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孙良申:《诗经解读》

孙良申:《诗经解读》

2、《燕燕》:送嫁的悲歌

【原文】

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1)。之子于归,远送于野(2)。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3)。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4)!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5)。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6)。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7)!

【注释】

①燕燕:燕子燕子。差(cī)池: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②之子:被送的女子。于归:出嫁。于:往。

③颉(xié):鸟飞向上。颃(háng):鸟飞向下。

④将:送。伫(zhù)立:站立。

⑤上下其音:飞上为上音,飞下为下音。

⑥仲:排行第二。任:宽大,善良。只: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塞:秉性诚实。渊:用心深长。

⑦终:究竟,毕竟。先君:死去的国君。勖(xù):勉励。

【经典原意】

燕子飞呀飞,展开参差不齐的羽毛。姑娘就要出嫁了,送你到郊外的旷野。远眺早已不见你的身影,不觉泪如雨下!

燕子飞呀飞, 上上下下来回旋转。 姑娘就要出嫁了,远远送你一程。远眺早已不见你的身影,默默独立泪流满面!

燕子飞呀飞, 上上下下细语呢喃。 姑娘就要出嫁了,远远送你到南边。远眺早已不见你的身影,不觉肝肠寸断!

二妹妹诚实善良,敦厚体贴。而且温和慈惠,自己稳重谨慎。怀念已故的人啊,深深勉励了我!

【当代阐释】

送嫁的悲歌

人生离别在所难免。

最凄惨的是一去不复返的离别。荆轲易水送别,铁马哀鸣,浮云蔽日,宾客众人皆素衣白冠,把剑击筑,悲歌恸哭,“风啸啸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罢,决绝地转头离去。

最让人心荡神牵的是诗意的离别。步履缠绵,泪满襟,柔肠断。在夕阳西下的余辉里抛尽相思泪。伫立寒风,心情怅然。目送归去,离别的人却又忍不住频频回顾。

然而还有一类奇特的送别,常常超出人们的送别视线。那就是《燕燕》中所描写的婚嫁离别。

燕子是种恋家的鸟儿,今年在你家房檐下筑下巢室,明年的春天还要回来。可出嫁的女子呢?关心疼爱妹妹的哥哥送别出嫁的妹妹,一程又一程,肝肠寸断,泪如雨下,仿佛那不是生离,而是死别。他甚至希望妹妹能成一只燕子,每年的春天,都可以回家看看。

古代婚嫁习俗,在女儿出嫁的时候要哭婚。虽然现在对苦婚的含义各种不同理解。但哭泣本身是对怅然若失的情绪宣泄。骨肉亲情,子女连心,当女儿出嫁的时候,他们会为女儿感到幸福。但幸福带来的失落也让他们愁肠百结。

古代女子一旦出嫁,就成为别人家的人,是死是活,亲生父母都很难兼顾,只得听天由命,希望能有个好女婿。所以出嫁对女子意味着与亲生父母的心灵阻断。很难想像,一个含辛茹苦抚养大的整日在眼前晃来晃去的女儿,转眼之间,就有可能是一年半载都音讯全无。

现在女儿出嫁,父母仍哭。

但这种哭泣里少了些凄惨,多了些宽慰。毕竟,女儿可以一如既往地常回家看看。

【国学故事】

昭君出塞:汉代初期,国力孱弱,面对匈奴的骚扰、入侵,无力反抗,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之后和亲政策一直被统治者延续,其中“昭君出塞”故事最为著名。王昭君,名嫱,于汉元帝时被选入后宫。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婚于汉。据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对后宫女子多不认识,只是按照画工所画图像来选择女子。而画工毛延寿贪污舞弊,因没有收到王嫱的贿赂,故意丑化她的画像,蒙蔽了元帝。结果王嫱被选择远嫁匈奴,出嫁的时候,汉元帝第一次见到了貌美如花的王嫱,想反悔但已不可能,盛怒之下,将画师毛延寿等一干人等处以死刑。而可怜的王嫱嫁到匈奴,如同一片落叶被风吹走,再也没能回到中土。

【文化常识】

折柳送别:古人多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柳”与“留”谐音,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所以古诗中也多赠柳惜别的情景。最有名的典故是“灞桥折柳”。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市城东,春秋时期秦穆公所修。早在秦汉时,人们就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象冬日雪花飞扬。“灞桥风雪”也被喻为“关中八景”之一。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唐时就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的风气。在唐诗的影响下,灞桥折柳成为送别的一种象征。

【相关阅读】

江淹《别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别董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2541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