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楼 / 《红楼梦》写香菱有何警示意义?

《红楼梦》写香菱有何警示意义?

作者:风云

《红楼梦》主要讲述的是贾府的故事,按照正常的写作笔法,开篇应该是先对贾府做介绍,以便读者能够先简单地了解此书的梗概。但《红楼梦》却不是这样,而是自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才开始介绍贾家。开篇第一回介绍的却是姑苏城一个叫葫芦庙的地方,旁边住着一家乡绅,乡绅只有一女,名曰英莲。当我们读到第80回的时候,英莲(香菱)依然是一个不太显眼的配角,而且这一回的回目是“懦弱迎春肠回九曲 姣怯香菱病入膏肓”,也就是说英莲(香菱)将不久于人世。

《红楼梦》写香菱有何警示意义?

这就有点奇怪了,为什么开篇先写英莲?我们读到夏金桂把英莲折磨得要死时,几乎所有人都对英莲悲惨的命运唏嘘不已。英莲生在一个江南的乡绅之家,虽不及书中后面提到的四大家族那样富甲天下,但是也算家道殷实,家中有屋有田生活无忧,父亲甄士隐也曾是官场仕宦。家中有家丁婆子和丫头使唤,英莲生得粉妆玉琢,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如果按照古代正常的生活发展轨迹,英莲长大后一定是一位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美丽端庄的千金小姐,待到二八年华有媒婆上门说亲,夫婿一定是门当户对的富家公子,或者功名在身的读书人。三媒六聘,花红表里地迎娶为正妻,她也会像后来贾府的琏二奶奶似的,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晚年也会像贾母那样享受膝下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然而,英莲的命运却因看花灯被拐子拐走而发生变化,她由一个驱使家奴的主子沦为被人驱使的奴才。后来葫芦庙失火殃及甄家,结果甄家被大火烧得片瓦无存,最终导致甄士隐一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英莲被拐子拐走后命运和性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先是拐子的打骂让英莲从此变得懦弱呆滞,没有了反抗意识,任由他人摆布,如同一具行尸走肉。好不容易命运出现了转机,被冯渊看上欲买为妻,但是却被薛蟠中间插了一杠子劫走,自此英莲是才出虎穴又进狼窝,她已不知自己身世,沦落为薛家的奴才。

《红楼梦》写香菱有何警示意义?

书中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的时候见到了香菱,她和金钏儿有两句对话让很多人印象深刻。周瑞家的说香菱的模样像东府里的小蓉奶奶,金钏儿也这么说。通过以上简短的对话,我们再对照书中对秦可卿的描写,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在模样上香菱长的相当标致,但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香菱的长相而是说香菱长的像秦可卿呢?

其实作者这样写是在向我们透漏一个信息。在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有一门相术,即通过看人的面相预测未来,相术在古代史书上都有大量的记载,比如史记中《高祖本纪》说刘邦面相是“隆准而龙颜”。相术是否有科学依据我们暂且不论,《红楼梦》作者就用相术描写娇杏看贾雨村将来非久居人下之人。作者借周瑞家的之口说香菱像秦可卿,表面是在夸赞她二人的模样好看,但是更深的意思却在说二人都是“薄命相”。

我们先看秦可卿的出身,文中介绍她是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所以秦可卿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这点和香菱类似,香菱从小被拐了以后也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接下来秦可卿年纪轻轻的就死了,这是《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为数不多的交代了结局的人物。所以作者在暗示读者,香菱后面也会像秦可卿一样年纪轻轻的就横死。如果按照《红楼梦》原稿秦可卿是上吊而亡,而香菱被夏金桂勒死,二人都是非正常死亡,更是何其相似。

《红楼梦》写香菱有何警示意义?

夏金桂被薛蟠迎娶过门,成为正妻奶奶后,对香菱的折磨令人发指。可以说英莲的一生是悲惨的、凄凉的。然而我们发现英莲自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抗争过,而是逆来顺受、任由他人摆布,所以得了一个“呆香菱”的称呼。

《红楼梦》开篇已经明白交代写作手法是“真事隐”,这个“真事隐”隐的是明亡的那段历史,而不是什么曹家抄家这种普遍发生的“小事”。《红楼梦》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以小写大,“以家寓国”,贾府隐喻国家,那么相应的甄家隐喻的就是千千万万的家庭。作者开篇就把甄家的悲剧交待清楚,那么与之对应的贾府的最终悲剧就是国破家亡。作者用“葫芦庙失火”隐喻战火烧到了江南,满清对汉人的践踏和屠杀。英莲从一个千金小姐,到被卖为奴,最后惨死的悲惨身世,反映了明末清初真实状况;也是以小见大,从甄士隐家的遭遇,预示了贾家也将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汉民族也将被满清统治者奴役。

纵观中国历史发生过多次改朝换代,这些改朝换代有的属于统治集团之间的权力争夺,有的属于下层民众对腐朽的统治集团的反抗,还有的属于民族之间的战争。比如隋朝和唐朝的改朝换代,战争的发生只是当时社会的上层集团之间对皇权的争夺,这样的改朝换代基本上不殃及无辜的百姓。而民族之间的战争会造成两个民族的普通民众都遭殃,明清易代就是这样。努尔哈赤虽是女真族,但是他本是明朝的臣民,后来他分裂国家,成立以女真族统治阶级为主体的“后金”政权,割据辽东。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后来改国号为“大清”,曾多次入关劫掠,几十万汉族民众和牲畜财产被掠到关外。甲申之变,满清趁着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政权之机,击败了李自成,又趁机夺取全国政权。由于满清政权实行“剃发易服”的民族歧视政策,遭到汉族人民激烈反抗,社会由统治集团之间的主要矛盾迅速转变为民族之间的矛盾。满清后来又实行“圈地法”、“投充法”、“逃人法”、“迁海令”,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虽然满清靠几十次屠城镇压了汉族人民的反抗,缓解了激烈的对抗情绪,汉族民众也逐渐屈服于满清的统治,但是满清统治者并未放弃“剃发易服”等民族歧视政策,为了加强文化统治,后来又大兴文字狱。可以说,整个满清统治阶级统治的清朝二百多年历史,民族矛盾始终是社会主要矛盾之一。列宁说:“反对一切民族压迫是绝对正确的。”(见《列宁全集》第20卷第18页)他又说:“谁不承认和不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各种民族压迫或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也不是民主主义者。这是毫无疑问的。”(见《列宁全集》第20卷第11页)

《红楼梦》写香菱有何警示意义?

在满清统治中国二百多年时间里,汉人在满人眼里一直是被当成满蒙藏之下的“四等公民”,在民族歧视政策的高压统治下,很多汉族民众屈服于满清的统治,他们变得麻木不仁,目光呆滞,甘愿为奴,不再反抗。他们跟香菱一样习惯了被奴役的生活,造成国人没有国家观念,国力日渐衰败,面对外国入侵一触即溃,中华大地成了强盗掠夺的对象。“呆香菱”这个人物,是对满清统治下汉民族生活和精神状态的高度典型概括。香菱这样的人物,我们在清朝史料、小说和老照片中随处可见。《红楼梦》作者塑造香菱这个人物是在警示我们勿忘历史,勿忘民族之情,要对民族压迫进行坚决的斗争!

我们赞叹《红楼梦》作者的伟大,明遗民创作集团用他们超凡的智慧,塑造了各个阶层、各种性情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有的给予我们奋进的精神力量,有的作为负面形象时刻警醒着我们。《红楼梦》“大旨谈情”,这情不是儿女私情,而是民族之情。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来源: 吴氏红学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049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