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1959年的国宴,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能力与气度

1959年的国宴,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能力与气度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1959年,人民大会堂内部觥筹交错,一片热闹繁盛景象。此时大会堂天花板上,却隐藏着整整50人。

他们密切监视着周边环境的一举一动,仿佛在进行着神秘而特殊的任务……这些隐藏者究竟是谁?又有着怎样的目的?

神秘“50人”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为了庆祝这一盛事,中方决定举办晚宴。与此同时,中国邀请了赫鲁晓夫、金日成等众多与我国交好的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相关部门经过讨论后决定,将宴请各国元首的地点确立在人民大会堂。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盛会,世界的目光聚集于此,容不得一丝马虎。

是以,此次宴会的总负责人,不仅需要对人民大会堂十分熟悉,还应该具有超强的随机应变能力。

经过重重选拔,沈渤与郑连福脱颖而出。在中国生产力尚且有限的情况下,沈渤曾亲身参与了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创造了建筑界的“奇迹”。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也正因如此,沈渤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内部陈设十分熟悉,便于后期准备工作的展开。

北京国宴总管郑连福,多年来严于律己,有着接待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的丰富经验。上级经过慎重的考虑,再次将此次规模盛大的国宴交由郑连福负责。

沈渤和郑连福深知此次宴会的重要性,自接手相关工作后,他们未曾有一刻松懈。小到人民大会堂的灯光、花束,大到会堂的布局,两人都亲自把关,严格对待。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安保、宴会等隐患皆被排除。众人忐忑地等待着,迎接最后的“战役”。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沈渤

1959年9月30日,沈渤却听到了噩耗。

当天中午,沈渤正在食堂用餐,突然被同事通知接到了北京市委副书记刘仁的电话。

沈渤急忙赶回办公室,便听到了刘仁急切的语气:“马上到我办公室来。”难道人民大会堂出了什么事?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刘仁

沈渤匆匆赶到刘仁的办公室,看到北京公安局的工作人员,他心下一惊。果不其然,沈渤听到刘仁呵斥道:“为什么人民大会堂不安全?”

在此之前,沈渤率领手下严格检查了人民大会堂的每一个角落,确保绝对安全。人民大会堂竟然存在着安全隐患?沈渤一时之间难以置信。

原来,据刘仁所说,北京公安人员在排查人民大会堂的防火安全时发现,人民大会堂的吊顶遍布密密麻麻的电线。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人民大会堂刚刚建立时,中国的钢铁产量十分有限,因此建筑工人们只得采用木质吊顶。一旦电线燃烧起来,整个会堂便处在巨大的火灾威胁之下。

沈渤一听,着实松了一口气。此前工作人员排查时便发现了此类问题,为了杜绝火灾威胁,沈渤已经命人在电线外部包裹了铁管,减少了电线与木头接触的风险。

听完沈渤的解释,刘仁却摇了摇头。尽管电线外部已经包裹了铁管,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危险。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国宴一事事关重大,不容许有丝毫的可能性。如果宴会中途出现问题,中国在其他国家领导人眼中的能力将大打折扣。

众人原本计划更换地点举办国宴,然而此时距离国宴正式开始,只剩下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更换地点显然不现实。

刘仁下令沈渤迅速解决这一问题,沈渤便立下了军令状:“我敢负责任,宴会厅是安全的。”沈渤的坚决最终打动了刘仁,宴会的最终地点依旧在人民大会堂。

离开刘仁办公室后,沈渤找到了另一位负责人张鸿舜,二人商量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从常理上讲,电路引燃人民大会堂屋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为了以防万一,两人需要制定严密的计划,纵使危险发生,也应该在第一时间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

深思熟虑后,沈渤有了最终的答案。沈渤计划安排50名工人,每个人携带一件棉衣,等待在人民大会堂的屋顶上。

他们时刻关注着周边情况的变化,一旦电路引燃了屋顶,技术工人便尽快上前,用棉衣将火焰盖住。与此同时,等待在下面的人便紧急拉下电闸,杜绝更大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如此,沈渤的方案便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50名技术工人是人民大会堂屋顶上的核心人员,他们必须保持绝对的忠诚。一旦居心叵测之人混入其中,后果不堪设想。

计划一经制定,相关人员便开始了严格的审查,终于在下午2时挑选出最终人选。

此时晚间宴会近在眼前,相关人员快速行动起来。得知自己需要担任如此艰巨的任务,50名工人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按照相关人员的安排,50名工人分散在大会堂顶棚的各个地点,密切关注着一举一动。

为了以防万一,沈渤还制定了第二套方案:开辟求生通道。如果50名工人无法阻止火灾的进一步蔓延,国家首领与政府首脑将从这一通道快速离开,将损失降到最低。

确保退路后,沈渤等人也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求生通道的开启需要预留大量的距离,然而此前宴会餐桌的位置、面积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

参加宴会4647人,将分为10桌子,除此之外还需要预留两个备用桌,如果再开辟一条求生通道,整个宴会厅将变得异常拥挤。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一时之间,沈渤陷入了纠结。经过严密的考虑,众人制定了新的方案:以主席团为中心,距离主席台稍远的桌子,改为11人一桌,如此便预留出几张桌子的位置,保存了更大的空间。

一切准备就绪,安保工作万无一失。

人们并不知道的是,此次宴会过后,派遣专门人员前往大会堂天花板上检查电路问题,成为检修常态。20多年,始终如此。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菜品选择,用心良苦

沈渤解决了安保的隐患,整个宴会的压力,便转移到了国宴负责人郑连福的身上。

正常晚宴,菜式是关键,食品安全不容马虎,菜的味道也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不同国家的领导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正所谓众口难调,国宴菜品又该如何准备?

郑连福拿不定主意,只能请教周总理。周总理思考片刻后说道:“这次国宴的菜式,主要以淮扬菜为主。”事实上,周总理的这一建议,有着自己的考量。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中国美食众多,其中有著名的八大菜系,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特色。川菜、湘菜辛辣,油盐较重,让人过瘾。

然而国宴涉及不同人群,众人有着不同的忌口。如此,特殊的味道便不能被所有人接受。在周总理看来,淮扬菜清淡,咸淡适中,适合所有人享用,是国宴菜品的最佳选择。

确定了菜品的大致方向后,郑连福便开始了准备工作。按照472桌,每桌近20盘菜品计算,此次国宴总共需要烹饪7000多道菜品。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对服务员、厨师都是极大的考验。为了保证此次菜品的口味,郑连福决定邀请厨艺顶级的淮扬菜师傅。

然而此类人才少之又少,郑连福跑遍了整个北京城,从各大饭店借来有口皆碑的“大师傅”,确保菜品的美味、正宗。

厨师聚齐后,按照整体淮扬菜的标准,开始了具体菜品的研究。尽管此次在中国设宴,厨师们依旧需要兼顾西方人的口味。

也正因如此,郑连福等人按照中西结合的原则,创新了国宴的菜式,迎合了所有人的习惯。国宴厨师郭成仓老人回忆:“当时餐桌上摆放的全是冷菜,是一次中国式的冷餐会。”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郭成仓

1959年9月28日,国宴菜单制定完成,根据其记录可知,当时的宴会类型为“中冷餐”。综合健康等多种因素,厨师们最终决定添加两道热菜。因此,最终的菜式为冷餐加上两道热菜。

菜品烹饪量巨大,前期准备工作压力极大。为了确保及时上菜,国宴厨师决定将菜品的前期准备交给北京饭店。

北京饭店的工作人员在接到相关任务后紧急行动,经过繁重的工作,终于完成了半成品的准备。国宴负责人派遣专门的人员前往北京饭店,一路护送着食材,前往人民大会堂。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北京饭店

基本菜品准备完毕,如何上菜又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宴会厅内餐桌众多,情况复杂,如何确保每一盘菜都能准确无误地运送到对应的餐桌上?

最初,郑连福带领着众多有经验的服务员进行上菜模拟,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尽管服务员认真记忆,碍于大会堂面积大,桌子摆放复杂,不免产生错、漏的情况,服务员身在其中,并不知晓具体的错误。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有人建议请一名头脑清醒的指挥者站在远处,统筹协调整个上菜过程。经过讨论,此方案很快被否决。

郑连福认为,指挥者一个人的声音,根本无法到达大会堂的每一个角落。如果在远处的服务人员没有听到指挥,整个上菜过程将混乱不堪。

然而如果指挥者拿着扩音器,将会影响宴会的整体效果,恐怕也会被嘲笑“草台班子”。

多个方案被否定后,郑连福陷入到焦虑之中,一时之间无所适从。郑连福向着窗外望去,突然发现了街道上井然有序的车辆。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每一名司机都需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如此不用近距离指挥,也能将命令下达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郑连福灵机一动,想出了红黄绿灯的指挥方法。不久后,在郑连福的授意下,工作人员在大会堂安装了不同颜色的灯管。一千多名服务员的所有行动,全部围绕灯管展开。

“黄灯”亮起来,服务员们需要做好准备工作;“绿灯”亮起,服务员们开始走动,按照程序上菜。“红灯”亮起后,服务员们需要立刻停止一切行动,站在原地。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如此,宴会的上菜过程也有条不紊地展开。不久后,宴会的服务人员便开始了礼仪培训工作。

此次国宴需要注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有过留学经历的周总理亲自上阵,给服务员们讲述注意事项。

服务员们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他们认真聆听着周总理的建议,勤加练习,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当年的国宴服务员的张善兰说道:“我去送水的时,紧张到路都不会走了,毛主席看出后,就跟我交流。”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张善兰

得知张善兰来自蓬莱,毛主席说道:“蓬莱是个好地方,那个地方出仙人。”众人笑起来,紧张的情绪也得到了舒缓。

在毛主席等人的帮助下,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宴会的准备工作与正式开宴皆有条不紊地展开。

据国宴参与者介绍,众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在品尝相关菜式后赞不绝口,都竖起了大拇指。对于服务员们的服务,他们也表示出了由衷的赞叹。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大国盛会,彰显气度

1959年9月30日下午,赫鲁晓夫乘坐飞机,降落在北京。中国对苏联十分看重,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前往机场迎接,彰显中方的气度与礼节。

在此期间,保安、厨师、服务员等宴会参与者均已就位,等待着最终的国宴。此次宴会规模空前,中方派遣5000多人参与,足以显示出新中国的能力与诚意。

晚7时,在《东方红》音乐的伴随下,毛主席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等人一同进场。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晚间8时,周总理致辞后,宴会正式开始。各国领导人纷纷举起手中的酒杯,表达对新中国的祝愿,大厅之内,气氛一片祥和。

然而此时人民大会堂顶部,却是一番完全不同的场景。50名技术工人紧紧盯着每一个角落,生怕出现风吹草动。作为此次大会堂安保的负责人,沈渤的心更是提到了嗓子眼。

后来,沈渤表示:领导人上台讲话时,他虽然面色平静,却没有关注讲话的具体内容。沈渤时刻牵挂着天花板上的情况,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纵使众人已经做好万全的准备,宴会依旧出现了小插曲。

服务员在上菜过程中,因为太过紧张不慎摔倒,手中的盘子落在地上。然而宴会厅内众人交谈甚欢,服务员出现的失误,被没有被过多关注。

后来,厨房又发出如此巨大的声响,安保人员怀疑是炸弹爆破,紧急前往后厨。

原来,因为厨师操作失误,产生了巨大的气压差,锅盖被顶飞,重重地砸在了地上。那时宴会厅内依旧掌声雷动,这一插曲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3个小时后,宴会圆满结束,人民大会堂的所有的负责人,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正如沈渤所说:“这是生命中最长的三个小时。”各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相继退场,50名技术工人秘密离开,完成了自己最终的使命。

此次宴会过后,众人对人民大会堂的消防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相关部门经过讨论后一致决定,将大会堂的木质顶棚替换掉。

后来,中国的各项建设已经提上日程,便对大会堂进行了改造,铸造了新的钢铁龙骨吊顶,彻底杜绝了火灾危机。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50人藏宴厅屋顶,上千名服务员看灯管行事

1959年的国宴,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能力与气度。其中所包含的外交关系与目的,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于新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对参与整个宴会的工作人员来说,这更是一次突破性的挑战。

参考资料

[1]《 解放日报》 ,2014年10月3日,《“开国第一宴” 餐桌上的艺术 》

[2]《建筑创作》,2014年第Z1期,《人民大会堂建设纪实》

[3]《中国民族博览》,2000年第04期,《国宴揭秘》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8358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