出言进谏的高力士

唐玄宗一朝文臣武将何止千百,为何遗诏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自古以来,获得皇帝青睐的人有两种:

一种恃宠而骄,嚣张跋扈;另一种是低调内敛,凡事不敢太过张扬。

高力士就是后者,虽然成了皇帝面前的大红人,

但他发迹后,不论对君主还是对朝臣,始终保持着谨慎谦恭的态度,没有半点骄横的气焰,

不能说他没为自己打算过,

作为为数不多能够娶妻的宦官,高力士将老丈人吕玄晤捧上了封疆大吏之职,

不过在关键时刻,他总能出言提醒唐玄宗做出正确的决定。

玄宗一朝,比较出名的首辅宰相有三位

第一位,开元盛世刚刚拉开帷幕时的首席宰相姚崇,他在武则天、睿宗当政时期都出任宰相,

到了唐玄宗当政时,姚祟言简意赅又字字珠玑地“抛”给玄宗10大问题,

在得到唐玄宗“朕能行之”的答复后,姚祟才同意出任宰相,由此奠定了“开元盛世”的重要基础。

不过,过了一段时间后,姚祟却遭到了玄宗的冷遇

在姚祟任用官吏前,来请示玄宗意见时,玄宗的脸当即就拉了下来,还故意顾左右而言他,

不明所以的姚祟将话题扯回来,玄宗就不说话了,姚祟只好忐忑不安地离去了。

这时,高力士忍不住劝他说:陛下新即位,宜与大臣商量可否。今崇亟言,陛下不应,非虚怀纳诲者。

大意是说,宰臣有事相问,玄宗应当直说可否,结果姚祟来请示,玄宗却一言不发,这不是虚怀纳谏的人能做的事,

玄宗也表示很委屈,这才吐露自己冷落姚崇的原因,

原来,认真负责的姚祟连低级官员的任命这种小事,都要拿给玄宗过目敲定,搞得玄宗头都要大了,

高力士得知这个原因后,转头就跑去找了姚崇,这下姚崇才安心,并且开始放开手脚推进大治,

其实,高力士完全可以假装没看见失落的姚崇,但他还是出言解开了玄宗和姚崇之间的误会,平心而论,作为一名皇帝身边的亲信,能有这种顾全大局的眼界,实属值得称赞。

唐玄宗一朝文臣武将何止千百,为何遗诏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第二位,就是耿直不阿的张九龄,他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张九龄是从谏官一步步做到了中书令(宰相之首),

起初玄宗是很欣赏张九龄这种敢谏的作风,但时间久了就有些吃不消了,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张九龄总要谏一谏,

尤其是对于武惠妃封后之事,张九龄反对得相当激烈,

这让玄宗心里很不舒服,转而开始任用法家观念很强的李林甫。

当初,太子李瑛被废,李林甫暗中与武惠妃结盟,想将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拥立为太子,

可张九龄为首的一众朝臣纷纷建议玄宗立长子、忠王李亨为太子,

这事闹得玄宗寝食不安,在这个节骨眼儿上,

高力士又提醒玄宗说,立长子为太子,谁敢有争议?嗣君之位就此定下。

要知道,李瑁一旦被立为太子,作为武则天侄孙女的武惠妃必然将成为太后,

经历过血雨腥风的李唐王室,是否又会面临过去的局面也就不好说了,

高力士宁可得罪武惠妃和李林甫,关键时刻还是站了出来,

让摇摆不定的玄宗做出了当时最正确的决断。

第三位,就是在唐史上留下“肉腰刀”恶名的李林甫了,

李林甫不是没本事,反而本事很大,他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政事,

可他却是个喜爱玩弄权术的人,他常借御前进言之机,陷害政敌、异己势力,人称“肉腰刀”,

弄得一众朝臣见了他都要惧怕几分,这也导致玄宗后期没人敢轻易上书直言。

玄宗也想将政事甩给李林甫,他自己躲在后宫图轻松,

甚至在私下问高力士: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

玄宗本以为自己会听到高力士说太好了,

可他万万没想到平日里总是顺着自己的高力士,此时却一脸严肃地反对说:天下大柄,不可假人,若掌政者威势一旦振于朝野,谁还再敢复言!

玄宗听完这番话当场黑了脸,

高力士见状,连连顿首谢罪,这才解了唐玄宗的不悦。

唐玄宗一朝文臣武将何止千百,为何遗诏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随着后宫嫔妃越来越多,玄宗也变得越来越忙,安逸的生活让日渐年老的玄宗也渐渐迷失了本心,

这一点从他任用不学无术的杨国忠这个国舅为宰相就可见一斑,

想当年玄宗坚定地对姚祟表示,自己不会让外戚内宠专权,谁知时间一久,日子一安稳,就把当初的那份承诺忘在了脑后。

杨国忠,说他是个奸臣都高看他了,他没做任何臣子该做的事,反而借着相位,胡作非为,贪得无厌,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很清楚自己是依靠妹妹杨贵妃的裙带关系得来的地位,不知道以后会有什么结果,但想到终究留不下好的声誉,还不如及时行乐…….

杨国忠还谎话连篇,明明南诏战事李宓被俘、唐军全军覆没,他却隐瞒败状,假报获胜,并增兵去讨伐,前后战死的达二十万人,没人敢上报此事,

久居深宫的玄宗信以为真,又想把政务甩给杨国忠,

唯独身边的高力士直言不忌地反驳说:我听说唐军在云南多次战败,还有边将拥兵自重,不知道陛下如何处置!我深怕一朝祸发,难以挽救,怎么能说可以高枕无忧呢!

此后,水灾与旱灾不断,关中地区闹饥荒,群臣屈服于杨国忠的淫威,没有人再敢说遭受天灾了,

出言发声的还是高力士,他说:自陛下把大权委托给宰相以来,赏罚不当,以致上天阴阳失调,我怎么敢说什么呢!

这一次,玄宗没有说话。

其实,玄宗明知高力士这个忠仆但凡开口,说的都是实话,君臣二人相伴50来年了,

然而,内心深知自己年老力衰的玄宗,只想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

不过,天不遂他愿,天下之祸都是一步步酿成的,该来的还是来了

玄宗一路西逃,丢掉了皇位

唐玄宗一朝文臣武将何止千百,为何遗诏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第二年(755年),蓄谋已久的安禄山打着“诛杀杨国忠”的名号发动了叛乱,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陷后,

唐玄宗将烂摊子甩给了太子李亨,带着宠妃杨玉环等人连夜逃往巴蜀,

当玄宗一行人行至马嵬驿时,扈从的六军将士一路风餐露宿,怨恨杨国忠误国招致了这次动乱,

他们杀死了杨国忠及其子杨暄,以及杨贵妃的两个姐姐,

之后,余怒未息的将士又请求玄宗将杨贵妃正法,最终由高力士将她缢死在佛堂前的梨树下。

另一边,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

并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将领讨伐安史叛军,先后于至德二载(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肃宗登基后,马上派人前往四川,向玄宗报告这一消息,

玄宗听说儿子已经即位称帝,也只能感叹地说:我儿应天顺人,改元为至德,表明他不忘孝义,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这一路逃亡,他失去了宠妃,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最后连皇位都失去了,

已年过70岁的他,仿佛看开了许多,

或许只有身边的高力士,才能体会到玄宗的凄凉吧。

肃宗平定安史之乱后,将太上皇接回了长安,

面对玄宗和高力士主仆二人,又将是怎样的结局?


凄凉的主仆二人

唐玄宗一朝文臣武将何止千百,为何遗诏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回到长安的主仆二人,

一个不再是说一不二的皇帝,一个也不再是李亨的“二兄”,亲王、公主的“阿翁”,

短暂的热闹过去后,

主仆二人只有整日在宫中游玩嬉戏来打发这百无聊赖的日子。

当时玄宗还住在接近街市的兴庆宫,主仆二人经常在长庆楼设宴,看楼下百姓父老热闹的生活气息,

偶尔遇到进京奏事的官员,也会将他们请到楼上赐以酒宴,

本来这就是个很寻常的事,玄宗已经七十好几了,本就想图个安详的晚年,对政事早就没了过问的欲望,

可这一切看在李辅国这个后宫新宠的眼里,就是另有目的。

唐玄宗一朝文臣武将何止千百,为何遗诏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要知道李亨是在将士们的拥护下自行登基的,尽管玄宗多次强调儿子临危登基的合法性,

但在那个强调礼制的时代,这一瑕疵也是抹不掉的,

早年的时候,李辅国由于地位低下遭受了不少白眼,如今虽然入了肃宗的眼,可他在玄宗身边的高力士等人眼中,并没看到他期待的敬畏,

于是就起了报复之心,他跑到肃宗面前说玄宗的住处离街市近,这让拥立肃宗称帝的功臣们深感不安,应该让太上皇住在内宫中,

史书上说是李辅国趁着肃宗患病之机,矫诏强行将玄宗迁居到了太极宫,

这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

其实肃宗是怎么想的,我们也无法猜测了,

不过事后也只是说:太上皇居住在兴庆宫或太极宫,又有什么区别呢!

是没什么区别,不过肃宗清算玄宗身边的亲信时,也没手软,

当然史书上说是宦官李辅国勾结张皇后,做出来的事,主仆二人就此分离,

玄宗被迁入了冷宫,直至忧郁而亡,

肃宗紧随其后,也在十几天后驾崩了。

那一天大唐王朝也发生了不少事情,在肃宗弥留之际,

李辅国杀掉了欲立己子为太子的张皇后,以及她的两个儿子李召和李侗,

当晚肃宗断了气,次日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

代宗有感高力士忠心耿耿,下令赦免了他的罪过,并让他回京养老,

谁知高力士见到玄宗的遗诏,再也没能忍住悲痛,

他痛哭地说道:大行皇帝升遐,我不能摸一摸梓宫,死有余恨。

没几天便呕血身亡了。

尊明皇遗诏,陪葬泰陵。

为何玄宗的遗诏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唐玄宗一朝文臣武将何止千百,为何遗诏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在泰陵东南约1.5公里处 (今保南乡山西村西 ) ,有一座高大的墓冢 ,

它就是泰陵唯一的陪葬墓—— 唐明皇的忠实奴仆、大宦官高力士的陵墓。

唐明皇这一辈子,

后妃如云 ,将相如雨 ,子女有59人,死后却仅一座高力士的陪葬墓,这是什么原因呢?

唐玄宗一朝文臣武将何止千百,为何遗诏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不少人认为,玄宗李隆基在深刻领略了人世间的荣辱冷暖后,

感叹一生中,与他荣辱与共、患难相依的只有高力士一人而已,

他在临终前,毅然作出只让高力士一人陪葬的决定,

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始至终对他忠贞不二的高力士由衷感激之情

对于高力士来说,能够陪葬玄宗是他一生中莫大的荣耀,何况只有他一人有这陪葬资格,

在他与玄宗一起经历了繁华与没落之后,

权势地位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玄宗临终前让他陪葬的决定,肯定了他这几十年来的忠诚与付出,

对他来说,这辈子也无憾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2770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