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歌 / 诗江湖 | 朦胧诗人梁小斌,像冰块一样生活着的诗人

诗江湖 | 朦胧诗人梁小斌,像冰块一样生活着的诗人

小编按:诗人梁小斌凭借《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成名于上世纪70年代末,梁小斌作为中国朦胧诗重要诗人,曾做过车间操作工、绿化工、电台编辑、杂志编辑、计划生育宣传干部、广告公司策划等。2005年,梁小斌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年度桂冠诗人,推荐语:“梁小斌诗歌中蕴涵的深情和智慧,是汉语写作历程一个多棱面的见证,难能可贵的是,这样像冰块一样生活着的诗人,通过自己卧薪尝胆的努力,恢复或者说绵延着一种纯粹、高贵的文学理想:以透明消解阴晦,以深沉埋葬浅薄,以少战胜多。”梁小斌诗歌内在的这种深情和智慧,使他像冰块一样生活着、创造着,流浪诗人生存的艰难不影响他创作信仰的纯粹与高贵。让我们走近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

诗江湖44期 | 朦胧诗人梁小斌,像冰块一样生活着的诗人

梁小斌,安徽合肥人,生于1954年,中国朦胧诗代表诗人。曾从事过车间操作工、绿化工、电台编辑、杂志编辑、计划生育宣传干部、广告公司策划等多种职业。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诗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诗作。著有诗集《少女军鼓队》《在一条伟大河流的漩涡里》,随笔集《地主研究》《独自成俑》《翻皮球》《地洞笔记》等。2005年,梁小斌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年度桂冠诗人。

揭秘诗人梁小斌:声名显赫却穷困潦倒

来源:山东商报 记者:杨洁

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诗人的内心多是脆弱敏感,但是,梁小斌是坚强的,他历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种种,没有出国、没有转行,内心深处对自由的强烈向往使他一直游荡在边缘之外,落魄和潦倒成为了其的写照,这样的经历也同样发生在诗人张枣和食指的身上。日前,梁小斌因突发脑梗紧急入院,虽已脱离危险但双目几乎失明,身在体制外难以承担高额治疗费,社会各界再次将目光聚焦在这位诗人身上,也让社会不得不开始面对和反思诗人的生存现状。

A 显赫声名难敌经济窘迫

最近,著名朦胧派诗人梁小斌因脑梗在北医三院紧急入院,因没有固定收入和社保医保导致难以承受高额医疗费,连日来,梁小斌面临的窘境成为文学圈热议焦点,也引发了一场捐款救助。昨日记者了解到,目前,梁小斌已脱离危险期,但因为脑梗造成颅内血栓面积较大,受视神经压迫双眼已接近失明。

1954年出生的梁小斌是朦胧诗派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1980年,其代表诗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问世,体现了一代青年对历史的反思,曾在中国诗坛引起巨大反响,至今仍是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评论家徐敬亚曾说:“在文学荒原上,中国有两个天真的孩子,一个是顾城,一个就是梁小斌。”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常年游荡在体制之外,在社会转型和商业浪潮的波涛汹涌中,仍然坚持着纯粹的诗歌理想。也是因为这些,多年历经着所谓的文人的“潦倒”与“窘迫”。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梁小斌离开合肥一家工厂,失去了固定工作和收入,生活上虽不至捉襟见肘,但很难称得上衣食无忧。他是安徽人,居于北京,但他不属于安徽作协,不属于北京作协,从事过电台编辑、企业文案策划等工作,年近60仍然要为生计四处奔波,诗人、评论家叶匡政,也是梁小斌的老乡,他曾说过:“梁小斌可能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群体中‘生活处境最差的诗人’。”

B 入院后的“亡羊补牢”

评论家叶匡政最早在微博中曝光梁小斌的病情。在微博中,他说了这样一段话:“梁小斌老师已60岁了,既无退休工资,也无社保医保,确是实情。至今仍需为生活四处奔波。这就是官办作家协会对诗人、作家的关心。一个著名诗人尚且如此,何谈其他弱势群体?”

随后,诗人韩东、作家陈村、崔卫平、简明等开始转发微博纷纷响应,一场文艺界内的救助活动展开了。简宁、叶匡政、刘不伟等人还专门设立账号捐款以用于梁小斌治疗康复,十天总计募得95万元。随后,芒果V基金也开展“救助中国钥匙”募捐行动。诗人兼画家马莉以15万元拍卖出自己的作品。诗人北岛、杨键、瓦当等人也用不同的方式援助。

诗江湖44期 | 朦胧诗人梁小斌,像冰块一样生活着的诗人

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制外,近日报道梁小斌入院事件的媒体几乎都提到了这几个字眼,但很快相关部门开始行动了。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安排专人带来了一万元慰问金。至今,梁小斌的户口仍然在老家安徽合肥,安徽省作协、合肥市文广新局、合肥市文联等多部门负责人等也纷纷致电慰问或前往医院看望。据了解,就对于众人关心的梁小斌保障缺失等问题,合肥市文广新局也将与其协商解决。

网友评论政府的这些举动是应急公关举措,是媒体曝光后的被迫。但这种“亡羊补牢”,事后的救助,多少也给了诗人一些安慰。

C 身世沉浮雨打萍

类似梁小斌的例子在国内诗歌界并非偶然。譬如食指、张枣和小招。

20岁时,诗人食指就写下了《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等至今脍炙人口的名作。诗歌上他才华横溢,命运却是风雨飘摇,长期受精神分裂症和贫困的困扰。1990年,食指进入北京第三福利院,每天打扫楼道、刷碗洗衣,过着最低限度的清贫生活,这样一住就长达20余年,几乎与外界隔绝。

2002年,诗人食指告别了居住20余年的福利院。这一年,他已54岁,在人生的道路上或许他已经迷路,但对于诗歌,他心中十分清楚。他个人本身已构成诗歌的一件特殊的标本,刻入中国当代诗歌史册。

如今的食指居住在北京昌平,再婚后过着平淡知足的生活,他活跃在各大诗歌研讨会和朗诵会中,对于热爱他的诗歌的读者来说,这个结果令人满意,诗人坚强地走过了人生最灰暗的阶段,正如坚守了自己写下的那句:“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相较于食指与梁小斌,诗人张枣的“潦倒”更体现在他诗歌的境遇上。2010年3月8日,诗人张枣因肺癌病逝德国,随后他的诗集《张枣的诗》才迅速传开,各类专家和读者开始缅怀这位曾经一度飘零异国、孤独寂寞的诗人。在异国的生活注定孤独潦倒,张枣一直渴望自己的诗歌得到别人的欣赏,但感兴趣者寥寥。直至病逝,人们才发现了这位诗人的才华,后悔已晚,如同他的代表诗句:“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到现在,每年二月份,仍然有很多小众的艺术家、诗人和文艺青年来祭奠诗人小招。与前几位诗人相比,小招实在太小众太短暂,他的生命停留在25岁。从十几岁开始,他的世界与诗歌、艺术结下缘分。没有固定的工作,为了生计,为了写诗,他一度潦倒到做人体模特,甚至是打字员。最终不堪精神疾病和贫困的折磨,在2011年2月14日,于家乡会同跳桥自杀,他自杀的那天是情人节,在诗歌中理应是很浪漫的一天。

D 活在当下的迷茫的群体

上世纪80年代是诗歌的江湖,造就了一大批诗人,但社会似乎没有给诗人应有的体面。其实,“诗人”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就变得有些不合时宜,成了边缘化的代名词。到如今,每个人的境遇也千差万别。“‘朦胧诗派’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很有分量,30多年过去了,那一批诗人的人生也各不相同,而梁小斌是其中境遇比较差的,他既不在体制内,在国际上也不出名。”昨天,谈起诗人的生存状况,著名诗人、诗歌“下半身”运动发起人朵渔告诉本报记者,“梁小斌很有才华,凭他的实力进入作协没什么问题,但他选择了自由,这一点是我很钦佩的。除了梁小斌,国内还有大批相同经历的诗人,他们不愿进入体制内,不愿被束缚,尤其是流浪诗人,生活上没有固定收入,未来很迷茫,活在当下。”“在当下,诗歌仍然很边缘化,是一种奢侈品。它远离功利,显得和现代的商品社会格格不入,这也是诗人难以走近大众的原因。有很多诗人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他们被国家和众人遗忘,但他们理应得到国家和众人的关注。”昨日,诗刊《彼岸》主编、先锋诗人王松告诉本报记者。

与体制内的帮助和鼓励相比,朵渔更倾向于民间对诗歌的激励和帮助,“现在国内大大小小的诗歌奖不少,有些金额还挺高。”对于诗人来说,这多少应是欣慰。

2013年11月

诗意在心灵的徘徊中“生长”

梁小斌

当我还是少年的时候,我就梦想着做一个诗人,并且认为做诗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诗人在我眼里是渊博的人,读了很多书的人,有很多知识的人。第二,我从一部电影里看到,地下工作者夫妇拍完电报后吃夜宵,我对“夜宵”这个词很敏感,觉得诗人也应该吃夜宵。那时候我的夜宵就是一个鸡蛋,写完诗后吃鸡蛋,这是无比美妙的事情,吃鸡蛋又遇到一个问题,深更半夜如何敲碎鸡蛋而不影响家人,我的做法是用两本硬壳书一夹,再用屁股坐碎。有一天我正准备这么做的时候,雷声大作,我趁着雷声敲碎鸡蛋。推而广之,当时一个诗歌少年他所有的诗性,一开始没想过反驳、批判,而是想和社会融为一体,行为不要显得那么醒目,一个诗人尽自己的能力去思考如何跟当时的生活打成了一片,引起我身体诗意的联想。

诗人一定要有诗歌老师,我最崇拜的诗歌老师是已经去世的公刘先生,他整理了民间长诗《阿诗玛》,为这首长诗作序的时候,他说感到“吃惊”和“震动”,这两个词现在看来非常平常,而在当时那个语意荒漠化的年代,则是很少听到的。吃惊,没有能力、能量、自信、悟性感到吃惊;震动,一个最伟大的事件,才能感动震动。公刘先生用字造句有巨大的创见。我早年的诗歌写作和微小的发现,就是从个别的字眼中间慢慢领悟和索取到的。 那时候待人接物的本领全不知道,当时在合肥,公刘先生调到安徽来,当时称“先生”还不普遍,我想我不在学校上学,怎么能称他老师呢。简单的事情犯了难,我就站在楼梯下生硬地喊:谁是公刘?谁是公刘?他答应一声说,上来吧。我口袋里带了好多诗稿,公刘先生一张张翻阅,我心里非常紧张,他给我倒了一杯茶,说“还能写一点”,我感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首肯。后来他向《诗刊》推荐了我,说小家伙的诗写得不错。

以前讲诗,是狭义地呈现在字面上的诗句,现在人们讲究的,是诗意化的生活。诗在每个人日常行为的灵动中,不是专门的语句中。当我们表达热爱的时候,实际上还没有真正深入到热爱中间,我们还必须跟我们所热爱的事物打成一片。在强调人应该有行动力,首先是行动。当年我对人怎么行动也是一头雾水,当我想表达对具有行动能力人的尊敬,总是在我的身外。我不是英雄,但英雄总在我的身边,我甚至把打家具的人看成是通过行动完成使命的英雄。打家具的人向我扔过来一句话:请把斧头拿来吧。在我接到命令之前,正躺在沙发上纹丝不动,我的身躯只是诗歌一行,无所事事。这种状态肯定大家都会遇到,木匠师傅给我一个明确的意向,让我改变姿态的力量,让我立刻产生对劳动者的崇敬,讴歌了整个劳动过程。

现代诗的诗意到底在什么地方?是在书本中,还是在生活中?一种诗意的感觉,不论从书上看到的,还是从广播听说的,或者亲眼所见的,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心灵在此徘徊或者停留,把它变换成诗。这是真事,一个少年在铁路岔口站着,复兴号即将进站,他却纹丝不动,后来被人拖开。他解释说,他想摸摸复兴号车头。我读了这个新闻认为很有诗性,如果一个孩子想抚摸正在腾飞的巨龙,那巨龙真的从天上降下让孩子摸下,该有多么壮观。少年的举动,是否扰乱了铁路线上的正常工作,的确不在诗意考虑范围之内。 再比如卫星总是上不了天,查找原因时,有一位科学家说,是不是燃料装太多了。许多人认为这个疑问可笑,后来果然是燃料装太多了。我联想到,一个战士为什么不能最后到达胜利彼岸呢?可能身上带的干粮偏多,甚至可以说,这个战士如果丢掉自己的一条腿,他就能爬到终点。大科学家把一个看上去内在事物灵感的察觉为瞬间的多余,这就叫诗性,试图涉及诗的意境从何而来。

我的确会长时间喜欢少儿心理,也对他们的行为做些研究。儿童心理如果能把它进行到底,有的时候就会别有洞天。春天的小河不见的时候,千万不要说小河干枯了,要说小河到有水的地方喝水去了。在一个诗人看来,任何名词比如小河、大海、大自然、勇敢、春天,都是一个存在着的事物,不会彻底融化,只会躲起来,让你暂时看不到它。我们不要躺在前人总结的现成诗性上面睡大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动人的故事不仅属于中国,甚至属于世界。中国诗歌有一种慢慢改变事物的韧性和一种英雄气概,但是这种英雄气概又不保密,作为文化遗产被每一个爱学习的人所知悉,世界上的人都知道,诗歌所要关心的忧患我是赞成的,诗人多少还是要有一点忧患意识的。当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关心我们心灵中的诗歌奶酪——或者动,或者不动,或者防止别人动它,或者通过共同努力去重新创造这块奶酪。

梁小斌的诗

在一条伟大河流的漩涡里

我在一条伟大河流的漩涡里喊过

救命

我已不在那声音的下面

开始我的声音只是喁喁私语

和我逐渐下沉的身体纠缠在一起

身体的旁边漂浮着木板

木板上放着默默无闻的面包和盐

一声救命,是我向世界发出的心声

从太阳的舷窗里抖落出一根绳索

迫向声音,迫向这迫于灵魂的语汇

这能够在全世界流行的语言

当救生圈般的云朵向声音的发光之处

围拢过去

我又不在那声音的下面

拉长的光斑

有一位殉情者跳下了悬崖

谁能永远记得她呢

我接着补叙半山腰的那棵树

接住了她跳崖时戴着的棉帽

却偏偏漏掉了她

你恐怕真的有些新奇了

现在仍然还有下文

那顶棉帽上的帽绳

曾经是一个僵死的绳结

棉帽在坠入深谷时

绳结却散开了

这大概就是一个无限神秘

令闻者较为难忘的殉情故事了

好像是一个被逐渐拉长的光斑

当你的手一松开

长长的光亮又复回原处

小雨夹雪是一首颂歌

小雨夹雪是一首颂歌

以后写到雪时

必须雨雪交加

雨雪交加

我想雪碰到了温暖的雨

雪就会融化

您瞧那一阵细雨扑进我的衣领

轻盈而出

细雨又成为自由膨胀的硕大雪花

我肯定不是由温暖所构成

我伸出手臂挽留雪花

小雨夹雪是一首团团旋转的颂歌

旋风迷失了方向

一个在风雪中拎着眼镜走回家的人

隐约看见

在我周围

雪花正纷纷扬扬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7372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