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读《道德经》:“无为”的本质,是永远不和现实争辩

读《道德经》:“无为”的本质,是永远不和现实争辩

“无为”是《道德经》的一个核心概念,第37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老蝉读《道德经》:“无为”的本质,是永远不和现实争辩

对这句话的曲解,误导了很多人。翻开史书,唐玄宗、宋徽宗、梁武帝,这些亲自注解过《道德经》的著名帝王,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

对这些人来说,“无为”只是一种手段,“无不为”则是目标,用心如此不纯,安能不败?

显然,这不是真正的“无为”。

把老庄针对内在修为而说的“无为”,强行套用到人世权谋,往往会出问题。

老蝉读《道德经》:“无为”的本质,是永远不和现实争辩

对“无为”最好的解读,我认为是《道德经》里第80章的一句话,叫“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这句话看似浅显,其实含义很深。用一句大白话来说:是什么样,就什么样!

以“甘其食”来说,每个家庭生活条件不同,吃得有好点的,有差点的。一般的人就会生出分别心,但是对于真正悟透《道德经》里“无为”之道的人而言,没有分别。

条件差点,吃青菜豆腐,感觉很好;如果有条件,吃上了燕窝鱼翅,也很好。

永远不要和现实争辩,因为你没有赢的希望。

永远不要和现实争辩,因为这会给你带来痛苦。

老蝉读《道德经》:“无为”的本质,是永远不和现实争辩

有人会说,如果现实我很不喜欢,或者如果现实很黑暗,我也不去和现实争辩,不去改变现实吗?

你当然可以寻求改变,但是首先请接受现实,没必要争辩。

有个成语叫“破甑不顾”,出自《后汉书》:

“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说有一个人拿着个很好的器皿,不小心掉在地上摔破了,而他呢,头也不回就走了。有人好奇,问他怎么回事?他说:破都破了,再看有什么用呢?

这就叫不争辩!东西摔破了,本该如此,接受现实,继续走自己的路。

而且,如果看得够清楚的话,你所谓的“改变现实”,只是在创造下一个现实而已,而下一个现实不管是否如你所愿,都要再接受它。

现实一直在变,接受每一刻的现实,让自己的心始终和现实保持和谐一致。这,就是无为,就是老子、庄子等成道者的秘密。

老蝉读《道德经》:“无为”的本质,是永远不和现实争辩

我们看《庄子》里那些得道的人,他们可能形形色色,但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和现实争辩。他们知道现实就是现实,已经发生,无法改变,而头脑里的想法只是想法,他们从不试图用想法对抗现实,来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

埃克哈特在《当下的力量》中说,当一个人的脚陷在泥巴里,他不会说,既然陷在里面了,那我就待着吧。他会把脚从泥巴里拔出来,继续走他的路。

但是,他的内心始终没有抗拒,他不会说我怎么这么倒霉,我怎么这么不小心?我的鞋弄脏了怎么办?

他不会有这些问题,他的内在没有抗拒,他知道和现实争辩,受苦的是自己。

我的脚陷在泥巴里了,很好,这是我想要的。

我把脚抽了出来,可以继续走路了,很好,这也是我想要的。

只要你不和现实争辩,只要现实就是你想要的,那么无论如何,你都是赢家,不是吗?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无为而无不为”。

老蝉读《道德经》:“无为”的本质,是永远不和现实争辩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还会有疑惑,如果我不和现实争辩,怎么有动力去改变现实呢?

其实,这又是人类头脑的一种把戏,一种执念。

我们行动的真正动力,绝不是来自任何负面能量,而是来自对道的理解,对真相的了解,就像把脚从泥巴里抬起来一样,自然而然。

举个现实的例子,为什么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总是不自觉地采取粗暴批评的方式?

那就是在孩子的问题上,他们和现实争辩的一种表现。

难道只有让孩子感觉不好,孩子才会变得更好吗?当然不是。

事实上,没有哪个孩子是因为批评而改变的,只有当他内在想要改变的时候,他才会改变。那些被父母用强力改变的孩子,即使表面上似乎如父母所愿,内在也会有很多的问题,时机一到就会爆发,甚至变得让父母认不出来。

老蝉读《道德经》:“无为”的本质,是永远不和现实争辩

真正理解了这一点,理解了“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好处,世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焦虑和无助的父母了。

无为的本质,就是永远不和现实争辩,您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6380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