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高平诗话观点:现在文坛应当害羞,又有多少人害羞呢

高平诗话观点:现在文坛应当害羞,又有多少人害羞呢

诗家争鸣162期 | 高平:现在文坛应当害羞,又有多少人害羞呢

高平,1932年4月生于北平,山东济南人。国家一级作家。出版有诗集《大雪纷飞》等19种,文艺评论集《致诗友》等2种,散文集《步行入藏纪实》等3种,长篇小说《仓央嘉措》以及歌剧《二次婚礼》、《向阳川》(合作),电视连续剧《贺龙》(合作),随想录《闪念》,释著《易经诗解》以及《高平诗文精选》、《高平自选集》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名誉理事。

高平诗话

  佛家说:人人心中有佛。是的,因为人有人性,人性是善,善就是佛。

  我说:人人心中有诗。因为人有感情,也喜欢感情交流,就必然喜欢具有真诚感、浓烈感、形象感、意境感、音乐感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诗。

  善和诗在心中汇合,会使灵魂升华,生活美好。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诗人林庚在同废名先生谈起旧体诗时说过这样的话:有许多诗只是一句好,也本只有一句诗,其余的都是不能不加上去的罢了,因为不加上去便不能成一首诗,而实在只有一句诗。

  林庚的发现是符合事实的,我也颇有同感。的确,有的诗人是因为舍不得丢弃一个好句子而凑成一首诗的,有的则是在写作一首本来比较一般的诗时忽然有了神来之笔。都是佳句就没有了佳句,都是高潮就没有了高潮,所谓诗眼和警句总是不多的。

  一首诗真有“一句好”并不那么容易。一个诗人写了一辈子,如果能留下几个有口皆碑的句子,流传个千儿八百年,也就很了不起了。

  诗人的悲哀在于:写了很多的诗,甚至受到了不少的吹捧,有了相当的名气,但是人们说不出他的任何一首诗的题目来,也记不得他的任何一个句子。

  过去横加批判过“一本书主义” ,如果今天出来个“一首诗主义”或者“一句诗主义” ,我也赞成,因为诗歌尤其是要讲求质量第一 、精品意识 、以一当十 、宁缺勿滥 、以少胜多的。

废名先生在《林庚同朱英诞的新诗》一文中说;“中国的文坛也是应当害羞的,因为专讲势力,不懂得价值。”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文坛似乎更讲势力了,不受权与钱的势力所左右的文学举动和文学评论越来越少了。

  握有审查权、发稿权、话语权、资助权者的大作,纵然平庸也容易得到称赞,甚至被“隆重推出” 拥入“名家”行列。许多文坛活动家和文学评论家的眼睛,集体无意识地盯着“势力”,而漠视“价值”。所以难有针对价值的评论,也就说不上有什么评论的价值。

  他们并非完全“不懂得价值”,而是他们更加懂得:傍势力是和切实利益挂钩的,而讲价值则只能同学术联姻。

  有多少人会因此觉得“应当害羞”呢?

  这个时代说也奇怪,用含糊不清、颠三倒四的语言缀成的分行排列的散文,经过自我炒作和相互吹捧,竟然使中国迅速地出现了那么多著名的诗人!其实那些违反汉语组合规则的诗句,同某类时髦的歌词、广告词、书名、刊名一样,都是以混乱替代创新,除了能够吸引一下人们的眼球,制造一串人们的疑惑之外,并不能打动谁的思想,触动谁的心灵;更不用说长期流传了。话说回来,在盛行短期行为的环境中,人们只管眼前的实惠,谁还在乎品味呢?挨骂都不怕,还怕被遗忘吗?

  经常见到有人评论某首新作是“精品” ,可以“传世”云云,仅作为赞美之词来看是可以的,如作为严肃的评论就不大恰当了。是否“精品”,能否“传世”,一要经过群众鉴别,二要经过时间考验;今天说了不算,评委说了不算,自己说了更不算。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历来是盖棺论定,对于一首诗的评价应当是历久确认。

  与饥不择食同一道理,人在急于表达心愿时,往往是情真不雕,意深不琢,无暇修饰。追求词藻华丽者,其情非假即浅,仅能炫人而不能感人

  在一首诗中,思想性和艺术性二者同时具备、融二为一当然最好,至少,写社会题材的诗要着重以思想性(历史价值)震动人,写自我题材的诗要着重以艺术性(审美价值)感动人,否则,把谁也打动不了,就两头都够不着了。廉价的表态与淡淡的哀愁皆不可取,可惜,这两类诗分别在旧体诗和新诗领域生产得太多。

  周良沛先生在写香港星相家林真的文章中提到,林真曾经写给萧殷这样一幅帖子:“阅透人情如纸厚,踏穿世路觉山平”。其中道出的沧桑感和历尽磨难的痛楚令人心颤。一个透字,一个穿字,吸纳了多少血泪!下句尤为深刻,说踏穿世路以后反而觉得山是平坦的,可见世路不平到了何等程度。上句说的是人情薄如纸,由于薄字在旧诗韵中属于豪韵的阳平,作者为了符合格律,改用了属于仄声的厚字,说人情的厚薄如同一张纸,意思是一样的。

我倒建议把如字改为知字,即“阅透人情知纸厚”,阅透了人情之后才知道纸是厚的,意思是人情比纸还薄,其中的慨叹岂不更为强烈!而且用“知纸厚”来对仗“觉山平”也更工整。不知林、周二位先生以为然否?

  谈到对诗的品位的评价,我的老朋友、诗人车安宁在我的博客评论中写道:“我以为诗的类型可以是多元的。既可以注重意象的表达,也可以进行形象的描述。这样的例子也很多。”看来,他不同意我的“以意象为主的诗属上等”的说法。

  是的,看诗品诗评诗自古各有标准。标准的不同出于观点的不同,观点的不同出于对诗的功能的认识与选择角度不同。关于诗的社会功能。过去是以孔子的“兴、观、群、怨、识”为标准答案的。现在则以“教育、认识、审美、娱乐”为共识。从教育、认识功能出发者则注重说理,从审美功能出发者则欣赏意象,从娱乐功能出发者则喜欢打油、回文、藏头。由此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喜好,见仁见智,十分正常,一般与个人成见无关。各家的诗歌选本之所以大同小异或小同大异,其原因正在于此。历史上,钟嵘的《诗品》和司空图的《诗品》品出来的就不是一个味儿。

  我自己也是经历了变化过程的。起初我接受过杜甫、白居易的实践与理论的熏陶,后来又深受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很注重诗的教育、认识、鼓舞、战斗作用。喜好直白、明朗、通俗的风格。甚至把类似标语口号的东西当作“炸弹和旗帜”。之后,比较注意形象思维了,但发现联想、比喻、形容等等经常是“诗人所见略同”的,尚不足以突出个性,不能彻底摆脱雷同与平庸,无助于挖掘自己的深层感受,催生自己的独特发现。再后来,我就注重推崇意象了。

  当然,即使对于同一个诗人,采用什么手法也是要因题材而异的,就像色彩有红黄蓝绿,声音有大小高低,任何事物都不能老是一个样子。普希金的《致大海》和《我曾经爱过你》就完全不是一个调调儿。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这诗与那诗不能如人们的脸型,而应当如各人的指纹

  天才各有不同,平庸总是相似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8902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